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它是指行政处罚主体依据有关行政管理的法律、法规,将当事人部分或全部违法所得、非法财物,通过行政强制力无偿收归国有的一种行政处罚,也是财产罚的一种。
违法所得是违法行为人通过违法手段获取的收益。非法财物是指违法者用于从事违法活动的违法工具、物品和违禁品等。没收违法所得,不能涉及违法者的合法收入或财产。行政机关只能没收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非法财物,违法者没有用于违法行为的财物,不能作为没收对象。
行政处罚中的没收与刑罚中的没收有本质区别,要注意区分。
4.责令停产停业。它是指行政处罚主体禁止违反行政管理法规的当事人在一定时期内从事某项生产经营活动权利的行政处罚。
责令停产停业是限制行政相对人行为能力的处罚,属于行为罚。它通过责令违法者停止其所从事的生产经营及各种业务活动,间接影响其财产权。
责令停产停业是一种严厉的行政处罚,通常只适用于较为严重的违法行为,如生产危害人体健康的食品。它一般附有限期,要求当事人在限期内改正违法行为、违法状态,以符合法律、法规的标准。
5.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执照。它是指行政处罚主体依法暂时扣留或者撤销违法者从事某种活动的权利或资格的证书,限制或剥夺其从事该活动的权利或资格的处罚形式,是行为罚的一种。暂扣只是在短时期内中止,待期满或行为人改正违法行为,行政主体会发还许可证或执照。吊销则意味着终止和取消被处罚人的权利或资格。此外,当行政机关发现行政相对人有行政违法嫌疑,需进一步调查时,也可以暂扣行政相对人的许可证、执照,这是行政强制措施的一种,不同于行政处罚中的暂扣。
6.行政拘留。它是指公安机关对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自然人,在一定时限内限制其人身自由的一种行政处罚,属于人身罚。
行政拘留只适用于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不能成为行政拘留的实施对象。行政拘留是行政处罚中最严厉的一种。因此只有法律可以设定行政拘留,由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实施。
行政拘留与刑事拘留都是由公安机关执行,但前者是惩戒性的行政处罚,后者是预防性的强制措施。行政拘留为1日以上,15日以下。行政拘留也不同于司法拘留。司法拘留是人民法院为保障诉讼程序正常进行而对诉讼当事人采取的强制措施。此外,行政拘留是一种行政强制措施,它不同于行政拘留,其实施的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
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行政处罚法》在以列举式规定了以上六种行政处罚以外,还从实际情况出发,把有些行政处罚手段的规定留给了单行法律、行政法规,例如通报批评、责令改正等。至于劳动教养、收容教育不属于行政处罚范畴,实践中是作为行政强制措施加以运用,况依据《立法法》有待立法上的确定。
(二)行政处罚的设定
设定行政处罚,必须按照《行政处罚法》的规定进行。行政管理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决定了行政处罚应由性质和法律地位不同的有关国家机关通过其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设定。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行政处罚的设定共分以下几个层次:
1.法律的设定权。法律可以设定各种行政处罚。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只能由法律规定。法律是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2.行政法规的设定权。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行政处罚。对法律已设定的行政处罚,行政法规可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作出具体规定。
3.地方性法规的设定权。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吊销企业营业执照以外的行政处罚。地方性法规也可在依据法律、行政法规已设定的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具体规定。
4.规章的设定权。第一,国务院部委规章的设定权。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的,国务院部委规章可以设定警告或者一定数量罚款的行政处罚。罚款的限额由国务院规定。
第二,国务院直属机构规范性文件的设定权。在国务院授权的情况下,国务院直属机构的规范性文件具有与部委规章相同的设定权。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根据1999年7月1日起施行的《立法法》规定,国务院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有权制定规章,并同国务院部、委制定的规章统称为国务院部门规章。第三,地方政府规章的设定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可以设定警告或者一定数量罚款的行政处罚。罚款的限额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规定。
此外,《行政处罚法》还明确规定,行政机关制定的“其他规范性文件不得设定行政处罚”。
五、行政处罚制度的发展
在我国已颁布的法律、法规中,80%以上是属于行政法部门,而其中相当多的法律、法规中都设定了行政处罚。行政处罚制度是国家行政管理不可缺少的制度,在《行政处罚法》出台以前这一制度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设定行政处罚的主体和规范性文件十分混乱,从全国人大、国务院一直到乡级人民政府,甚至许多企业、组织都设定行政处罚;滥罚现象严重,在利益机制的驱动下,许多行政主体视行政处罚为谋取财物的手段,于是纷纷擅自设立行政处罚,尤其是行政罚款。这就严重地侵害了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有损行政机关的形象,引起了广大群众的不满。为了规范行政处罚行为,改变行政处罚领域的混乱状况,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了《行政处罚法》。这是我国行政处罚制度的一大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一)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行政处罚法》作为行政法律体系中的一部基本法律,有力地促进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有力地保障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依法治国的根本原则——法定原则在《行政处罚法》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实体方面,规定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实施行政处罚必须有法定依据。现代法制社会的一项基本原则就是凡是对公民、组织的权利作出限制性的规定,或者要求公民履行一定的义务的,必须有法律明文规定。《行政处罚法》还规定行政处罚由有权设定的国家机关在本法规定的职权范围内设定,并依照法定的程序制定、公布,超越法定权限设定的行政处罚都是无效的。行政处罚由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组织在法定权限范围内实施。
现代法治理论认为,“依法治国”的基本内容包括:一是政府的权力要受到限制,即公民个人享有某些不容侵犯的基本权利;二是政府权利的行使必须遵守法定程序;三是设置和加强司法机关,以保障前两条原理付诸实施。《行政处罚法》改变了以往“重实体,轻程序”的做法,对行政处罚程序作了比较完善的规定。行政处罚除必须有法定依据之外,还必须遵守法定程序,如果行政机关不依照法定程序实施,所作出的行政处罚也是无效。
(二)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加强廉政建设
《行政处罚法》确定的法定原则;公正、公开原则;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的原则等,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清楚地了解如何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促使行政机关和公务员强化了“公仆意识”,自觉地接受群众的监督,推动国家行政管理的民主化、法制化,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行政处罚法》首次将听证制度作为一项法律制度确定下来。听证制度赋予了当事人进行申辩和质证的权利,这使与行政处罚决定有利害关系的当事人享有与行政机关的行政权力相对应的一种自卫权利,体现出民主、参与、公开的精神。从我国国情出发制定的《行政处罚法》把听证限定在一定范围内,是为了在注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同时,兼顾行政机关的工作效率。但涉及公民基本权利的行政活动并非仅限于几种行政处罚,而听证程序对于行政权的抑制意义是普遍的、积极的,待到立法条件成熟时,听证程序在行政管理领域必然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和深化。
《行政处罚法》关于决定罚款与收受罚款的机构相分离的规定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在过去,通常是谁处罚,谁就收缴罚款;上缴国库的罚款由财政按一定比例返还处罚单位。这无疑起了鼓励乱罚、滥罚的作用,助长了腐败的孳生。根据《行政处罚法》,除法律规定的个别情况外,作出罚款行政处罚的行政机关不得自行收缴罚款,而是由当事人在法定的时间内,到指定银行缴纳罚款。行政机关不得以任何形式截留、私分或变相私分。这有利于解决乱罚款的问题,堵住孳生腐败的缺口,防止腐败现象。
(三)有利于维护行政管理秩序
行政处罚是维护行政管理秩序,促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遵守法律的重要措施,它通过科以违法者新的义务教育其守法。但是如果行政机关乱罚、滥罚,必然导致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反而起着破坏行政管理秩序的作用。
《行政处罚法》的立法宗旨可概括为以下两点:一是规范行政处罚的设定与实施,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有效地进行行政管理;二是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这两个方面应同等重视,不可偏废。只有规范了行政处罚的设定和实施,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有效实施行政管理,依法制裁违法行为,才能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护全体公民和组织的合法权益。《行政处罚法》规定了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规范了行政处罚行为,促进了依法行政,从而有利于及时处理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思考题
1.我国《行政处罚法》有哪些基本原则?
2.听证程序是什么?在行政处罚中引进听证程序有什么重要意义?
3.行政处罚有哪些种类?试举出各种行政处罚适用的实例。
4.我国行政处罚的设定共有哪些层次?
5.《行政处罚法》的制定和施行对坚持依法行政的重要作用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