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36500000030

第30章 市场经济与新闻报道的变革(2)

所以新闻娱乐化是市场经济在某些特定发展阶段的产物,但正像从信息需要出发娱乐不可能成为新闻媒介的主功能一样,从市场经济的内在精神出发,决策参考度低的软性内容也不可能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受众的主要信息需求点。只有在硬性的决策性信息获求程度较低的市场化初期和在整个社会市场化发育程度较高,媒介又相对发达,基本可以较充分地满足社会硬性信息需要的基础上,新闻娱乐化趋势才有可能较明显或突出,但它不可能也不应当成为新闻信息的主流。否则,它可能导致媒介信息“告知”功能弱化,消遣娱乐功能凸现,而最终造成新闻媒介自身主功能的转移,从而背离根本性的社会需要。为此,西方不少媒介知名人士也在大声呼吁,提出警惕这股表面顺应市场而内在背离市场的媒介逆流。相比之下,我国某些学者却在大力倡导新闻娱乐性,将之视为媒介大势所趋,实在令人费解。

市场经济初期新闻娱乐化的某些做法在媒介商业化、通俗化方面有其历史的进步意义,是新闻媒众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媒的必然阶段之一。但物极必反。新闻事业发展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当市场经济发育程度越来越高,硬性参考信息需求趋势转旺,盛极一时的新闻娱乐潮必然让位于以真实、迅速、权威、客观、公正取胜的严肃新闻,以适应社会真实需要。盛极一时的便士报最终让位于《纽约时报》等有着更广泛影响的以硬新闻著称的严肃的高级报纸;真实、客观、公正最终取代煽情、偏见和刺激成为世界性的新闻媒介的主流观念,这些都是历史的明证,也是社会需要决定媒介发展的规律使然。迄今为止,过度商业化导致的新闻娱乐化在西方传媒虽有较大发展,但就权威性和社会影响力而言,严肃的媒介和严肃的新闻节目仍占优势。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既带有市场经济的某些共性,但与西方资本主义有显著区别,媒介所有制和运行机制也有很大不同,更兼处于特殊的转轨期,社会发展较为复杂,比较稳妥的做法就是在适度减少媒介数量,优化结构的同时,实行媒介的分流、分向发展。

方向:两个层次上的竞争

处于变革时代的中国,社会“异质”化程度上升,多元性的利益群体产生,社会群体分化和多元的趋势已相当明显;社会教育普及程度不高,受众层次区分度大,这种利益和层次的分化必然导致信息需求的分化和多样。同时社会各方面包括媒介自身也都呈现出发展差别大的不均衡特点。多元、多层次、不平衡是当代中国受众群体的基本特点。

适应上述特点,中国媒介既不可能取消大众化通俗媒体,也不能一味地、一窝蜂地走娱乐化之路,而应施行以硬新闻为主的严肃的主流媒体和贴近性的健康的通俗媒体分流、分向发展。

强化以党报、综合台、传统媒体网站等以硬新闻为主的主流媒体,改革其报道模式。

近10年来通俗媒体的大发展程度不同地冲击着党报等主流媒体市场。从中央到地方,不少党报发行量下降,广播电视台的新闻节目敌不过搞笑的娱乐节目。但据此认为是硬新闻敌不过软新闻,主流媒体敌不过通俗媒体,严肃节目敌不过娱乐节目,进而主张全面走软性化道路是错误的。

越是处于变革期,社会变化速度快,变化程度深,人们了解变动以供决策的需求就会越加旺盛。在这种情况下,当代中国受众对严肃的、硬性的、解释性的决策参考信息需求只会转旺,而在媒介发展还不够成熟的情况下甚至出现某种程度的“信息饥渴”状态。受众决不会忽略、漠视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新变化。2000年我国城市居民接触大众传媒状况调查的报告显示,“反映群众的呼声”、“客观地报道新近发生的重大事件”、“帮助人民了解党和政府的决策”以及“报道最大多数群众感兴趣的新闻”和“推动社会变革”、“提高群众的知识和文化水平”、“帮助人们实行舆论监督”以及“及时提供背景帮助人们理解新闻”分别成为媒介报道题材中受众需求的两个最大热点。

问题不在于争论是否强化主流媒体的硬新闻,而在于探索如何摆脱计划经济年代的旧的报道模式和套路,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受众信息需求,改革现有硬新闻的报道思路和模式,这对于以干部、企业家、中高级知识分子等为代表的社会决策层和思想精英显得尤为重要。当前迫切需要做的是以下一些工作。

变印证性的指令性政策宣传为解释性的政策信息,加大信息含量,减少空话、套话,突出信息质,以质求胜;对于以速度和数量见长的广电、网络等电子主传媒,以大量真、短、快、新的纯信息取胜,对于以深度见长的报纸则强化解释性和综合性,在深度、广度和信息的过滤性、整合性上下功夫,而不是主要强调“硬新闻软着陆”,为贴近而贴近。

对于某些涉及面广,专业性强,事实错综复杂,综合程度高,影响重大,且时间要求低的综合性报道,可以适当考虑采取一些技巧性的处理方法(例如可以借鉴《华尔街日报》经常采用的“华尔街日报叙事体”,采用由点入面、点面结合,由卷入事件的个体或场景入手,过渡至事件的详细展开报道),适应更广泛的受众,特别是非专业、理解程度不高但有决策需要的受众。但绝不是走过分软化的道路。硬性的严肃内容始终是其主体。

注重软性新闻的层次性、对象性。

由于市场化初期受众层次上的区分度大,受众信息需求和信息理解程度上的差异大,通俗化、大众化的媒体对于文化程度不高、有一定信息需求、理解程度不深的中下层市民和农村受众仍是必需的,但其“软”是有限度的,不能一“软”到底。何况改革时期这部分受众也并非真正需要那些软化或刺激性的内容,他们需要的是通俗易懂但又直接与其利害相关的信息,其次才是消闲性的内容。社会越发展,受众越成熟,教育的程度越高,这种趋向会越明显。把大众化和娱乐化画等号是偏颇的。近年来,《北京青年报》、《南方周末》等以大众舆论监督、批评报道、平民维权见长的通俗媒体广受欢迎,不少最初以“软”起家的都市报也在纷纷开始转向追求和强化硬性内容的含量(当然其技法操作上更通俗化,且深度无法与主流媒体硬新闻相较)。小报向往大报风,可以看作是市场对媒介误区的“自然矫正”之一。

以“硬”为绝对主体,技法上适时适度“硬”中求“软”,是严肃主流媒体的选择;以“软”取胜,但并不唯“软”是从,适时适量增加普通百姓关心的硬新闻也是通俗媒体占领市场的法宝之一。

这样,“软”、“硬”既分流,又兼用,是特定转型期中国媒介适应特定社会市场经济信息需要的真正可行的改革和发展方向。那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媒介必须一概走娱乐化之路的做法是行不通的,也与市场经济的内在精神相背离。

尽管娱乐化是当前新闻业改革中表现在业务领域最值得警惕的倾向,但从另一个角度讲,负责任的中国新闻媒介的从业者也在积极探索,不断尝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相适应,同时也符合不同类型、不同定位的媒介受众需要的新的报道的理念和模式。

“解读”时代——中国新闻媒体的新跨越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媒体的新闻报道在不经意间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

“关注新闻背后的新闻”;“给新闻更多的背景”,“给事实更多的理解”;“把握新闻背景,预测新闻走向”;

……

诸如此类的说法成为新闻媒介吸引受众的口号。在广播电视界,以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新闻调查》为代表的评述性、调查性节目大行其道;以《对话》(中央电视台)、《财经开讲》(上海电视台财经频道)等为代表的深度访谈节目逐渐兴起;在报刊界,继晚报、都市报浪潮之后,一改软性的大众化、通俗化之风,以《环球时报》、《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中国经营报》、《财经》杂志等以解释性报道、深度报道、调查性报道见长的报刊新锐咄咄逼人……中国媒介在继20世纪80年代之后,又一次掀起深度报道的浪潮,但这次不同以往的地方在于: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闭关锁国到融入全球一体化浪潮,中国社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迁。适应这种社会变革带来的社会信息需求的变化,中国新闻报道必然要经历一次新的跨越,其中最深刻的变化就是:突出深度和解析的报道理念将逐步取代信息报道理念成为传媒报道的主导理念。

这意味着中国媒体从此将大步走进“解读”新闻的时代。

三种理念:印证报道解读

从革命战争年代到计划经济,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社会信息需求的时代变化,中国媒介的报道理念实际经历了三次转型——

印证。

在向市场经济过渡之前的50余年间,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计划经济时期,印证政策都成为媒介报道的指导理念。

所谓印证,就是以典型例子来论证党的主张、方针、政策的合理性、必要性以及巨大的威力,从而使广大干部群众了解、理解,自觉地贯彻执行。

在艰苦的战争年代,在物质极端匮乏的情况下,党不可能创办和维持众多的新闻媒介,再加上根据地之间交通不便,联络不畅,党报成为传达、推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最有力、最有效的工具,有时候甚至可以代替党内文件的传达。这一时期,虽然也不否认党报作为新闻媒介在信息传播方面的作用,但毕竟革命战争是这一时期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因此党报在这段时期带有浓烈的领导色彩和突出的战斗性,是战士的指导员,是人民的教科书,宣传高于信息。又由于党报长期在农村根据地,部队指战员和农村干部群众文化教育水平普遍不高,因此所谓政策加典型、政策加例子的印证式的通俗易懂的报道成为新闻报道的主导性模式。

建国以后,由于国家执行的是指令性计划经济,决策权高度集中,经济决策主体单一,无论企业、个人、家庭都没有多少决策权,自然缺乏自觉的、多样的信息需求,只有阐述和传达政策、指令的信息能为人们所关注。大多数情况下“新闻媒介唯一的任务就是按照上级的指令进行宣传,向人民群众宣传不折不扣地完成或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计划指标”。媒介只能突出宣传、指导功能,其他功能则相对弱化。编辑按政策或指示意图政策制定报道方针和计划,记者负责按图索骥,按上级指示(政策)加上下面的实例完成报道,这仍然是所谓的印证式报道。客观地讲,印证式报道既符合当时的宣传需要,操作上又简单易行,易于推广,成为主导报道理念是正常的,一味用“图解政策”、理念落后加以指责有欠公平。毕竟社会需要决定了媒介的信息生产。因此实际上在向市场经济过渡之前的近50多年时间内,印证式报道都是媒介报道的主导理念。今后,印证式报道还将会存在,但它势必逐渐淡出主导地位。

报道。

从形式上说,报道“是对可以查证的事实的客观陈述”,从实质讲,报道就是告知,告知公众已经发生、正在发生的事情。它是适应纯信息传播的理念,突出的是“真”和“快”。1978年以后的20多年间,中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转轨的初期,决策权渐趋分散,企业、家庭、个人都成为分散的决策主体。决策就需要掌握信息。信息在经济运行中的重要性渐渐明晰。传播信息作为媒介主功能得到公认,以真实、迅速传播最新发生的事实的变动的“报道”理念开始成为媒介新闻的主流,“真、短、快、活、新”是这一时期媒介报道的主要特点。

解读。

获知信息不等于理解信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人们的社会决策需要上升,但对于面临日益复杂的方方面面的现象,单纯的信息量的增加与单纯的告知式的报道,已经不能满足决策者的决策需要。决策者的信息需要不仅要求信息传播的准确、迅速,而且要求媒介提供的信息要充分、全面和深入。不要只告诉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要知道这些有什么意义,对受众意味着什么。这就要求媒介不仅传递信息,而且要对信息进行“深加工”,即“解读”信息。

让我们看一些媒介报道的实例,体味媒介在不同理念支配下的操作。

案例1

比较2002年1月关于中国GDP总量突破9万亿元和2002年10月中国GDP总量达到10万亿元和人均GDP接近1000美元的报道。

GDP突破9万亿元中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六位

中新网北京1月4日消息:据新华网报道,国内生产总值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指标。据权威部门的初步预计,200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9万亿元大关,达到95800多亿元。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六位,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高。

(中国新闻网2002年1月4日,转引自http://finance.si-na.com.cn)下面是时隔9个月之后,关于中国GDP总量达到10万亿元和人均GDP接近1000美元的报道。

年底我国人均GDP将接近1000美元(引题)

中国在战略起点寻跑道(主题)

把握得当,经济迅速起飞处理不好,经济容易停滞(副题)

晨报讯:据新华社消息,到今年底,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接近1000美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经济学家谢伏瞻认为,根据国际经验,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起点。换言之,我国正面临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新闻晨报》2002年10月24日)

同在2002年10月24日,广东的《南方日报》则以“数字解读:GDP达到10万亿元意味着什么”为题推出专家文章,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因,并且指出“人均GDP将达到1000美元,意味着我国于2000年跨入人均GDP800美元的小康门槛之后,开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并预期“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给全球经济带来的是空前未有的机遇而非威胁”。

应该说,中新社的新闻体现的是传统的报道理念,传播了GDP数字变化的信息。可对受众而言仅仅知道GDP是不够的,那只是数字的变化,重要的是要知道隐藏在数字变化后面的原因、影响,才能明白数字对自己决策的“意义”。而《新闻晨报》则体现了解读理念,用“我国正面临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对GDP变化的意义进行了简要的解读,而且从正反两面说明了把握机遇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可能影响,言简意赅。《南方日报》作为党报,它刊载的专家解析立足于经济工作全局,解析更为全面。

利益:解读的动因

为什么要“解读”?

同类推荐
  • 实用司法文书写作大全

    实用司法文书写作大全

    本书主要介绍了司法文书写作的理论知识,并按照司法文书制作的不同机关、组织划分,分别介绍了公安机关的主要司法文书、人民检察院的主要司法文书、人民法院的主要司法文书等各种司法文书的写作知识和要领,以达到真正快速提高学生写作司法文书技能的目的,体现出理论性与实操性相结合的特点。
  • 2007—2008年甘肃省舆情分析与预测

    2007—2008年甘肃省舆情分析与预测

    舆情是民众和国家管理者在中介性社会事项的作用下不断互动的过程。它不仅具有相对稳定的性质,同时又经常随各种社会事项的发生具有变动不居的特点。2007年呈现给大家的舆情蓝皮书所反映的情况和问题,同2006年相比,其发展态势具有新的特点。细心阅读该书并同2006年的情况做对比,对我们了解社情民意,进一步做好改善民生的工作,是有帮助的。
  • 战略传媒:分析框架与经典案例

    战略传媒:分析框架与经典案例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学界以及传媒实践者们看待媒体运营的方式正发生着巨大变化,这些变化是新的传媒管理政策、信息及数字技术,以及中国媒体市场增长所导致的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的结果。在此背景下,市场定位、跨媒体经营、拓宽融资渠道、构筑核心竞争力等已成为传媒业界耳熟能详的词汇。然而,上述方式不过是帮助媒体单位实现目标的手段,对媒体单位为何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却未做出解答。
  • 中国媒介:转型与趋势

    中国媒介:转型与趋势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众媒介也在伴随着社会的变迁不断转型。探索中国媒介的发展趋势亦是理解中国社会发展趋势的重要部分。当前,党和政府面临的重大问题是,各级领导没有认识到新闻执政的重要性,更没有把新闻执政提到执政能力建设议程上来。新闻执政的意义在于,提高党的执政形象、执政的合法性和执政能力。
  • 中国人的性格

    中国人的性格

    本书作者通过列举不同的中国人的性格特征,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我们民族传统性格。作者在中国生活了22年的经验为基础,诚实而仔细地分析了中国人性格的多个侧面。
热门推荐
  • 蕅益大师佛学十种

    蕅益大师佛学十种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诡夜来袭

    诡夜来袭

    苏尘原本想和相恋三年的女友求婚却不想被背叛了,女友和他分手,苏尘浑浑噩噩的走到江边发泄,哪知会遇鬼,只从遇见这只鬼以后,一系列奇怪的灵异事情全部都找上了他,苏尘被逼无奈踏上了捉鬼之旅……
  • 画眉雨中飞

    画眉雨中飞

    朦胧中,烟雾似那薄薄半透明的纱,轻轻。是露水滴落的声音。淡淡,阳光已悄悄钻了进来,却不是我的心房…你悄悄立足又悄悄不在,却不是海水那般来的轰动天地,去时波涛涌动。或又是一池静水,沉睡的千年睡莲。
  • 毒妃很忙,腹黑王爷药别停

    毒妃很忙,腹黑王爷药别停

    奸妃遇上邪王,是强强联合还是相爱相杀。她是王牌特工,医毒双绝。她是废柴嫡女,心比天高,脑是草包,被人陷害羞愤跳崖而死。他是当朝摄政王,一手遮天,权倾朝野,美若神邸,却心如蛇蝎。欺凌太后,挟持幼帝,诛忠臣,杀贤良,让人闻风丧胆。***
  • 易烊千玺那些年的约定

    易烊千玺那些年的约定

    这本书主打易烊千玺,但是还有其他人的部分,不过很少,小说的内容大家千万不要与生活联系哦
  • 世纪末歌

    世纪末歌

    很多话现在不说以后就永远没机会了比如那句...
  • 苍世浩劫降英雄联盟

    苍世浩劫降英雄联盟

    以英雄联盟人物为主角,以混合武侠奇想为翅翼。改编英雄联盟背景,颠覆历史眼光,让你看到新的世界。何为爱情?何为侠客?何为国家?何为友谊?让你体会别有一番风味的改编,武侠英雄联盟。诗画一样的世界。“无论前方有多远,无论黑夜有多深,我会一直牵着你的手,寻找到黎明的曙光。”
  • 宠妃无度:王爷快走开

    宠妃无度:王爷快走开

    那年被爱人背叛穿越成不受宠的草包七小姐,却不知世人认为的草包却是七系全齐,还是少见的炼药师,可却遇上妖孽腹黑的三皇子(淮王)他们会擦出怎么样的火花呢?一:“媳妇,我想要...”某男可怜兮兮地说。陌兮然一脚踹过去:“还没要够?昨天晚上足足折腾了五次!你丫的想累死老娘啊!”二:“娘亲,轩轩想和娘亲睡觉觉~”“娘亲我也要~”两包子张开手臂求一起睡,结果被某男一下子回绝“不行,你娘亲是我的!来人把小世子和小郡主带走!”于是乎陌兮然只能眼睁睁看着包子被带走,而自己却被折腾一宿
  • 雨深处见花开

    雨深处见花开

    成长嘛。总会经历一些大的小的,总之是些奇奇怪怪的事。经历了,才会明白,原来,人生是这样啊。
  • 只写给你一个人看的爱情小说

    只写给你一个人看的爱情小说

    一道难以解开的爱情谜题,一场没有第三者的爱情决战。包北宁,自由作者,北上游荡的时候遇见了人大校花梦阳,痞子般的随意招惹却不想换来了“公主”真正的爱情,包北宁的心被梦阳鲜活的爱唤醒。却不想此刻,另一个刻骨铭心的人再次出现——史磊回国了,那个曾经为了自己的梦想丢下包北宁的女子回来了。一样的疯狂,一样的执着,一如继往地让包北宁失控。悲怆却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