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由成人有意识地培养成的,而习惯一旦形成,就不易更改。所以,家长应该充分认识到良好行为习惯是孩子教养的重要一环,让孩子从细小处做起,成长为一个独立、有教养、有魅力、受人欢迎的人。
好习惯决定孩子的未来
习惯是什么?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权威解释,习惯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
常言道:习惯成自然。习惯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定型性的行为,就会变成人的一种自觉需要。它不需要别人的提醒,不需要别人的督促,也不需要自己意志力的支持,已经变成了一种自动化的动作和行为。
人是一种习惯性的动物。无论我们愿意与否,习惯总是无孔不入,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调查表明,人们日常活动的90%源自习惯。然而,习惯还并不仅仅是日常惯例那么简单,它的影响十分深远。
从前,有一位小和尚,在出家当和尚之前就有丢三落四的习惯。进入寺庙之后,方丈师父和师兄师弟们一直不停地提醒和告诫他,可是他自己却一直不当回事,就这样他一直也未能改掉丢三落四的习惯。
每天除了诵经念佛、打扫寺院、提水砍柴之外,小和尚也想和师兄一样学一门手艺,为的是以后有一个好出路。于是,方丈师父就安排小和尚学习剃头,因为与其他手艺比起来,这门手艺不是很难学,况且以后一旦离开寺庙,小和尚还可以用这门手艺来养活自己。
在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小和尚认为剃头实在是一门简单易学的手艺,所以他就不再向师父学习。可是师父却告诉他:“剃头不是仅仅学习一些基本方法就能行的,你要想掌握好这门技艺,就必须每天拿一个冬瓜来练习,直到在冬瓜上能够游刃有余地施展各种剃头方法,那才会成为一个不错的剃头匠。”
听了师父的话以后,小和尚就天天在冬瓜上练习剃头的基本功。练了一天又一天,好几个月过去了,小和尚剃冬瓜的水平已经越来越高,师父见了也忍不住高兴起来。可是,师父在一次观察小和尚剃冬瓜时发现一个问题,小和尚练习剃头都是抽空进行的,在剃头过程中经常有事需要他走开。每当别人叫小和尚走开的时候,他都会把剃头刀别在冬瓜上面,等办完事回来以后再抽出剃头刀继续练习。
这个问题,实在是把师父吓了一大跳,于是他告诫小和尚以后千万不能这样做了,小和尚答应了师父。可是等师父下次再观察他的时候,他仍然在离开的时候把剃头刀别在冬瓜上面;而且据师父的多次观察发现,小和尚每次都是这样。师父一次又一次地提醒小和尚,可是提醒的次数虽多,小和尚往冬瓜上别刀的习惯却没有任何改变,而且每次小和尚都对师父说:“不要紧的,这只是习惯而已”。
“只是习惯而已?”师父严肃地对小和尚说,“如果你手底下不是一个冬瓜,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呢?你的这种习惯到时候没准会出人命啊!”
看到师父生气的样子,小和尚安慰道:“没事的,师父,你不要担心,等到真为人剃头时我就不会这样了。”
眼看着小和尚还俗的时间就到了,临行时师父再三告诫他一定要改掉丢三落四的毛病。可是小和尚的这一习惯早已养成多年,更何况他自己根本就没有改掉这一习惯的意识,终于在他第一次给人剃头的时候,出事了——有人叫他递一件东西时,他顺手把剃头刀别在了客人的头上,好在客人没有出现生命危险,从此他的剃头铺再也没有人光顾了。
习惯决定行为,行为产生结果。这就是习惯的作用。每个人都在不自觉间按着自己的习惯行事,好的习惯带来好的结果,坏的习惯带来不好的结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习惯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一旦孩子染上了某种不良行为习惯,往后是很难纠正的,甚至会影响这个人的一生。所以,要培养有教养的孩子,就要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对习惯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认为:“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还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概括地说:一个人如果养成了好的习惯,就会一辈子享受不尽它的利息,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反之,如果养成了坏习惯,就会一辈子都偿还不完它的债务。这就是习惯!
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其中一位:“你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了你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呢?”出人意料,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说:“是在幼儿园。”他人又问:“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呢?”学者说:“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这位学者的回答,代表了与会科学家的普遍看法。把科学家们的普遍看法概括起来,就是他们认为终生所学到的最主要的东西,是幼儿园老师给他们培养的良好习惯。
这个故事诠释一个道理:从小养成的良好习惯会伴随人的一生。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是家长赠予孩子一生最好的礼物。好的习惯会陪伴孩子一生,对于孩子今后的生活、学习、事业的成败关系重大,也是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
习惯的培养要坚持不懈
习惯是在不断重复中逐渐养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行为倾向。因此,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作为家长不能想起来就要求一下,想不起来又听之任之,要始终如一,持之以恒,日复一日地进行训练,使孩子养成良好习惯。
有一个男孩子刚开始上小学,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存在着贪玩、自觉性较差、晚上不能按时睡觉等缺点,时间利用得也不好,她总觉得时间不够用……为此,他的父亲根据孩子做不好的几件事情,设计一个周考核表。表上共有5项内容,都是每天要做的事情,执行时间是周一到周五。包括:早晨起床、完成家庭作业、练琴情况、在家情况、晚上上床睡觉情况。
每一项都有具体的规定,早晨起床这一项,对他的要求是:按时起床,不能晚,也不能太早;起床后穿衣服动作要快,洗漱及吃早饭动作要快;晚上按时上床,上床后不说话,尽快入睡等等。按照每天表现情况打分,每个项目满分为5分,一周满分为125分。一周得100分以上,给一种奖励;112分以上,给两种奖励。奖励内容包括出去玩、讲故事等等。
三个月过去后,这个男孩子的坏习惯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这位父亲对孩子进行坚持不懈地要求和耐心训练,而且他用考核表的形式来对孩子进行习惯培养,结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为孩子立规矩
在家庭中,为孩子“立规矩”,帮孩子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习惯非常重要。家长给孩子“立规矩”的原则,就是基于社会化的要求,让孩子的行为符合社会要求,从而使其行为朝着社会认同的方向发展,这样才能融入社会。
中央电视台的《生活空间》栏目中曾报道过一名五岁儿童生活很有条理,自己的玩具柜、小书架、抽屉等都是自己主动整理,小小的年纪已初步养成了爱整洁、爱劳动和有条理的良好习惯,令人称赞。从报道中得知,自孩子两岁开始母亲就对他立下规矩,要求他玩完玩具必须收回原处,若不收,妈妈就将玩具没收。正是由于这位母亲注意立规矩并严格要求,孩子才逐渐养成了自己的东西自己整理和爱整洁、有条理的好习惯。
由此可见,给孩子立规矩要趁早,同时方向要正、方法要科学,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
在孩子的教育中,如果是立下的规矩,那么无论时间、地点、场合,都要去遵守。比如在家时规定不许随地吐痰,在外边也一样不许。而不是今天这个样子,明天那个样子,在家一套,外边一套。这样只会让孩子糊涂,无所适从。
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热爱劳动是人最重要有品性之一。世界上的成功人士大都有热爱劳动的好习惯。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说:流汗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从小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习惯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
但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只关心子女的学习,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受到高层次的教育,将来有所作为,他们往往特别关心孩子的学业,却忽视了对子女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因为疼爱而怕孩子吃苦;或嫌孩子做家务“越帮越忙”麻烦,没清醒地意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于是迁就了孩子的惰性,包办孩子的生活琐事,使孩子很少有劳动锻炼的机会,这使他们缺乏劳动意识,更不懂得珍惜劳动成果。
据报道,德国制定了法规,规定孩子必须帮助父母从事家务劳动。6~10岁的孩子应帮助父母洗碗、买东西、扫地,10~14岁的孩子要参加整修草坪园子的劳动,14~16岁的孩子要帮助清洗汽车、参加园艺劳动;16~18岁的孩子每周要参加一次家庭大扫除。世界各国城市小学生每日劳动时间也比中国多。据统计,美国小学生每日劳动1.15小时时,泰国小学生每日劳动1.18小时,南朝鲜每日0.7小时,英国每日0.6小时,中国每日0.2小时。即中国小学生每日劳动时间只有12分钟。
可见,中国孩子与国外孩子在劳动方面表现出较大差异,这不由得让人担心,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未来一代是轻视劳动、缺乏劳动技术能力的一代,那么将来他们靠什么去生存立足,又怎么能担当起建设国家的重任呢?
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的民族,有着热爱劳动的传统美德和勤于劳动的优秀精神。但今天的孩子怎么会有如此的表现呢?应该看到,事情发生在孩子身上,问题却出在家长身上,特别是很多做父母的,忽略了对孩子正确劳动观念和习惯的培养。
美国哈佛大学的一项跟踪调查表明,凡小时候愿意劳动,养成良好劳动习惯的、即使只限于做简单家务的人,生活也要比没有上述经历的人更完美、更充实。此项调查还表明劳动可以使孩子的人格情操得到升华,可以使孩子获得能力,并感觉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因而自我感觉良好,别人对他也有好感,并从中滋生出热爱生活、乐于助人的人文精神。
可见,孩子长大后,他们的社会价值与他们的劳动能力与其所遵循的行为准则有密切关系。对于孩子来说,父母培养他们热爱劳动,既能增强其自立自强的精神,又可以使其在劳动中学会生活技能,对今后的生存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从小对孩子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是每一位家长值得重视的问题。
王丽是一个12岁的小女孩,她很注重自己的外表,经常频繁地换漂亮衣服。王丽确实变美丽了,可是换洗的衣服却成了妈妈沉重的家务负担。
终于,妈妈找王丽谈话了。妈妈说:“宝贝,妈妈工作很忙,你已经12岁了,可以为妈妈分担家务,做一些自己的事情了,以后你的衣服要自己洗。如果你忘记的话,就只好穿脏衣服了。”王丽很痛快地点了点头。
一周过去了,妈妈发现洗衣机里塞满了王丽的脏衣服,她很生气,于是严厉地批评了王丽,王丽答应妈妈下次不会忘记了。
接下来的一周,王丽还是没有洗,脏衣服更多了,洗衣机里已经放不下了,那么多的脏衣服都堆在了王丽的屋里,地板也被占满了。而且王丽已经没有几件干净衣服可以换了。
妈妈虽然看在眼里,但并不过问。当然,王丽也有她的应对办法:她从脏衣服堆里捡出稍微干净的衣服继续穿,就是不肯自己动手把脏衣服洗干净。
几周过去,王丽已经再也拣不出一件稍微干净点儿的衣服了,而妈妈依然是不闻不问。王丽实在没有办法,只好把衣服一件件洗干净。此后,王丽的衣服都是由她自己来洗,而且她发现洗衣服并没有她想象得那么难,王丽甚至还渐渐开始帮妈妈做其他的家务了。
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极有好处的。劳动不仅锻炼了孩子做事的能力,而且也能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辛苦。从小就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习惯,是对孩子自主能力的一个很好锻炼,对其以后的成长和发展有决定性的作用。
热爱劳动是一种好的习惯。英国着名教育家洛克雷说过:“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结于自己的习惯。”应该说,劳动习惯的养成,是孩子今后幸福的重要保证。为了孩子的一生,家长一定要从小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习惯,对孩子力所能及的事不要大包大揽,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会做的事情经常做,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让孩子学会做家务
生活中,很多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家庭中的家务差不多都是由成人来做的。但是,如果想让孩子热爱劳动,就要从做家务活开始,让孩子从小就具备做家务活的习惯和能力,把家务活看成是生活中很自然的内容之一。如果家长什么事情都不让孩子做,这看起来好像是对孩子的一种“爱”,可就是这种“爱”在无行中抑制了培养孩子许多良好习惯的滋生。所以,家长们一定要舍得让孩子参加家务活,帮助孩子成为有责任和热爱劳动的人。
美国第34任总统艾森豪威尔,很小的时候,就在母亲的指导下,学会了做家务。在学习之余,艾森豪威尔不仅要砍柴、做饭、打扫卫生,还要在自家的空地里学种蔬菜,参加家庭劳动。
有一年,艾森豪威尔的弟弟染上了猩红热,家里顿时紧张起来,猩红热是一种传染病,病人必须和家里人隔离开。于是,父亲便和几个孩子挤着住在楼下,由母亲来照看弟弟。由于父亲要每天工作,两个哥哥又在外地打工,其他的几个孩子年龄尚小,所以母亲就把烧水做饭的事情交代给艾森豪威尔去做。小艾森豪威尔此前根本不会做饭,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也只有下定决心把饭做好。
刚开始,母亲手把手地教他生火、切菜、做饭的一整套程序,每天把要做的饭菜都准备好,小艾森豪威尔便开始一个人在厨房里忙活起来。凡事都是被逼出来的,他虽然从来没有做过饭,但对做饭来说还是感到很新鲜有趣,所以就做得很认真仔细。刚开始的时候厨艺不精,做出来的饭菜常常让家里人难以下咽。但母亲每次都吃的很起劲,还鼓励他说,做的很好吃,让他继续努力。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艾森豪威尔的厨艺有了很大的提高,还练就了几个拿手好菜,看到家里人每天吃饭狼吞虎咽的样子,他高兴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