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对待新思想有一个固定模式。霍尔丹5对于这个模式进行了非常有名的总结,他认为大众通常是按以下这样一个可预见的顺序来回应一个新思想的:(1)这个(思想)是毫无价值的废话;(2)这是一个有趣但有悖常理的观点;(3)这是真的,但无关紧要;最后(4)我也总是这么说的。
创意大师们的终极挑战是超越普通大众的从众本能,普通大众更喜欢和志同道合的人结为盟友。天才会为自己与大众相反的个性付出高昂代价,他们常被人疏远,被人嘲笑。但他们宁愿忍受这些,也不愿意屈服于群体思维。
实操练习: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有意识地重新思考那些被身边大众认可的思想和行为。这需要一定的勇气,因为你那些下意识地深受正统思维影响的亲朋好友将会疏远你。你需要提醒自己,在生活中,通常你真正的朋友,用一只手就可以数得过来。其他所有人都仅仅是熟人和酒肉朋友,这些人只有在你的言行与他们一致时,才会接受你。
跨界组合
前面我们讨论过自我意识的特点,其中提到,自我意识是一个分类器。它系统地对所看到的世间事物进行分类,贴标签。就其功用而言,在大多数情况下,这是与世界打交道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让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得以生存。
虽然自我意识习惯有助于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世俗问题,但是它阻碍了我们产生飞越式的进步。天才可以超越这个本能,强迫自己改变思维方式,培养自己将那些明显不属于同类的思想和事物联系起来的习惯。他们拒绝按传统方式强迫性地对事物进行分类,不会一开始就对事物进行评判,这样才能长时间地用一种新的视角来审视当前局势。
天才的这一特质是之前所讨论的特质——随机选择和组合——的一种延伸。创新史上的许多突破,都是因为创新天才们引领了从普通到非凡的飞跃,他们注意到了许多不同领域思想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并创造性地将它们关联起来。
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情况下都可能产生激动人心的时刻。我们可能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但确定的是,不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筛选许许多多不同的可能性,永远不会等到那激动人心的时刻。灵感可能发生在清醒时,或发生在神志清醒的梦中,它可能只是将两个或更多的想法关联起来,而之前,也许没有任何人进行过类似关联。这些看似没有关联的想法之间有着某些本质上的联系,只是之前无人认识到。
实操练习:为自己布置一项任务,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关注自己的沟通方式。你会明显地注意到,你的很多话都是习惯性地脱口而出的,会在特定的刺激因素下说出那些标准的话束。你按照一种特定习惯回应别人,响应某种情形。
你应该让自己打破这种习惯。即使刺激因素没有发生变化,也要有意识地尽量用一种新的、更好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响应事物。人们会立刻注意到这些变化,很可能会欣赏你这些变化,因为这些变化给他们带来新鲜感,让他们觉得有趣。
当然,得到别人的欣赏不是你的主要练习目的,让你养成新的、原创性的思维习惯才是主要目的。如果你注意到自己说出的一些话,似乎是之前没有其他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曾经说过的,你就会知道,练习已经起作用了。
我们用来与他人沟通的语言,通常就是我们用来和自己进行沟通的语言,因此,这种练习可以培养你的原创性思维,以及将明显不同的想法进行创造性关联的习惯。乔治·奥威尔6曾在他的小说《1984》中明确地提出过类似观点。他认为,如果强行限制一个人只能使用一些最基本的功能性词汇,那么你就有效地限制了这个人的思考能力,因为语言是思想的传播媒介。
互斥即互补
古希腊人用他们的辩证法毫无疑问地证明了,在同一时间包容两种对立观点的能力,可以产生创造性的冲突,从而通过辩论将理解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这就如同两个创意在以解决方案为导向的思维模式中相互碰撞,方向被改变,最终这个碰撞过程会产生由这二者融合而成的新创意。
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通过他的格言——互斥就是互补(丹麦文是:contrariasuntcomplementa)表述了这一原则。他认为,一个深刻真理的对立面是另一个深刻真理,而不是如同人们所预期的那样是一个谬论。玻尔一生致力于揭露深刻的真理。他认为,如果保持开放的态度,且不急于做评判,创造性冲突最终会自动地将我们的思想带上一个新台阶。
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7也发现了同样的原则。他说,对一流头脑的考验,是同时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想法,但仍然能够行动的能力。
研究员阿尔伯特·罗森堡(AlbertRothenberg)发现,爱因斯坦、莫扎特、爱迪生,巴斯德、约瑟夫·康拉德和毕加索等创意大师们的个性和作品中,都清晰地体现了这种卓越能力。
实操练习:每个人一生都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两难困境,这是人类无法逃脱的命运。当你的头脑中出现两个或多个相互矛盾的事物时,你会焦躁不安。普通人的正常反应是回避、绕开、忽略、压制或以其他方式对待这个问题,总是试图把它赶走,或假装它不存在。
下一次这种情况发生在你身上时,克服所谓的正常反应,客观地正视这种两难困境。直面它,接受它的存在,你会找到一个解决方案的。将这看作是帮助你成长、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
寻找解决方法通常不容易,需要花费一定时间。它可能需要你思考相当长的时间,会让你感到不安。忽略你内心的抱怨,因为抱怨事情不该发生,并不能帮你解决问题。接受这个痛苦的经历,它是个人成长必然经历的阶段。你迟早会找到解决方案,那时,你会感觉棒极了。
请记住,你的大脑具有很好的适应能力,会建立新的神经通路,尽管这是一个非常不舒服的过程,就如同全球各地学校的孩子都会同意,学习不是一个愉快的过程。
隐喻思维
创意大师们各种思维特质中的一个基本特质是,他们可以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共性,这是一种常人不具备的能力。隐喻思维就是这个基本特质的一种体现。
当你深入到事物的真正本质,你发现,所观察到的某种模式,会不同程度地反复出现在众多完全不同领域中。一个明显的例子是,螺旋状反复出现在自然界的许多不同领域。银河系是螺旋状的,飓风、鹦鹉螺壳、盛开的花朵,一直到一些亚原子都是螺旋状的。将银河系和一朵盛开的玫瑰进行比较就是一种创新比较,其中暗含了隐喻的真理。这些不同现象中共同点——螺旋状——的发现,向我们揭示了自然界的一些深刻本质。它告诉我们,有一个基本原则,即自然规律,导致物质自然形成螺旋状。我们看不到这个原则,我们只能看到物质在这个原则影响下的行为模式。中国古代称这种原则为“道”。
创新历史中有许多这样的发明家,他们能透过表面现象看到本质,注意到其中隐含的对应关系,并不断寻找新的对应关系。
隐喻思维本质上是抽象思维。它将人的意识从有形的自然界转移到无形的抽象领域。想像力在抽象领域不再受自然界的局限性所约束,我们的思想可以肆意驰骋。在这个领域,渺小的事物可以激发伟大的思想。隐喻就是抽象领域的语言。
据说,隐喻是梦的语言。梦就是用隐喻而非口头语的方式叙事,难怪它如此令人费解。日常自我意识的思考使用从儿时就开始学习的口头语,而古老于人类的潜意识,则使用一种比人类还古老的语言。卡尔·荣格8观察到,远古记忆存在于人的潜意识中。这些记忆来自人类共同的祖先,它们非常强大,以一种隐喻的图像形式深刻在我们的心灵中。
如果隐喻是我们前人类的思维语言,也是我们高度进化的高级意识(大脑中成就天才的区域)所使用的语言,那么我们可以说,隐喻是一种通用语言。因此,隐喻是一种值得培养的语言,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自我意识思维,帮助我们架起一座联通心灵各个层次的桥梁。
实操练习:学习在你的日常生活中,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你熟悉的事物。一定要将你的所有注意力集中在当下,不要去关注过去或未来,认真地观察某样东西,一直看着它,直到你开始透过表面看到它更深层次的本质含义。这将需要你具有相当的耐心,但是你付出的耐心会获得丰厚的回报。
当你已经透过现象看到该对象的本质后,开始思考其他事物或现象,它们是否也具有这种共同的本质特点。这时,尽量不要去审查你的思维,判断对错。
拥抱意外
创意大师们能够灵活地应对意外变化。在很多人看来仅仅是偶然的事故,而具有解决问题思维的人,则下意识地认为这是一个产生突破性想法的契机。只要认真对待,并给予适当的关注,这个“事故”会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这种创新思维模式超越了自我意识渴望稳定和可预测性的本能。在进化过程中,稳定和可预测曾经是我们极度渴望获得的条件。在大多数人仍然本能地寻求舒适现状的可预测性时,创意大师们已经接受了一个基本事实——生活中的不变就是万变。他们不但不抗拒变化,反而拥抱它,认为生活正是因为变化才美好。
因此,创意大师们坦然接受意外变化,并将它看作成长契机,接受变化带来的不适,因为他们知道这是创作过程的一部分。
实操练习:培养利用颠覆性的变化创造成长契机的意识。学会接受将变化纳入计划中,并灵活地处理现实中源源不断的变化。
在解决难题时,要警惕那些伪装成破坏的突破性时刻。抵制回避变化和企图重回老路的诱惑,让新的思想引领你走上另一条轨道,并准备随时拥抱那些将自动出现的解决方案。
独处与寂静
几乎所有天才都偏爱在工作时独处,但独处并不意味着寂寞。只有在无外界干扰时,创意大师们的头脑才能深入自己的微观世界,与轻声讲述另一个世界(超越有形的物质世界)童话故事的某些东西进行交流。德国哲学家歌德就说过:人可以在社会中学习,然而,灵感却只有在孤独的时候,才会涌现出来。
要听到你创造性想象力的喃喃细语,你需要寂静的环境。天才喜欢独处,但并不反对社交。他们只是知道,寂静是灵感出现的必要条件。
听起来可能有些费解,创意所需的独处并非只是一个人呆着,而是要求一定程度的寂静。虽然身边没有其他人,但是创造性的头脑正在忙碌地与某种东西进行交流,这种交流比与他人的交流更有价值。我不知道那种东西叫什么,无法用语言来表述它,但我知道它就是灵感的源头。正如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9所说:有一种比独处更宁静的陪伴,更准确的说法,也许应该称之为完美的独处。
宗教神秘主义者,将独处和寂静发挥到了极致。隐士所有清醒的时间都会在独处和寂静中度过。事实上,他们可能会这样生活好几年,在内心寻求神性的本质,希望构建一座桥梁,通往贯穿于宇宙的圣灵。他们实质上是在寻求人与自然的统一。
11世纪神秘主义诗人和苏菲派大师贾拉鲁丁·鲁米10曾经这样说过:唯有寂静是上帝的语言,其他语言都是苍白的。鲁米是伊斯兰教的信徒,但许多传统精神信仰、宗教和哲学中都有这样的简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