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鉴中心正在发挥作用!如今,几乎所有的人(除了最顽固不化的怀疑者)都相信,评鉴中心能够帮助人力资源管理者和业务经理去预测应聘者和晋升候选人在未来工作中的绩效。这些证据已经通过各种途径得到了发表。而在这里,我们将对这些证据进行总结。
为什么我们还需要这样一本阐述评鉴中心测评方法的新书呢?原因有很多:首先,并不是所有的研究都得出了正面的结论。有些研究表明评鉴中心并没有达到人们预想的成效,因此,我有必要在这儿对这些不一致的结论进行解释。其次,即使大多数人都肯定了评鉴中心的功效,但还是有人指出,我们并不知道评鉴中心为什么会起作用。因此,我们需要在这方面做出进一步的探索。第三,人们正在尝试用一些新的和未确定的方法来改进评鉴中心,我们必须对这些在培训需求诊断及管理技能提升等领域中的新的运用作必要的检视。第四,我们看到有很多的改革和创新被带入评鉴中心测评中来,包括运用计算机技术呈现测验材料、记录测评对象的反应以及整合测评师的判断结果等。这些变革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经理们尽快完成测评任务的需要。
那么,这些变革到底是提高了还是损害了评鉴中心测评的精确度呢?
我们将对此以及其他许多类似的重要问题展开充分而激烈的讨论。
本书的目的在于对评鉴中心测评的当前发展水平进行一个最新的总结,而这些评鉴中心测评无论在公共的还是私人的组织中都正得到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在本书中,我尝试着向三个目标努力:描述、分析和给出解决方案。在每一个章节中,我们都对评鉴中心近期的应用进行了描述,同时还给出了评估这些应用的研究结果。接着,我们对一些颇受争议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分析,这些问题涉及了评鉴中心测评的各个环节,如需要测评的个人特征、使用的演练的类型、结果观测和整合的方法等。在每一章的开头,我们列出了两个以上的关键内容,接着我们将讨论不同的组织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以及各种解决方法的不同效力。我们为读者们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心理学理论,以帮助读者们拥有更广阔的视野来看待问题。为了使读者们能够在每一个重要问题上都能确定自己的立场,我们为读者们提供了充足的信息,这些信息将使得读者们能够更加准确地做出自己的判断。我自己的观点也将在最后列出。
本书适合于那些学习心理学的高年级大学生或者低年级研究生,同时也适合于在公共或私人组织中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经理们。
本书对评鉴中心测评的基本方法进行了基础性的描述,但随后便迅速转到对评鉴中心设计过程的解析中来。而针对不同的目标,我们需要进行截然不同的设计。
本书并非只是一个评鉴中心测评的操作菜单。我们还引入了那些与评鉴中心运作的关键问题有关的研究和理论,来帮助从业者们在设计和应用评鉴中心的过程中做出一系列决定。本书也并不想用学术化的眼光来描述一些特殊的探索和研究,相反,本书试图通过对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的分析,给出一个丰富的思想源泉。在这个源泉中我们将可以找到许多值得我们在未来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
尽管遭到一些同事的反对,我仍然坚持将大量的研究和理论纳入到本书中,而且其中一些理论相当复杂。同时,我已经在这些材料的编辑和表述上做出了很多的努力,试图使有大学教育背景的读者们都能看懂它们。而读者们为理解这些材料所花费的每一份努力都不会白费——当读者们能够在那些与评鉴中心的效力有关的问题上明确自己的立场时,他们的努力就得到了回报。
在过去的十年中,评鉴中心测评飞快地成熟起来,并且朝着20世纪80年代早期所没有预料到的方向发展。这些新的变革和发展包括:
人们为了得到高科技产业初级员工的职位而申请参加测评。
为了能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取得成功,人们需要拥有更多、范围更广的个人品质(例如“远见”之于管理者,“Kaizan”之于工厂的员工)。而评鉴中心的发展也需要融入对这些新兴品质的测评。
有关计算机控制的演练。
在行为观察和判断的整合上,启用了机械作为支持的手段。
现在,对这些变革进行评估的时机已经成熟。这些变革引出了下列评鉴中心测评的基本问题:评鉴中心中定义和整合的本质是什么?
在评鉴中心测评变成另外一种东西之前,我们可以做出哪些变革?更为重要的是,当那些新兴的技术投入运用时,产生了哪些差异?每一个变革及其所带来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都将在本书中进行深入的讨论。
我希望对那些为本书的最终完成作出各种贡献的人们表示真挚的感谢。1990年是我在BarIlan大学(TelAviv,Israel)的教师休假年,那时这本书的大部分书稿就已经完成,在这个过程中,ShaulFox为我提供了精神上的、经济上的以及专业方面的大力支持。此外,我还要特别的提起BillByham,BararaGaugler,Johnwanous以及一个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审阅者,他们认真审阅了全部的书稿。在Colorado州立大学的同事们则为我提供了一个学术挑战和热情支持并存的环境,他们包括:KevinMurphy,JanCleveland,RussellCropanzano以及JackHautaluoma,其中的每一个人都对我的书稿的某些部分提出了批评,并且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指导;Colorado大学产业与组织心理学(industrial/organizationalpsychology)专业的高年级研究生在一次有关评鉴中心的研讨会上为我的很多想法提供了有价值的实验平台(testbed),由此为我的书稿提供了许多颇有价值的反馈,也许他们现在都不知道,这本书的许多部分都由于他们的积极投入而得到了修正。在本书的最后出版阶段,BeccaAnhalt为本书的编辑工作提供了特殊的帮助。在一次Rice大学的研讨会上,一些本科生提出的意见则使我鲜明地认识到了这部分读者对这本书可能的反映。最后,我还要感谢MaryBalderrama,她做了秘书的工作,我们一起学会了如何用字处理光盘提交书稿——当然,我将对仍然遗留的错误负责。
乔治·C·桑顿三世
于科罗拉多Coll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