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以后,艾森豪威尔便承担起了家里做饭的任务。上中学的时候,有一次,学校组织出去郊游,由他来负责给大家烧饭。凭着母亲教给自己的手艺,他做了一顿丰富的野餐,令同学们赞不绝口。这也使他深深的体会到,只有依靠艰苦的劳动,才能改变和创造生活,赢得他人的赞赏。
直到了晚年,艾森豪威尔常常津津乐道地向别人讲述自己少年时期做饭的经历。
让孩子有实践的机会
苏娜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她从小没有做过家务活。在学校里经常逃避大扫除等集体劳动,引起了同学的不满。老师把这个问题反映给了她的父母,父母意识到自己没有给孩子提供劳动实践的机会。于是决定改变孩子这种不爱劳动的习惯。
暑假到了,父母带苏娜去野营。但是,父母在野营中不再像以往那样对苏娜呵护备至,而是鼓励她多动手,多尝试。平日不爱劳动的苏娜,在这次野营活动中吃尽了苦头。但她也在劳动中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认识到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太弱了。
回家后,苏娜经常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经过一段时间的劳动实践,苏娜对劳动已经不再厌恶了,反而喜欢起劳动来。
看来,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不能只限于口头,而应该通过劳动实践来进行,多给孩子劳动的机会。如果家长在平常没有让孩子参加具体的劳动,那么,孩子是不太可能爱好劳动的。
对孩子多鼓励和表扬
周末的一天,小丽的妈妈加班,回到家已经很晚了,她看到厨房里热气腾腾的,餐桌上放着一碗炖豆角,电饭煲里的饭也是热的。她看了一眼问:“小丽,这饭是谁做的?”小丽说:“妈妈,是我做的。”妈妈说:“做菜的钱是哪来的?”小丽说,是用自己的零花钱买的。妈妈看着眼前的一切,听着女儿的话语,不由得心里产生了一股暖流,激动得眼泪就在眼圈里晃。虽然小丽做的饭由于水放的少,饭是硬的,但是妈妈吃到嘴里,却甜在心上。她及时鼓励小丽说:“女儿做的饭.最好吃,下次再做饭时,如果再多加一点儿水就更好了。”听到妈妈的表扬,小丽非常高兴,说:“妈妈,明天我还给您做饭。”
对孩子的劳动成果,家长应及时地表扬和鼓励。受到鼓励的孩子得到心理暗示,就会在以后的生活中继续帮助爸爸妈妈做家务劳动。这种刺激与激励的方法更容易让孩子继续保持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善于自省的孩子才能完善自己
自省即自我反省,它是一个人得以认识自己、分析自己,并有效提高自己的最佳途径。自省,是对自己的行为思想做深刻检查和思考、修正人生道路的一种方法。懂得自省,人格才能不断趋于完善,人才能慢慢的走向成熟。通过自省,做人才会越来越成功,生活才会越来越幸福。
法国牧师纳德·兰塞姆去世后,安葬在圣保罗大教堂,墓碑上工工整整地刻着他的手痕:“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一位智者在解读兰塞姆手迹时说:“如果每个人都能把反省提前几十年,便有50%的人可能让自己成为一名了不起的人。”他们的话,道出了反省之于人生的意义。
对成人而言,具备自我反省的能力,就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自尊、自律有计划地规划自己的人生。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积极进取,度过一次次难关,一步步走向成功。对于孩子来说,学会自我反省,更是关系到他们当前的良好发展和日后的人格塑造。一个不懂得自我反省的孩子,永远不会懂得自己的过错与不足,这只能为他们的成长平添许多障碍与烦恼,反之,当孩子学会了内省,便能做到“扬长避短”,获得良好的进步和发展,从而成为一个自信、自立、自律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顺利地越过成长过程中的障碍,抵达成功的彼岸。
有一个叫吴刚的学生由于家里经济条件不太好,被迫选择在家乡的一所大学走读。感到委屈的他,有一天在和父亲发生激烈的争吵后,冲动之下在交给老师的卡片上写下了一句“我是傻瓜的儿子”。卡片交给老师之后,吴刚便感到有些后悔,开始变得惴惴不安起来。第二天上课的时候,老师并没有专门向他说什么,只是在发还给他的卡片上写了简短的一句话:“是不是‘傻瓜的儿子’与一个人未来的人生有多少关系呢?”老师的话引起了吴刚深深地反思:“我常常把不顺心的事情归咎于父母,总是想:如果不是因为他们没有钱,如果不是他们错误的干涉,如果不是他们没有本事,我就不至于落到这个地步。而对于自己却缺少自知之明,理直气壮地认为自己总是对的,就好像是一个不公正的裁判员,总是把成功归功于自己,把失败推诿给父母。”老师简单的一句话引发了吴刚的反省,让他从“自我中心”中跳出来,检讨自己,并学会去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变化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一个学期之后,吴刚的学习成绩提高了,朋友也增加了,而最令人欣喜的是,和父亲的争吵完全消失了。
一个不会自我反省的孩子永远也长不大。只有通过反省,孩子才能及时修正错误,并且不断地调整自身对于外界信息掌握的灵敏度和准确度,以确保能正确把握自己的生活。
自我反省是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最佳方法。家长们不妨在每天结束时,让孩子好好问问自己下面的问题:今天我到底学到些什么?我有什么样的改进?我是否对所做的一切感到满意?如果孩子每天都能改进自己的能力并且过得很快乐,必然能获得意想不到的丰富人生。真诚地面对这些提出的问题就是反省,其目的就是让孩子不断地突破自我的局限,省察自己,开创成功的人生。
启发孩子思考事情的后果
孩子年龄小,自制力较差,容易在冲动的情况下做出不计后果的事情。因此,父母应该适当地启发孩子思考事情的后果,让孩子进行自我反省。只有让孩子意识到了自己所做事情会产生的后果,孩子才会努力去克制自己的行为。
一次,妈妈带李明去逛商店。李明看到了一把非常漂亮的手枪,而且还有五颜六色的子弹,他非常喜欢,就吵着要妈妈买下来。妈妈看了看那把手枪后,对儿子说:“这把玩具手枪华而不实,不好玩,而且很容易摔坏,我们再看看别的好不好?”
李明不听,执意要买。妈妈想了想,对他说:“我可以答应给你买,但你要承诺,买了这把手枪之后两个月之内不许买别的玩具,否则我就不给你买。”
李明看着那支漂亮的手枪,高兴地答应了。但买了之后,孩子却发现,这支手枪并没有他想象的那样好玩,子弹一会儿就没了,而且没有力度。并且一次不小心,他把这支手枪摔到了地上,从此它再也不能发射子弹了。看着别的小朋友都玩着他们结实而耐用的玩具,李明一点儿都不高兴。
聪明的妈妈看出了李明的想法,对他说:“孩子,别为已经做错了的选择而后悔。现在,你需要做的是吸取这次失败的经验,学会自我反省,下次你知道怎样去做就可以了。”
李明听了妈妈的话,把小手枪挂到了自己房间的墙上,他要让它时刻提醒自己,不要任性、不要贪图虚荣。
让孩子自己承担犯错的后果
孩子犯了错误时,许多父母往往喜欢替孩子承担做错事的后果,这种行为是非常不对的。这不仅让孩子失去了责任心,更使他不会反省自己的错误,从而一而再、再而三地犯相同的错误。因此,明智的父母不要替孩子承担后果,而是应该让孩子自己来承担做错事的后果。
周日,小刚和几个小朋友整整玩了一天。晚上,他又不肯早点睡觉,看电视直到11点。结果第二天早上,他没有按时起床。
上学的时间已经过了,妈妈发现小刚还在睡觉,但是,她没有叫醒他。当小刚像平常一样背着小书包来到学校时,他发现同学们已经上完一节课了。结果可想而知,他被老师狠狠地批评了一通。
回到家后,心情沮丧的小刚开始埋怨妈妈没有叫他起床,这位聪明的妈妈对儿子说:“小刚,明知道第二天上学,你为什么不早点睡觉?你总习惯别人提醒你做你自己的事,但别人是不可能一辈子提醒你的。你要学会自己提醒自己,做错事后自己反省自己的错误!”
从此以后,小刚很少犯同样的错误。
给孩子反省的机会
当孩子做错了事时,父母不要直接责备孩子,对孩子进行教育,可以先把这件事情放在一边进行冷处理。同时,父母要在对待孩子的态度上表现出沉默、静候的状态,让孩子通过父母的态度意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
小欣做错了事,不听妈妈的好言相劝,反而大发脾气,将玩具摔在地上,并且躺在地上号啕大哭。小欣妈妈面对儿子的这种行为,不是大声地加以训斥,也不是向儿子迁就讨好,而是用冷静的口吻对孩子说:“妈妈请你自己好好想一想,这种行为对不对?想好了找妈妈谈谈。”说完坐在一旁观察儿子的反应。
过了不久,小欣起身走到妈妈跟前,面带愧色地对妈妈说:“妈妈,我要做个好孩子,刚才是我不对。”这时,小欣妈妈才亲切地抱起孩子深情地给他一个吻,并告诉儿子刚才发生的事情错在哪里,然后母子俩一同收拾好地上的玩具。
引导孩子进行自我反省
爸爸下班回家,给女儿洋洋带回来两条美丽的小金鱼。洋洋十分喜欢,把鱼儿放在玻璃缸里,看它们在水中自由地畅游。有一天,洋洋突发奇想,把金鱼从水中捞出来,丢在地板上。看到金鱼不停甩动尾巴,洋洋觉得很好玩。
“洋洋,你怎么这么残忍!鱼会干死的,赶快把它们放回水里去。”爸爸看到这一情景,大声呵斥洋洋。洋洋无动于衷,对爸爸的呵斥置若罔闻。这时,妈妈走过来说:“洋洋,如果你口渴时不给你水喝,你会怎样呢?”
“我会很难受。”洋洋有过口渴难耐的经历,便不假思索地说。
“是啊,没水喝很难受,可你把鱼从水里抓出来丢到地上,让它们没水喝,你说它们难不难受啊?而且,鱼是水生动物,比人类更需要水,一旦离开水,会很快死的。它们拼命甩动尾巴,是因为它们太难受了。”外婆开导洋洋。
洋洋不作声了。沉思了片刻,洋洋对妈妈说:“我错了,我以后再不把金鱼丢到地上玩了。”
当孩子做错事时,父母不要一味地斥责,这样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甚至会激发起孩子的逆反情绪。父母可采用冷静的态度,从侧面引导孩子进行自我反省,认识自己所犯的过失,从而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
让孩子从小养成勤俭的好习惯
有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农民,他一生勤俭持家,日子过得无忧无虑,十分美满。在临终前,他把一块写有“勤俭”两字的横匾交给两个儿子,告诫他们说:“你们要想一辈子不受饥挨饿,就一定要照这两个字去做。”
后来,兄弟俩分家时,将匾一锯两半,老大分得了一个“勤”字,老二分得一个“俭”字。老大把“勤”字恭恭敬敬高悬家中,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年年五谷丰登。然而他的妻子却过日子大手大脚,孩子们常常将白白的馍馍吃了两口就扔掉,久而久之,家里就没有一点余粮。老二自从分得半块匾后,也把“俭”字当作“神谕”供放中堂,却把“勤”字忘到九霄云外。他疏于农事,又不肯精耕细作,每年所收获的粮食就不多。尽管一家几口节衣缩食、省吃俭用,毕竟也是难以持久。
这一年遇上大旱,老大、老二家中都早已是空空如也。他俩情急之下扯下字匾,将“勤”“俭”二字踩碎在地。这时候,突然有纸条从窗外飞进屋内,兄弟俩连忙拾起一看,上面写道:“只勤不俭,好比端个没底的碗,总也盛不满!”“只俭不勤,坐吃山空,一定要受穷挨饿!”兄弟俩恍然大悟,“勤”“俭”两字原来不能分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吸取教训以后,他俩将“勤俭持家”四个字贴在自家门上,提醒自己,告诫妻室儿女,身体力行,此后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可见,勤俭是一种立身、立家、立业的美德。所谓勤俭,包括勤劳和节俭两个重要方面,缺一不可。勤俭持家、节俭做事,需要有一分一文的节俭意识,需要有积少成多的节俭行为,需要有以一贯之的节俭传统。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美德。纵观古今,凡是通过艰苦奋斗取得突出成就的人,都拥有节俭这种崇高美德。很难想像,一个穷奢极欲、挥金如土的人会有崇高的理想和艰苦创业的精神。
北宋文学家苏东坡一生在生活上都非常注重节俭。
公元1080年,他被贬官来到黄州时,生活窘迫。为了渡过困境,他订出了一套特殊的计划开支办法:把所有收入分成12份,每月一份;然后又将每份分为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他把每月分好的每小份钱挂在屋梁上,每日清晨挑下一包来用,准余不准超。剩余的钱,他另用竹筒保存,以备意外开支之需。
后来,他又在朝廷中做了高官,但仍注重节俭,从不讲究奢华。他自订每餐只能一饭一菜,有客也只能增加两个菜,不许铺排,否则就拒绝用餐。一次,苏东坡的一个老友与他重逢,请他吃饭,他嘱咐朋友千万不可大操大办。几天后,苏东坡应约去老友家赴宴时,见酒席准备得相当奢华,他婉言拒绝入席,告辞而走。苏东坡走后,他的朋友感慨地说:“当年东坡遭难时,生活很节俭。没想到他如今身居高位后,还这样节俭。”
节俭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体现了一个人的生活态度、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作风形象。节俭不是吝啬,而是美德,有助于一个人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也是一个人事业有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我国有句老话:成由勤俭败由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生活在新中国的孩子生来无忧虑,他们消费观念较强,用起钱来大手大脚,生活上追求享受,物质上随便浪费,毫无节俭意识,这不由得让人担心。这些孩子不知道父母每天在忙些什么,不知道自己吃的穿的用的东西是哪来的,反而觉得自己吃好穿好用好是天经地义的。孩子们大手大脚花钱,奢侈浪费的情况已达到非常严重的程度,如果不好好教育引导,难以成才,更难于成人。
孩子不懂得节俭,不能全怪孩子,责任也在家长身上。很多家长出于疼爱孩子,迁就孩子花钱自不必说,就连家长自身也往往产生了非合理消费的心理——攀比、从众、追时髦、喜新厌旧等等。此外有些人对节俭与奢侈存在一些误解,以为节俭是贫穷的产物,以奢为荣,以俭为耻,凡事爱讲排场,其实他们并未真正理解节俭的意义。俭是节约不浪费,节是节制而有度,这种理性的生活态度,是无论古今、穷富都值得大力提倡的。
培养孩子的节俭习惯,是家庭教育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课题。古人云:勤能补拙,俭以养廉。只要能够勤劳,即使是天赋差一些,也会把工作学习搞好,会在事业上做出成绩。只要能够节俭,不贪图物质享受,追求奢华生活,保持廉洁的美德,在事业上就会不断追求进取,有所成就。因此,家长要培养孩子养成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这种习惯会让孩子受益终生。
帮孩子树立节俭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