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实施制度创新,改善企业管理制度,取消进出口指令性计划、财政补贴和企业税收、信贷、奖励等方面的差别待遇,促使企业平等竞争。彻底打破行业垄断和有序开放市场,具体是,宏观调控的重点放在进出口贸易的稳定增长,运用汇率、税率、利率等主要经济手段根据国内外市场供求的变化,调节进出口贸易。一是需要进一步完善外汇市场和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引入新的交易方式和交易品种,使人民币汇率更具弹性,及时对经济贸易的变化作出适当反应;二是在经常项目下可兑换,资本项目下仍实行管制的条件下,需要有效的结售汇管理,既能保障合理用汇的需求,又能防止逃套汇对市场的干扰;三是出口退税是国际通行的规则,是保障各国商品平等竞争的重要条件。近年来我国退税政策上出现的摇摆,除受财政收支状况的影响,也有税制本身的问题,还需通过改革加以完善;四是货币政策的调整对人民币汇率会产生直接影响,反过来国际收支的重大变化也需要货币政策及时作出反应。在这方面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建立灵活操作的机制。
第十一,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不能再仅仅依赖低工资的倾销。因为这种倾销会遇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反对,引起有关国家的不满。要靠调整产业结构,引进和开发新技术,促使生产设备合理化和现代化,靠产品的质量、新颖度、技术和服务赢得市场,提高换汇能力。
第十二,按照发展“大经贸”,建立“大流通”的改革思路,应尽快实行外贸经营登记制,淡化外贸与其他行业之间的界限。外经贸部与外贸专业公司彻底脱钩后,不再有行业部门的色彩,应加强对外代表国家处理双边和多边经贸关系,对内行使外经贸行政管理的职能,真正成为政府宏观管理体系的一部分。另外,除少数商品需要国有企业专营外,进出口经营主要的构成可以是多种经济成分、多种行业背景、多种经营方式的企业。按照目前我国进出口商品的结构,中小外贸代理行具有很大的发展余地。从各地现有的许多国有外贸公司经营规模、商品种类和承包到人的运作方式看,通过改组改制,减员增效,向中小代理行的模式转变不失为一种选择。
有序开放市场是外贸体制改革的新领域。实际上外贸体制改革更多涉及的是出口体制改革。中国参加多边贸易体制的谈判,已经把进口体制改革推到前台。在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和长远利益,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前提下,有序开放市场的进程将会加快,从而彻底改变目前这种一方面政出多门,重复设障,另一方面滥施税收减免,走私猖獗的局面,进出口贸易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将得到充分发挥。
8.7构建完善的战略性资源储备制度
8.7.1 采取措施,切实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1)保障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资源。为此,一是充分利用WTO框架下的“绿箱政策”,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资,改善农业生产物质条件;二是要严格保护耕地。严格执行《土地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以法律手段保障基本农田,禁止抛荒、撂荒等现象发生;三是要重视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目前,我国的农业用水面临很大挑战,一定要积极研究和推广先进的农业节水技术,同时,加大对水利设施的投资力度,改善水利系统的有效运行,以提高我国水资源的利用率。
(2)建立和健全粮食市场交易和流通体系。逐步形成中心批发市场为龙头,区域性批发市场为骨干,初级批发市场为基础的三级批发市场体系,形成政府调控下的市场形成粮食价格机制。规范和联结城乡集贸市场、零售市场和期货市场,形成高效有序的粮食市场交易网络,从而高效、快速、灵活地保证粮食供应。同时,创新粮食内外贸一体化新体制,变内贸与外贸分割为相互统一的新体制,即以联合或联营的形式实现联合对外,避免外贸流通企业和生产企业、私营企业在进出口方面的无序竞争或自相残杀,使粮食进出口贸易成为粮食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的一个重要支点。
(3)要有完善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包括对必要数量的粮源、粮食进出口、粮食储备的有效调控,以便在需要时发挥出应急效能。一是加强对粮食生产的调控力度。按照我国政府的承诺,在粮食问题上我们要保持95%左右的自给率,为此,必须切实保护粮食播种面积;二是加强对粮食进出口的调控力度;三是加强粮食储备的调控力度。
(4)建立健全粮食预警体系,进行粮食安全预警。为保障粮食安全,我国必须尽快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警情、警兆指标并构建完整的粮食预警体系。所谓警情指标即是反映粮食安全与否的指标。如:粮食生产、需求、进出口、储备、粮食价格等方面的指标。警兆指标是与粮食安全相关的先兆性指标,警兆指标的状况预示着粮食警情情况。可见,粮食预警体系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信号器”。我们一定要有预警意识,建立健全粮食安全预警系统,随时监测报告我国粮食安全的各项预警指标,及时准确地对国内、国际粮食生产、市场供应、储备等信息进行分析,为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5)依靠高新技术,发展优质、高效农业。高新技术是当今知识经济中最活跃的生产要素,依靠它发展农业正成为世界的主流。高新技术对于我国农业发展来说更具有特殊意义,这是因为我国农业的现实国情是人多地少、耕地和水资源短缺、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在这种背景下,只有依靠高新技术作为支点,才能有效地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比如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农作物的单产水平,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8.7.2 建立适合国情的石油储备体系
为了保证石油供应的安全,我国应当积极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建立完善、有效的石油储备保障体系。这要求我们必须从制度、资金和相应措施等多方面入手。
首先,我国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从制度上保证石油储备体系的建立。200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就已经提出了关于建立石油等战略资源储备制度的要求,并列入了“十五”发展规划,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石油储备保障体系建设工作的开展。
其次,建立石油储备体系还必须要有资金保证。为此,我国应该尽早设立专项基金,用于石油储备设施的建设、维护和管理,以及用于购买石油和相应产品,也可以用于支持石油公司的勘探和开发,或在国外建立供油基地和收购石油企业等。日本就有庞大的石油基金专门用于支持国家石油公司向私人公司投资,从国外采购石油,从而建立国家石油储备体系。
第三,在制度和资金保障的基础上,还要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并立足于本国国情,采用国家行为和企业行为相结合的石油储备机制,建立全方位的石油储备和石油进口来源的多元化体系。石油储备基地和储备库的建设可以解决石油供应的问题,但要保证石油供给安全,还要考虑石油运输和石油来源的问题。对于进口石油的运输,有两个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一个是进口石油的海运安全;另一个是进口石油的陆上运输安全。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有效方法是实现进口石油的多元化,从多个国家进口石油,从而达到分散运输风险的目的。对于石油海上运输安全,应该采取有力措施,一方面保证油船、航道安全,另一方面要与沿岸国家建立友好协作关系,以应对各种突发事件。从陆上进口石油,主要采用管道运输,这就要求不但要加强管道运输的监管工作,而且要处理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各种事务,可以与沿线国家或出口国共同建设管道,以分担风险。
8.7.3 保护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
我国矿产资源的严峻形势,一方面是由于客观资源条件所决定的,在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下,资源短缺状况将日益突出;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管理混乱,经营粗放,浪费严重,从而加剧了资源短缺的严峻性。因此,保护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必须采取相应对策:
(1)尽快制定我国的战略性矿产资源储备法规与政策,建立矿产资源战略储备制度。目前,国际上有美、日、英、法、德等10多个国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矿产战略储备。我们应当尽快抓紧组织力量进行研究,尽快制定关于矿产资源战略法规,依据国防和经济建设的需求,着手制定矿产资源储备和安全供应战略,主要包括:实施全球资源战略、改善结构与合理利用能源战略、因地制宜保护和合理利用地下水战略、推进科技兴矿战略、矿产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战略、对重点矿产资源实行储备战略,确保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2)大幅度增加战略性矿产资源调查和勘查经费的投入,加强和加快国内矿产资源的勘查和潜力评价,特别是西部地区地域辽阔,成矿条件良好,资源潜力较大,必须增加资金投入。
(3)增加科技投入,增强战略性矿产资源储备和安全供应体系的科技含量。不能搞过去那种以巨大的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到依靠科技进步的道路上来,采用新工艺,研制新设备,提高利用率,减轻环境污染,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4)尽快调整矿产资源利用战略,实行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策略。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仅仅依靠自己国土上的资源是根本无法满足我国的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需要的。同时还必须看到,我们又不能完全依赖国外供应矿产品。当务之急是把握当前全球矿产品供大于求的有利时机,最大限度地分享国外资源,建立多元、稳定、安全、经济的矿产资源供应体系。
(5)培养国民的资源危机感,建立节约资源和回收资源的社会规范,把节约资源、合理利用资源和回收资源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借鉴目前发达国家钢、铜、铝等大宗金属回收再利用量已达到消耗量的30%—50%的经验。对我国来说,达到这样的比例意味着资源回收利用每年不仅可达数千万吨,同时可以节约数量巨大的能源和极大地保护生态环境。
8.8落实科教兴国战略
8.8.1 科教事业是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未来的重要事业
发展科教事业、开发人力资源是本世纪中国发展战略推进过程中一项时不我予的基本国策。因为以教育为基础的科学技术,不仅始终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和推动力量,而且在人类进入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时代之后,更是人类社会经济超常规发展的强大杠杆,特别是高新技术将是导致超常规的巨变式经济发展的深层动因。高新科学技术给人类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变化,将是巨大的突变性的变化。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竞争、人才竞争。经济发达国家主要是依靠科技进步带来的经济实力的增长,才能维持经济发达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控制与掠夺。正因为如此,美国等发达国家将科技进步作为国家安全战略所要考虑的首要内容。发展中国家也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所带来的经济增长,而且是超常规跳跃式经济增长,才能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力资源总量规模巨大,但总体质量较差,智力开发水平较低,专门人才存量小,不仅与发达国家无法相比,与很多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有很大差距。一些科技发达国家,劳动者本身的科技素养越来越高,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消耗比例已达到1∶9,单纯从事脑力劳动的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例越来越高。有些经济发达国家甚至只有1/10的人直接从事体力劳动。劳动力层次结构呈现“倒宝塔形”。而我国大批职工缺乏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操作技能,劳动力本身的科技素养低,劳动力层次结构仍属宝塔形,严重制约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及科学技术向生产领域的渗透。
未来的时代是科技时代,是人类智能大发展的时代。人类智力的开发将成为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类生产和生活质量与环境质量的决定性力量,成为决定一国经济发展和实力地位的决定性因素。当前,中国安全和发展战略的选择和实施取决于当代中国人的能力,人力资源的质量,而这一切取决于中国人的受教育程度和科技文化水平的提高。
8.8.2 落实“科教兴国”战略,首先要“国兴科教”
我国虽然确定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科技界、教育界的实际情况同科教兴国战略尚有许多不协调之处。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科技经济一体化的水平较低,科技人才匮乏。尤其是旧体制下建立和运行多年的科教体制及相应的科教观念,还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严重阻碍着科教事业的健康发展。切实落实“科教兴国”战略,首先要“国兴科教”。“科教兴国”准确地说是通过科教的振兴来兴国,不是被动地依靠现有的科学和教育来兴国,而是主动地依靠未来的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繁荣来兴国。换句话说,如果没有科学和教育事业的振兴和发达,“科教兴国”就会成为一句时髦的空话。为此:
1.更新科教观念、强化教育的战略地位
首先要更新科教观念,使中国的科教事业实现世纪大转换。在长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以及“左”的错误思想影响下,人们对科教事业的认识有许多陈旧乃至错误的观念。科教兴国要求破除这些陈旧观念。要破除教育只是上层建筑的旧观念,树立教育同时还是社会产业和生产力观念;破除科学技术只是一般生产力的观念,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新观念;破除对科教事业的经费投入是非生产性投入的旧观念,树立对科教事业的经费投入也是生产性投入的观念;破除教育只能由国家来办的旧观念,树立国家、社区、集体、私人及合资多元办教育的新观念;破除只把物质要素和资金要素看作经济资源的旧观念,树立人力资本、人才资源也是重要经济资源的新观念;破除就科教论科教的旧观念,树立从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论科教的新观念;同时还要破除在科教事业发展上自我欣赏和感觉良好的自满自足的落后状态,树立大力发展科教事业的紧迫感和历史责任感等等。有了这些思想观念上的大解放、大更新,必将对科教事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精神的、能动的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