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对全书的观点作一个简要的小结,供对动态政治经济学感兴趣的读者进一步探讨。
一、本书的出发点:探索解决传统政治经济学三个理论矛盾的途径
如书中所述,由于马克思重点要解决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发展与必然灭亡的问题,社会主义的一些问题是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照物,作为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来研究的。在我们传统政治经济学中把马克思的一些设想固定了起来,从而造成了一些带有根本性的理论矛盾。这些理论矛盾是我国传统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所固有的,不在体系上有所突破是难以解决的。我认为这些理论矛盾至少有以下三方面:
(1)生产资料的作用及相应“报酬”与按劳分配之间的矛盾;(2)劳动创造价值与脑力劳动等使社会价值量负向变动的矛盾;(2)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与生产过程中必须服从代表资金(资本)意志的管理者管理的矛盾。
第一个矛盾表现为:生产资料既然在社会主义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就应该有相应的“报酬”;如果拿了“报酬”算什么性质呢?
按劳分配的本质是按劳动贡献获取报酬,在传统的政治经济学中按生产资料投入量(或相应的资金投入量)获取“报酬”与按劳分配存在对立性的矛盾。按要素分配在形式上解决两者矛盾的尖锐性,但没有从理论上讲清按要素分配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合理性。
第二个矛盾集中反映在脑力劳动的地位问题,传统的政治经济学中往往用直接劳动与间接劳动来解决,然而在现实中就形成了等级之分,在理论上传统政治经济学始终无法解释脑力劳动在形成价值中的作用。
第三个矛盾是前两个理论矛盾的直接延伸,在实际中表现为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如何体现,在理论则表现为社会主义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劳动力如何发挥作用机制的问题。
二、本书的突破点:“与时俱进”
以上三大矛盾,归结到一点就是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问题。首先,我们要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因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为此,“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惟一4泉”的观点必须坚持,一切非劳动不创造价值。
其次,我们还必须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
“与时俱进”的理论为我们找到了突破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劳动者创造价值的形式也在发展。这样,仅从静态和比较静态的角度去研究劳动者创造价值的过程已经不能适合当前生产力快速发展的需要了,只有“与时俱进”建立马克思主义的动态政治经济学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才能解决传统的政治经济学的上述三大理论矛盾。
三、本书的理论探索:五个基本理论
由于属于“大纲”,所以本书所探索的问题很多,但归结起来主要有这样五大理论问题。
1.动态价值决定理论。这是动态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只有从商品和劳动分析起,才能真正按照马克思的研究方法去剖析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与实际问题。“再生产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理论的提出为动态价值决定理论奠定了最基本的理论起点。
2.负价值熵的使用价值补偿理论。这是把劳动形成价值的过程扩展为一个长期的、整体的、动态的过程。这是“再生产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理论在现实生产过程中的一种体现。
这也为劳动者把剩余投入再生产的报酬的性质分析提供了依据。
2.价值发展规律理论。这是描述价值发展变化对整个社会经济运行起基本作用的理论,也是在上两个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价值形成中变动规律的一个理论。从而得出了不仅创造价值的人类脑力与体力的消耗过程是劳动,促进价值发展的人类脑力与体力的消耗过程也是劳动的结论。
4.社会主义劳动力价值发展理论。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形式是剩余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具体形式是劳动力发展规律,所以劳动力价值发展规律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劳动力价值发展与社会主义积累的制度安排又形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5.劳动委托代管制理论。劳动委托代管制是建筑在“劳动平等”基础上的社会主义企业制度安排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委托代管制的提出解决了社会主义社会管理的社会属性问题,管理在社会主义也呈现其二重性。一方面作为劳动过程是各生产要素的整合者,另一方面,通过委托代管必须代表劳动者的利益,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