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9年由法国殖民者开凿、十年后竣工并通航的苏伊士运河,位于埃及东部,南北贯穿苏伊士地峡,是连接欧亚非三洲的重要通道,具有极大战略地位和商业价值。1882年,英国以44%的股票把苏伊士运河从法国手里夺了过来。20世纪20年代,英国承认埃及独立,但仍保留其在运河区的驻兵权;50年代初,埃及革命取得胜利后,英国被迫从运河区撤离了军队,但运河公司的股票大部分仍然被英法掌握。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将运河公司收归国有。不甘心失去昔日利益的英法两国就策动以色列对埃及发动战争,以图夺回对运河的控制权。于是,1956年10月29日晚,约5万名以色列军队在英法的空中掩护下向埃及发动进攻,占领了西奈半岛。埃及人民誓死保卫运河,英、法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埃及从运河区撤退,但被埃及政府严辞拒绝。11月5日,英、法联军入侵埃及,埃及人民同仇敌忾,在纳赛尔的领导下,为保卫自由和尊严奋勇战斗。
埃及人民抗击侵略的正义战争,不仅得到了阿拉伯国家和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同情和支持,联合国大会也通过决议,要求英法以立即停火撤军。迫于各种压力,英、法、以三国不得不于11月7日宣布停火,12月底,英、法侵略军从埃及领土上全部撤走,埃及人民收回苏伊士运河的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同时也宣告了殖民主义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越南战争
越南沦为法国殖民地后,越南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从未间息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反抗斗争掀起了新的高潮,并取得了胜利。1954年7月,法国军队从印度支那的越南、老挝和柬埔寨三国撤军,但是美国却乘机对该地区加紧渗透,公然把上述三国划入它的“保护”范围。其理由是:如果失掉这三个国家,将在整个亚洲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共产主义的红色浪潮就会拍打美国的西海岸。因此,美国政府决意扶持南越的吴庭艳集团,其军事人员和武器装备源源不断地运往南越。为了实现祖国统一,南越人民成立了“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开展武装斗争。
1961年,肯尼迪政府在南越发动了“特种战争”;第二年,美国又在西贡设立军援司令部;1963年,美国策动政变,暗杀了吴庭艳,扶持新傀儡;1964年8月,约翰逊政府以北部湾事件为借口,悍然炮轰北方,扩大对越战争。
1965年3月,美国地面部队在岘港登陆,把战争升级为以美军为主、“南打北炸”为特点的“局部战争”。到1969年,美国在越南的兵力已达55万。越南人民在胡志明的领导下,和武装到牙齿的敌人展开了殊死血战。尼克松上台后,推行越南人打越南人的所谓“战争越南化”政策,但收效甚微。在越南人民的顽强打击下,美国愈加被动。
1973年1月,美国被迫签订了《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开始从越南撤军。1975年4月30日,越南军民解放西贡。美国的侵越战争终以失败告终。
古巴导弹危机
在冷战时期的1959年,美国眼皮底下的古巴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所以,古巴成了美国的眼中钉。而在苏联的眼中,古巴是美洲不可多得的反美堡垒,要生存下去的古巴也正想求得苏联的保护。因此,两国关系骤然升温。
约翰·肯尼迪上台后,发生了美国中央情报局策动古巴流亡分子在猪湾登陆对古巴的入侵事件,遭到失败。这使美国在全世界面前尊严不再。赫鲁晓夫认为肯尼迪政府无能,决定在古巴部署进攻性的导弹。
1962年夏,苏联大胆地将许多飞机、坦克和导弹运到古巴。10月14日,美国的高空侦察机拍摄到了苏联部署在古巴的进攻性导弹的照片。
极为震惊的白宫立即研究对策,20日下午,美国最后决定对古巴采取封锁措施,并相机进行空中打击。
10月22日,肯尼迪将这一令人震惊的消息公之于世;24日上午10时,对古巴的封锁正式开始,全世界都神情紧张地注视着这一触即发的重大事件。此刻,在大西洋上行驶的苏联舰只还在继续驶往古巴,美国的90艘舰只也已进入阵地准备拦截。同时,世界各地的美军都处于高度戒备状态,装载核武器的B52战略轰炸机在空中巡逻,所有的核潜艇都进入了前沿进攻阵地,180艘海军舰艇在加勒比海巡游,美国的北约盟国和美洲国家组织的联盟也都做好了军事准备。苏联以及华约组织的国家也进入了充分的军事准备状态。一时间,战争乌云翻滚,整个世界都陷入了世界末日即将来临的恐慌之中。
最后,赫鲁晓夫退却了,他于10月26日秘密致函肯尼迪,表示愿意在联合国监督之下从古巴撤出导弹,交换条件是美国保证不入侵古巴。通过紧张的谈判,双方达成妥协,一场几乎将全世界拖入核大战的危机结束了。
人类登月
浩瀚无垠的宇宙神秘莫测,奥妙无穷,就连那挂在天上如银盘似的月亮也能引发人们的无限遐思,自古以来人们就幻想着能在宇宙间自由地翱翔探索。1919年,美国人罗伯特·戈达德通过复杂的计算证明,登月火箭是可以制造出来的。1926年3月16日,他终于成功地点燃了历史上第一个液体驱动火箭。与此同时,德国物理学家奥伯特论证了火箭在真空中飞行的可能性,认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制造出一种高效的载人空间飞行器,能轻而易举地飞到另一个陌生的天体上。于是,人类离开地球飞向宇宙的幻想向现实的可能性迈出了第一步。
1932年,年轻的苏联成立了第一个宇航组织。1943年,德国成功地制造了大型火箭V2。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这对美国刺激很大,遂将在20世纪60年代末实现“阿波罗”登月计划作为整个国家的目标。1967年1月,在一次阿波罗飞行器例行飞行试验时,因着火而爆炸,第一批宇航员全部遇难。后来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在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后,终于迎来了成功的喜悦———1969年7月21日3时50分,全世界的亿万电视观众惊讶地看到了美国“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的登月舱稳稳地降落在月球的表面,一位身穿厚重宇航服的宇航员小心翼翼地爬出舱门,顺着舷梯慢慢地走下来,4时7分,宇航员用左脚轻轻着地,踩下了人类在月球上的第一个脚印,实现了千百年来人类离开地球跨上另一个星球的梦想。宇航员那句“在月球上我走出的是一小步,而对人类来说却是跨出了一大步”的名言,至今似乎仍在人们的耳畔回响。
苏联解体
1917年,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为世界上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后来,以它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反击美国的冷战和霸权政策及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从20世纪60年代起,由于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和错误的对外政策,苏联的发展出现了停滞的倾向。为了革除多年来形成的种种弊端,戈尔巴乔夫于1985年执政后,在“政治新思维、公开性、民主化”的口号下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后却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使得苏联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民族问题全面爆发。这段期间,苏共上层精英在辩论苏联发展方向时曾分别进行了讨论,以决定意识形态。他们当中9.6%赞成共产主义和民族主义,12.3%赞成民主社会主义,76.7%赞成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取其他态度的占1.4%。高层的大部分人赞成资本主义,他们把戈尔巴乔夫排斥到一边,使叶利钦得到权力。他们还与其他集团结盟,与黑社会、富翁、城市知识分子的一部分结盟,夺取政权,以期积累更多的财富,同时把特权和财富传给子孙。为了实现向资本主义的过渡,这些人到处兴风作浪,惟恐天下不乱。到了1989年,苏联经济开始严重滑坡,生活必需品匮乏,社会矛盾加剧,各种政治组织在“争取民主”的口号下,公然打出了反对苏联共产党的旗帜。同时,民族矛盾也开始激化,各加盟共和国在争取“主权”的名义下纷纷闹起了独立。
面对如此混乱的局面,1991年8月19日,苏联一些高层领导人发动政变,将戈尔巴乔夫软禁。在混乱中原莫斯科市委书记叶利钦显得十分活跃,在他的积极参预下,这场政变仅三天就被平息了。但是,苏联的国内形势却从此急转直下。
1991年12月21日,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等11个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签署了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宣言;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翌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召开最后一次会议,宣布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导致社会主义方向的偏离和国家的混乱,对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欧洲在1989年,刮起了舍弃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风暴。
在东欧国家中,波兰的局势一直不稳定。1988年波兰经济再度恶化,罢工浪潮迭起。此前以格但斯克造船厂工人瓦文萨为首的一些人组织了“团结工会”,和波兰当局分庭抗礼。团结工会在几禁几“放”中逐渐壮大,瓦文萨也在几抓几放中越来越声名赫赫。波兰统一工人党迫于形势压力,只得进行经济和政治多元化改革,于1989年6月举行议会选举,团结工会在这次选举中获胜,团结工会主席瓦文萨取代了波兰统一工人党第一书记雅鲁泽尔斯基,接管了波兰政府。这样,在东欧国家中出现了第一个由非共产党人领导的政府。在此背景下,波兰通过宪法修正案,于1989年12月9日删去了宪法中统一工人党在国家中起领导作用和波兰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条文,还将波兰人民共和国改为波兰共和国。1990年1月,波兰统一工人党宣布解散,实行民主大选,12月9日,瓦文萨当选为波兰共和国总统。
波兰发生的剧变,对当时的东欧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并引起了强烈的连锁反应。继波兰之后第二个发生巨大变化的是匈牙利。1989年2月,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提出了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的政治主张,并于10月上旬将“社工党”改建为“匈牙利社会党”,在其新党章中取消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及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和民主集中制等内容;又于10月18日删去宪法中有关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领导地位和国家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规定;还把国庆日改为10月23日。此后政局加速变化。在1990年4月8日的大选中,执政的社会党败北,“民主论坛”主席安托尔组成新政府,社会党无一人入阁。从此,匈牙利从东方转向了西方。
1989年,捷克斯洛伐克由重新评价1968年“布拉格事件”而引起的政治风暴迭起。由于捷共总书记雅克什坚持将“布拉格之春”定性为反革命,因而引起捷克人民更大的抗议浪潮,10月28日数万人参加的示威游行首次提出要求捷共领袖下台,更换政府,遭到警察镇压,数百人被捕,从而激发了群众更大的不满,示威扩展到全国各地。11月26日,以雅克什为首的领导班子辞职,新产生的捷共中央主席团承认1968年苏联出兵是错误的。至此,1968年事件被彻底平反,捷政局随之发生急剧变动。12月20日至21日捷共的非常代表大会宣布同斯大林模式的党和社会彻底决裂;12月28日,“布拉格之春”的领导人杜布切克当选为联邦议会主席。在1990年6月8—9日的议会选举中共产党失去了执政党地位。1993年1月1日,捷克斯洛伐克正式废除联邦制,分成独立的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国家。
席卷东欧的政治风暴在罗马尼亚表现得最为强烈。持不同政见的神职人员拉斯洛·特凯什,因曾对外国媒体发表过批评政府的谈话,被当局解除了神父职务和令其退出公宅。1989年12月12日特凯什被执法机关强行迁居时,引起市民、学生和工人的抗议,并发展成数千人的反政府示威游行,遭到警方镇压,这导致了更大的总罢工。正在伊朗访问的罗总统齐奥塞斯库见后院起火,于12月20日提前回国,发表严厉的讲话,并于10月22日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因罗国防部已宣布军队不再向示威者开枪,所以挤满了整个共和国广场的群众冲进了罗共中央委员会和政府大厦,总理德斯克列斯宣布罗政府辞职,局势急转直下。23时45分,由39人组成的罗马尼亚救国阵线委员会发布公告,宣布接管罗马尼亚政府一切权力。齐奥塞斯库夫妇在此前的15时左右被捕,被特别军事法庭以犯有屠杀、危害国家政权等5项罪名判处死刑,并于12月25日16时被执行枪决。12月28日,救国阵线委员会宣布取消一党制,实行多党制,三权分立,“自由选举”,将国名“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改为“罗马尼亚”。
东欧国家铺天盖地的多党制狂潮,也使只主张搞“政治多元化”而不实行多党制的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联盟招架不住,在反对党的步步紧逼下,只得在1989年10月宣布放弃“一党垄断”,“引进”多党制。1990年4月至12月,南斯拉夫六个共和国先后进行了多党制选举,结果超出了南共联盟的乐观想像,只有塞尔维亚社会党和黑山共盟继续执政,其余都被民族主义政党占了上风,组成了战后南斯拉夫历史上第一个非共产党政府。接下来就是联邦共和国的解体:
1990年12月26日,斯洛文尼亚正式宣布为“独立自主的国家”;1991年5月29日,克罗地亚宣布为主权国家;同年9月上旬,马其顿共和国举行公民投票,大多数赞成马其顿为主权国家;10月15日,波黑共和国议会通过《波黑主权问题备忘录》,强调波黑是“主权国家”……南斯拉夫局势急剧动荡,并引发了大规模内战,内战又导致了它的最终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