创新并非一劳永逸,你需要在组织中创建起能持续创新的这种能力,从而不断地创新。
【琳达·希尔】
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
创造性模仿不是人云亦云,而是超越和再创造。
【西奥多·莱维特】
哈佛大学教授
§§§第一节 成功的模仿是一种自我创新
牛顿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毕加索曾经说过:“优秀的艺术家复制别人的作品,更优秀的艺术家则偷窃别人的作品。”毕加索所说的“偷窃”,绝不是街头瘪三行为,究其实质,实际上是一种新的“拿来主义”,也是一种创新。这种创新就是在模仿的基础上加了一点自己的特色。
每个人的智慧都是有限的。用辩证的眼光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短处。有句成语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意思是跟别的人或事相对照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或者吸取教训,以免重蹈覆辙,这就是“拿来主义”的好处。
在未来竞争的广阔天地里,如果我们只跟风赶浪,人云亦云,做别人做过的东西,那就很难求得发展。相反,如果我们能在此基础上学习借鉴,不断创新,另辟蹊径,拿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作品”,那么,我们便有了独一无二的生存砝码,便有了无法被超越的能量。
1979年,为了研发新型电脑,乔布斯决定到施乐公司的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参观、考察。在参观的过程中,施乐公司的电脑专家向乔布斯展示了一台惊人的电脑——Alto。这台电脑上的很多特征后来成为了个人计算机中不可或缺的东西。可以说,Alto已经为现代个人计算机构造了基本雏形。这无疑是一项革命性的伟大发明。实际上,这台人们闻所未闻的伟大设备,在施乐公司的实验室中已经坐了很长时间的冷板凳。Alto已经问世6年,可是施乐公司所有人并没有看到它潜在的巨大商业价值。很可惜,施乐公司并没有成为这些伟大技术的最大受益者,也没能统治整个电脑行业。因为当时施乐公司为防止复印机、打印机等核心业务受到冲击,没有将更多精力投放在计算机新技术的生产上。
毫无疑问,乔布斯是“识货”的人。他很快就发现了Alto的商业价值,这正是他梦寐以求的东西。参观回来后,乔布斯便将这一新技术用到了苹果系列的个人计算机中。
再比如个人计算机上的USB接口技术,这项技术是英特尔公司发明的,但是苹果公司首先把它应用到个人计算机上,并使得这一技术广泛推广。
再比如,Wi-Fi无线网络也不是苹果发明的,Wi-Fi无线网络是美国朗讯公司开发的,但它像当初施乐公司的Alto一样并没有引起大家过多的关注。直到后来,苹果公司将这一技术用在笔记本电脑中,它才广为人知。
乔布斯曾经说过:“我从不以偷窃别人的伟大作品为耻。”然而,“拿来主义”不是单纯的模仿,你必须理解伟大思想或作品的真正内涵,并把它转化为自己的思想。
“拿来”也可以衍生出创新,我们做事想要事半功倍就要先学会“拿来”,这个“拿来”不是一味模仿,而是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不创新即灭亡。在商业界,人们推崇创新如同膜拜神灵,对模仿却大加责难。而俄亥俄州立大学的教授石家安博士曾经有一个著名论断:“创新并非繁荣和利润的保证,模仿才是。世人眼里的许多创新者,其实不过是出色的模仿者。”
在商业世界里,人们把创新定义为“市场上最先出现的东西或开创性的举动”。问题在于,如果我们进行深入地分析,就会发现,这个“最先”或“开创性”变得非常让人怀疑,因为很多事情根本就不是什么新发明,别人早就在做了。
其实,人们眼中的“创新者”有许多都是“模仿者”,而且其中不少模仿者的表现远胜过创新者。IBM公司就曾经被彼得·德鲁克称为“世间最出色的创造性模仿者”。苹果公司在世人眼中是最成功的创新者之一,而实际上它在很大程度上不过是拿现有技术进行组装罢了。
没有一家公司能在所有时间、所有方面都做到创新,它们必须在某种程度上模仿别人。这里的模仿首先是合法的模仿,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有意识、成体系、涉及公司各个层面的复杂活动,完全可以提升到战略的高度,并需要多种能力的支撑。
模仿者的成功有其内在的原因,比如能搭创新者的顺风车,可以避免下错赌注,有机会修正先期产品的缺陷,一上来就享受成本优势等。另外,模仿者不易自满,还会在参考诸多模式的过程中得到启发。
可是,商场上的模仿者数不胜数,为何只有一部分能够出类拔萃?原因在于,失败的模仿者没能打开并破译包含着模仿对象成功密码的“黑匣子”。它们过于简单地理解模仿原型,并希望通过简单复制达到同样的效果,却未能领会该模式的复杂之处及其运行所需的基础能力。
我们也可以把成功的模仿等同于一种“学习”。事实上,模仿和学习并不矛盾,模仿能够促进学习,而学习往往是从模仿开始的,也就是建立在模仿的基础之上。真正的学习需要作深入的因果分析,然后形成自己的见解。成功的模仿也需要作深入的因果分析,从中汲取自己想要的东西,然后发现创新的机会。
哈佛课堂笔记
优秀的模仿者通常都有很好的成本控制、渠道管理能力,这也是创新者取得成功所必不可少的条件。无论是什么样的创新,最终都只有依靠上述能力,将创新产品快速投放市场才可能带来利润,因此,这些能力也是模仿者实现成功所不可缺少的能力。
§§§第二节 打造“创新平台”,鼓励员工保持创新思维
创造力始终是企业的核心,无论是开办新企业,还是让优秀公司达到全球规模之后仍然保持卓越,这种能力都不可或缺。然而,也许是因为人们认为创造力虚无缥缈、难以捉摸、无法管理,也许是因为专注于创造力并不能像改善执行力那样取得立竿见影的成效,所以大多数企业高管都没有将创造力作为关注的焦点。
不过,创造力长期以来却一直是人类学和神经学等学术领域的热点,而且也引起了管理学者的兴趣。突然间,创新成为了驱动经济的主要力量。企业间的竞争演变成一场比赛,比的是谁的创意更多、更好。
为了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哈佛商学院曾举办了一场为期两天的学术研讨会,并邀请了IDEO、谷歌、诺华制药等依赖创新取得成功的企业领导人参加。在会上,一些顶尖学者介绍了他们最新和最重要的研究成果。
与会者认为:领导人的第一要务,就是在合适的时间、让合适的人员以合适的程度参与创造性工作。充分给予员工足够的空间,而不是束缚他们的思想。这一管理工作始于领导人对员工角色的重新塑造。员工们不只是卷起袖子,执行自上而下的战略,他们必须发挥想象力,提出自己的创意。
正如财捷公司创始人斯科特·库克所说:“传统上管理者会排出项目的优先顺序,然后将人员分配到不同项目。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创意来自员工,而不是管理者。”管理者必须从各级员工那里发掘创意,鼓励并促进员工间的合作,倾听各种观点。
谷歌公司开展的一项内部创新分析颇具启发性。公司对两类创意的开发进展进行了跟踪,一类是公司领导人支持的创意,另一类是员工在没有上层支持的情况下自行完成的创意,结果发现,后者的成功率更高。
在创造性工作中,激励员工发挥最大潜能尤为重要。如果员工无法全心思考问题,他们就不太可能拿出新颖的解决方案。与会者提供的研究表明,为员工提供智力挑战,给员工独立自主工作的权力,接受失败的必然性并从中学习,为员工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这些对于提高员工的创造力大有裨益。
成功的企业往往善于打造所谓的“创新平台”。需要注意的是,其中的执行程序千万不能只是官僚式的繁琐手续,而是要创造一个创新氛围,让员工能够在宽松的环境中实现自己的想法。
哈佛课堂笔记
有些企业能够不断推出创新产品,有些企业却因为产品的陈旧而湮灭在市场的潮流中,其中的根源就在于是否有持续促进创新的管理机制。对于任何企业而言,即便拥有了看起来对手永远不能超越的优势,也不能因为领先而忽视创新机制的推进。
§§§第三节 不能创新的人工作做不到最佳
罗宾·维勒当时经营着一家小规模的皮鞋厂,只有十几个雇工。他深知,若也跟着潮流走,凭自己工厂薄弱的资本和微小的规模,根本不足以与强大的同行相抗衡。他寝食难安,整天苦苦地思索着工厂的前途和出路。
一天,他突然把工厂十几个工人召集在一起,召开了一个皮鞋款式改革会议,要求每一个员工竭尽所能,设计新款式鞋样。为了激发员工的创新积极性,他还规定了一个奖励方法:凡是设计出的新款式鞋样被工厂采用者,可立即获得1000美元的奖金;即使设计的鞋样不能被采用,只要其设计别出心裁,均可获得100美元的奖金。同时,他还设立了一个设计委员会,由5名熟练的制鞋工人担任委员,每个委员每月可额外获100美元的酬劳。此举一出,这家皮鞋厂马上掀起了一阵设计热潮。不到一个月,设计委员会就收到了四十多种设计草样,其中3种设计被委员会选中。
工厂很快根据这3种新款鞋样进行试生产,每种款式各制1000双,分别送往不同城市推销。顾客见到这些款式新颖的皮鞋,纷纷抢购。两星期后,他便收到2700多份订单,他的工厂规模因此逐渐壮大起来。
最终,罗宾·维勒成为美国商业界的一大奇才。他的成功告诉我们:创新是企业与个人成功的捷径,只有那些独具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能真正抵达成功的彼岸。
经营者需要意识到,根据20/80原则,企业组织里面存在80%的长尾员工,而只有20%是很重要的员工。这意味着,80%的员工的能力还没有被开发出来。是要把他们的能力发掘出来,还是让他们变成呆滞的库存?答案显而易见。
有不少公司都会设立类似“创新日”的活动,每年集中几天在员工中征集各种点子。例如极富创造力的墨西哥水泥制造商Cemex公司每年安排出9天时间作为“创新日”,每个“创新日”都是围绕着某项业务或某个职能部门展开讨论的。负责组织活动的公司副总裁在之前亲自给数百位员工发邀请函,让大家针对既定主题(例如开发新的客户解决方案,或是大幅降低成本)献计献策。与邀请函一并附上的还有一套创新小工具,参加者可用来拓展思路。
创新作为一种最灵动的精神活动,最忌讳的就是呆板和教条,任何形式的清规戒律,都会束缚其手脚,使其无法大展所长,只有敢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的人,才能真正有所作为。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要想把工作做到最佳,要想在人生的道路上获得成功,就必须敢于标新立异,推陈出新。
哈佛课堂笔记
每个人都是有创造性的,没有人不喜欢创新之后的那种优越感,但是创新型员工是需要培养的,而且培养创新型员工也是需要特殊的方法的。一个企业要创造价值,就要不断地创新,让创新成为每一个人的工作,而不只是老板的工作。
一个公司要发展迅速得力于聘用好的人才,尤其是需要聪明的人才。
【比尔·盖茨】
哈佛学子、微软公司前董事长
/本课小结/
作为培养出8位美国总统、47位诺贝尔奖得主以及无数政界、商界精英的美国哈佛大学,无疑是当今全球公认的最富管理智慧的地方。本课对哈佛商学院的管理课程进行了阐释和解读,收集提炼了当今世界最前沿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以帮助企业管理者们,正确把握世界管理前沿的脉搏,快速提高管理技能,增强领导能力。
/内容精粹/
◎对于一名管理者来说,信任是网罗人心、推进上下关系的一大法宝,如果管理者能够选择出可信赖之才,并对其充分信任,那整个组织必将是一片生机。
◎领导者要想做到知人善任,就必须摸清下属的个性和才能。但是,人的个性与才能都有显性与隐性的成分,有时并不是那么好掌握,因此必须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评估。
◎作为团队的管理者,你固然要让每位成员都能拥有自我发挥的空间,但更重要的是,你要用心培养大家破除个人主义,要有整体搭配、协调一致的团队默契,同时努力使大家了解取长补短的重要性。
◎协作才能发展,协作才能胜利,这已经成为今天很多企业领导者的共识。合作产生的力量不是简单的加权,团队的力量远远大于一个优秀人才的力量,协作的力量要大于每一个人力量的总和。
◎一个有纪律的团队必定是一个团结协作、富有战斗力和进取心的团队,如果其中一个人无视纪律,不但会毁掉整个团队的战斗力,而且也会毁掉他自己的前途。
◎工作是要有章法的,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分轻重缓急,这样才能一步一步把事情做得有节奏、有条理,避免拖延。工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是,要把最重要的事情放在第一位。
◎在忙碌的生活中,不妨放慢你的脚步,牵着你的蜗牛去散散步,这样你就可以捡拾很多可能在忙碌中错过的美景,重新为自己找回简单、悠闲的心境。
◎每个人都有懒惰的天性,而日清工作的人能够克服这种天性,使自己勤奋起来。“日清”既能造就一个人的成功,也能给企业业绩带来巨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