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55100000021

第21章 新闻学基础研究(18)

新闻信息传递总量失控的另一个问题是“信息饥渴”、“信息荒漠”,即舆论主体无法获知或无法及时获知所需要的信息,也就无法生成同其意愿相吻合的舆论定势。这种现象正好与前面所分析的“信息洪水”相反。“信息洪水”投向舆论主体的信息是主体所不需要的冗余信息、无值低值信息,这种信息传播是没有内驱力的运作,所以“传而不通”,传播失败。这里的“信息饥渴”,是无视舆论主体的需求而人为地遏止了信息通道。这样,一方面,引发舆论主体对传播者(包括调控机构)的不满,构筑不信任和不和谐关系;另一方面,又驱动舆论主体寻求其他获知信息的渠道,成为马路新闻、小道消息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

接近1994年年底时,我国吉林、辽宁、新疆接连发生三起震动国内外的特大火灾,死伤多人,损失惨重,影响极坏。尤其是新疆克拉玛依友谊馆那场大火,烧死325人,其中288人是从八九岁到十几岁的中小学生。对于这些严重事件,新闻媒介当时居然没有报道,后来作了报道,也是避重就轻。当记者问及吉林一位官员火灾损失,那人竟然说,那场烧毁恐龙化石的大火“没有造成什么损失”;辽宁阜新火灾死亡人数,一直没有披露;克拉玛依大火报道,对十几名“大火临头独自飞”,踩着死伤学生生还的干部不着一字。然而,全国人民却是急切企盼关于这些事件的及时报道。而在中央新闻媒介沉默的时候,一些小报却大出风头,填补了这些信息传播的空白。近几年来,中国大陆周边国家和台湾地区纷纷实施“阳光法案”,规定公职人员必须依法申报自己的财产。中国怎么办?海外媒介传言中国已将该项立法列入人大立法规划,有关部门正在抓紧调研起草工作,但我们自己的媒介对此却不发一文。直至5月,才有简略报道。

“信息饥渴”的例子还可以举出许多。这些年来,新闻界有一种说法,曰“新闻传播两大怪圈”:一为“出口转内销”,二为“本地新闻外地发”。所谓“出口转内销”,即政策变动、决策过程、人事安排等信息,人们往往通过《参考消息》上的外国记者报道获悉,而不是由我国自己率先报道。所谓“本地新闻外地发”,即发生在本地、本系统、本部门的事件,在当地、本系统、本部门的媒介上无法报道,而要借助外地、外部门的媒介才得以披露。这种“怪圈”,又进一步助长了“信息饥渴”症。

“信息饥渴”,漠视或压抑舆论主体对相关信息的需要,从根本上成为正确舆论定势生成的障碍。因此,最大量、最迅速地满足受众迫切关注的信息需求,是当前新闻信息传播总量调控亟待改进的地方。解决“信息饥渴”,并不意味着不考虑国家安全和社会长远利益,没有区别不分内外地实行全部信息公开。

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会采取这种政策。功利性是阶级舆论调控的重要特点。我们反对不顾社会效益、完全依据市场导向、不负责任的“一切公开”。我们主张,在充分考虑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实行高度负责的、最广泛的新闻信息公开化。比如,关于克拉玛依火灾的报道,我们不主张将被烧得炭化了的死难者的惨相一一公之于众,将那些踩着学生身体生还的干部一一拉出来示众,但是我们主张在适当地披露事件真相之后,冷静地展示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怎样造成了这次惨案,理智地分析人们可以从这次事件中得到一些什么教训,以及理直气壮地报道党和政府严肃处理有关当事人的方方面面。这样做,不仅把公开报道可能造成的副作用压到最低程度,而且可以避免报道滞后、内容不全、不出画面(电视)、在海外媒介和国内小报夹击中处处被动的局面,做到主动出击,实事求是,理直气壮,有理有节。

上述对“信息洪水”和“信息饥渴”的分析说明,由新闻传播生成的舆论定势,须有相应的新闻信息为前提。对新闻信息的量和质的调控,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舆论主体的内在需求。不对新闻信息传播进行科学的总量调控,不克服“信息洪水”和“信息饥渴”的被动状况,理想的舆论定势是无法生成的。这就是新闻信息传播与舆论定势互动的辩证关系。

新闻商品性辩正

关于新闻商品性问题,是当前新闻界议论的一个热门话题。

关于新闻商品性问题,又是中国新闻界在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过程中必然提出,必须正视,必得解决的一个关键课题。

题记:我主张肯定报纸和新闻有商品性。在新闻的商品性问题上,我主张讲四句话:第一,新闻有商品性;第二,新闻有多种属性,比如真实性、时新性、知识性、趣味性等等,商品性只是其中的一种属性;第三,新闻的商品性同一般商品的商品性有所不同,也即它是一种精神产品的商品性,是特殊的商品;第四,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新闻应以社会效益为第一位,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换言之,新闻的商品性,同新闻的指导性、思想性、真实性、客观性等等相比,不是第一位的。《新闻商品性辩正》,即是为着阐明这几层意思而写的一篇不长的学术文章。文章发表于《新疆新闻界》(《当代传播》的前身)1994年第2期。

为避免讨论中不必要的枝节横生,有必要先对新闻商品性作若干界定。

无论在理论探讨中还是在报业行政中,新闻的商品性,实际上包含着两个互有区别又互有联系的两个概念:报纸商品性和新闻商品性。

新闻商品性,指的是新闻在流通过程中所具有的商品的特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通过买卖关系为受众所收受,而受众为此要付出相应的代价;新闻撰写者由于付出了自己的劳动,要求收取一定的报酬,记者以工资形式获取,社外作者以稿酬形式收取。

在中国,由于广播和电视(无线)暂不收取收听金和收视金,新闻媒介的商品性暂时还只是指报纸的商品性。报纸的商品性,指报纸在社会流通过程中所具有的商品特性。读者支付一定量的货币取得报纸,报社投入一定成本生产报纸,经销售而获取利润。报纸不是白纸,它之所以成为新闻纸,主要由于纸上印着新闻。因此,报纸的商品性,不同于白纸的商品性。报纸的商品性,完全是由印载其上的新闻及其商品性所决定的。无视新闻及其商品性,却又肯定报纸有商品性,那这种所谓的“商品性”同白纸的商品性又有何异?这是一种奇怪的逻辑。

在中国,经过近40年的几次大的讨论,比如1956年前后、20世纪80年代初和1993年前后,人们对于报纸的商品性几已赞同并形成基本共识,而对于新闻商品性则莫衷一是,坚持者有之,反对者有之,后者还常常给前者戴上一些怪吓人的政治高帽。因此,今后关于新闻与报纸的商品性的研究,重点应置于新闻商品性这一论题上。此是笔者愚见,不知可否。

反对新闻商品性观点的人的理由之一是:新闻这种“神圣的东西”,怎么可以同皮鞋、面包“平起平坐”,视作商品?

这里涉及一个问题:像新闻这样的精神产品,即脑力劳动的成果,而这种成果又较多地带有意识形态属性呈现于社会公众之前,它们有没有商品的属性?它们能否作为商品进入市场,参与流通?

这需要考察精神产品生产与流通的特征及机制。

新闻之所以成为一种商品,在于它同样具有一般商品的共性。第一,新闻能够满足人们的特定需求,具有使用价值。马克思主义商品观指出,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是一个通过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新闻就是依据自己独有的信息与舆论特质,满足人们对于新闻市场与意见市场需要的“一个外界对象”。

第二,新闻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它具有交换价值。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新闻总是为他人收受而生产与传播的。现代新闻机构采制新闻,无不为了使之进入新闻市场参与流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下,所有新闻媒介都不能漠视这一新闻生产的目的。

第三,商品交换是通过市场、借助市场实现的。流通阶段是生产阶段的延续与发展,是生产和最终归宿。在一般情况下,新闻总是经由买卖渠道实现交换的,借助流通领域而进入消费领域,从而实现自己的使用价值的。

不同商品有着不同的特质与不同的生产、流通、消费机制,这就是各种商品的个性。新闻作为精神劳动的成果,它们的生产与流通特点是:

第一,新闻是以意识为主呈现的商品。一切商品都包含着两种形态:物质形态与意识形态。商品的生产,不仅凝聚着劳动者改变物质形态所付出的劳动,而且还倾注着劳动者一定的意识。所不同者,只是一些商品以物质形态为主,如前面提及的皮鞋与面包,而一些商品则以意识形态为主,如图书、戏剧,以及本文所讨论的新闻作品。后者以意识为主而呈现,但它们仍然是商品。马克思就曾言及,书籍、绘画、雕塑、消息(即新闻)、书信、电报等等,都是一种商品。

第二,新闻是以智力劳动为主生产的商品。任何商品,都同时是体力劳动与智力劳动共同运作的产物,只是有的以体力劳动为主而生产,有的则以智力劳动为主所生产。新闻就是一种以脑力劳动为主生产的商品。

第三,新闻是以信息服务为功能的商品。商品分为生产型和劳务型两种,前者实用性强,后者不甚显明。但是,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各种服务也是一种商品。马克思说,这种服务的买者和卖者的关系,就像纱的卖者和买者的关系一样。新闻向买方提供的不是实用的、物的满足,而是一种信息服务。而这种由人所购买的服务形式,也是一种商品。

第四,新闻使用价值的实现有着特殊的作用机制。一般商品的使用价值,很少受社会制度等因素的制约,而以意识为主的商品则不然。比如新闻,它的使用价值,包括信息价值、宣传价值、审美价值等种,无一不受到一定时期传播环境的影响。这同面包白人黑人皆可食之,皮鞋中国人外国人都能穿之截然不同。

新闻的这种独特的作用机制,常使人误以为其不是商品,而视作政治的附属品。

总之,新闻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有许多不同于其他物态商品的特点,但仍不失为一种商品,具有不可抹杀的商品性。

最近几年,图书、戏剧等等的商品性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一部文艺作品(还没有出版,没有形成“物态的书”)标价几十万,一出电视剧本要价一万的消息频频传来,建立文化市场的呼声日高,并没有听到多少人对此加以指责攻击。可是,一提新闻的商品性(有的还小心翼翼地加上“特殊的”等修饰词),一提建设新闻市场,立即会引来一些人的贬斥和议论。这种情况,不能不令人深思和担忧。小平同志说,“左”是当前的主要倾向,我以为完全切合新闻界的实际。

有人说,关于新闻商品性的议论助长了有偿新闻现象的泛滥,甚至是这种现象得以产生的“理论根源”。这种指责吓人,也令人生疑。从来没见到有人说过“政党是商品”一类的话,可立党谋私的现象却四处都有。用新闻谋私,同新闻商品性又有什么关系?有偿新闻现象的出现,是社会腐败、尤其是党内腐败在新闻领域的反映。同时,也同市场机制建立与完善过程中,新闻政策与分配制度尚未确立新的机制有关。就市场经济而言,金钱新闻和权力新闻并无质的不同。反对有偿新闻,要立足于反腐倡廉,因为“有偿新闻”说到底是一种受贿行为。但同时,又必须支持新闻的商品性,尽快建立和完善新闻市场。因为多数厂家花钱购买“新闻”,实为出自对新闻市场的迫切需求。他们行贿固然有错,但这种需求(这里不包括造假行为)是有一定合理性的。在全国还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过程中,正视这种需求,尽力满足这种需求,难道不是新闻界的一种责任吗?

前面已有提及,记者、编辑和社外作者生产新闻,由于付出了一定的劳动,他们有权获取相应的报酬。这种报酬或以工资,或以稿酬形式支付。因此,记者、编辑或社外作者再向被报道者索取钱物是非法的。这不仅是分配制度所不容许(包括西方国家也一样),从新闻商品性论中也绝无丝毫理由可依。当然,新闻商品性要求报酬与劳动相当,记者、编辑的薪金过低,稿酬太少,这种状况也应有所改变,而这也是目前国家和新闻机构正在努力解决的一个具体问题。

新闻商品性的观点糊涂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界限,是同新闻工作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对立的。

有人这样说。

从广义说,一切商品对于社会公众和广大消费者来说,都有一个如何认识和处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关系的问题。海洛因是不是一种商品?国际上为什么都严格限制其生产与销售?还不是出于社会效益的考虑。音像制品是不是商品?为什么“黄带”和“非法带”就不许生产和销售?也是出于对社会效益的考虑。

在精神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上,出于社会效益的要求,不同国家都有相似的法规管制与职业自律。新闻作为一种商品,在西方已经存在了几百年,却很少出现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完全忽视社会效益的现象。相反,西方对于“黄色新闻”和非法出版物的管制法制是十分完备的。在中国,新闻商品性刚刚提出,只要政策和措施跟上,更不必害怕它会助长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社会效益倾向。

问题是我们对此应有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政策。从认识上说,我们应该坚持既重视经济效益,又重视社会效益的并重观点,反对以经济效益冲击社会效益或只算“政治账”不算“经济账”的片面性主张。从政策上说,要改变过去那种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状况,加强对新闻出版音像播放的行政管理。

新闻商品性是新闻的属性之一,新闻是一种具有多元性的商品。认识并坚持新闻商品性,不会、也不应该冲击新闻的倾向性、思想性、真实性等其他属性。担心新闻商品性的观点会助长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是没有根据的。就像说人有动物的某些特性,而不必担心此议会导致人向动物退化一样。

还有人担心,新闻商品性之议会败坏新闻队伍,把我们这支队伍引向拜金主义的泥坑。有人说,新闻是商品,那记者不就成商人了吗?

同商品打交道并不一定导致接触者堕落。这恐怕是一个真理。否则我国数以百万计的商业职工一定会提出严正抗议的。

走向拜金主义泥坑者不一定是商品经营者。这恐怕也是一个事实。否则,成千上万个腐败分子中不乏公安局长、税务局长、副部长以至医生、艺人、教师的现象,又作何解释?

看来,不应该在新闻商品性和新闻队伍堕落之间画等号。

要建设一支思想好、作风硬、业务精的新闻队伍,关键在当记者、编辑的人素质要好,修养要高,同时又要辅以严明的纪律和良好的环境。

同类推荐
  • 悦读MOOK(第六卷)

    悦读MOOK(第六卷)

    本书将带你走进茫茫书海,我们将请一些学者和专家帮你指津,请一些书界人士为你剖析书坛风云,使你从中获得大量的图书信息,还能饱览各类书籍的精彩片段,一册在手,尽情享受读书的乐趣。
  • 新闻发言人与媒体:沟通策略与技巧

    新闻发言人与媒体:沟通策略与技巧

    本书在广泛搜集资料、注重实用性和应用性的基础上,作者做了以下尝试:第一,研究定位上的突破。根据所能搜集到的资料,本书是目前为止第一本专门针对高等院校特别是新闻院校学生的教材,而其他学者所著多为培训教材。第二,研究视角和体系上的创新。本书以媒体与新闻发言人的互动为基本立足点,为此确立自己的研究视角和教材体系。第三,教材形式上的突破。本书充分考虑了现代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阅读特点,注重文字流畅、形式新颖、图文并茂、体例生动,尽量引用最新的资料。本书设置了“知识导航”小板块,使读者对内容预先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 盗梦工厂

    盗梦工厂

    工业化的学校模式已有将近一百五十年的历史,它还能满足今天的需要吗?学校的职能究竟是什么?赛斯·高汀在这篇三万字的意见书里指出,互联时代需要的不是读死书的考试冠军,不是听指挥的产业工人,而是独辟蹊径的追梦者,是敢于打破成规的领袖、企业家、创业者、艺术家。本书于2012年2月27日发表在作者的博客上,由多篇短文和博客文章集合而成。作者在书中简述了现代教育的历史和现状,对教育体制(包括高等教育)的改革提出了很多大胆而独到的设想和建议,并开放版权,以期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 向毛泽东学写作:中国离不开毛泽东

    向毛泽东学写作:中国离不开毛泽东

    本书是对伟人写作艺术的分析和鉴赏,《向毛泽东学写作-中国离不开毛泽东》共分为八章。第一章概述了毛泽东一生的写作实践;第二章至第七章分别从立意、结构、语言、修辞、逻辑、思维等六个方面分析毛泽东的写作艺术,并结合现代写作的实际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写作方法和技巧;第八章撷取了毛泽东的精彩篇章,进行了全文赏析。《向毛泽东学写作-中国离不开毛泽东》对毛泽东的写作艺术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对于提高公文写作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战略分析分析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抗争与合作

    抗争与合作

    随着国家正式权力逐步退出乡村社会,传播正成为乡村治理中的主要策略。通过对江苏省J市的田野调查,提炼出乡村治理中的主要传播策略:强制型传播、灌输型传播、交易型传播、监督型传播和对抗型传播。最后本书提出一个理想型的乡村治理模式——协同型传播。
热门推荐
  • 妖临界

    妖临界

    就因为我是一个妖,你们就要诛我全家,还要处我火刑,奈何天不亡我,那好,我就要妖临天下,斩除所有该斩之人,废除所有该废之制。妖人本是同根生,相煎又何太急。
  • 仙殃

    仙殃

    天之下仙有殃游寰宇极太虚不求长生苦,只教痴情不被多情误,修真小文一枚,多多包涵。
  • 斗罗之换个身体说对不起

    斗罗之换个身体说对不起

    身为21世纪品学兼优的孤儿,在陪伴自己5年生活的妹妹被人领养后,选择离开已经很不在需要他的妹妹,因为一场意外来到了斗罗大陆,这里没有你们熟悉的七怪,有你们熟悉的魂兽,但也有你们不熟悉的战队,新人,新书,不喜请绕道勿喷,主角不是跟史莱克七怪一起,而是跟别的战队一起。
  • EXO,迷亡之世

    EXO,迷亡之世

    一本伪娱乐圈伪甜文(假的)但是不伪真心的作品。
  • 水蓝星之国民CP

    水蓝星之国民CP

    水蓝地球,平行交辉,腐女无敌,CP王道,文化娱乐,明星偶像。
  • 庶毒天下

    庶毒天下

    据说,以前的晏青璃,被晏将军宠着;她嚣张跋扈,横行霸道,只有三脚猫的功夫,却还到处仗势欺人。为了一个不爱她的男人,她当街暴揍情敌,最后被马蹄活活踏死。穿越后的晏青璃,被传说中的杀神王爷宠着。她依旧嚣张跋扈,横行霸道,医毒双休的她无人能敌。杖责嫡姐,教训偏心爹,有王爷撑着。拳打渣男,脚踢心机女,有王爷护着。就算是把天捅了一个窟窿,也有王爷给她顶着!【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欢脱生活

    欢脱生活

    一座普通的星空塔,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事情,沉封的记忆,能否在此解开?多年的心结,也将于此解开,邪恶与正义的交锋,让多年前的往事再度揭开。记忆中被遗忘的片段,能否让他记起属于自己的使命?(嗯,友情提示一下:这个简介是对应第一篇章《闪耀星空》。嘛,这个简介诸君可不大在意。)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前汉通俗演义(二)

    前汉通俗演义(二)

    本书为上世纪二十年代出版的一部流传广泛、影响颇著的简明通俗的西汉史读本。
  • 朦胧的雨夜

    朦胧的雨夜

    人生莫过于最开心是没有那悲伤和内在的枷锁,能为这枷锁解脱呢?凡人总会留下那一丝丝的快乐的回忆,一帘幽梦虚幻和庇护的港湾。故事是人际社会家庭婚姻和工作等等的是发展,演泽80后、90后的年青人思想和感情为主题来占仆为自立创作的文学思想的新面貌为背景。写于T市中的心事重重,年青人女孩在超市里的工作,清清姐姐、陈丽仕、陈丽珍、陈燕燕、莹莹与mandy等等的一些人物的故事背景,表现出她们是怎么去做人和一些生活中发生的工作、爱情、婚姻和家庭的事迹,年轻人对情感的不同进步,清清姐的感情与婚姻失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