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著名的摩尔定律(即集成电机的性能每18个月翻一番)计算,今天计算速度为10亿次的计算机,到2010年时的计算速度大约为1280亿次,也就是说到那时5000亿次的计算机用几台台式计算机组合起来就可以了,而今天我们却需要使用大约500个CPU构造一台这样的机器。
20世纪的电子计算机按照巨型机、大型机、中型机、小型机、微机(个人计算机)等进行分类。今后,计算机将简单地划分为服务器和客户机两类。连接在网上提供计算、数据处理和软件环境支撑的是服务器,而用户直接使用的则是客户机。
从技术的走向预测:服务器的能力今后会越来越强,用于科学计算的超级服务器会达到千万亿以上,用于数据处理的超级服务器在数据交换速度和数据仓库的容量和管理能力方面都会比现在的服务器高得多。
客户端计算机的发展是越来越智能化(傻瓜化、个性化)、方便化(可移动、嵌入式)。而智能化要求计算机中处理器的性能更强,人工智能技术和软件技术更先进。
目前的计算机是架构在基于微电子理论的半导体技术之上的,计算机硬件的发展主要取决于集成电路技术和工艺的发展。
很多科学家开始寻找研究新一代的计算机硬件。超导计算机、生物计算机和量子计算机是诸多探索中被注意的较多的三个方向。
超导计算机的主频估计可以在100吉赫兹以上工作,大约2010年可能成为与现在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共存的计算机体系结构。在超导计算机之后,将可能是基于光学技术的量子计算机的天下,量子计算机被认为极有可能在新世纪的头30年取得重大突破,并在2040年前后研制成功商业化的计算机。
生物计算机将极有可能是继量子计算机之后的新一代计算机,尽管它的工作机理目前大部分已经清楚,但是何时能够制造出可与今天的计算机在速度、可靠性、成本等方面相匹敌的生物计算机仍然是一个难以预测的问题。
IP技术和WEB浏览技术是20世纪计算机网络成功的基石。当然,现在IP技术还存在着没有服务质量控制的问题,WEB浏览技术也存在着信息检索效率低和资源管理困难的问题等。21世纪计算机网络的网络路由设备的心脏实际上也是计算机,只不过是一台专门用来进行网络通信控制和管理的计算机而已。
打印机、磁带机、绘图仪等也都是带有专门用来控制这些设备的计算机。
(2)计算机软件技术计
算机软件领域主要研究计算机使用环境技术,包括系统软件、用户编程环境与工具、应用软件等等。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进化性、兼容性、重用性、友好性、可靠性等等。
如果说硬件是计算机的身体,则软件就是计算机的神经和大脑。因此软件的好坏直接决定了计算机的效率和应用水平。计算机软件作为20世纪人类文明进步的最大成果之一,必将成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的人类文化构筑在语言、文化环境和文化作品的架构上,其中语言是基本的、开放的和共享的,这是人类文明可以不断进化的根本保证。
将计算机软件与人类文化相类比,系统软件相当于人类语言,用户编程环境和工具相当于文化环境,而应用软件相当于文化作品。
但目前计算机的系统软件大多数还不开放、难以共享。可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如果系统软件不开放将会阻碍本领域的发展速度,不利于软件进化。现在的LINUX开放源码运动从某种程度上正是顺应这个潮流,因此可以预见必将最后取得成功。
在操作系统方面,20世纪技术上最成功的系统是UNIX,在概念上最成功的是美国苹果公司所提出的视窗图形界面,在商业上最成功的是微软公司的WINDOWS操作系统。新世纪的操作系统将继承现在好的操作系统的主要优点,变成开放的和进化的。在操作系统开放之后,系统软件产业将主要集中在软件环境平台和工具的研究开发上。可视化编程环境与工具、办公套件、家庭套件、学习套件等将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计算机硬件发展的速度可以用摩尔定律解释,即每18个月翻一番,软件的发展速度目前还没有类似的定律可以使用。从历史上看,软件在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的进化方面大约每10年一代。
软件的兼容性和开放性一直是人们努力研究的目标,也就是说要使得一次编就的应用软件在各种不同硬件系统上都可以运行,要使得已经设计好的程序模块被有效地重复利用。在软件的开放性方面,20世纪贡献最大的工作是JAVA语言的发明,目前跨平台这一设想还没有完全有效地被实现,相信21世纪第一个10年一定可以完成。
计算机科学家和软件工程师对于软件重用、软件复用的技术已经研究了几十年。已经提出了包括软件的模块化、软件重用技术、软构件技术、软件总线等等概念。目前在因特网上已经开始有一些用JAVA语言和库函数形式提供的软件构件可以提供使用,随着这种软构件的规范化和实用化,计算机软件生产的工业化程度会慢慢提高,软件发展的速度也会慢慢加快。估计到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结束的时候,软件的工业化程度应该达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计算机硬件的工业化程度。
软件的“友好性”主要取决于用户界面的设计和人机交互流程的质量。界面越吸引人,人机交互流程与人的习惯越接近,软件就越“友好”。多媒体技术、语音识别与合成技术、手写体文字的识别、自然语言理解与机器翻译技术、图像处理与图形学技术、用户图形界面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等都是解决软件系统“友好性”的关键技术。然而因为20世纪的计算机在速度和存储容量方面还不能容忍这些技术被广泛应用,所以目前的现状是计算机不够“友好”。预计在21世纪开始的5至10年中,这一情况将会有大的改变。
软件的质量不高是另外一个制约软件发展的因素。软件生产质量的改进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软件质量保证体系,通过对软件人员的有效训练和工程管理来减少软件错误;二是发展软件正确性验证和测试技术,利用逻辑证明来发现软件中的矛盾从而找出和自动定位错误。估计在21世纪第二到第三个10年,软件正确性验证和测试技术将取得重大突破并开始走向实用。
应用软件,包括大型科学计算系统、海量数据管理系统、智能决策支持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仿真、计算机控制系统等等,在21世纪的社会生活和进步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利用了WEB浏览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管理系统等综合技术而构成的网络应用软件(例如电子商务)将是今后软件业发展的最大舞台。其中,作为多媒体研究热点的多媒体数据压缩与传输、数据加密、数字水印技术将是21世纪初发展的重点。
与网络应用软件相配合的信息服务,将为我们的社会带来更大的商业机会和更多的就业机会,并通过它慢慢改变社会的就业结构和人类的知识结构比例来拉动21世纪的社会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逐步转化。
8.2建设面向全球时代的精神文化
在网络传播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之后,必须把建设全球时代的精神文化放在同等的地位,两者的建设是并行不悖的,没有物质文化的网络传播是无源之水,没有精神文化的物质文化就是没有灵魂的躯体。
以网络时代的现实生活为例,科学技术的进步,追求的是提高生产率,以最小的投入换回最大的收益,这势必换回人们更多的闲暇时光,而这些空闲就需要更多的文化娱乐生活去充盈。同时,文化的全球化、市场化、大众化发展趋势,使更多具有消费特征的文化产品被大量生产,工业化的文化快餐将越来越多地走进我们的生活。可以预见,越来越多的文化产品将被批量生产并迅速传播,人们生活的多样化、个性化为这些产品的创造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对文化要适时追上生活越来越快的脚步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文化要在本土乃至全球找到自己的市场,必须基于一个相对稳固的、能得到多数人认同的内在理念,即被亘古传颂、最贴近人心灵本质的那些因素。文化应折射出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满足人们的情感渴求,才能得到共鸣并获得延续的生命力。不管快餐文化也好,经典文化也罢,文化终归是人类智慧情感的一种集中体现,这就要求文化生产者对生命的洞悉有着比大众更敏锐的目光。
1.网络时代精神文化的成果
网络时代的精神文化是人们的精神生活过程及精神生产的观念形态成果,是网络时代体现人类在精神生产领域人的本质力量和发展程度。
网络时代的精神文化的观念形态成果,有诸如政治、法律、道德、艺术、科学、宗教和哲学等等的思想和观点,科学理论和艺术作品等等。这些精神财富也存在于物的形式中,如书籍、绘画、胶片、录像带、软盘、激光唱盘,但仍是观念形态的东西。网络传播的高度发达,使得信息事业和传播技术空前繁荣,可传播性的内容连同传播工具,都包容于精神文化之中。
人们从事的创造性精神活动过程,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行为,除了人们熟悉的教师讲课、演员表演、科学家搞科研、律师辩护、政治家决策,以及学术讨论、体育锻炼、艺术欣赏等这些活动,网络时代的人们又有很多新的精神活动,如网络设计、网络分析、网络推广等。并且,未来的所有精神活动,都可以与网络牵手,为这些传统的精神活动提供网络传播的平台。这些在网络传播平台进行的精神成果的交流,智力的比赛,使网络时代的精神文化和精神形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貌。
人的行为都是精神支配的文化的行为,集中展示人的教养和文化修养,表现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性。网络时代的精神文化既可以显性地体现不同的特质,呈现作为网络时代的社会文化表面、表象的形态,如全球化、大众化、个性化、虚拟化的特征,都在不同层面的精神文化上得到体现。
而表现人们的行为动机、情感、意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层次形态,则凝炼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心理沉淀在精神文化之中。在面向网络传播的时代,人们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念等必然会发生变化,这些新时代的文化价值观内在地化为精神文化的取向,人们通过分析和抽象思维才能认识和掌握。
在网络传播时代,不同形态的精神文化不仅有程度、水准等量的差别,而且也存在着进步或反动、正确与错误、文明与愚昧等质的区别。网络文化在带给人们审美享受、教育美育、认识世界等功能的同时,网络文化存在的问题也令人担忧,诸如信息垃圾、黄色黑色文化等,这些网络文化的阴暗面,也具有强大的杀伤力,必须引起高度的警觉,通过制订法规等手段,促进优秀网络文化的传播,防止黑色文化的侵蚀。
精神文化更具有个性化。网络传播具有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融为一体的传播特色,传播形式的多样化,使得网络文化更需要讲究个性化,鲜明地表现出创造者的个性与特征,更要求创新和丰富性。在大众化的前提下,网络文化的个性化比以往的精神文化更加凸现,只有富有个性化的产品,才会被人们承认。
精神文化消费的能动性,使它与物质文化有很大的不同,文化消费是一种再创造的能动过程。网络文化的个性化要求,实际就是针对不同消费者的文化品位而生产的,不同的消费者对同样的文化产品会有不同的理解,他们希望得到符合自己口味的产品,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文化的生产,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状态。
当然,网络时代的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区别也是相对的,社会文化是一个整体,任何文化都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物质文化不能离开精神,物质文化凝聚着人类的精神劳动,物质文化是文化的基础;精神文化也不可能脱离物质文化,即使是主体的精神活动,也离不开物质性的文化的大脑,精神依赖于物质。
因此,我们在建设网络时代的文化时,必须把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上,两者不可偏废。
2.关注网络文化建设
在新世纪,无论是建设物质文化还是建设精神文化,实际上就是要重视网络文化的建设,这是新世纪具有战略意义的文化选择。
目前,各地的网站如雨后春笋般迎风而起,政府网站、新闻网站、商业网站、教育网站、医药网站等遍地撒网,上网用户的人数上升之势,大大超过原来的预测。网络已深入社会各个行业,整个社会真的已编织起一张大网,把社会的各方关系都连结在一起。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功能通过网络,得到聚焦、提速和放大,这对于解放社会生产力,创造社会活力,沟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过去舆论与媒体控制着人们的信息来源与发布渠道,现在个人可以通过网络来自由地传递自己的声音,只有在网络时代,个人才被赋予了言论自由,个性才被真正地张扬出来。但是如果我们过于陶醉网络技术带来的自由,而很少反思为此付出的代价,就会放松规范导致混乱无序,直至谎言、骗局流行。
对处于初级阶段的网络时代,一些地方比较重视网络硬件的建设,却忽视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很多网络硬件只是摆设,没有实际可利用的信息资源。
美国曾上演过一幕“性爱童话的惊世骗局”,以“初尝禁果现场直播”制造轰动效应,然而却煽动了如此多人的热情,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网络特有的盲动性与脆弱性。网络是一个“自给自足”的世界,必须有自己的游戏规则。
因特网可以让你“足不出户”就“一网打尽天下”信息,但当网络信息泛滥到你不得不由迷狂而归于冷静时,又必须思考应该怎样作出甄别,电脑网络不过是让人与人的沟通大大方便了,它始终是一种工具,一种实现人类自身目的的技术与机械。你如果过度依赖它,其结果是网络自身不言自明的悖论:你把一切都给了它,你到头来却是一无所有!就像美国电影《网络惊魂》里的女主角,终日里沉浸在网络世界里,如同浮士德把灵魂交换给魔鬼以寻求欢乐,到头来蜕变为机器的奴隶,丧失一个人应具有的尊严与价值。
网络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掌握自身命运、张扬个性的机会,它也把自我治理、自主思考、教育后代、诚实经商以及同其他公民一起设计新生活中所应遵循的规则的责任交给了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