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港是海陆交通枢纽,是走向世界大洋的起点。海洋城市的依托,以港兴城,城兴港荣历来是港城互动的规律。我国3.2万公里岸线上分布着100多个大中小港口,对一个泱泱海上大国的中国来说,还有很大发展的空间。对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港口的布局,特别是深水大港的建设要树立全局观念,打破地方主义。把大港建在最合适、最需建的地域。切忌省省建大港。48万平方公里的珠江三角洲,建了9个大型机场是前车之鉴;10万平方公里的长江三角洲有否建多个大港的必要呢?这是十分值得研究的。
滩涂开发、围海造田是当前沿海开发的热点,从北到南沿海各省都有建设“海上辽宁”、“海上山东”……等战略纲领。对滩涂资源的围垦和开发,应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科学调研在先,做好预可行性研究。滩涂开发是项系统工程,与海争地,大片围垦土地,要考虑左右上下地域的波及,对周边港口回淤的预后;要充分估计围海造地后的投入、产出比和开发滩涂所需自然资源支撑(如淡水资源)的可能性;还要研究围海造田后对周边生态环境会带来哪些新的变化,这一切都要切实过细地做好预案,切忌一哄而上,造成骑虎难下、左右为难的被动局面。
岛屿是走向海洋的“跳板”,岛屿开发是海洋国土开发中的先行和重点。中国沿海拥有5408个岛屿,总面积达38786平方公里,海岛城市12座。中国岛屿经济发展的长期滞后,制约了海洋国土的开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台湾海峡两岸的统一。
岛屿开发的关键,首先是开放和交通。长期的封闭导致岛屿经济始终处于被海水包围之中,陆、岛相连则是岛屿开发的前提。计划中的广东海安———海南海口的海上铁路沟通;宁波和舟山大桥建成;上海市和崇明岛的南隧北桥计划的实现,如果再和我国正在加紧建设的陆海铁路大通道相连,那么,东北、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紧密相联,将大大推进岛屿国土的开发。
岛屿开发要依托城市。岛屿开发要改变目前岛屿产业在低水平上重复的状态,要调整产业结构,着力使海洋产业在高水平上展开。岛城联动,岛城共荣。
岛屿开发,要有资金启动。资金来源有三:一是国家投入;二是政策支持;三是在岛陆交通沟通中,使岛屿土地升值,发展离岛经济。
在海岛、海岸带和海洋开发上要有规划、有步骤地依靠科技,挖掘潜力,建设和发展各具特色的沿海新城镇。在现有基础上建设滩涂养殖业专业化的城镇,海洋石油开发城镇,海洋岛屿旅游新城,也可结合海岸带特有的自然景观(如红树林)建设新的生态城镇。
海洋国土的概念在多数国人中还十分陌生,对海洋国土的重要性认识还很浅薄。然而,这是中国疆域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发展海洋经济要从东部沿海做起。东部沿海的国土整治的重点:一是开发海洋国土;二是发展岛屿经济;三是修复失衡的海岸大生态环境,使其在加大产出的同时,逐步进入良性循环。
2.中部国土整治的设想
中部地区系指爱辉—腾冲线以东,东部沿海以西的国土。自北向南,分别为东北的松嫩平原,内蒙东部的科尔沁草原,黄土高原,黄淮海平原,两湖平原,云贵高原以及闵浙赣桂的南方丘陵山地。这里是我国重要的煤碳、石油、稀土、有色金属等矿产的富集之地和粮、棉、果木、经济作物的重要产区,又地处我国七大河流中下游,是由东向西推移的主要通道,经济地位十分重要。由于长期以来过度耕作、垦殖和放牧,生态环境每况愈下,黄土高原南方山地的水土流失都十分严重,黄淮海平原的干旱缺水、盐碱化以及云贵高原酸雨绵绵、地面溶蚀,制约了经济的持续发展,使相当大的地区还未脱贫,经济的落后又进一步导致生态的急剧恶化。国土整治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中部地区国土整治要从大江大湖的治理,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和南方山地的综合治理着手。
大江大河的整治是防治洪涝灾害的关键,也是我国国土整治的根本。
治理大江大河要与湖泊治理同步进行,要全流域配合。
在上游地区重点是封山育林,种树植草,控制住水土流失的源头,变伐木工人为造绿工人,退耕为林,还我青山,绿我大地。
在中下游重点是退田为湖。把不该围的土地退出来,扩大湖泊容量,恢复湖泊的天然水库功能;还要从已占的圩子和泄洪地中退出来,恢复湿地,让大河畅其流,以备洪水泛滥时缓冲之用。
禁伐和退湖会带来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但必须坚决进行。资金和移民安置可由国家统一考虑和大河下游生态得益的省市协助筹措。
除此之外,加强水利工程的投资,加快黄河小浪底、长江三峡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和配套,尽快发挥其防洪灌溉功能,有重点、有步骤地分别将“病库”“危库”加以整治、修理。加固七大河流中下游20多万公里的江堤,使其逐步达到抗御百年一遇的标准。并涉及规划非工程防洪措施,建设非工程防洪体系。
科学规划和逐步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合理调水,逐步缓解华北干旱。
南水北调是解决我国华北地区干旱,乃至首都北京缺水之虞的既定方针,也是我国国土整治的大项目。
1958年提出的东、中、西线调水规划,研究了近40年,东线调水方案已大部实施,中线也在启动之中,西线已进入勘测阶段,至于有专家提出调雅鲁藏布江之水济西北之干旱的建议,也是应该加以研究和规划的。
然而,南水北调是牵动大局的系统工程,按规划完成东、中、西三线预定调水,需每年从长江抽水700亿立方米,调水量之巨,约占长江全年水量的1/14,这样巨大的水量从长江北调,其预后如何?还需深入加以研究探讨。
其一是要算清一笔水账。从低蒸发量地区往高蒸发量地区调水,从生态缓解和水量损失看是不合理的;从高产出地区(长江流域每吨水的产出远远高于淮河、黄河)把水调往低产出地区,从经济上说也是不合算的。因此,在决策调水的过程中更要算好这笔水账,如何使调水损失最少(包括沿途滴漏损失),效益最大,都是需要认真研究和论证的。
其二要研究调水之后对调出区(长江流域及其河口地区)和调入区的生态变化预后。长江水量少了后对河口盐水倒灌、航道变化、长江口外渔场的影响都是需要研究的,对调入区的黄淮海平原调水后地下水上升,导致土地盐碱化也要加以研究。
其三应寻找探索负面影响更小的调水方案。如雅鲁藏布江的调水方案以及空中调水方案等。
调水是应急,从长远来说更重要的是开源节流,用水付钱。向管理要水,这是有效的办法之一。
要做好南方山地的综合治理发展规划。制止低水平的盲目垦殖和广种薄收。引进高新科技,开发资源,发展林果业,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南方山地是中国主要的有色金属矿产和果木、经济作物产地。云南、贵州、广西、江西又是我国南方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名胜古迹饮誉全球的旅游胜地。如何处理矿产开采、山地垦殖、发展经济和保护名胜古迹,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国土整治中的两难课题。在有色金属和稀土等矿产开采中要十分注意引进高新技术,提高开采冶炼的科技含量,尽可能减少废土、废渣、废气的排放,控制酸雨和水污染,留得一方净土;在山地垦殖、发展果木生产中,要加强科技投入,提高产品的档次,创出特色。因地制宜,引进适宜南方山地发展的林果业。赣州山地土壤中含有丰富的稀土元素,有中国软稀土之美称,十分适宜种植质佳味美的脐橙。发展这类高附加值的水果就能腾出大量山地休耕返绿,逐步恢复南方山地的良好生态。
3.西部国土整治的设想。
我国西部以爱辉—腾冲线划分,它包括陕、甘、宁、云、贵、川的一部和青、新、藏的全部。据1994年统计,这一地区的土地面积约为541万平方公里,大于东部和中部的总和,而人口占全国人口的5.8%,其中,城市人口仅1500万人,是我国目前深居内陆、地广人稀、经济滞后的贫困地区。然而,我国西部却是当前重要的战略要地和未来中国发展的大后方。
从经济发展而言,新疆、西藏有高耸的群山,无际的荒漠,自然条件严酷,但它却拥有大量未开垦的土地资源、光热资源和极好的、充沛的水源和水能,还有丰富的矿藏和保存极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大有开发潜力之地。200年前,英国产业革命成功,只是开了大西洋经济的先河,世界大西洋经济中心的确立是在欧洲大陆德、法等国经济崛起之际。同样,东南亚经济的奇迹只是太平洋经济圈崛起的序幕,太平洋经济圈要成为世界经济中心还有待欧亚大陆,特别是中国西部经济的崛起,可见西部经济开发的意义所在。喜马拉雅山、雅鲁藏布江以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有保存完好的原始生态环境,从研究地学而言,则是全球研究不可替代的信息源和基地,是全球十分珍贵的埋藏信息库,它把地球历史演变的真谛和奥秘深藏其中。
喜马拉雅山是地球上最新隆起的年轻山脉,雅鲁藏布江谷地已被确认为伟大的世界地域大峡谷。从谷底到山峰就好像从赤道走向两极。不论从地质、地貌,还是气象、动植物,都是一个难得的天然实验室,是全球科学家垂青而又趋之若鹜的宝地。
从民族聚居而言,西部酷似中国的民族大观园,55个民族基本上都聚集在这里,是宗教、文化交融汇集之地,又是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同存共处的地方。
从国防上来说,这里与邻国的交界线最长,是国家的屏障。
从人类史和中国发展史的角度来看,中华民族起源于西部,从这里走向大河流域,走向东部沿海,走向世界。今天,全球面临着海面上升,海水内侵的态势。总有一天,人类还会返回西部。
综上所述,特别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西部的国土整治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西部的国土整治,当务之急是要发展经济,摆脱贫困,走向温饱,才能保持西部的稳定。
“要致富,先修路”。加快欧亚大陆桥的建设是一个切入口,借欧亚大陆桥的建设和沟通,发展沿路经济。依托铁路,西部的矿产资源才能东运,资源才能增值。依托铁路,把东、中部的先进观念、信息、设备、人才引进西部。
要把研究规划雅鲁藏布江跨流域的调水工程、南水北调的工程提到日程上来,并逐步加以实施。有了水,广大沙漠就能变成良田,丰富的石油才能源源不断地运向东部,干旱、沉睡的西部才会一朝苏醒崛起,建设成支撑中国经济的大后方。
要保护西部的原始生态群落,科学地、逐步地开发这极为珍贵的自然宝库。在西部建设起若干全球科学研究中心。
要修复、保护已被破坏或正在破坏的绿洲经济。
要全国一盘棋,合理的配置人才,继续执行“屯垦戍边”和人才支边的政策。并鼓励来自西部的流动人口在事业有成或技术专业有成之后返回西部。美国人类学家认为:“当一种文明侵入另一种文明的时候,经过初期阶段的流血和紊乱后,其结果往往是创造性的巨大进步和繁荣。”西部的国土整治,需要一大批志在边疆的科学工作者,也需要一大批知识青年。西部已经具备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应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西部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希望所在。
8.4.2 加强中小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中小城市,尤其是西部中小城市的建设,将中国城市化比例从30%提高到70%以上。首先为了充分利用城市的集聚效应,鼓励现有的乡镇企业迁入城市,新建企业设在城市,以减少企业建立时的基础设施投入。鼓励农民离土离乡,促进农村的城市化进程。离土不离乡的政策,乡镇企业处处开花、村村冒烟是传统体制对农村工业、农民的一种本能排斥,它在改革初期,维护了体制内城市居民就业和生活的特权,抑制了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其负面影响十分显著。许多乡镇企业建在农村,修路、建厂及架电线等基础设施投入比在城市高出许多,圈占了过多的耕地(因自己村的土地,不花钱),导致许多农村地区污染普遍化,在乡镇企业工作的农民很难转化为现代意识的工人,不利于企业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农村人口的有效转移,耕地也不能有效利用。农村中小城市很难发展起来,更不利于城市规模的扩张,成本和代价都很高。对此,政府部门应予以高度重视,及早采取措施促使一部分乡村工业布局合理化和科学化,促使中小城市的发育,将农民从农村解放出来,这是中西部地区完成自我积累的必须阶段。
加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构筑农村公路网和电网,应尽量使用劳动力,调动农村劳动积累,使农民能从国家建设项目中增加收入,提高农民购买力。5年内我国可以净发行国债的最高额度,大约是15000亿元人民币,这也是中国最后一笔最大的国家资源,可以用这笔国债,采用市场的办法,调动中国的劳动积累,打一场国土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人民战争。
加快基础设施的商业化经营,为还贷、还债以及扩大政策操作空间创造条件。基础设施本身具有长期性、低回报或无直接回报的特点。我国当前基础设施市场化经营程度不高,基础设施收益远远不能偿还投资,政府补贴的数额巨大,国家财政、国债还债和银行贷款还款都将遇到困难,政策进一步操作的空间受到限制,商业银行体制改革受到限制,因此我们应该加快基础设施的市场化经营。基础设施的商业化经营也是当今全球范围内的发展趋势。基础设施的商业化经营,将会提高基础设施经营的收益,不仅为还款和还债创造条件,还将为扩大信贷和增发国债创造更大的政策操作空间。基础设施商业化经营可以采取的有效形式包括国有民营、特许专营权转让、民有民营等。
8.4.3 国土整治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结合中外历史经验,国土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应注意以下问题。
1.要警惕大自然的报复,还要警惕社会的报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