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证优惠”,即消费者需依据某种凭证方可享受到商品购买时的优惠,比如,厂商寄发的优惠券、旧产品、其他品牌的同类产品等,都可用做优惠凭证,达到厂商不同的促销目的。
“凭证优惠”最常提供的是产品价格上的优待。这种方法不但可以独立操作,还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促销的组合中,比如:退费优待、抽奖竞赛、免费赠送中都需要用到某些凭证。
形形色色的优惠券
优惠券作为一个凭证,意味着持有者在购买某指定产品时可凭此优惠券按规定少付若干钱。从来4上说,优惠券、往往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来自直接派送的优惠券,较常见的方式有:直接邮寄、逐户分送、零售店及街头派发等。这种方式最大的优点是可以根据住宅区域、工作单位、惯常出入的场所等选择不同的受众对象,针对目标顾客派送。当企业为了尽力吸引更多的新试用者时,这种直接寄送式优惠券是合适及有效的。
另一种是在新产品入市时,优惠券与免费试用装同时使用,会令试用产品后觉得满意的消费者进一步使用优惠券去购买,以达致促销之效。
案例一“莱克”啤酒为你省1元
“莱克”啤酒上市之时,正是啤酒销售旺季即将来临之际,一张印制精巧的宣传单被投递到了各家各户居民的信箱中。宣传单折叠起来,正面为紫蓝底色、黄色线框,全张空白,仅在下端印着一行小字:“请小心打开,仔细阅读,错过一个字,可能会错过很多。”语句弥漫着神秘,令人充满好奇。打开它,“莱克”啤酒映入眼帘:“莱克,爽口的啤酒已经来到上海,而你,既享口福又能赢大奖。”在这则产品广告的下面连着“省壹2”的优惠券,凭这张优惠券到附近的零售店购买“莱克”啤酒可享受省1元(而“莱克”啤酒的零售价仅约2.5元)的优惠。消费者若同时填妥优惠券背面的填字游戏题:“莱克的啤酒”,并清楚填写个人资料,即可参加幸运抽奖,赢取现金5000元、松下VCD、照相机、“莱克”啤酒等奖品。
一般来说,消费者未听说过或未尝试过的新产品,优惠券对它的促销帮助不大。因为只有已具-定知名度的产品,或新产品通过试用装令消费者受用后,再使用优惠券促销,才能进一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
对于“莱克”这个全新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没有任何认知,如果现金优惠券(如按零售价10%的比例,即0.2~0.5元),将收效甚微。要吸引消费者,其优惠券金额必须加大。在此例中,“莱克”的投入的确不菲,1元的折让相当于40%以上的奖励,再加上抽奖活动,以及组织推广此次促销活动本身所需的费用、对中间通路成员的促销奖励费用、广告费用等,其大力投入的确起到了一定的推广效果。然而,对于同类啤酒产品来说,通过高额折让吸引消费者尝试产品后,消费者未必能感受出“莱克”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因此,消费者仅购买一次是无法建立起品牌意识的,促销过后,消费者又回头去买自己习惯的产品。要令消费者重复购买,势必要进一步的促销和投资于长期的品牌建设上。
实际上,“莱克”应该反思的是:如此大手笔的打开市场的投资对忠实品牌消费者的培养有多少实际意义?如果企业为了提高一定的市场气势,那么,为了保持此气势而付出的长期巨额奖励,企业又是否承受得了?
其实,本实例中抽奖环节得到的消费者个人资料,倒是可以加以发挥的,至少这是宝贵的第一批“莱克”消费者,是未来“莱克”消费群的基础,只可惜,据我们了解,该公司并没有好好利用这-点。
案例二“白兰氏”10元优惠添健康
本例是一个早期的“白兰氏”促销活动。“白兰氏”的这张宣传单由专人在零售商场周围向行人派发,上面详细刊印了其系列产品及功效说明,右下方则是一张价值10元的优惠券。在一段时间内,凭此券到指定商店购买6瓶装“白兰氏”传统鸡精,可获10元优惠。使用此券前,消费者需填妥个人资料,并回答三项调查问题,包括:买“白兰氏”的用途、认为何时应该饮用“白兰氏”,及过去一年的平均饮用次数。通过对这些答案的分析,企业既可了解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定位,又可得知哪些人会较多使用优惠券:老顾客还是新顾客,健康者还是病弱者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优惠券的本质毕竟还是折扣,或多或少会对品牌形象带来一定的损伤。因此,对优惠券的设计制作尤应精美,并尽可能传递出产品的信誉感,这样,宣传单张被扔掉的可能性会小一些。“优惠券”的本身,一定得让消费者感觉出“优惠”,而10元相对139元的原价,充其量打了九三折,有多少人会拿着这张优惠券特地去购买“白兰氏”呢?
商场内的广告促销大战已是打得如火如荼,要让消费者在琳琅满目的货架上发现企业所要推销的产品及促销资讯是相当困难的。而优惠券正是将对顾客的争夺延伸到了商店之外,使消费者在没有别的产品干扰下,充分接受自己的资讯。
如果消费者正需要这种产品时(比如,正打算购买补品送人),送上门的优惠券正中下怀,但如果不需要这种产品,则像是“垃圾邮件”。因此,提高优惠券的兑换率,针对可能购买的消费者有的放矢地派发是相当重要的。
案例三“旭日升”1元打败秋老虎
这张优惠券被数次刊登在中国地区发行量最大的《新民晚报》上,消费者只需剪下广告所附的优惠券,就可以到指定商店以0.8元购买原价为1.80元的旭日升冰茶1罐(355mL),省去足足1元。
已进入上海市场一段时间、销售却始终未见起色的“旭日升”,想借此活动扩大市场份额,在为期将近两个月的活动中,无论是广告投入,还是优惠券奖励投入的代价都是相当大的。按本次活动选择媒体《新民晚报》上海市区的60万份发行量计,假设投放2次广告的回收率为3%,则得到3.6万人次的回兑购买,所需费用为3.6万元的折让补贴与16万元的媒体费用,可得知每瓶成本为5.4元。显然该公司是为了着眼于品牌的市场份额,而非一时消耗了多少库存。因为这个活动本身的投资是根本无法通过活动期间增加的销量来补偿的。
问题是,产品销售不畅的原因很多,可能是由于宣传不够,消费者不知道有这么好的产品,也可能是产品本身的口味不适合某一地区的消费者,或本地消费者并不接受该品牌所传递的资讯。在未做充分市场调查的情况下,投巨资搞促销活动是很冒险的:被你的让利吸引而尝试了产品的消费者,如果并没觉得产品有什么特色,也找不到再次购买的理由,就不会继续购买,就再没有重复购买者了。此时此刻,已做出的优惠是不是代价过高?
另外,报刊媒体的优点是成本较低,较适合大众化消费品宣传。缺点是,报纸阅后较易被搁置一边,因此常需连续刊登数次广告方能有效。这也是“旭日升”第一次促销广告上只刊列了1张优惠券,而以后的广告上却刊列了3张优惠券的原因所在。另一方面,对于报上所刊登的优惠券,又有多少有心人会精心剪下,以做备用?而经常是当消费者在超市被宣传海报提醒,需要优惠券时,却又因没带出来而无法享受优惠。
因此,“旭日升”的这个活动,如能派专人在购买现场发放优惠券,也许更能达到企业所期望的销售目的。
案例四“哈根达斯”给你多一次心醉之吻
“哈根达斯”在发行量最大、针对广大市民为目标的晚报上刊登了这样一则广告:“要想再多一次享受哈根达斯的香浓之吻,请沿虚线剪下此券,到哈根达斯冰淇淋甜品屋一次消费满100元,凭收银单可获价值50元的礼券一张,供下次使用。”
报纸、杂志上的优惠券可以提高受众对广告的注意率,免使巨额广告费淹没于众多资讯中,这是优惠券对广告的贡献。所以,“哈根达斯”专卖店新开张时,为了加大报纸上的广告宣传力,特地附赠优惠券,不失为吸引消费者注意的有效手段。
然而,从对商店的促销作用来看,由于优惠券的使用条件过于“苛刻”,需凭此广告消费满100元才能换得真正的优惠券,于下一次消费时享受50元的优惠。在普通消费者心目中“这么贵的冰淇淋”已是很难接受,因此,此次活动没有足够吸引力的优惠,难免会影响活动效果。
如果本品牌的目标消费群是特定人群,那么在大众化的媒体上宣传,未免“得不偿失”了。另外,媒体刊发优惠券的兑换率较之其他方式为低。因此,试图通过媒体刊登广告的企业更要做好投资回收率的测评工作。
案例五“美宝莲”搭上合作者的快车
“美宝莲”的优惠券是通过“博士伦”建立的产品俱乐部,向其会员寄发的通讯册中发送的,凭此券购买“美宝莲”全新盈润唇膏,可优惠10元(此优惠券可当10元用)。
这是既锁定目标消费群,又节省费用的有效办法,针对性很强(因为隐形眼镜与口红的消费群间交叉性很大)。同时,本例的另外一个好处是,通过“博士伦”品牌形象的带动,能使目标受众更易产生对“美宝莲”的信任感,接受优惠券及该品牌。
不过,采用这种方式的关键是:你得找准交叉合作的企业对象。此外,这样的优惠券必须名副其实,否则,不但损害自我品牌的形象,还会损害合作品牌的形象,这样的话,是没有合作伙伴愿与你合作的。
以旧换新等于优惠券吗
所谓以旧换新,即利用旧产品(或产品包装盒)作为优惠凭证进行促销激励的方法。
案例一“纤妃”纤维片凭空盒省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