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会出现种种不同的生产资料预付类型,但不会影响劳动委托代管制的建立、并成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企业制度中的主流。这是因为实施劳动委托代管制是社会主义社会制度本质所决定的。
(第三节)与负价值熵相应的物质财富分配的内容与途径
上一章我们对劳动与劳动力作了进一步探讨,从研究负价值熵的来4,以及不同对象在创造与负价值熵相应的物质财富中的作用。这一节将主要探讨在“劳动平等”下物质财富的分配途径以及与这些分配有关的一些现实问题,这也是一个制度安排的重要的现实问题。
一、与负价值熵相应的物质财富分配的主要内容
前面已经论证了促进价值发展的劳动与创造价值的劳动不同,促进价值发展的劳动只会使社会的价值总量“缩水”,同时又会使创造价值过程中每单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使用价值量增加,而这一增加量构成了与负价值熵相应的物质财富。这一矛盾运动反映了与负价值熵相应的物质财富是社会共同劳动的产物,因此这些物质财富的分配也不能简单地从单个企业的价值变动来看,而表现为社会的物质财富的分配。
与负价值熵相应的物质财富分配,主要有以下五大种情况。
1.以创造价值为主的劳动者的劳动力价值发展的物质补偿。
即使一个劳动者的劳动强度没有增加,熟练程度变化不大,再生产一个相同的劳动者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量不变的话,随着社会发展已意味着再生产一个相同的劳动者所需的物质财富在增加,即使这个量是那么的微小。但实际上如上一章分析的劳动者在劳动的过程中,在创造价值的同时,也是一个促进价值发展的过程,两者是同时产生的。或者说,任何促进价值发展的成果,最终都必须通过创造价值的过程来实现。所以,在这一生产过程中,劳动力价值必须随着价值发展而发展。因此,用于劳动力价值发展的物质补偿实际上由两个部分所组成:一是作为整个社会劳动总过程中的一部分,对过去形成这一劳动力的劳动投入进行物质补偿;二是在现在的生产过程中促进价值发展劳动的报酬。这两者的性质是不同的,前者是社会对过去劳动的价值留在现在生产过程中的“保值”的认同,后者是社会对现在劳动的实际贡献的补偿。而且,两者补偿途径也不同,前者通过每单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能换得更多的使用价值量获得;后者主要通过提高该劳动者的相对报酬而获得。
2.参加生产过程的生产资料价值的“保值”补偿。由于正常的投入生产的生产资料在投入时的价值量与转移到新的产品中后实现时的价值量有一个差距,这意味着这些资金所代表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缩水”。这一“缩水”在生产过程中会得到补偿(如前文分析,这里的补偿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性质是不同的,这里不再重复),这一补偿是通过新生产的商品实现的单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能换取更多的使用价值而获取的。
2.直接生产过程的促进价值发展的劳动的物质报酬。一个技术人1,如果只是由于劳动的分工,按社会平均水平参加脑力劳动的话,那么他的情况与第一种——以创造价值为主的劳动者没有区别,或者说生产过程中的脑力劳动者从劳动的分工讲,首先是一个创造价值的劳动者,只有当他的创新能促进价值发展时,才能得到更大的报酬。社会主义社会的管理者也如此,只有创造了创新管理模式促使社会价值发展的,才能得到更大的报酬。促进价值发展的劳动的物质补偿来4于一个企业的超额利润。企业超额利润逐步回归平均利润的过程,是整个企业获得的物质补偿量向第一、第二种情况回归的过程。
4.企业外的与生产过程有较直接关系的促进价值发展的劳动的物质报酬。这种情况,只是在第三种情况上的进一步社会分工而已。企业与企业外的研究单位的分配关系,只是通过市场转移了第三种情况中的物质补偿。当然也就会分成两种情况,如果是企业的正常劳动所必需的,那么像第一种情况一样。如果研究单位的成果能帮助企业得到超额利润,这一物质报酬来4于企业超额利润的转移。在这里技术转让、专利买卖等是常用的手段。
5.与生产过程无直接关系的促进价值发展的劳动的物质报酬。在五种情况中这是最复杂的一种。这里的劳动者又可以细分成很多种,例如有与将来生产发展有关的基础科学研究人1,与劳动力价值发展有关的教育工作者、文化工作者,还有必须保障价值发展有一个正常秩序的公务1等。这些人如前文所分析的都是社会主义社会中促进价值发展必不可少的劳动者。这些劳动报酬的来4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劳动者的消费;二是通过国家的再分配。前者是通过劳动者的消费,把相应的物质财富转移到有关的劳动者手中;后者是国家通过财政手段来转移物质财富。
二、与负价值熵相应的物质财富分配的主要途径
从上述五种情况,可以看到与负价值熵相应的物质财富分配的主要途径有三条。
1.通过新的等价交换关系建立。随着价值发展,单位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反映的使用价值量发生了变化。这也就意味着劳动者能用一个单位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换得更多的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在这一过程中只要“与时俱进”,就能得到相应的报酬。同样,虽然随着时间流动,一个企业的投资的价值量会“缩水”,但只要参加社会的整个劳动过程,其“缩水”量的相应物质财富也会随着新的等价交换关系得到补偿。当然这一补偿量要根据该企业“与时俱进”的程度。这里所谓新的等价交换关系,是指由于各行各业的生产率变动是不同的,这不仅会造成不同行业间的等价交换时的使用价值量的变化,同时在这一动态变动中各行各业的价值变动反映速度也会因各种原因而产生时差。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与负价值熵相应的物质财富的补偿。
2.通过获取超额利润得到报酬。一个企业通过技术进步、管理改进、进入创新事业都有可能得到比一般企业更多的利润。在价值发展过程中,一个企业的超额利润随着时间的推移,必然会回归到平均利润。除非产生创新,我们可以把后者看成另一个超额利润的形成过程。一个超额利润到向平均利润的回归,是一个逐渐的量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部分,我们可以把它视作社会给予该企业促进社会价值发展的报酬。相应增加的物质财富是劳动者在促进价值发展的过程中创造的,应该给予相应的劳动者。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这一部分的物质财富大部分给资本剥夺了,成了企业的超额剩余价值。在社会主义社会,这一部分的收益应是“知本”的报酬,当然要注意生产劳动是一个整体,除主要技术人1以外,管理者、第一线的劳动者也参与了促进价值发展的过程。
这个超过平均利润的部分的产生如果是由企业外的原因所造成的,这将会通过技术转让、专利买卖等知识产权的交易来分配相应的收益。
2.通过国家的再分配。前面已经论证了负价值熵的形成是一个系统运动的共同产物,与负价值熵相应的物质财富的产生是社会上全体劳动者共同劳动的产物。所以,在社会主义社会利用国家力量来分配与负价值熵相应的物质财富是必要的。即使在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在价值发展中的按资分配的公平性,为了资本发展的共同的长6利益,也不得不利用国家的力量来分配与负价值熵相应的物质财富。
通过国家再分配物质财富的主要方面有:
(1)基础教育和基本福利;(2)重大的基础研究;(2)部分文化建设(如博物馆、考古、少数民族的文字抢救等);(4)公共基础设施;(5)国家机构与公务1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