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大国优势”最大的特点是能够充分利用和启动巨大的潜在的统一的国内市场,从内部需求上刺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给我们提供了足够的规模机会。十几亿人口规模和20多年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我们坚持面向国内市场、面向农村市场经营方针的最基本依据。目前,我国国内市场“饱和”,并不表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很高,各种消费需求都得到了有效满足。相反,我国当前的过剩是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足1000美元的水准上的相对过剩(而其他发达国家一般都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台阶才步入相对过剩时期),是无限剩余劳动力供给状态下的相对过剩。在农村大量低效劳动和剩余劳动力存在,城镇失业、下岗工人增长的同时步入相对过剩。是在地区、城乡、阶层间消费结构不均衡、消费断层情况下的过剩。城市居民基本完成家用电器为主的消费结构升级后,收入水平与支持进入家用汽车和大规模为住宅所需的收入仍有较大差距,形成需求结构升级的断层障碍。由于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乏力,城乡消费断层严重。据有关专家分析,目前我国人均主要产品产量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着相当大的差距,国内市场远未达到饱和状态。我国最大的市场应当说是在农村。因为农村人口至今仍占全国人口的60%以上,伴随我国农村奔向小康目标的实现,农村市场的潜力是相当大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第一代“百元级”耐用消费品(如自行车等)大量进入农民家庭,自那以后,经过十几年的积累和农民收入的逐步提高,到90年代中期,农民消费已经稳步进入“千元级”阶段。中国的农村市场是国内市场最具有发展前景的部分,如果中国农村电力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全国2.3亿农户家电拥有率达到1995年城市水平,需要1.68亿台彩电、1.47亿台冰箱、1.62亿台洗衣机。有关抽样调查显示,随着农民收入的增长和农村供电系统的完善与配套,将有近60%的农村消费者具有购买家用电器的意向,高出城镇居民7.65个百分点。谁占领了农村,谁就赢得了巨大的市场份额。
8.5.4 着力开拓国内市场和农村市场
开拓国内市场尤其是农村市场,首先要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提高农民和城市低收入阶层的购买能力。改革开放后,由于权力进入市场和行业垄断,目前我国收入分配出现了迅速的两极分化趋势。我国社会形成了三个明显的消费阶层:处在最底层的是农村人口、城市下岗失业工人和一部分低收入者,许多生活必需品他们无力购买;处在中间层次的是城市里的工薪阶层,消费热点基本满足,但消费升级面临一定的困难,能买得起的都已买过,剩下的如房子、汽车等目前买不起,因而新的消费点(汽车、住宅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又有一段距离;另一阶层是一些高收入者和暴富阶层,他们的消费需求已饱和。农民和城市的低中收入者占人口的绝对多数,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需要国内市场的有力支撑,无疑必须提高农民和城市中低收入者的实际收入水平并增强他们对社会和未来的稳定预期。
稳定和优化农村的政策环境,这是开发农村市场的关键。一是解决土地问题。将除终极所有权之外的全部农地产权一次性地量化给农民,稳定农民的土地产权,消除土地频繁调整的制度基础,杜绝农地的频繁调整和进一步的分割;将土地产权一次性地量化给农民,同时,也堵塞了农村基层干部利用土地进行寻租的制度基础和耕地被随意侵占的条件。以此稳定人心,并促使农民从长远利益考虑来进行长效投资。二是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确保农民正当利益。农民负担过重,严重阻碍了农民收入提高,降低了农民的支付能力和购买愿望,从而影响生活质量,弱化生产投入,挫伤生产积极性。有资料表明,如果把目前农民不合理负担减除,则农民实际购买力可增加4%以上。因此要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使农民收入向现实购买力的转化得以顺畅实现。
调整城乡结构。长期以来,“二元经济”是我国经济的主格调,形成了农村消费和城市消费两大集团。城乡之间因经济发展的差异和收入差距而存在一个消费断层,农村与城镇的消费水平出现了10—15年的差距。这个消费断层使城市生产的大量消费品在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村难以找到市场,城市中的大多数企业生产能力闲置,产业升级因之而受到极大的限制,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都因城乡差距而受到制约。因而,调整城乡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和开拓农村市场不仅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和弥补消费断层,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为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持续的消费需求,为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条件。农村市场的人口基数庞大,市场潜力巨大。据专家估计,农村消费水平如能达到城市的现有中等消费水平,则需求总量将翻两三番,真可谓“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坚持面向国内市场的方针,就是要启动中国国内最大的市场———农村市场,毫无疑问,农村将是中国商品市场以及整个中国经济持久有力的支撑点。
改善农村消费市场环境。消费环境是制约农村消费市场发育的重要因素。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偏重于对城市消费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市场管理水平的提高,而对农村地区生活消费性基础设施的改善关注较少,使得许多地区的供水、供电、道路、电视信号接转等问题没有很好解决,农村基础设施与管理水平相对落后,一定程度地抑制了农民对农用机械和家用电器的消费需求。此外,农村电价偏高,供电时间受限制,电压不稳定,导致家电产品亦难以正常地进入农家,成为农民生活消费必需品的组成成分,尤其是过高的电价,使许多农民对家用电器需求处于买得起但用不起的尴尬境地,由此而造成了潜在需求向现实需求转化的较大障碍。而在市场商品流通过程中所必须依赖的交通运输条件,却因道路状况较差而使市场运行效率低下。由于交通不便,一方面使农副产品运不出去,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另一方面却又加重了工业品的运输成本,提高了农村市场工业品的价格水平。在这种双向偏离正常状态的情况下,使得农村市场运行不畅,效率不高。
与此同时,农村市场的管理水平也相当落后。突出表现为在交易过程中往往缺乏公开、公正、公平的准则规范,执法力度较弱,监管难以到位,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假冒伪劣商品泛滥,大大影响了农村市场的发育水平。在许多农村集市上,管理人员只管收费,不管监督,更无服务,致使压级压价、强买强卖、欺行霸市等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屡禁不止、屡见不鲜。许多农民在出售农副产品时,因上述问题的存在而甚至怕进交易场所,不得不流动销售,降低了销售效率,增加了销售费用。
因此,坚持面向国内市场尤其是农村市场的经营方针,挖掘农村市场潜力,使农村市场消费能力得以充分释放,必须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交通、电网建设,改善农民的消费环境。增加农村基本建设投资,这是将庞大的农村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的重要环节。要大力发展农村电网,加强用电和收费管理,以此来启动家电产品向农村市场的渗透,提高农村家电产品普及率。此外,要切实改善农村道路和交通状况,为农村市场的进一步开发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同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减少自然灾害生成。从国家战略安全的角度,要切实规划并大力实施关系到西北地区生态改善的南水北调工程,关系到华北平原安危的黄土高原改造计划,关系到中国经济和社会安全及经济起飞的西南和西北地区公路网、铁路网、通讯网的建设等。
坚持面向国内市场尤其是农村市场的经营方针,需要加快我国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将一部分农民从农村解放出来。城市化水平低,导致农产品市场狭小,对农产品需求不足,加剧了农民收入低水平状态,导致广大农民的有效需求不足。大量人口阻滞在农村,农业生产规模十分狭小,造成农民收入的低水平。城市化水平低,难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无法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不能提高城镇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此外,城乡人口流动被割断,农村人口进城受阻,由人口流动引起的并依附于人口流动的城乡物资交流必然受阻,市场需求的发展也受阻。因此开拓国内市场必须开放社会结构,开通城乡就业通道,打破城乡隔离的状态,加快农村的城市化进程,建立一个良性的社会结构,这不仅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经济安全稳定的战略选择。
坚持面向国内市场尤其是农村市场的经营方针,要求企业调整企业经营战略和思路。我国企业忽视了农村市场的需求及其特点,工业产品的城市化倾向十分突出,简单地将城市的产品照搬到农村,产品营销手段没有创新,根本不适应农村消费环境,影响了工业产品进入农村市场,从而制约了农村的消费。实际上,经过十几年的积累和农民收入的稳步提高,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农民消费已经稳步进入“千元级”阶段,这预示着我国农村第二代耐用消费品的消费高潮已经到来。因此,在国家宏观政策的调节下,这种消费高潮一定会到来。企业要抓住机遇,调整市场经营战略,基于翔实的市场分析和对农村市场环境、条件的切实考察,开发出与农村、农民需求相适应的产品,例如,可重点开发功能简单、质量稳定、价格低廉的彩电,去掉面对城市居民消费的丽音系统、画中画、超重低音、环绕立体声等在大多数农村地区并不实用的功能;针对多数农村接收信号弱、电压不稳等状况,采用超高灵敏度、宽电源电压的设计。调整市场经营战略,对于国企改革、职工就业、企业解困、资金拖欠、市场培育、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保障经济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相关难题的化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农村市场的启动必须进行观念、制度创新,对自由放任的市场必须有适度的政府干预,不能满足于过去那种“农民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状况,不能只采取市场放开、政策激励、农民自筹资金的改革策略,启动农村市场必须采用新的政策与发展策略。长期以来,我国经济都采取重点发展模式,现在也正是由于这种重点战略,使得消费结构出现断层,出现“二元经济”,不能顺利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农村的基础设施残缺陈旧、农村道路和储运系统落后、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设与设备简陋、农业机械化以及特大洪水暴露出来的生态环境恶化和水利工程薄弱等问题,都说明启动农村市场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需要政府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和大力扶持。要增加农民收入,不能仅仅依靠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而要靠发展农村经济和减轻农民负担,加快农村电网建设,降低农村电价,稳步发展农业地区的中小城市,提高农民素质和农村生活质量等开拓农村市场的重要举措,使得农村的市场环境得到根本改变。
面向国内市场是我们经济发展战略的立足点,是保持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增长与防止经济衰退的必然选择,是我国经济安全与发展的战略需要。我们常说,中国是个大市场,这个大市场已构成了对外国企业的巨大吸引力,我们为什么不着力开拓,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安全和发展建立一个广阔而又稳定的腹地呢?中国经济必须依靠内部市场立足于21世纪,让庞大的国内市场成为自身增长的发动机。政府应从战略高度认识这一问题,主动采取措施,将短期的反周期行为与中长期的战略规划结合起来,坚持面向国内市场、面向农村市场的生产经营方针。
8.6让更多的企业走出国门,走向国际
8.6.1 企业走出国门,是经济全球化的大势所趋
经济全球化指的是各国之间在经济上越来越多地相互依存。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越过边界的流量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国家实行经济外向化和贸易自由化政策,实行改革开放,把开展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动作为产品市场相互沟通和交往的载体和经济相互依存的重要基础纽带。开放经济理论认为,一国经济的发展只有融入世界经济的发展的大潮中去,才可能取得满意的目标值。经济的全球化,国际分工的地域性拓展和层次深化,淡化了国家界限,使要素和产品的跨国流通更为密切,国家利益需要在国际范围内实现。中国是一个大国,一个开放的中国,不能置身于世界经济活动的舞台之外。开放经济应该包括请进来和走出去两个层面。20多年来,我国经济由于开放而获得的绩效是有目共睹的,以引进利用外资为主要内涵的初级层面的开放格局已经形成,今后,应积极实施新的开放战略,在巩固和完善已有开放格局的同时,力促高级层面开放格局的形成,创造条件,使中国的开放经济向更广泛范围和更深的领域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
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众多国外大型跨国公司流入,国内国际市场一体化的条件下,企业在保证占有国内目标市场的同时,开展国际化经营,寻找新的目标市场,也是我们面临的当务之急。开放经济的发展必然加深与国际经济环境的相互依赖,提高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程度。
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愈演愈烈,各个国家的国际经济竞争力如何,关键也是看这些国家是否具有一大批能在国际同业中居领先地位的企业,这些企业不仅在国内,而且在世界上都具有竞争力。因为在现代经济中,各国的经济基础主要是靠企业,尤其是当经济进入“后工业化社会”以后,企业代表着先进技术并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主体。最近二三十年的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拥有一批在国际上具有充分竞争力的企业,这个国家或地区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就具有影响力。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日本的经济开始超过欧洲各国,并不断缩小与美国的差距,到了80年代甚至可以和美国分庭抗礼,正是因为日本有了一群体现现代水平的产业,有了一大批在国际上具有很强竞争力的企业。电子工业有索尼、松下、东芝等,汽车工业有丰田、尼桑、马自达等,电脑工业有富士通、NEC等。继日本之后,亚洲四小龙也是靠企业的竞争力提高了国家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