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高考(我年轻时叫“统考”,台湾则叫“联考”)眼看就要到来了,每天阅报总有一些和高考有关的消息和报道,很多学生和家长也常常征询我的意见,到底报考什么系好?读什么毕业后最好找工作?当了几十年的教书匠,这些问题是常常被问到的,我的答案都是一条:你(或是你孩子)喜欢什么就报什么。换来的常常是沉默或怀疑的目光和不满足的表情,显然,我的回答没有解决他们的问题。其实我何尝不知道,他们要的是什么,但是我实在没法蒙昧了自己的理智,去迎合他们的意图。
我在台湾教大一国文时,曾经有一个会计系的学生,国文成绩非常优秀,每次上我的课她都早早来到教室,坐在前排,极有兴味地听我讲课,课间总是替我擦黑板、倒茶添水。我没法不注意到这个漂亮、聪慧的女孩,有一天忍不住问她:“你喜欢会计吗?”她说:“不喜欢。”我说:“那你为什么要读会计系呢?”她说:“我姐姐是会计系的,爸爸、妈妈、姐姐都让我读会计系,说毕业后好找工作,收入稳定。”我说:“你读大学就是为了找份稳定的职业吗?如果你不喜欢会计,而这一辈子都要当会计,你不会觉得后悔吗?”她默然,眼光里有很困惑、很无奈的表情。期末有一天上课,她突然蹦蹦跳跳地跑过来,满脸洋溢着欢快的色彩,说:“老师,我请你吃糖。”我很奇怪,问她有什么喜事,她说:“我申请转系成功,下学期就进中文系了,老师,你不替我高兴吗?”我说:“当然高兴。”然后我请她吃了中饭。她跟我讲到很多她的家事和小时候的故事,以及自己的理想。这个孩子转到中文系后一直很快乐,表现很出色,毕业后又考进研究所,读完硕士又读博士,得到学位后在一家大学任教,现在已经是正教授了。她一直和我保持联系,常常说的一句话是:“老师,我真感谢你,不然我这一辈子都在糊口。”
其实糊口没有什么不对,糊口是人生的第一要义。鲁迅说,人生第一是求生存,第二是求温饱,第三是求发展。这是至理名言,但也卑之无甚高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H.Maslow)所说的人生的五层需求无非也就是同样的意思,不过是分得更细罢了。人若不能生存且温饱,其他的发展就谈不上了。所以细民百姓九成以上一生都在为生存和温饱奋斗,本是人生常态。今天的大学早已沦为职业训练所,普世皆然,中国尤甚,因为今天的大学教育已经普及到平民百姓,不再是少数精英分子的专利,那么读大学为了找职业,找职业为了糊口,也就是势所必至,理有固然,无足深怪。
但是人生的境界如果仅仅达到温饱的层次而无所发展,总不免令人有点悲哀。我之所谓“发展”,并非指要干一番伟大的、轰轰烈烈的事业(如果能那样当然更好),我所理解的“发展”,就是实现自我,把上天所赋予你的才能和潜力充分地施展开来,然后在这施展中找到人生的意义与快乐。如果违背自己的天赋与爱好,仅仅为了温饱而一辈子从事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这样的人生恐怕没有欢乐可言,至少没有高层次的、精神上的满足。在现代社会,读书——求职——谋温饱,是一线相连,所以考大学就想到找工作,本也没有什么可怪的,我只是要提醒所有的学生跟家长,读书谋职,都要与自己天赋相合,然后从生存到温饱这一条线,才能延伸到发展,才有可能得到人生真正的快乐与满足。否则,这一条线就只到温饱为止,发展与快乐就谈不上了。哪怕你升到CEO的位置,拿到很高的薪水,情形还是一样。我有一个年轻朋友原来在大学任教,后来去美国留学,拿到比较文学的博士学位,终于在一家电脑公司做事,薪水大概还不错。不久前他回国探亲,我就老实不客气地对他说:“你就打算这样一辈子糊口下去吗?”他默然。
实现自我,并从实现自我中得到满足与快乐,这才是令人满意的人生。如果只是糊口,不管这口糊得多么好,即使有高位高薪、豪宅豪车,在我看来,还是不足取。陶渊明为什么辞去彭泽令?那薪水应该还可以吧,不是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吗?但他说:“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归去来兮辞》序)如果是“口腹自役”(亦即糊口)而违背自己的“质性”和“平生之志”,就是当县长也不干啊!
想想钱到底有多值钱
像我们这种与共和国大致同龄的人,至今为止的生命都可以分成前三十年和后三十年两个大段。如果要总结这两段,最经济的办法就是现在流行的筛选关键词。想来想去,我想前三十年的关键词最少可以用四个字来表示,那就是“革命”、“运动”,后三十年也可以用四个字来表示,那就是“建设”、“挣钱”。现在在这八个字中专挑一个“钱”字来讲,因为这个字目前最热火,可以说没有一个中国人不关心它。当然,对钱的关心自古皆然,但谁也不能否认于今为烈,即使说举国上下向钱看齐也不为过。富商巨贾、贪官污吏不必说了,连清高如大学校长也连连落马,因经济案件而被捕,这恐怕是自汉武帝立太学以来都没有出现过的盛况。
今日民间有一句流行语说:“钱不是万能,没钱却是万万不能。”这话说得实在精辟,即使起古圣先贤于地下,也莫能赞一词。但如果要再三挑剔的话,也许可以补充一句,就是:在今天许多中国人的心目当中,钱根本就是万能的。其实关于钱的万能,一千七百年前的晋朝就有一个鲁褒,作了一篇《钱神论》,已经说得很透彻了,且引几句最精辟的来看看:
“(钱)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是故忿争非钱不胜,幽滞非钱不拔,怨仇非钱不解,令问非钱不发。……谚云:‘钱无耳,可暗使。’又曰:‘有钱可使鬼。’而况于人乎?子夏云:‘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吾以‘死生无命,富贵在钱。’何以明之?钱能转祸为福,因败为成,危者得安,死者得生,性命长短,相禄贵贱,皆在乎钱,天何与焉?”
我们如果留心一下报纸的社会新闻版,就会感到这些话简直就像是今天什么人故意用古文写的。如果你没事干,不妨搜集一些报上的故事来为此文做注脚,包管你每一句话都可以找到极其贴切、极其精彩的例证。
那么钱真是万能的吗?鲁褒其实是不相信的,我也不相信。
那些相信钱能买到一切的人,却忘记了满足生命基本需要的东西,大都是不要钱买的。李白说:“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苏轼说:“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其实还有李白与苏轼都没有说到的更重要的东西,例如阳光与空气,也都是不要钱的。现在想想,如果这些东西也要钱,该怎么算?如果阳光要钱,多少钱可以照一分钟?如果空气要钱,多少钱可以吸一口?如果明月与清风要钱,要多少钱?你读过《基度山恩仇记》吗?小说快结束的时候,基度山伯爵把那个邪恶的银行家邓格拉斯关在山洞里,几天不给饭吃,最后邓格拉斯自愿用10万法郎换一顿饭。如果现在让你憋气三分钟,又如果你富如比尔·盖茨,你愿不愿意花十亿美元换一口空气?这样想想你就知道,如果阳光空气清风朗月都要用钱买,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其实比一个乞丐并没有富裕多少。零点零一秒,对于争夺世界百米赛冠军的人来讲,意义无比重大,但对于一个普通人,请问有何意义?花毕生的代价,甚至牺牲道德、廉耻、爱情、正义,去换取一堆钞票,从某一个角度看,也就不过是争那零点零一秒罢了。总是有人会争的,但犯不着全世界的人都去参加百米赛。
在武汉吃一顿早点,买一个面窝,一盘豆皮,还加一杯豆浆,不超过五元钱。但如果在五星级饭店呢,一顿早餐就要一百块。如果到迪拜的帆船旅馆去吃,那就不知道要多少钱了,说不定得五百元吧,我也没吃过。可我不吃也想象得到,在迪拜吃一顿早餐,跟在武汉街头吃一顿早餐,对一个人的意义是有一点差别的,但如果说这个差别达到一百倍,恐怕没人会相信。买一个普通的女式提包,大概一两百块钱就够了,但如果买一个LV的提包,却要几万块。那个LV的包包,真比普通提包好几百倍吗?如果你的钱很多很多,多得数不过来,当然不妨每隔几周去迪拜吃一顿早餐,三不五时地换一个新款的LV提包。但如果要你打一年的工去迪拜吃一顿早餐,打五年的工去买一个时髦的LV包包,你觉得值得吗?打工太辛苦,时间又花得太长,有什么好办法呢?于是就偷,就抢,就骗,就贪污,就直接或间接地谋财害命,就把自己变成野兽和畜生,或变成囚犯与枪下鬼,值得吗?
我不是说钱不好,不重要,有钱当然好,但是,把钱看得无所不能,以为钱可以买到一切,不择手段地去搞钱,却是犯不着,也是没有意义的。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简单的物质生活中,仍然有许多快乐,穷人没有必要去玩富人的游戏。放下上帝赐给你的阳光和空气不享受,或享受而不知;放下造物者无尽藏的清风与明月不享受,或享受而不知,却用你最宝贵的生命和情感,甚至用“不义”的手段,去跟富人们争那零点零一秒,有必要吗?可惜这样简单的道理偏偏是大多数人都不曾想过的,或者觉得不值得去想,就好像苹果从树上掉下来,所有的人都视为当然,根本不去想一样。只有牛顿那个傻瓜才会去想这种无聊的问题。
但是,这个世界需要牛顿吗?
我看还是需要的。
选自《芙蓉》2011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