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061800000024

第24章 道:一粒沙尘、一方世界、一朵野花、一个天堂(1)

一、真正的道,就在你自己身边

青青翠竹,绝无法身;郁郁黄花,更非般若。南怀瑾先生启发我们,就是去身见,去世间之见,把物质世界、空间的观念、身体、佛土观念,统统去掉。转用另一种说法,就是把所有时空的观念、身心的观念统统放下,在最平常的状态中,静静等待真谛之光的启示。只要你摒弃了根深蒂固的不平常心,自然水退山显、豁然开朗。

人人都想成为禅师,为此不惜苦苦修炼,苦寻问道。其实,禅不需要向外寻求,它并不离开世间的一切。生活中处处皆智慧,处处皆禅意,任何学问、任何事情,都是禅法。

鼎州禅师与和尚在庭院里读经,突然刮起一阵风,从树上落下了好多树叶,禅师就弯腰,将树叶一片片地捡起来,放在口袋里,旁边的和尚就说:“禅师!不要捡了,反正明天一早,我们都会打扫的。”

鼎州禅师不以为然地说:“话不能这么讲,我多捡一片,就会使地上多一分干净啊!”

和尚又说:“禅师!落叶那么多,您前面捡,它后面又落下来,您怎么捡得完呢?”

鼎州禅师边捡边说:“落叶不光是在地面上,落叶也在我们心地上,我捡我心地上的落叶,终有捡完的时候。”和尚听了之后,终于明白了禅者的真正生活是什么。

鼎州禅师捡落叶,不如说是捡拾心里的妄想与烦恼,大地山河有多少落叶不去管它,心里的落叶捡一片少一片。

禅机妙意,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有句话说:一粒沙尘中包含一方世界,一朵野花中蕴藏一个天堂。其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关键在于你是否能发现。

赵州禅师非常注重生活的佛教,生活中处处都表现他的禅风。

有数名学僧前来问禅,第一位学僧问道:“弟子初入丛林,请求老师开示!”

赵州禅师不答反问道:“你吃粥了吗?”

学僧回答道:“吃粥了!”

赵州禅师指示道:“洗钵盂去!”

第一位学僧因此开悟。

第四位学僧因在赵州禅师住的观音院参学十多年,所以也上前问道:“弟子前来参学,十有余年,不蒙老师开示指导,今日想告假下山,到别处去参学!”

赵州禅师听后,故作大惊道:“你怎可如此冤枉我?自你来此,你每天拿茶来,我为你喝;你端饭来,我为你吃;你合掌,我低眉;顶礼,我低头;哪里一处我没有教导你?怎可胡乱冤枉我!”

学僧听后,用心思想,赵州禅师道:“会就会了,假若用心分别,则离道远矣!”学僧似有所悟,但问道:“如何保住呢?”

赵州禅师指示道:“但尽凡心,别无圣解,若离妄缘,即如佛。”

所谓佛法、禅心,都应该不离生活,都是很平常的。不重生活,实离道远矣!

南怀瑾先生说,禅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也非某种超自然的经验或能力,它就在我们当下。当一个人能透过事物表象而彻了其本然时,那就是禅的境界,将它对境起用,那就是不可思议的妙智慧。

佛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单从佛教教义上看,南宗对佛的理解来的干脆、彻底。不讲究形式上的读经、坐禅,来去自由,心无所拘,活得潇洒闲适。日出而做,日落而息,手持藜杖无忧无虑于山水间,听万物声息,看烟霞起落,便不是修禅,这个时候也会自然成佛了。

有个年轻人有诸多的烦恼和痛苦缠身。年轻人问佛:“我为什么会有烦恼和痛苦?”

佛说:“人生的三大烦恼:妄想、分别与执著。”

年轻人问佛:“怎样才能无忧无虑呢?”

佛说:“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放下过去的不快之事,不妄想于未来,不分别于对立,不执著于现在,人生即可无忧无虑。”

年轻人似有所悟。

佛接着说:“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除此之外,你还要知道宽恕众生,放过自己。

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这也是最为善待自己的方法。”

年轻人说:“感谢佛祖的启示。我明白了,原来烦恼和痛苦都是自找的啊!”

佛笑了。

佛家常劝世人要“活在当下”。到底什么叫做“当下”?简单地说,“当下”指的就是:你现在正在做的事、待的地方、周围一起工作和生活的人;“活在当下”就是要你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这些人、事、物上面,全心全意认真去接纳、品尝、投入和体验这一切。

有个打鱼的人,他每天只打一尾鱼,那尾鱼刚好可以换他一天的食物、水和烟。然后他就躺在沙滩上晒太阳,望着蓝天白云抽烟,悠闲自在。

这时来了一个商人,对他说:“老兄,我觉得你应该打更多的鱼,然后把它们卖掉,等攒够一定数量的钱后就买一艘船,再开着船到处做买卖……”

“然后呢?”那人问商人。

“然后就能赚很多很多的钱,就可以每天到海边晒太阳,听海……”“可是我现在不正在晒太阳、听海吗?”

那人回答说,“更重要的是等我做够了那些事,赚到了足够的钱,也许我已经没有时间来晒太阳听海了……”

可见世界上没有复杂的事情,只有复杂的心灵和黑洞般没有边际不知深浅的欲望。简单是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生命太短暂,一生不过短短数十年,哪经得起那么多无谓的折腾。

简单就是要学会舍弃。这也要那也想,须知我们的双肩载不动那么多的金钱、名誉、地位、情感、哀愁和怨恨。干脆地舍弃吧,轻轻松松地上路,多一些时间来听花开花谢,多一些时间来关照日升日落,多一些时间来走向你心中的远方。

简单是一种速度。丢开一切束缚我们心灵和思维的桎梏,更不要让世俗的网于无形中把你拉扯得身心俱惫,憔悴不堪。以一种快刀斩乱麻的方式,三下五除二地去做吧!简单其实就是这么简单。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像品一杯蓝山,一点一点地品尝,一丝一丝地回味,恬静,安逸,回味悠长。

在《景德传灯录》中有这样一则公案,说的便是关于平常心的。

从谂禅师问南泉普愿禅师:“什么是道?”

普愿禅师答:“平常心是道。”

从谂禅师又问:“可以趋向于道吗?”

普愿禅师说:“一考虑趋向就错了。”

从谂禅师接着问:“不考虑怎知是道?”

普愿禅师说:“道无所谓知或不知。知是虚妄幻觉,不知则不可断定为善还是为恶。如果真正达到了不疑之道,就像虚空一样的空旷开阔,怎么可以强作评说呢?”

从谂禅师当即便领悟了。

平常心是道,仅仅做到了不贪、不嗔、不喜、不悲是不够的,若我们能将心中那些恶念、那些虚幻的东西,如风吹散云彩一样全部驱散,我们的心灵便不会被外界所困扰,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奢望与恐惧,才是见到一颗存在于我们本性里的平常心。

人心本自安闲,偏要追逐身外的名利声色,正是自己扰乱了自己。人总容易沉迷于名利得失之中,天天都伤心费神,耗精耗气,这样神气就枯竭了,劳心劳力,片刻不得安闲,身体没有了滋养,人怎么能不枯朽呢?真正懂得生活的人,是能够在最繁忙、最混乱的时候静下心来,并有足够的涵养和功夫来了解和体察事态和人情的。平常心藏于每个人的本性之中,只是一些人的平常心被心中的“迷雾”所遮挡,无法见“光”而已。以平常心观不平常事,则事事平常。平常心是道,是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忧,无时不乐、无时无忧的道。

世上追求名利的人很多,追求清平安闲的生活也大有人在。我们要学会安闲的度日,世间所有的纷杂和钩心斗角,名利是非都与我无关。放眼于广阔无垠的天地自然和历史长河之中,从一时一事的是非、得失、荣辱中超脱出来,淡泊名利,随遇而安。人的快乐是多种多样的,关键在于自己的感受。安详何须山水,减去心头火亦凉。虽然粗衣淡饭但觉一尘不染,而忧患缠身,烦忧奔忙,虽衣锦厚味但觉万状苦愁。人生就像一场戏,尽管剧中曾经风光、繁华过,一旦落幕,一切归于寂静。我们不需要去逃脱人世,去过隐居山林的世外桃源生活。但是,一定要善于在闹中生活,善于在忙中找到自己心灵的归宿。

南怀瑾先生告诉我们一个最朴实的道理:那就是在自然天地之间,有无处不在的禅机妙意。一粒沙尘中包含一方世界,一朵野花中蕴藏一个天堂。

在这个物欲横流,充满诱惑的世界里,人们为了生活而苦苦奔波劳累,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周旋纠缠着,弄得心力交瘁。这些人觉得生活太复杂,人生太艰辛。其实,要想获得轻松自在的生活并不难,那就是:活得简单一点。

生活原本很简单,只是因为人为的原因,才使之变得复杂起来。而这种复杂的活法,又多是功名利禄惹的祸。比如,为了一己私利,一时功名,人与人之间不惜钩心斗角,尔虞我诈,于是就活得累;比如,为了猎取尽可能多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身外物”,人与人之间就不惜明争暗斗,相互算计,于是就活得沉重。我们如同身负重枷的行路者,在生活的道路上小心翼翼地踽踽独行。

“简单”是平息外部喧嚣,回归内在自我宁静真实的自然状态。“简单生活”是一种不求繁复,无拘无束的精神自在;是一种超脱世俗,淡泊致远的生活态度;是一种选择,让生活更贴近自然。无论是普通人,还是亿万富翁,同样可以选择过简单自由的生活,关键是你自己的选择和感觉。简单的生活并不意味着物质的匮乏,它不受任何繁琐碎事和吹毛求疵的羁绊。

南怀瑾先生又告诫道,人常常自命不凡,但是那只是自命啊!自己认为自己不凡而已。要真正到达最平凡处,你才会体会到最高的。

两个年轻人对生活发表看法,其中一个年轻人说:“这个社会太不公平了,有钱的那么有钱的,无钱的贫穷落魄。

“不一会,另一个年轻人说:“这个社会很公平,事在人为。”

听了两个年轻人的话,不由让人陷入了沉思。同样的社会现实,有人以乐观的心态生活,处世,见到的都是阳光的一面,有人则以悲观的眼睛看问题,触目所及都是黑暗和灾难。到底哪一种心态更好呢?

“平常心是道”,最早是由唐代著名禅师马祖道一提出来的。平常心,是指眼前之境就是真心的显现,当下就是真理,不需要到遥远的地方追寻。

过去有一位年轻和尚,一心求道,希望早日成佛。但是,多年苦修参禅,似乎没有进步。

有一天,他打听到深山中有一破旧古寺,住持老和尚修炼圆通,是得道高僧。于是,年轻和尚打点行装,跋山涉水,千辛万苦来到老和尚面前。两人打起了机锋。

年轻和尚:请问老和尚,你得道之前,做什么?

老和尚:砍柴担水做饭。

年轻和尚:那得道之后又做什么?

老和尚:还是砍柴担水做饭。

年轻和尚于是哂笑;那何谓得道?

老和尚:我得道之前,砍柴时惦念着挑水,挑水时惦念着做饭,做饭时又想着砍柴;得道之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这就是得道。

老和尚的一句得道就是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道破了禅机。的确,认认真真地去干好身边的每一件事情便是得道。

是的,道在平常日用间。真正的道,真正的真理,绝对是平常的,最高明的东西就是最平凡的,真正的平凡,才是最高明的。做人也是这样,最高明的人,也最平凡,平凡到极点的人就是最高明的人。

“若无闲事挂心头”不是口头说说即得,而是必须痛下工夫,才能到达的境界。无门慧开评道:“赵州纵饶悟去,更参30年始得。”虽然赵州明白“平常心是道”,却也花了30年的实践工夫,才达到知行合一、理事圆融的境界。

二、要保持内心的清净,必须先从日常之处做起

南怀瑾先生告诉我们,无烦恼,无妄想,就是信心清净,自然达到清净的究竟;立刻可以见到形而上的本性,即生实相。实相般若就是道,明心见性就是见这个。要想明心见性,必须先要做到信心清净,能够生出实相,还要从平常之处做起。

所谓平常心,不过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处理周围事情的一种心态。平常心应该是一种“常态”,平常心贵在平常,波澜不惊,生死不畏,是有一定修养后方可具有的,它属于一种维系终身的处世哲学。

庄子认为,人处在清静境界,放松自己的身体,去掉自以为是的偏见,不再受到形体和知识的拘泥,与通达万物的大道混融一体,这叫做“坐忘”。道家“以静为体”,以贵生、无为为特点。认为欲望太过能致疾损寿,主张清静养神,“淡然无味,神气自满,以此将为不死药”。思想安静,清闲,不要存过多欲望,而这样做就能使神志健全、精神内守、益寿延年。庄子在《天道篇》中说:“静则无为……无为则俞俞,俞俞则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在《存宥篇》中说:“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损汝精,乃可以长生。”意思是说,心境虚空才会平静宁寂,平静宁寂才能自我运动,没有干扰地自我运动也就能够无不有所得。

一个人的内心越淡定从容,就越会舍弃那些激烈的、宏阔的、张扬的外在表象,而尊重安静的、内心的声音。

修行应自求内心的平静,有一分平静心,即使再大的冲击迎面而来,也不影响自心。经云:“内无所求,外无所得,心不系道,意不结业。”一个人没有了欲望的时候,就不会变得偏执、变得可怕。想要的东西如果不是太多,就会容易满足,容易满足,就容易快乐。这就是为什么没钱的时候比有钱时更快乐的道理。并不是因为有钱没钱,而是因为你欲望的张度大了。欲望过多过大,必然欲壑难填,攫求不已,终至纵欲成灾。

人们对自由的理解常常是我想要什么,便可得到什么,欲望的泛滥也便在这里。但是深究起来,其实这是一种失控,而不是真正的自由。真正的自由是内心经过觉察、思考和判断的过程,心不役于外物,不受制于成见、偏见和敌意,不陷入纵欲和失控,那才是真正的自由。挥霍无度的人不是自由,吸毒酗酒的人也不是自由,动粗动怒的人不是自由,自卑、沮丧和无助的人也不是自由。心的自由是他清醒地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他会把虚妄、不切实际的想法放下,面对真实的自己,使心的效能提升,心境柔美而丰富。

明代大学者王阳明所说的:“破山中之贼易,破心中之贼难。”贪婪就是人心中之贼。人之所以心不清净,并不完全因为贫困,只是他永不满足,希望获得更多。贪婪的人,被欲望牵引,欲望无边,贪婪无边。

心灵最容易受伤和被污染。以净心看世界,世界便是一片充满着清幽、安宁的绿洲,即使鸟鸣蝉曝也能令人感受到“林愈静,山更幽”的意境。心静时,静如松竹之淡泊,只邀清风明月相戏;静如山石之沉稳,仁者栖身,静如海;月之平和,只孕珠贝之翕张。只要内心世界宁静,所有的动则会趋于静。

当年,弘一大师在任教的时候,即使遇到很顽劣的学生,他也不大动肝火,而是脸上稍微显得有点生气,连说几声:“无趣,无趣!”因此学生们对他无不敬畏悦服。姜丹书曾称之为“魔力”,其感化力非常人能及。

同类推荐
  • 谁终将声震人间:跟尼采学自我激励

    谁终将声震人间:跟尼采学自我激励

    尼采在一首诗中写道:“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他从来都是一个面对世人冷遇及逆境仍能保持意志力强大、内心坚毅的人,而对于身后的声誉他也是充满信心的:“我的时代还没有到来,有的人死后方生。”20世纪的序幕刚刚拉开,尼采在受尽精神疾病折磨后溘然长逝。然而正如他所预言的那样,不久之后,尼采的思想逐渐被发掘并得到重视。
  • 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

    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

    作者史华兹教授为欧美中国研究界的一代宗师。他既渊博、敏锐又灵动,从不随波追逐任何成见和时髦,被学界誉为柏林式的“反潮流”人物。《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是他集晚年功力之大成的著作,作者从中西比较的视角,对先秦的思想世界进行了分析性重建。
  • 荀子的辩说

    荀子的辩说

    荀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充满战争的时代。在这种战争的背后,有一种更隐秘的“战争”,即诸子之间的激烈论争。从战国儒家的角度来看,论争主要表现为他们对其它学说的批驳。而荀子对诸子的批评更加广泛。由于其批评更具体且富于理性,因而更像是论辩(尤其对墨家)。在论辩中,他建立了一个低于儒家立场的价值平台,试图从这个非独断性的平台出发,通过一种更为对等的“讨论”,最终达成在观念上维护日渐衰落的传统生活方式(礼)的目的。
  • 哈佛哲学课

    哈佛哲学课

    本书将告诉你如何处理人生中的重大问题,包括揭示人性弱点、面对死亡问题、应对职业更换、处理恋爱及婚姻关系、寻求生命的意义或目的等。
  • 韩非子(中华国学经典)

    韩非子(中华国学经典)

    《韩非子》是先秦法家集大成之杰作,是我国古代政治学方面的名著,在古代哲学、文学史上也享有盛誉。它和先秦诸子百家如道家、儒家、墨家、兵家、名家、阴阳家等学派的著作交相辉映,共同编织了灿烂夺目的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彩虹。
热门推荐
  • 杜若花开

    杜若花开

    关于青春,关于梦想,愿我们都有好故事可以说。
  • 淡淡的檀香

    淡淡的檀香

    叶檀原本是一个沉浸在自己诗词歌赋世界里的女生,本来心止如水却在寻找好友徐静的过程中却意外找到自己的身世和倾心所在
  • 跟毛泽东行读天下

    跟毛泽东行读天下

    本书以照片和小故事展现了毛泽东行走天下荡气回肠的历程,带读者重游祖国大好河山。
  • 化影封天

    化影封天

    这本书是《我命踏天》的小小部分,就由《我命踏天》来完成这本书
  • 重生之逆转

    重生之逆转

    人生重来,叶溪选择离那些所谓的家人。怎料人在庵中坐,祸从天上降。一时善心招来王爷一只,平静的生活掀起波澜。偶尔动手算是提前预防老年痴呆,反正那些不属于人间的东西留着也碍地方。谁来一脚踹飞那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假道士?面对整天只会扮猪吃老虎的队友,不能更心塞。渣男渣女刷存在感?呵呵,关门放鬼。阿米豆腐,贫尼什么都不知晓。真公主蠢驱鬼师挑衅?一颗果子,借刀杀人,实在是太聪明。媒人登门,她要准备当王妃?王爷施主,贫尼和你说说佛法。没见过不曾落发的尼姑?阿米豆腐,那是施主你头发长,见识短。
  • 弃世遗界

    弃世遗界

    他身负那遭人厌恶、唾弃的一切,他有着让世人辱骂的命中注定的东西,他只是一个一心了结仇敌而不惜一切的少年,他没有主角的光环,但,他有着那些可以为其倾负一切的人,也有些可以为之强忍焚心噬骨之痛的人。他生在黑暗之中,他活在遗弃之世里。却看清了那些道貌岸然的,自诩“正义”的人,他们的肮脏,在他的眸中,匕首的影中,一一映射……
  • 重生之专属定制

    重生之专属定制

    你可以只选择我的设计。想让我成为你的专属造型师?门在右前方,请出去!
  • 莫动死人钱

    莫动死人钱

    莫动死人钱,又名《冥币》大学生坠楼,空中竟无端下起纸币雨,人们疯狂地抢着,那血泊中的尸骸却不翼而飞!八年后,同样的事情再次发生!只是,得了纸币的人全都一一死去,本该充满青春活力的大学校园里,充满了死气沉沉。……在这里,没有同情与怜悯,只有无尽的屠戮!而你所能够做的只有屏住呼吸!【本书为灵异,悬疑,推理三者结合,是一本老少皆宜的小说,就让我们在寒假中尽情地颤抖吧!】
  • 划破赤与蓝的流星

    划破赤与蓝的流星

    一个正义感和体力都爆棚,但是因为死于恶势力之手而失意的青年灵魂,被天启四骑士之首沃尔选为下一任的征战骑士,送入风色幻想的世界追寻真正的正义,击溃那些注定的悲剧......
  • 旧辙

    旧辙

    《旧辙》收录了作者2000年后新作《我的连队》、《男左女右》、《村长老赖》等4篇,处女作《热的雪》,成名作《旧辙》,代表作《父亲进城》,影响争议最大之作《边缘或大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