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011700000018

第18章 复兴革命的伟大长征(1)

转移途中的思想裂变

伍修权说:“左”倾冒险主义领导人原本未把毛泽东列入参加转移的名单,后来考虑到他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在军队中享有崇高的威望,才允许他一起转移。

长征出发前,毛泽东要求把王稼祥、张闻天和自己编在一个纵队。长征开始后,毛泽东因大病初愈身体不佳坐担架行军,王稼祥因受伤伤口未好也坐担架行军,两个人的担架常常碰到一起,创造了边走边聊的绝好良机。

战略转移最初的决定是于1934年5月的中央书记处会议上作出的,并报共产国际批准。此后,开始了各项准备工作。

为了准备红军主力的转移,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决定由博古、李德负责军事,周恩来负责督促军事计划的实施。但转移的具体军事行动计划,没有充分听取政治局成员的意见。当时,“三人团”处理一切。在“三人团”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博古和李德。虽然周恩来督促军事准备计划的实施,但并不能参与所有的事情。

9月29日,张闻天以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主席的身份在《红色中华》上发表了《一切为了保卫苏维埃》的文章。善于从字里行间揣摩中央意图的高级领导干部们,从这里得到了准备突围转移的信息。但是,他们不知往何处去。

直到突围开始行动时,红军总部才向部队发布突围命令,总政治部指示部队学习张闻天的重要文章,广大红军指战员才知道,他们将要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了。

至于红军主力为什么要退出中央苏区,这次转移向何处去,下达的军政命令中没有明确的解释,而且明明是战略退却,还特别指出反对把这次行动曲解为“退却”。

此行何处,事关这次战略转移的重大战略意图,当时最高决策者博古和李德一直秘而不宣。事实上,连他们自己也是叫花子打狗,边打边走。这时他们想的,只是先把“家”搬到湘西去,与红二、六军团会合后再作计议,其余的都顾不上了。

就像转移的方向只有少数几个人知道一样,留下的名单也是由最高“三人团”一手决定的。在研究留守人员名单时,博古、李德向周恩来征求了军事方面的干部的意见,其他方面只告诉他一个数字。最高“三人团”最后决定的名单是:成立以项英为书记,陈毅、贺昌、邓子恢、张鼎丞、谭震林、梁柏台、陈潭秋、毛泽覃、汪金祥、李才莲为委员的中共中央分局;项英兼任军区司令员兼政委,陈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贺昌为军区政治部主任。同时留下红二十四师和地方部队一万六千余人,坚持革命斗争。

另外,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何叔衡被留下;江西“罗明路线”的邓、毛、谢、古中的毛泽覃和古柏也被留下。

刘伯承曾激烈地反对过李德的瞎指挥,被列入留守名单,经周恩来力争,才允许随主力红军转移。

留下的许多中共优秀党员如瞿秋白、何叔衡、刘伯坚、毛泽覃等都在主力红军转移不久,相继牺牲于敌人的屠刀下,死得都十分英勇,十分悲壮。

被剥夺了党政军大权的毛泽东,当然也无权参与突围进行战略转移的重大决策。但是凭着对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形势分析,毛泽东已预感到战略转移在所难免了。

毛泽东非常关心人员的去留问题,尽管自己的处境不佳,但对战友的生死去留仍挂怀于心,曾多次向中央领导人提过建议。博古等曾想把王稼祥作为重伤员留在当地老百姓家养伤,毛泽东知道后,马上提出意见,说王稼祥是军委副主席和总政治部主任,重任在身,必须随军行动。其他一些同志也提过同样建议,博古最后只好同意。王稼祥参加长征,对党的集体领导是一个很大的加强,对遵义会议的成功和长征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何叔衡、瞿秋白、刘伯坚、贺昌等一大批战友没能一同参加转移,毛泽东心情很沉重,为他们留下后的生死而担忧。事实上,毛泽东连自己的去留也把握不了。伍修权说:“左”倾冒险主义领导人原本未把毛泽东列入参加转移的名单,后来考虑到他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在军队中享有崇高的威望,才允许他一起转移。

10月上旬,毛泽东在于都正式接到中共中央有关准备转移的秘密通知,并获知有30名女战士被批准参加转移,其中包括贺子珍。想到贺子珍还不知道允许她同行的消息,以为这一别将难以相见时,毛泽东立即派警卫员到瑞金云石山通知贺子珍做好出发的准备,并叮嘱她一定抓紧时间把他们的儿子小毛安顿好。同时毛泽东也迅速赶回瑞金梅坑,召集临时中央政府各部的领导人开会,布置善后工作,向大家宣布和说明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决定。

毛泽东向在场的干部们激动地说:“同志们,如果红区全部被敌人占领了,你们也不要怕。要时刻想着党,相信党,依靠党,要坚信红军是一定能回来的。你们是贫苦工农的带头人。革命不能动摇,一定要坚持秘密工作。不能公开活动,就搞地下活动。你们一定要树立信心,艰苦奋斗,经受困难的考验,要有不怕牺牲的精神,为了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

1934年10月18日下午5点多钟,出发的时间终于到了。毛泽东和20多名工作人员在于都与路经的中央纵队会合在一起,踏上了转移的征程。毛泽东带了一袋书、一把破伞、两条毯子、一件旧外套、一块旧油布,留下了他那有多个口袋的旅行包。

“长征”是后来才有的名词。红军开始踏上征途时,并不知道‘转移”之路将有多长。那时对外公开的说法是“北上抗日”;内部的说法叫作“西征”,因为红军突围的方向是从根据地的西南方向,沿湘桂边界的五岭山脉前进,试图与红二、六军团在湘西会师。

西征的红军,像一条灰色的长龙,缓缓地行进在崎岖的山路上。全军达8.6万多人,其中红一、三、五、八、九这五个军团为7万多人,其余为军委纵队和中央纵队,共有1万多人。

按照李德的“设计”,这8万多人作“甬道式”前进:左翼为红一军团,其后为红九军团;右翼为红三军团,其后为红八军团;中间为军委纵队、中央纵队;后卫为红五军团。倘若将军委纵队、中央纵队比作坐轿者,那五个军团便是前后左右呼拥着的轿夫。

这支庞大队伍还携带了很多辎重。驮着印刷厂、兵工厂和造币厂机器设备的大批骡马,挑着各种“坛坛罐罐”的几千名挑夫,摇摇晃晃地掺杂在行进的队伍中。这哪里是在行军打仗,简直就是一次“大搬家”。如此庞大的队伍,为躲避敌军,又只能走荒僻的山道,往往一个钟头走不出半里路,一夜只能翻一个山坳。

尽管长征前夕,红军曾与国民党南路军总司令陈济棠达成秘密协议,从而使红军比较顺利地突破了转移路上的第一、二、三道封锁线。但在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时,持续三个月的湘江战役,使红军遭到重大损失。

红军通过第一道封锁线时,损失了3700多人。通过第二道封锁线时,损失了9700多人。通过第三道封锁线时,损失了8600多人。而通过第四道封锁线,损失和减员竟多达3.05万人。这样,红军从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到3万多人。

战争如此残酷和无情,使一切参与者感到心在流血。当这场战斗的指挥员博古看到到处是溃不成军的队伍,遍地是横躺着的红军尸体,而造成这一悲剧的主要原因在于自己的指挥失当时,他感到无地自容,痛苦地拿起手枪,对准了自己……幸而被路过的聂荣臻发现,才避免意外的发生。

是啊,对于当时年仅27岁的博古来说,这个责任是太重大了。但这主要是由于年轻和无知带来的失误吗?不是,是由于狂妄和自大,是由于排斥了毛泽东正确路线的指导。

还是刘伯承说得对。他说: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后,“广大干部眼看反第五次‘围剿’以来,迭次失利,现在又几乎濒于绝境,与反第四次‘围剿’以前的情况对比之下,逐渐觉悟到这是排斥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正确路线,贯彻执行了错误的路线所致,部队中明显地增长了怀疑、不满和积极要求改变领导的情绪。这种情绪,随着我军的失利,日益显著,湘江战役,达到了顶点。”

一江鲜血,洒在红军西征的路上,也洒在红军战士的心头,更使红军的缔造者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痛苦难忍。

他再也不能容忍李德瞎指挥,再也不能眼睁睁看着“崽卖爷田”了!目睹湘江的大败,毛泽东尖锐地提出:“要讨论失败的原因!”

毛泽东不是一个没有胸怀、不讲斗争策略的人。早在1931年4月中央代表团到达中央苏区起,毛泽东就开始看出“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并逐渐加深对这种错误的认识。但是,当时党内大多数同志还没有这种认识。毛泽东从革命大局出发,不争不闹,不搞非组织活动。他只是按照党的组织原则,在党的会议上坚持提出自己的看法,即使在被剥夺党政军实权而成为空头政府首脑以后,也不计较个人得失,服从组织安排,潜心搞调查研究,尽其可能为中央决策提供积极的建议,等待多数同志的觉悟。

在第五次反“围剿”的一年里,虽然毛泽东曾与“左”倾中央进行过激烈的抗争,但他的初衷还是希望中央能接受他的意见,纠正错误,胜利粉碎敌人的“围剿”,那时绝没有撤换中央领导人的想法。可是现在,长征途上的红军已面临全军覆没的命运,大多数人甚至包括曾经犯过错误的人也开始不满中央的领导了,毛泽东终于挺身而出,开始酝酿发动一场撤换博古、李德等“左”倾教条主义者领导的斗争。

毛泽东开始谨慎地在中央政治局成员内寻找合作伙伴。他首先争取的是已有所觉悟的“左”倾领导中的成员王稼祥和张闻天。

长征出发前,毛泽东要求把王稼祥、张闻天和自己编在一个纵队。长征开始后,毛泽东因大病初愈身体不佳坐担架行军,王稼祥因受伤伤口未好也坐担架行军,两个人的担架常常碰到一起,创造了边走边聊的绝好良机。

王稼祥是喝过洋墨水、吃过洋面包的。1925年19岁那年他投身于革命洪流,来到中国共产党人创办的一所大学——上海大学学习。在中国共产党老一代著名领导人邓中夏、张太雷、蔡和森、恽代英、瞿秋白的影响下,王稼祥很快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被派往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在那里他系统学习了马列主义,但同时也卷进了“左”倾教条主义的旋涡。1928年王稼祥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回国,在上海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

由于回国不久,对国内革命斗争的实际情况不够了解,王稼祥支持和拥护了当时共产国际的某些错误观点,执行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路线。

1931年4月,由任弼时、王稼祥、顾作霖组成的中央代表团,被派赴中央苏区。到苏区后,在江西龙冈地区王稼祥第一次与毛泽东见面,毛泽东向他详细介绍了苏区中央局内部争论的问题。毛泽东从政治,谈到军事,简明扼要,有理有据,展现了丰富的武装斗争经验,使王稼祥开始对毛泽东感到由衷的钦佩。毛泽东后来在党的七大上曾说:“王稼祥同志参加了第二、第三、第四次反‘围剿’的战争。当时,我们感觉到如果没有代表团,特别是任弼时、王稼祥同志赞助我们,反对‘削萝卜’的主张就不会那样顺利。……当时,如果没有代表团,特别是王稼祥同志赞助我们,信任我们——我和总司令,那是相当困难的。”

第四次反“围剿”开始后,在毛泽东受排挤的情况下,王稼祥与朱德、周恩来一起,灵活地运用了毛泽东的战略原则,抵制“左”倾的军事冒险主义,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然而,就在这次反“围剿”斗争中,王稼祥在带领大家防空时不幸身负重伤,肠子被敌人扔下的炸弹弹片戳穿,被送进瑞金中央红色医院。尽管医院尽了全力,挽救了他的生命,但由于医疗条件太差,伤口久久不能愈合。

长征开始前,王稼祥一直担心自己是“左”倾教条主义者不受欢迎的人物,在两年前的宁都会议上曾力排众议要求保留毛泽东对红军的指挥权,十有八九会被像甩包袱一样留在苏区。后来得知是毛泽东替他力争,他才得以随主力红军一起转移。

眼下,久病不愈坐在担架上行军的王稼祥,与自己敬佩的毛泽东同行同宿,心里感到极大的宽慰。行军途中,一天黑夜,王稼祥与毛泽东同在一个宿营地休息。互问病情后毛泽东狠狠地嗅了一口烟味,对王稼祥说:“烟瘾好过,生病也能挺,可打败仗的心病难治啊!”

此话正问到了久积王稼祥心头的大事,王稼祥索性坐起来问道:“泽东同志,正好请教你一下,你对当前局势怎么看?”

毛泽东停了一会,却反问道:“你呢?你是何等看法?”

王稼祥不假思索回答道:“一句话,再让李德他们这样指挥下去,可不得了!”

毛泽东附和地点了点头,然后对王稼祥说:“蒋介石已经布置好了一个大口袋,引诱着我们去钻,可是我们的发号施令者,就是看不见这危险,或者是看见了,却无法改变,非要钻进去不可,你说傻不傻?”

王稼祥认真地说:“明明预见到危险,当然不能当这个傻瓜,不能往敌人的口袋里钻!”

毛泽东说:“对,大路朝天,各走一边,敌人在湘西布下口袋阵,我们就另辟生路由他去。”他抬手往西一指,对王稼祥小声说:“我们已从情报中获悉,贵州方向敌人兵力不多,更没有堡垒工事和设防体系,我们满可以乘虚而入,改变路线,不去湘西,折向贵州,让蒋介石白白操劳扑个空。”

王稼祥点头说道:“博古同志本来就不会带兵,李德虽有丰富的军事学识,却对当前形势视若无睹,进入苏区以来尽瞎指挥!”

毛泽东深思地说:“问题正在于此,李德那些军事学识从何而来?是本本上来的,是西洋外国来的,是从一般战争以至帝国主义战争中来的。而我们的战争,是在中国,是在革命根据地,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进行反‘围剿’战争,环境不同,条件不同,战争性质更不同,他拿十万八千里以外的和几十年前以至上百年以前的战例战法来硬套,焉有不败之理!”

王稼祥点头:“我完全同意你的看法,绝不能让李德再瞎指挥!”

就这样,毛泽东首先和王稼祥达成改变红军前进方向和路线,不能让博古、李德再指挥下去的一致看法。

张闻天,又名洛甫,他是毛泽东争取的另一位重要领导人。长征开始时,他也同毛泽东走在一起,不过不是坐担架,而是骑马。

张闻天与王稼祥一样,也是喝过洋墨水、吃过洋面包的中共领导人。不过他不止留过苏,还留过日,留过美,是党内为数不多闯荡过世界的大知识分子。

同类推荐
  • 笔著华夏:郦道元

    笔著华夏:郦道元

    《中国古代科技史话:笔著华夏郦道元》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
  • 告诉你一个比尔·盖茨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比尔·盖茨的故事

    本书从比尔·盖茨的幼年写起,一直追溯到他成为技术天才、商业巨人、世界首富的伟大历程,记录了比尔盖茨经过自己的艰难奋斗,终于登上成功的顶峰,创立了微软公司,成为一个时代的传奇。
  • 乱世尊丐:朱元璋传

    乱世尊丐:朱元璋传

    朱元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封建皇帝中比较卓越的人物。其功劳在于统一全国,结束了元末二十多年战乱的局面;在立国之后,能够吸取历史教训,对农民作了一些让步,大力鼓励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允许农民尽力开垦荒地,大大增加了自耕农数量;解放了奴隶,改变了元王朝官僚大量拥有奴隶的落后局面,增加了农业生产劳动力等措施。这些都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有利于社会前进,为明朝前期的繁荣安定局面打了基础,值得肯定的。 本书以丰富翔实的史料、生动活泼的文笔,将朱元璋从农民起义的领袖到封建帝王的一生做了全面阐述。作者试图通过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使读者领悟一个历史人物的升降沉浮,并了解有明一代初期的历史。
  • 李自成第五卷:三雄聚会

    李自成第五卷:三雄聚会

    明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崇祯三年(1630),李自成辍业,于米脂号召饥民起义。后与农民军首领张献忠等合兵,在河南林县(今林州)击败明总兵邓玘,杀其部将杨遇春,随后转战山西、陕西各地。七年,连克陕西澄城、甘肃乾州(今乾县)等地,后于高陵、富平间为明总兵左光先击败。
  • 俾斯麦(名人传记丛书)

    俾斯麦(名人传记丛书)

    从纨绔子弟到铁血宰相,他狡猾诓骗欧洲20余载;他凭借铁血暴力三次战争一统德国,震荡欧洲格局;他独裁守旧,镇压工人运动,却又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社会保险制度;他骄傲、自负,不分敌友,却是德国近代史上最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热门推荐
  • 圣樱三大校草PK三大校花

    圣樱三大校草PK三大校花

    因为误会他和她分手,三年后,他们相遇,又会发生什么
  • 王俊凯我最爱的男孩

    王俊凯我最爱的男孩

    一个女孩在她的人生中出现了一个叫王俊凯的男孩,虽然他们以前并不相识,但缘分就是这样。虽然他们一路坎坷,但有情人终成眷属!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等待雨后彩虹

    等待雨后彩虹

    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文中的女角,丈夫为了有着千万家产的富家女,抛妻弃子,跪在女主面前,求女主离婚,女主说离婚可以,儿子留给我,你们今天给我的耻辱,我来日加倍奉还。对着前夫说,总有一天,我让你悔的肠子都青了。一个单纯家庭主妇,为了养活儿子,下海经商,围绕在她身边的男人,那个才是她的良人,经历过这么多的风雨,她是否能够撑到彩虹的一天,她还能寻找到真爱吗。她还有勇气去爱吗......
  • 昔日王者重生校园

    昔日王者重生校园

    一位强者,为爱整顿,被情敌打败。从而闭关深山。。
  • 英国学生文学读本(套装共6册)

    英国学生文学读本(套装共6册)

    《英国学生文学读本(套装共6册)》以英文原版形式出版,图文并茂。编写体例统一严谨,包括生词、课文、语音、拼读练习、词汇解释等,同时还附加了单词拓展练习。可以伴随学生从小学直至高中或大学阶段。同时也适合成人英语学习者提高英语阅读水平使用,让众多国内读者在了解西方文学的同时,也感受英语语言的魅力。
  • 狄拉克勒斯

    狄拉克勒斯

    故事发生在十三维度轴的虚数空间——狄拉克勒斯里,传说中,这里是众神建立在虚数之海,狄拉克之海上的世界,不过经历了创世纪之战和诸神黄昏后,众神大多陨落,世界迎来了被众神所抛弃的“灰烬时代”,就在这时,在一个充满了鲜血与火光与长枪的夜晚,在一个普通的人类村庄里,一位自称邪神的存在——苏醒了。
  • 无败神装

    无败神装

    2年B班,苏言同学,你好!请问是什么促使你在课堂上对着美丽的老师打耳光?这个问题我可以选着不回答吗?当然可以!你有权保持缄默,但是所说的每一句话都会刊登在圣天日报上宣传一百遍啊!一百遍!!!请问你的梦想是什么?我的梦想啊!…….这个?……那个!我的梦想是脚踏五彩祥云,身披幻兽铠甲,战尽天下英雄,只求无败!屠尽远古凶兽,只求无败!…….现实点不装B我们还是好朋友!好吧!我说实话,我的梦想是脚踏五彩祥云,身披幻兽铠甲,有朝一日对着曾经打我耳光的老师猛煽耳光,已报她打我五百遍耳光之仇!感谢你接受我的采访,我会将你还想打老师耳光的事情刊登在圣天日报上一百遍啊!一百遍!!!
  • 七男追妻之贵女难求

    七男追妻之贵女难求

    我是来自21世纪的一个超级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中学生了,却因一场车祸魂穿到一个美少女身上。既然老天对自己这么好那我也不能浪费了吧,那从现在开始泡美男去喽。某痴情皇帝:仙紫,跟朕回宫做朕的皇后可否。。。某温柔少主:仙紫,留在我身边。。。某冰块管家:小姐,无论你选择谁,我都会不离不弃。。。某嗜血君王:仙儿,你是孤生命中注定的王后,孤不许你走,留在孤身边。。。某萌Q皇子:什么情况?仙儿,他们都是什么人啊?诶,皇兄,你也在啊。。。囧好吧,我承认我是受欢迎了点,不过你们都那么极品,我该选谁啊??可不可以全选呀?众美男:不可以!
  • 武下

    武下

    一个新兵的转世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