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07600000043

第43章 我国报纸发行案例解析(6)

当然,一张报纸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其定位与市场的对接程度如何,取决于其定位与读者需求的吻合程度如何。《京华时报》创刊时,他们对报纸的定位是:地域化、市民化、市场化、综合性。所谓地域化(社区化)——《京华时报》不走全国性发行的路子,集中在北京发行,对北京城区实行密集覆盖,充分体现新闻的接近性;所谓市民化——不走“小众”路线,而是走“大众”路线,尽可能地争取广大市民读者,当然,核心目标读者是文化程度较高、收入较稳定的中青年市民;所谓市场化——靠公平公开的市场竞争确定自己的地位,一开始主打零售市场、家庭市场,每一份报纸都是读者自愿花钱购买的,从这一点上确保它的有效发行;所谓综合性——全方位提供市民关注的各类新闻、市民最需要的丰富资讯、市民最欣赏的体育和娱乐信息,最大限度地实现内容的丰富性,而不走纯专业新闻的道路。由此可见,《京华时报》就是要办一张“北京人的都市报”,一张类似于《华西都市报》但又注入了“京味”的都市生活类报纸。

报纸的内容是决定发行能否快速提升的关键因素之一。为此,《京华时报》提出“内容为王”的口号,力求打造一张全新的新闻纸,为读者提供权威的、独家的、高质量的新闻信息。《京华时报》的领导班子:常务副总编辑朱德付为原《信息时报》总编辑,他带来了南方的办报经验和较新的办报理念;副总编辑李洪洋,长期在《解放军报》总编室工作,带来了中央级大报规范的运作和严谨的作风及成熟的版面意识;副总编辑刘明胜,曾在《北京青年报》、《北京晨报》工作过,带来了北京报纸市场化运作的经验以及地域化新闻的资源……《京华时报》创刊后,借当时一系列重大时政新闻的天赐良机,精彩的新闻策划迭出,如北京申奥成功,《京华时报》推出80版的“申奥金版”,世界杯期间推出“世界杯”特刊等等,以其快捷、准确、权威的报道很快使《京华时报》吸引住了读者的眼球。与此同时,《京华时报》提出“不做小报,做小报中的大报”,将报纸分为A、B、C三叠,财经新闻上了B叠头条,并把财富新闻、消费新闻、商业新闻作为重点新闻打造,突出财经新闻,提升了新闻层次,扩大了影响力。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对《京华时报》创刊时的市场定位和报纸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不过,客观地说,无论是《京华时报》的定位,还是其新闻采编,在当时都不具有原创的个性。就其定位来说,《华西都市报》早在1994年就已经提出了比较系统的都市报定位理念,“北京人的都市报”定位充其量是一种明智的借鉴而已,何况当时的北京报界已经有了《北京晨报》,其定位也是都市生活报。就其新闻采编而言,《京华时报》的新闻策划固然成功,但北京同类报纸的新闻策划也毫不逊色;《京华时报》的版面设置也不具有独创性,虽说它既带来南方都市报的长处,又嫁接了北京几家优秀报纸的优势,但它的版面和内容并不具有超越其他北京报纸的明显优势。这也就是说,当时的《京华时报》跟北京其他报纸相比在内容上还是处于同质竞争状态,《京华时报》的优势不是体现在其定位和采编质量上,那么,《京华时报》的优势是什么呢?优势在渠道上,它靠的是一流的发行渠道闯进了北京市场。

《京华时报》快速崛起的最大秘诀,当数其“魔鬼发行”。如果说,《南方都市报》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内容为王”的话,那么,《京华时报》成功的原因在于:它在提出“内容为王”的同时,还提出了“渠道为王”,把发行营销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中国报纸发行史上,《京华时报》率先提出了“内容为王”与“渠道为王”并举,实践了“渠道为王”。更为重要的是,《京华时报》的渠道是一个导入了“整合营销”概念的渠道。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京华时报》发行模式的诞生,标志着中国报纸发行由此开始走上“整合营销”之路。

跟《北京青年报》的小红帽相似,《京华时报》的发行队伍称为“小蓝帽”,这支发行队伍是怎么组建起来的呢?“魔鬼发行”的“魔力”表现在哪些地方?分析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力资源的最佳整合,一流的人才和团队造就一流的发行

用《京华时报》自己的话说,“企业最大的财富是人才,一切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首先是发行部门的最高领导层,《京华时报》发行的领军人物,其是副总经理谭军波,被誉为“发行奇人”,他最早在《南方周末》任记者、编委,后转入《南方都市报》任副总编辑,并因把《南方都市报》从发行3000份扩大到几十万份而闻名全国,他也由此彻底跳出采编体系,开始专心搞发行,成为当代中国最知名的报纸发行职业经理人之一。谭军波是新闻采编本行出家,而后转入发行,他既有新闻采编的过硬本领,又有报纸发行经营的实践经验,这种跨领域的从业经历,为《京华时报》的发行创造奇迹埋下了伏笔。

就中层干部而言,《京华时报》拥有一批能上能下年轻而又有活力的中层干部。其中层干部全都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全是竞聘上岗,全是“能人”搞发行。即使是基层发行业务员,也是招聘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年轻人,一大批身体好、素质好、精神好的青年人走进了京华发行队伍,这就彻底改变了发行部门由老弱病残、学历低、素质低的人员支撑的落后局面。联系到国内大多数发行部门要么是“下岗职工满天飞”,要么是“退休职工打天下”,《京华时报》的做法确实具有战略眼光。

在生产力的一切要素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人是创造一切奇迹的根本动力。《京华时报》的发行团队中,既有像韩信那样的帅才,他们有着极为丰富的发行领导经验,又有一批素质高、创造力强的中层干部,还有一大批年轻力壮、朝气蓬勃的基层发行队伍,这样一流的人力资源的最佳整合,是造就一流发行的基本条件。

二、严格而又灵活的培训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发行人员的才智

对报纸发行团队的培训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环。正如谭军波所说的:“有培训,员工可以以一当十;没有培训,可能十个人没有一个人顶用。”国内一般的发行部门对培训不够重视,有的是表面重视,实际不重视。“小蓝帽”充分意识到培训的重要,组队第二年就专设培训总监,每年的培训经费都在增加。培训的形式也多种多样。除了企业内部成立培训学校2加强内训工作之外,还请老师来讲课,也派员工出去学习等等。《京华时报》还跟当地军队积极合作,其发行骨干一律接受严格的军训,住战士宿舍,在野外进行封闭式训练。早上6点多起床,一直训练到晚上,夜里还要进行业务培训,从而培养了一支纪律性强、能吃苦,更重要的是富有团队精神的发行队伍。给发行人员进行严格的培训,也是《京华时报》成功的重要条件。

分析看来,《京华时报》的培训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是定期培训,培训制度化,不走形式主义。发行中心人力资源部一般是按计划定期对不同人员开展培训,经常培训,确保每个人都在培训中有所得,激励每个人都要在业务和思想上不断进步。其二是轮番培训,滚动培训,不耽误报纸发行的正常工作。其三是以老带新、以先进带后进,手把手的传递经验,心贴心的培训交流。《京华时报》为了确保培训效果,不搞教条主义,采取现身说法,让在发行中表现出来的典型出来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做法,这些经验有用、耐用。其四是领导检阅,督促检查。对于培训,《京华时报》的领导非常重视,报社领导吴海民社长、谭军波副总经理、发行中心主任金锋分等人经常亲自出席培训动员,参加阅兵总结大会。

三、整合营销,多元营销策略展开强大攻势

整合营销策略也是《京华时报》成功的关键之一。所谓整合营销策略是指综合考虑市场营销的四要素——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用灵活而又独具特色的销售组合,达到最佳营销效果。产品主要是编辑部考虑的问题,在发行方面,《京华时报》有不少创新之举。

第一,在价格方面,《京华时报》采取了比较保守的价格策略,以低价切入市场,首先吸引低端读者群,从低端做起,吸引中端群体,靠近高端群体,逐步扩展报纸的读者群。

第二,在促销方面,《京华时报》采取快速入市、强档出击、先入为主的策略,以广告率先造势,以零售撬开市场之门,以社区为发行活动基地,以不可胜数的活动吸引读者的眼球,在极短的时间内争取到了大批读者。《京华时报》在京城的发行是最具特色的,也是极为成功的。

首先是以广告作为推进器,快速树立报纸的品牌形象。早在报纸创刊前,“《京华时报》——北京人的都市报”宣传标语就随处撞击着人们的“眼球”。在每个地铁站,都有两块“《京华时报》——北京人的都市报”广告牌;户外,800个广告牌遍布北京各个交通要道,还有三条线路公交车车体流动广告;空中,北京交通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央视等均打出了《京华时报》创刊的广告;在平面媒体上,《人民日报》、《环球时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等均对《京华时报》的创刊作了报道。在海外,美国、日本、英国、新加坡及香港等地多家报纸,都对《京华时报》的创刊作了报道。这为《京华时报》的发行起步起到重要的推介、造势的作用。

其次是搞大派送,快速提高零售量。《京华时报》创刊之初,招聘2300名零售员,统一着装;组织两千之众的流动售报队伍,一步到位,开展强力促销活动,促销活动持续5天。2001年5月28日,《京华时报》创刊。2300名《京华时报》零售员统一身着蓝色T恤,头戴蓝帽子,遍布北京各个交通要道、人行天桥、医院、商场、地铁站口,在京城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京华时报》,5毛钱一份。”“买一份《京华时报》,送一瓶‘汇源’果汁。”由于派送到位,新鲜、独到的发行方式给读者一种惊喜、一份亲切,首发30万份一举成功!正是这种高度密集覆盖的发行策略,使读者一下子认识了《京华时报》,为《京华时报》迅速占领北京报纸零售市场打下了基础。促销活动结束后,《京华时报》创办者估计促销活动结束后发行量会下滑到10万份以下,实际上下滑到11万份时已止跌回升,每天以几千份增加,最多一天增加1.2万份。到2001年7月份,报纸创刊才一个多月时,《京华时报》已经成为北京早报市场零售量最大的报纸。可见,由于营销深入,报纸的品牌已经初步树立,发行取得了初步的成功。短短时间内创造了北京早报发行量第一,早报零售量第一,地铁发行量第一的业绩,使《京华时报》的发行成为一种神话。“小蓝帽”被冠以“魔鬼发行”的美誉而威名远扬。

第三,在渠道上,广设发行站,快速建立自己的发行网络渠道。为确保发行渠道畅通,《京华时报》创刊前就建立了密集覆盖京城八区的36个发行站,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市的发行网络,遍布北京中心城区各个角落,2002年增至50个,并将逐步扩展为上百个发行站,公司零售网点3000多个,使网点密集覆盖北京城。

此外,《京华时报》极力拓宽发行渠道,把发行渠道延伸到地铁、超市等地段。《京华时报》批零中心除做好地面报(摊)亭的配送外,还在地铁附近60个站点、200多个超市网点、600多个宾馆酒楼等展示网点共计近1000个特殊网点开展本报与外报的配送业务。

四、优化发行结构,实行有效发行

《京华时报》的发行策略主要是两步走:第一步,利用高密度发行战术,采用庞大的发行组合(移动发行员和固定零售报摊点),快速进入市场,巧妙地在发行渠道上设点布阵,并派出犹如蜜蜂般的发行人员,扫荡着京城各大小街头,一举将发行量跃至30万份,重点培育市场形象和知名度,提高读者市场的占有率,暂时不考虑成本。第二步,利用前期形成的市场口碑和知名度,逆向发行,将发行量降下来,严格控制成本支出,实施有效发行策略。这时他们主要采取了两大政策:

一是控制发行,降低成本,锁定目标读者群。减少零售队伍,加大送摊力度,提高送摊价格,由每份0.25元提高到0.3元,再提高到0.38元,并在社区加大发行力度,锁定目标读者群。这样既减少了浪费,又优化了读者结构,做到了有效发行。

二是战略转移,大抓征订。取消零售员,变为征订员,同时开展征订培训。开展系列读者日活动,连续两个月每个周末到各个社区开展读者日活动,现场征订、答疑,报社领导、编辑记者和读者进行现场交流,并开展文娱、现场抽奖活动。报社领导还带领编辑记者,登上居民楼,开展“敲门发行”。通过一系列活动,到2002年年底,《京华时报》征订量已接近10万份。从零售造势切入市场,到征订稳定发行,《京华时报》的发行在短短一年内实现了一个精彩的飞跃。

五、巩固渠道,拓展业务,促进渠道的保值增值

为了开发报纸发行渠道的价值,进一步发挥发行渠道的物流功能,《京华时报》发行中心以发行《京华时报》为主业,同时代理其他报刊的发行。目前,《京华时报》代理《经济观察报》、《财富时报》、《家庭周末报》等80多家报刊在北京地区的独家发行权。2002年代理外报外刊的营业额为1000多万元,2003年又翻了一倍。如《财富时报》是山东黄金集团投资的一份以财富为特色的经济类报纸,其北京运营中心自2003年5月12日成立后,开始借《京华时报》发行中心的批零渠道在北京地区全面发行。尤其值得强调的是,这些外报跟《京华时报》不仅是业务上浅层次的合作,而且是理念上深层次的契合,他们跟《京华时报》一道团结作战,共同推进发行渠道建设,结成“战略伙伴”关系。

除了向订户投递报纸,《京华时报》发行中心还开展送水、送电影票、送书、送电子产品等其他物流服务。这样做扩充了发行渠道的业务,促使发行渠道增殖,反过来,有了更多的业务量和收入,也就巩固了渠道建设。

由于以上这些特色,《京华时报》“魔鬼发行”模式创造了很多业内奇迹,跟很多“国内第一”联系在一起:《京华时报》首期发行30万份,在国内报纸发行史上是第一次;《京华时报》发行中心设立“京华发行奖”,促进采编和发行的互动,在国内是首创;《京华时报》发行中心创办《京华发行人》(现改为《蓝帽在线》)内部刊物,定期交流发行经验,这是国内第一个发行专业刊物;谭军波、金锋主编的《自办发行管理模式》,这是国内第一本关于自办发行方面的专著,等等。

同类推荐
  • 自然情景的故事(中华典故故事全集)

    自然情景的故事(中华典故故事全集)

    成语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或句子。任何一种语言都有成语,但与其他语言相比,汉语中的成语不仅数量多,而且历史更悠久、运用更广泛、地位更突出,民族文化的特征也更鲜明。它们大多是从古代的寓言、历史事件、古代诗文和当时的口语中产生的。虽然年代久远,但不少成语至今仍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因为它们言简意赅,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只用简单的几个字就能表现出丰富而深刻的内容。
  • 益智故事(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二辑)

    益智故事(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二辑)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 论语心得

    论语心得

    国学,顾名思义就是中国之学,中华之学。自汉代以来,由于国力鼎盛,威名远播,故海外又称大汉民族之学为“汉学”;狭义地讲,国学是指两汉时期的经学学术思想,而汉代人研究经学着重于名物、训诂,故后世称研究经、史、名物、训诂、考据之学为汉学。但海外所指汉学,均指汉民族之学,即对中国的研究,特指对中国的语言文化、文学、历史和风俗习惯的研究,囊括中华全部文化范畴。
  • 幼儿心理学

    幼儿心理学

    本书第一编简介幼儿心理学及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问题;第二编阐述幼儿的认知和言语的发展;第三编概述幼儿的情绪和意志的发展;第四编介绍幼儿的个性心理和社会性的发展;第五编结合发展,介绍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
  • 哈克·贝恩历险记(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哈克·贝恩历险记(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现代中、小学生不能只局限于校园和课本,应该广开视野,广长见识,广泛了解博大的世界和社会。世界文学名著是世界各国社会和生活的结晶,是高度艺术化的精神产品,具有永久的闪光魅力,是中、小学生了解世界和社会的窗口。本书讲述少年哈克摆脱了收养人道格拉斯寡妇和常常虐待他的父亲之后,遇到逃跑的黑奴吉姆,并与他结伴在密西西比河上漂流的故事,兼具冒险性及启发性。
热门推荐
  • 耀世灵元

    耀世灵元

    一起来看看年少稚嫩的他如何走上巅峰,见证他与伙伴们的成长。他与伙伴冒险前进,探索了哪些奇迹之境。
  • 重生之让爱重新来过

    重生之让爱重新来过

    他遇到了她,是命中注定,还是千古孽缘,在这个神秘的王国里,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他说:“就算你不爱我,那又怎样呢?总有一天,你会来跪着求我,求我爱你……”她迷茫了?这个狂妄的男人,你以为你谁啊,!我怎么会来求你?自恋狂!!三年后,“我来求你了,我求你娶我,”她终于知道了,原来他才是最傻的那一个……“我会让你知道,没有人比我更爱你,你也只能是我的,无论你爱不爱我……”他自大吗?自恋吗?狂妄吗?或许是吧……
  • 兰幽

    兰幽

    年轻的黑道枭雄,兰幽会的建立者——夜羽。在现世遭人暗算,神奇的穿越来到元素大陆。在这里他结实了生死相托的伙伴,邂逅了白发飘然的小白,又一次,兰幽会的大名响彻天下!
  • 花神驾到

    花神驾到

    她是生活在阴花山上,吸取天地日月之精华而生的花神樱璃,同时也是历史长河上最不完整的神。一次意外让她发现了她只有一魂一魄,另外的两魂六魄流落世界各地。她贪吃,财迷,时冷时热的鬼怪性子却使她收获了美男子,且看她如何玩转乾坤!
  • 青春在我心中

    青春在我心中

    这个文说实话我还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写,具体内容不定,所以这个介绍我就不写了哈。希望大家支持文文。
  • 重生之戒尊霸道

    重生之戒尊霸道

    元婴自爆到仙界,小小流民震乾坤。他虽然没有什么背景,去做出了一件很强悍的事情来.曹曼宇本来只是一个生活的无忧无虑的小修士,没想到却牵扯进了一场风波之中。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自爆之后,却到了仙界。为了能完成自己对十二仙家八大门派的报复,他一步步往上走,一步步往上爬。斩仙帝,站仙尊,在仙界掀起了一场勾心斗角,明争暗斗的厮杀.
  • 海贼王之神秘领域

    海贼王之神秘领域

    拥有财富、名声、权势,这世界上的一切的男人“海贼王”哥尔·D·罗杰,在遭到处刑之前说出了一句话,让全世界的人都奔向了大海,“想要我的财宝吗?想要的话拿去吧!你们去找吧!我把所有的财宝都放在那里!”,于是,这个世界迎来了“大海贼时代”!
  • 千年客

    千年客

    “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用什么武器,只知道第四次时只能用棍棒,前提还要基于能有如此机会。”这或许是调侃,但事情真的只差一线就发生了。幸亏非地球智慧生命--泰星人,及时出手才阻止了悲剧的发生。或许人类是幸运的,泰星人这一外星生物并没有想象中的充满歹意。不仅救人于水火,还无私的传授自身的科技,好让人类终于可以冲出地球探索新世界。可这只是表面现象,天下间总没有免费的午餐,其正真的目的无非就是让人类从科技到文明更像自己,以用来顶包自己,欺骗前来追杀他们的更高文明的氦星人。如不是被困千年的前人类头号罪人--卜思,横空出世,人类的命运必定没有将来……
  • 专属天使梦之翼

    专属天使梦之翼

    我是一个来自天堂的天使,我一直在寻找我要守护的人,有一天我找到了那个人,我和那个人发生了一段奇妙的故事,我失去了天使的身份,我变成了一个普普通通的人类,现在我要说说我们的故事了
  • 倾世豪宠:还君明珠

    倾世豪宠:还君明珠

    本是豪门千金,六岁那年被拐到山沟成了村长家的童养媳,从此,被他放在心尖上宠。十年相濡以沫,大婚前夕被家人寻回,她在洞房花烛之夜逃跑。八年隐忍,他逆袭成为霸道总裁,强势追妻。君倾世冷笑,“明珠,你看不出我是在玩你么?”她说,“君倾世,就算知道这一切都是你的阴谋,我也不愿放开手,你的床只有我能上,你的人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