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欧邻国的剧变使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不敢掉以轻心,阿劳动党强调“从东欧事件中吸取教训”,坚持不搞政治多元化,不放弃公有制,并采取了相应的防范措施。但是,从1990年开始,在巨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压力下,阿政府的政治态势还是发生了变化,局势向着“返回欧洲”的方向演变。年中,阿政局陡然紧张,风潮迭起。6月至7月间,地拉那发生了群众示威游行,同时发生公民出走浪潮,大批公民强行越境外逃,社会出现严重动荡。这年的10月,劳动党首次提出了思想多元化的口号。11月初,劳动党决定让民主阵线、工、青、妇等组织与劳动党平等竞争人民议会的选举实体。12日至14日,决定删去宪法中有关党的领导等条款。此前的12月8日晚和第二天,霍查大学的学生上街游行,要求实行多党制,成立自由独立的政治组织。劳动党第一书记阿利雅决定对学生让步,同意实行多党制。反对党随即成立,最有影响的是民主党。1991年,经济出现严重混乱,骚乱、外逃事件层出不穷。社会动荡导致了政治危机。单是1991年上半年,就有3届短命政府相继倒台。在1992年3月22日的议会选举中,民主党大获全胜,阿利雅被迫辞去总统职务,阿劳动党从此退出政治舞台。
民主德国的经济发展是东欧国家中最好的,但它的人均国民产值仅及联邦德国的一半。东德百姓被西德的高生活水平所吸引,纷纷涌向西德,东德政府就筑柏林墙阻止居民外流。柏林墙虽然又高又长又坚固,但还是挡不住东德人民对安逸生活的向往。1989年9月,匈牙利开放西部边界后,两天之中就有1万多名东德人从此处逃往西德。10月7日,东德庆祝建国40周年,柏林、莱比锡等城市爆发示威游行,要求扩大民主,实行改革,放宽出国旅行限制,全国形势动荡不安。鉴于形势越来越紧张,德国统一社会党总书记昂纳克在10月18日辞职,52岁的克伦茨接替了他的全部职权。
他虽然表示反对政治多元化和市场经济,继续走社会主义道路,但听从了戈尔巴乔夫的劝告,还是跑到华沙“学习波兰改革经验”,回国后就大刀阔斧地实施“改革”了,其中就有开放柏林墙和两德边界。于是,数以万计的东柏林人拥向西柏林,无数西柏林人拥到东边看热闹,人流由东向西或由西向东,昼夜不息,柏林墙被推倒了好几处。民主德国的社会秩序为之大乱,生产活动陷于瘫痪。在此形势下,屹立了28年之久的柏林墙在1989年11月9日一夜之间坍塌了。人流滚滚向西,任何人无法遏止。后在多方努力下,东西德达成一致,决定复国。分裂了近半个世纪的两德终于在1990年10月3日实现了统一。
海湾战争
和伊朗打了8年恶仗的伊拉克刚休战不久,就于1990年8月2日凌晨2时对邻近小国科威特发起突然袭击。入侵行动不到10个小时,科威特城就完全落入伊军之手。
这场突如其来的战争令全世界感到震惊。伊拉克的行为不仅无视国际法准则,还严重威胁到美国等西方国家在该地区的利益。
8月4日和6日,联合国安理会先后通过决议,要求伊拉克立即无条件从科威特撤出,并宣布对伊拉克实施强制性经济制裁和武器禁运。美国和其西方盟国经过紧张讨论,制定了代号为“沙漠盾牌”
的军事行动计划,决定以联合国的名义,组织一支由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组成的多国部队,向海湾地区派去重兵50余万,迫使伊拉克立即无条件撤出科威特。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不甘示弱,一边宣布科威特为伊拉克的第19个省,一边向科威特地区增派援军25万。
1990年11月29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要求伊拉克在6个星期内撤出科威特,否则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可随时发动军事进攻。1991年1月5日,美国总统布什向萨达姆发出最后通牒:如果伊拉克在1月15日不从科威特撤军,它将面临可怕的后果。但萨达姆置若罔闻。
1991年1月17日凌晨2时40分,一场以“沙漠风暴”为代号的军事行动开始了,多国部队以空中优势对巴格达大规模持续空袭。整个战争以空袭和反空袭的方式进行。多国部队每天出动2000—3000架次的飞机,发射各种导弹,对伊拉克轮番轰炸。在40天的空袭中,伊拉克的指挥系统、导弹基地、核设施、生化武器工厂、工业设施、补给线及伊军主力共和国卫队都遭到严重毁坏和损伤。伊拉克军队虽然向沙特和以色列发射了“飞毛腿”导弹,但大都被美制“爱国者”导弹拦截。
2月24日凌晨,多国部队发起代号为“沙漠军刀”的大规模地面进攻,从三个方向兵分四路占领伊拉克南部,切断伊军供给线和所有退路。整个地面战斗持续了100个小时,伊方溃不成军,损失惨重。27日,伊拉克宣布无条件接受安理会关于伊拉克的决定。28日零时,布什宣布战事结束。事后,伊拉克被迫接受4月3日安理会通过的第687号决议:必须在国际社会监督下销毁其所有化学和生物武器及远程导弹,接受1963年伊拉克同科威特划定的边界,对科威特和其他国家给予战争赔偿等。至此,联合国于4月11日宣布海湾实现正式停火。
海湾战争是一场高科技战争。美国动用了最先进的武器,如F—117隐形轰炸机、精确制导的巡洋导弹、阿帕奇武装进攻直升机、“爱国者”反导导弹等,还搞起了信息战、电子战。在整个战争期间,多国部队总共伤亡才几百人,而伊拉克军队光死亡就在10万人以上。
波黑战争和科索沃危机
“波黑”是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共和国的简称。这是一个信奉不同宗教的不同民族混居的共和国,原是南斯拉夫联邦的一部分。随着南斯拉夫的动荡、分化和瓦解,波黑三大民族的领导人对波黑的政治前途发生了严重分歧,各执己见,互不相让,虽经欧共体调解斡旋,但各方立场仍然难以达成一致。1992年2月29日至3月1日,波黑穆斯林族和克罗地亚族领导人就是否赞成波黑为独立主权国家进行全民公决,其结果是肯定的,但却遭到塞族领导人的反对,塞族人和穆斯林族人发生尖锐对立。塞族人在萨拉热窝的各主要路口设置路障,致使该市连续数日交通中断,商店停业,企业停工,学校停课,全城处于瘫痪状态。萨拉热窝的民族骚乱也很快扩展到波黑其他地区,各地频频发生流血冲突。1992年3月2日,波黑燃起战火。欧共体出面调停,波黑三方也坐到了一起商谈和平。就在和平方案达成原则协议之时,穆族领导人却突然改变初衷,使协议变成一纸空文。不久,西方各国先后宣布承认波黑独立,打乱了谈判进程,波黑战火迅速扩大。1994年,波黑战争再度激化。2月5日,萨拉热窝露天市场遭炮击,造成68人死亡,200多人受伤,北约对此进行了干预。在波黑战争中,塞族占上风,到1994年7月,塞族已占领波黑领土70%,拒不接受美英法德俄五国联络组的和平方案。1995年,北约对塞族阵地进行了空前规模的空袭,同时,穆族军队也从多处发起进攻,攻占了8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使穆克联邦与塞族控制的领土接近于51对49的比例。美国也邀请各方举行“代顿”和平谈判,经各方努力,11月21日,《代顿和平协议》草签。协议签订后,波黑战乱基本平息,多国部队陆续离开波黑。1996年6月,前南各国逐步实现关系正常化。但是,前南地区复杂的民族矛盾并未彻底解决,不久,在这一地区又爆发了科索沃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