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军终于缓缓退去了,随着红色旗帜向远处移动。蔡昭公明白蔡国有逃掉一场了大劫,本来与晋国约定,蔡国攻沈国,借以挑衅楚国,若楚军攻蔡,晋国便打着救援蔡国的旗号伐楚。可怎么也没想到晋国会背信弃义,坐视蔡国被灭之危不救。无奈,蔡昭公只得在楚军兵临城下之际,向楚军统帅子常屈辱求和,送给他大量的财物,并承诺向楚国年年纳贡,楚军这才退兵。
这几月所发生的事情是那么长,这位君主彷佛苍老了几十岁,面目更加憔悴。突然内侍来报:吴国特使伯嚭求见。
蔡昭公正心烦意乱,懊恼的说了一声:不见。内侍正要退去,蔡昭公突然心灵一动,又告诉内侍:让他到书房等候。
蔡昭公一直看不懂吴国,也看不懂吴国君臣。吴蔡两国虽都为周室血脉,但蔡国和其他中原国家一样,看不起吴国,认为他们是蛮夷,从习俗到文化,再到吴国只知征伐,吴国都为诸国所不齿。吴国身居偏远蛮夷之地,勇猛好胜,不行周礼,擅称为王,和楚国一样,乃中国异类,让深受礼仪文化熏陶的各国避之不及。
也是这个蛮夷小国,竟能把楚国这位巨无霸强国折磨得疲惫不堪,吴国屡屡攻楚,屡屡大胜,让饱受楚国欺负的中原诸国感到诧异。因为但说蔡国,已经让楚国欺凌了两百年。楚国,是中原国家的噩梦,楚国是虎,吴国也是狼啊。
所以蔡昭公在伐楚会盟伐楚时,十八诸候会盟并没有邀请吴国,吴国倒也是厚着脸皮参加,这还作罢,会盟无疾而终,这吴国特使还是不走,楚军为蔡国都城时,他还是安之若逸,楚军刚撤他便见我,到底所为何图?
书房中弥漫着几缕青烟,散发着催人心脾的清香,伯嚭端端跪坐在席上,见蔡昭公走过来,微微行礼。
蔡昭公轻轻说道:不知贵使奉吴公之命所谓何事?
吴国君主和越国,楚国一样都称王,中原国家认为这是大不敬,周天子虽然丧失权,但仍有天下公主之名,中原国家威仍恪守周礼的爵位称呼,认为只有天子方能称王,吴国称王是对周礼的僭越,中原国家并不承认,这也是中原国家不想与吴国会盟的原因之一。因此对吴国君主仅以吴公相称。
伯嚭笑道:在下在蔡公百忙之际到访,实在突兀了。
蔡昭公心中有些不快,他听得出其中的嘲讽之意。淡淡说道:不知贵使来所谓何事?
伯嚭正危说道:也罢,世人刚健质朴,不尚空谈,又坦率非常,在下便只说了吧,吴国愿意伐楚。
蔡昭公哈哈大笑,笑声中有些悲凉,说:真把寡人当傻子了,两个月前,晋国答应寡人,只要我蔡国攻沈,楚国若伐我,晋国便救我借机伐楚,结果呢?楚国打到我家门口了,他晋国的援军呢?没有,没有。结果是只能我蔡国咽下这口恶气,靠贿赂敌方统帅以求安。现在,你给我联吴伐楚,寡人能信吗?
伯嚭心中有些愕然,没想到自己一个小小的计谋把蔡国整这麽惨。沉声说道:吴楚不两立,伯嚭也与楚国有血汗深仇,那吴国真心联蔡伐楚,你应该相信。
蔡昭公:那又如何?
伯嚭又说:你应当明白,不是晋国欺骗你,是中行寅愚弄你。鄢陵之战后,晋国动荡不安,君主杀大臣,大臣弑君主,杀得不亦乐乎。结果是晋国四分五裂,卿大夫专权。现在晋国应经名存实亡,几个实权大夫正忙着争人口,抢土地,哪有时间管你蔡国的事?就是中行寅参加会盟,也是迫于压力为了维护霸主权威,可蔡公你只想着复仇,不管这些,不管其他,才会有今天的局面。
蔡昭公心中一惊,想不到吴国有如此能人,竟把时局看得那麽透彻,便说:请贵使教我。
伯嚭接着说:说到底,放眼天下,想伐楚不仅有你蔡国,吴国亦如,但有能力伐楚的只有吴国一国,但楚国强于吴国这是不争的事实。若吴蔡联手,则胜算极大。
蔡昭公沉吟一会,说:寡人已经相信吴国的诚意,但蔡国素来弱小,加上这次楚国犯境,军力已损失巨大,恐怕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伯嚭没有回答蔡昭公的话,说道:当今大争之时,多事之秋,凡有血气,皆有争心。蔡公,蔡国虽小,可别忘了,你身上流着周王室的血。当年武王伐纣,八百诸侯会师孟津,何等壮观,何等酣畅淋漓,难道蔡公真的只想怀念祖先的荣耀而不想有所作为。只要蔡公愿烈烈抗争,轰轰烈烈以洗刷曾经的耻辱,吴国愿帮助蔡公实现这一切。奋然拓展,蔡国必定迎来崭新。此次楚军攻蔡,蔡国虽损失巨大,但实力尚存,吴国不用蔡军,只需蔡国允许吴军借道蔡境以伐楚,并为吴军提供物资供应,即可。
蔡昭公听了伯嚭的话热血纷腾拍案而起,被楚国欺负多年的怨气骤然爆发。大声说道:好,就依你之言,联合伐楚。国可不在,但尊严不可失,我蔡国,绝不忍辱偷生!
但你吴国也别小看我蔡人,吴国所求之事,蔡国允了,不仅如此,蔡军悉数听从吴国,唐国以如此。给你说,寡人真的受够楚国的鸟气了。
伯嚭连忙说道:蔡公能做唐国的主?
“如何做不了?我与唐侯曾约定无论谁伐楚,我二人都会尽全力支持。”
“哈哈哈哈,蔡唐相助,大事可成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