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04800000006

第6章 从教育与知识经济的关系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历史和逻辑的必然性(3)

纵观历史,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我们可以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大体分作这样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传统社会的生产力阶段,它由以体力为主的劳动者、相对简单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组成。第二阶段为近代社会生产力阶段,这时的生产力构成要素除了传统社会已有的三个要素之外,科学技术、管理、教育在其发展中日趋显示出重要的作用,劳动者不再是以体力为主,而是体力和智力相融合,具有运用相对复杂的劳动资料作用于自然界而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我们不难发现,这一时期的社会生产力中,科学技术知识已成为十分关键的生产要素,劳动者的能力已开始由体力型为主逐步向智力型为主过渡。经过100多年的演进,近代社会生产力步入第三个阶段,即现代社会生产力阶段。自20世纪初以来,西方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已完成了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工业化进程,进入后工业化时期。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现代社会生产力已演变为在现代科学技术、教育、管理和信息的直接作用下,现代劳动者运用现代劳动资料作用于现代劳动对象而改造自然界、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现代生产力系统中起关键作用的因素不再只是机器、材料和能源等有形物质因素,而是包括那些能浓缩知识、文化、情报、通信等非物质非能源产品的术语的信息。信息包括了各种形式的知识,即包括了全社会劳动者智力劳动的财富,包含了人类文明的智慧,这同时又是人类对客观环境的总结。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基本特征为:智能机器体系正在取代普通机器体系,“设计型”的新材料出现,能源正在走向多元化,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电子技术体系正在形成,以信息工业为核心的高水平的产业结构逐渐取得主导地位,系统化管理正在兴起,劳动者由一般传统的文化型转向专业科技型,“信息知识正在取代资本和能源而成为创造财富的主要产业,正如资本、能源在300年前取代土地和劳动一样”。下面我们以生产力概念的演变为切入点,分析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生产力主宰的主体生产力的特点。

一、传统生产力观念向现代生产力观念的嬗变

传统生产力理论认为,生产力是作为一个系统而存在的,它包括参与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各种要素。分析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就要对人们的劳动过程进行分析,因为生产是以各个劳动过程为基础的。马克思曾指出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包括有目的活动或劳动本身,以及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因为这些要素是任何劳动过程都不可缺少的。从劳动过程生产出产品这一结果看,劳动就表现为生产劳动,劳动过程也就表现为生产过程。劳动过程虽然是由许多个人实现的,但这些个人并不是孤立的个人,生产始终是社会性生产,由此可以看出,社会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以及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斯大林发展了“劳动者是生产力因素”的观点,并进一步明确界定了“劳动者”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来使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基于以上观点,我国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将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划分为三大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这三大要素又可划分为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或者说主观要素和客观要素。劳动者是人的要素,是生产力的主观要素,又称主体生产力;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是物的要素,是生产力的客观要素,又称客体生产力。西方早期经济学家基本也持相似的观点,马歇尔认为生产力最基本的要素只有两种———自然和人类,资本则是生产力的这两种基本要素共同作用下所产生的社会财富积累到一定量的时候的产物,因此,早期的西方经济学家就在此基础上将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分作资源、劳动力和资本三要素,由于它们的构成形态都是有形的,因此被称作“硬性要素”。在传统经济时代,即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产生并运用到生产中发挥巨大生产能力之前的经济时代,社会生产力就表现为把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有机地、直接地结合起来,生产力三要素结合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总产品的数量。这时的管理只是经营者的一种个体经验,服务业自然算不上什么产业,不过是一种生产附带物,甚至与大工业相比很有些不务正业的味道;信息对生产的巨大作用不被人们发现和认识,自然也不可能成为一种产业;人们的思维还停留在“生产—技术—科学”的认识模式中,科学只是社会生产的附属物,是某些人因个人兴趣而进行研究的对象。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尤其是西方工业化广泛而深入的推广,人们发现传统的生产力观念已悄然发生了转变,“硬性要素”在生产力系统中的作用在衰减,一个新兴的“软性要素”支配着生产力的发展,这就是知识。

二、主体生产力与客体生产力的历史转换

其实,正如前面所述,人类早已认识到知识的重要作用,16—17世纪英国思想家培根就曾旗帜鲜明地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命题,亚当·斯密、威廉·汤普逊等人则从经济学的角度讨论了知识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一个花费了大量劳动和时间教育出来的人,足可以与一台价值昂贵的机器相媲美;威廉·汤普逊在《最能促进人类幸福的财富分配原理的研究》一书中分析了劳动与知识的关系,他认为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知识与劳动经历了伴随、分离与重新融合的过程:在人类社会的早期,劳动与知识是很自然地相互伴随,但随着社会化大分工,职业和劳动本身也就进行了细密分工,知识与劳动又开始分离。在社会从落后向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劳动与知识的分开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很自然的。一旦社会文明发展到较高程度,劳动将重新与知识相结合。同时,他也肯定了知识不仅可以运用于生产过程中,而且由此可以带来劳动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因为知识能够经常发明出改善技术的方法,这使劳动能够在产量或质量方面,或者在两方面均得以提高,从而无限地增加作为享受方法的财富的数量。

马歇尔在研究古典经济学范式时注意到,同样的要素投入在不同的组织形式中,可能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究竟是一种什么要素在其中发挥作用呢?通过研究他发现,虽然传统经济学认为劳动力、资本、资源三者之间具有一定的替代性,但决定这种替代性能否在生产过程中实现的却不是它们本身,而是取决于一种决定这些“力要素”的组织结构,这种“组织力”发生作用的原理就如同人们所熟知的碳元素的组成结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物质属性一样:同是若干个碳原子,既可以构成又松又软的石墨,还可以形成坚硬的金刚石,排列结构的差异可以决定物质本性的差异,可见,结构具有决定性功能。在后来的经济学理论中,又相继出现了信息力、经营力以及知识力等要素,它们在构成形态上具有“无形性”这一共同特点,因此被统称作“软性要素”。社会生产力系统中的任何一个子系统或功能性单元均是软性要素与资源、劳动力和资本三要素所构成的硬性要素的有机结合体,知识作为软性要素在现代生产力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显著。

马克思、恩格斯曾高屋建瓴地全面分析了知识在生产中的作用和地位,这对我们正确理解知识经济以及主体生产力与客体生产力的历史转换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坚信,知识不仅是生产过程中的独立因素,而且必将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不过,知识在生产力中所担当的这个角色并非天生具有的,从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来看,知识是在劳动生产过程中产生并逐步由简单向复杂、由初级向高级发展的。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最初的知识获得是基于生产实践中人类不断积累的经验之上,而不是直接建立在科学的理论研究基础上。随着工业革命后大机器生产方式的建立以及自然科学广泛应用于生产过程,生产知识开始诞生于科学研究之中,并直接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独立因素,这正如马克思所说:“自然因素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自然因素被列入资本的组成部分———是同科学作为生产过程的独立因素的发展相一致的。生产过程成了科学的应用,而科学反过来成为生产过程的因素即所谓职能。每一项发现都成了新的发明或生产方法新的改进的基础。只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而在以前的生产阶段,范围有限的知识和经验是同劳动本身直接联系在一起的,并没有发展成为同劳动相分离的独立的力量。”恩格斯则非常明确地指出:“劳动包括资本,此外还包括经济学家想也想不到的第三要素,我所指的是简单劳动这一肉体要素以外的发明和思想这一精神要素。”也就是说,恩格斯直接将知识纳入了生产力范畴进行研究。早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就指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在劳动时间内所运用的动因和力量……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可见,马克思以敏锐的思维觉察到知识———尤其是其中的科学知识,作为构成现实物质生产力不可缺少的因素,与生产力中其他要素相结合,便会形成强大的直接生产力;另一方面,科学知识又是社会变革的巨大内驱力,知识能够推动社会全方位的裂变,如1850年7月当马克思看到一个牵引火车的电车机车模型时,立刻做出了惊人的预见———过去蒸汽机的出现已经翻转了整个世界,然而将被眼前这种能量更为硕大的事物———电力的火花取而代之。这一真知灼见很快被1870年以后开始的电力革命所证实。

正是由于知识要素的介入,社会生产力发生了巨大的转向,这种转向突出地表现在20世纪以后,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种社会科学理论,如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的产生并迅速运用到经济生产之中,明显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由此整个社会生产和再生产呈现出这样的发展态势:社会劳动生产力越来越高,创造的财富越来越多,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的最佳优化结合,减少了直接从事农业、工业劳动生产的一线劳动力,但生产出的产品产量却反而大幅度增加。被解放的劳动者便享有了更为富裕而充足的休闲以及受教育的时间,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缩短了人们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时间,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却是劳动者作为个体的生产能力却得以成倍提高。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性的产业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发达国家三大产业结构呈现以下基本趋势:

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持续下降,在三大产业中仅占3%左右,第二产业先升后降,第三产业持续上升,经济重心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换,1985—1994年全球跨国企业对外投资行业结构和比例(投入金额占投资总额的百分比)如下:服务业52.8%(其中,银行保险业22.5%,国际贸易业11.8%,电信业2.2%,运输业52.8%,其他10.7%),制造业39.3%,农业7.9%。总之,从事农业、工业等一、二产业的劳动力越来越少,从事金融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劳动力越来越多,而且,金融服务等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随着上述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必然引起从业人员结构的变化,第一、二产业部门的就业人数逐渐下降,尤其是第一产业就业人数骤降,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在5%以内,第二产业内部在“蓝领阶层”人数下降,“白领阶层”人数上升的同时,出现了“钢领阶层”(指可以使用机器人的工人)和“金领阶层”(指有高水平知识的人),以及“灰领工人”(从事计算机操作的人),第三产业就业人数迅速上升,世界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比重已超过60%。另一方面,产业结构的提升和现代化,对就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社会总产值的增长比例中,由科技带来的增长份额越来越大。科学技术在生产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并受到人们前所未有的重视,人们的思维模式开始由“生产—技术—科学”转变为“科学—技术—生产”,科学技术的因素提高到了首要的位置。这种社会生产发展的趋势在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表现得尤其突出和明显。例如在当代美国,3%的农业生产劳动力养活了97%的人口,而且还有大量的农产品出口,制造业等领域的工业人口约占20%,传统的三大支柱产业———建筑业、汽车业和钢铁业已被新崛起的金融业以及电脑、通信、生物技术等高科技产业所取代。十几年前排在前十名的世界富豪一般都是钢铁大王、船王、汽车大王,他们的资产投入是有形的厂房、设备、原料等,而今天,排在前十名的世界富豪一半以上是与信息技术等高科技有关的人物,四年蝉联世界首富的比尔·盖茨,个人财富已超过500亿美元,他的资产即计算机软件,是无形的知识资本。

同类推荐
  • 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9年卷

    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9年卷

    《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9年卷)》一书的编者在“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第五届(2009)年会收到的大量文稿中,经作者同意在部分新闻学期刊2008年发表的有关文稿中,共选取百余篇稿件,辑成《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8年卷》以飨读者,并恳请各方指正。
  • 独立学院运行与决策分析

    独立学院运行与决策分析

    《独立学院运行与决策分析》主要内容包括:独立学院的缘起、独立学院的定位问题、独立学院的产权问题、独立学院的收入与分配、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独立学院董事会制度研究等。
  • 中国策:新世纪、大视野与我们的治国方略

    中国策:新世纪、大视野与我们的治国方略

    本部著作对新世纪中国在战略部署、民主政治、经济发展、民生问题、领土主权、人文社会、生态环境、外交格局和改革方向等领域面对的种种成就和挑战进行了全景式扫描与透析,对中国在新世纪面临的成就与挑战逐个进行客观理性地梳理,是一部对中国当前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进行集中分析解读的战略性、前瞻性、可读性、全面性和针对性的战略性著作。
  • 哈佛东方新秀

    哈佛东方新秀

    本书只是想以海雯步入哈佛的成长历程为线索,介绍培养海雯的一些经验和方法,介绍海雯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法和人生设计,以点带面,抛砖引玉,并以我的所见所感为视野,介绍美国的家庭和中小学教育,以及美国的教育体系、教育政策,教学、考试、评估学生的方法和道理等。
  • 大众传媒素养论

    大众传媒素养论

    本书认为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大众传媒生态的变化,凸现了提升我国大众传媒素养问题的重要性;本书对于大众传媒素养的研究范围作了较为严格的界定,揭示了大众传媒素养的内在涵义,认定了组成大众传媒素养的若干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目前中国社会各个界别大众传媒素养的情况,提出了中国大众传媒素养的重塑问题。本书可供传媒学术界、传媒实务界、理论界、教育界以及宣传部门的人士阅读,高校中新闻与传播专业的学生以及对于我国的新闻与传播事业有兴趣的各界人士均可阅读。
热门推荐
  • 召唤丶全球使命

    召唤丶全球使命

    当,世界混乱。当,人类反目。当,危机将临。当。。。。。。
  • 青春我们待在原地

    青春我们待在原地

    如果上天一定要她的生活一塌糊涂,那拜托,不要让她的爱情一败涂地。
  • 邪王追妻:嫡妃之权倾天下

    邪王追妻:嫡妃之权倾天下

    一朝穿越重生,她竟成了温吞性子的安家大小姐,前世被夫君和同父异母的妹妹共同陷害,十月怀胎胎死腹中,如今重活一世,她要为自己和死去的孩子讨回公道,惩恶贼,扬名天下,安然一生!哪曾想,却惹上了魔域鬼王凤冥天,成日纠缠左右,还有那邪气凛然的南离世子,搅得她这复仇之路坎坷万分!“想跑?没门!你定是我凤冥天的皇后!”“沫儿,跟我回去!不要闹了!王妃之位你不想坐也得坐!”……谁来救救她?!(特此声明:本文为古典架空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qq群号567399362,唯唯唯唯唯客,欢迎大家来嗨皮~)
  • 刁蛮小姐:误惹腹黑皇子

    刁蛮小姐:误惹腹黑皇子

    前一刻因失业而加入到找工作的大军中,后一刻却因车祸成为了穿越大军中的一员。自此,地球上少了一名叫做叶倾兰的人,那片不知名的大陆上多了一名叫做司空莫兰。她在这个不知名的大陆,不知名的朝代中学医习武,好不自在。谁想却惹上了他——当朝七皇子……在以后的某一天她仰天道:“这个人是传说中的那个皇子?”
  • 魔法主旋律

    魔法主旋律

    谁说温室的花朵难成大事。头戴束发赤金冠,体挂赤金仙凰甲。手持碧流翠玉枪,身负碎星耀天弓。胯下火云马纵横疆场,震慑古今。看一个温室的花朵如何用自己的能力走上那最高的辉煌。
  • 三界为君

    三界为君

    第一世,常伴君左右。第二世,再见不识君。第三世,这一世,我欠你的。亿万年苦修只因情字一字陷入轮回,十万年等待终于功亏一篑,你说仙魔有别,我说善恶一瞬间,你说天条难为,那就废了这无耻的天条!
  • 倾心一笑秋波来

    倾心一笑秋波来

    本书讲述了颜月相信她之所以还没有男朋友,是因为交通堵塞了,所以她的白马王子迟到了。老玩家的她,在游戏中好不容易被一个“大神”(资深网游玩家)求婚,可当她傻乎乎拿着求婚帖去找“大神”兑现诺言时,“大神”又假装不认识她了。莫名被耍,忍无可忍!心情低到爆炸的她岂料这才是悲惨人生的开始!谁能告诉她,一向“兢兢业业”的她为何三番两次被上司找碴?谁又能告诉她,一向以“完美形象”出现的她为何被人翻出大学那段惨不忍睹的过去?帅哥出现,爱情突然来了,对不起老板大人,颜月一贯刁气十足,想要我投降,除非赢了我。怎么,怕了?如果怕了,那么,老板大人请慢走,恕本“女王”不远送!
  • 仙侠缘之凤抵成殇

    仙侠缘之凤抵成殇

    人,是贪婪的动物,冷血无情,自私自利,贪得无厌。仙,又何尝不是如此?世上,就没有什么事物是干净的。神,煞是无情。魔,妖,更是被辱得破败不堪。冥,也许是最好的归宿。她,不解红尘凡事,却为他言称灭天毁世。他,高高在上,视她情如无睹。她,爱他入骨,却看着他把自己推下无尽深渊而不能言语。她,高贵为尊,却毅然而然地为待在他身边自废修为……最后,她,硬是被他伤的体无完肤,粉身碎骨。堕落成冥界死徒,只为化为人间一缕幽魂再见他一面。她盗取冥界圣物,为他换命。自己却落得个尸骨无存,永世不得超生的结果。主人,你不知道我有多么爱你……主人,你永远不会对我说爱这个字……
  • 做事做到位

    做事做到位

    越来越多的员工只管上班不问贡献,只管接受指令却不顾结果。他们得过且过、应付了事,把事情做得“差不多”作为自己的最高准则;他们能拖就拖,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有些人马马虎虎、粗心大意、敷衍塞责这些统统都是做事不到位的具体表现。做事做到位是每一位员工最起码的工作准则,也是一个人做人的基本要求。只有做事做到位,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才能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才能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获得成功!本书从老板管理和个人职业发展的角度,揭示了当前人们做事不到位的事实,以及如何提高做事效率和质量的方法。
  • 总裁99次饿扑:夫人太甜

    总裁99次饿扑:夫人太甜

    简介:被后母她女儿算计和一个男人搞上了一夜情也就算了,为什么第二天去了一个有钱的叔叔家还能看到他,简直阴魂不散。等等,他…他…他…他竟然让我跟她订婚?我承认,他长的确实好看,但也不是我的菜啊片段:“诶诶,听说殷时是个不折不扣的大混蛋。”隋歅默默的看了某人一眼,又继续小声的跟旁边人道“怎么办,怎么办他会不会把我先奸后杀”话音未落,隋歅腾空而起,一下子被某人抱到了腿上“老婆,就算你说话声音再小,我也是能听到的。放心,我不会把你先奸后杀,我会对你温柔的奸了又奸,奸完再奸。最后,精!灭!人!亡!”此文盛宠微虐,欢迎宝宝们入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