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能源不足,资金短缺。能源、原材料不足,价格上涨,这是村办企业面临的严峻问题。资金短缺也成了村级工业发展的绊脚石。村办企业的资金主要来自于银行、信用社贷款,村集体提留和农民集资。由于村办企业的规模小,风险大,银行和信用社不愿贷款给村办企业;当前我国农村并不富裕,村集体积累很少,加之农民手中分散资金无人组织、集中,部分农民怕露富,有钱也不愿投资村办企业等原因,从农民手中集资也很困难。种种原因致使村办企业经营困难。而一些企业由于产品质量差、产销不对路等问题导致产品积压、资金周转不开,许多村办企业因此陷入停产、半停产状态,部分村办企业倒闭。
四是职工素质低,管理水平落后。村办企业的职工和管理者基本上都是农民,文化水平低,缺乏现代市场经济意识和必要的管理技能。熟练工人和技术骨干十分缺乏,乡、村两级企业中大专以上文化的职工仅占0.23%,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2%,其中不少是文盲;其次表现在村办企业规模小,资金少,底子薄,技术水平低,设备落后,一些企业因此而耗能高,效益差,资源浪费严重,污染环境,并且还造成产品质量低劣,缺乏竞争力。
五是高比例负债经营。在卖方市场条件下,由于产品供不应求,企业发展也很快。加之国家鼓励兴办村企业,不仅从银行、信用社贷款容易,而且利率低,但很多村办企业由于缺乏各方面的人才,经营无方,产品滞销积压致使资金周转不灵,无法清偿借款,持续高比例负债经营。这在买方市场条件下表现得更为突出。
六是规章制度不健全,特别是会计账簿不健全。在村办企业员工中文盲所占比重较大,一些企业经营规模小,感到搞建账核算划不来,有的企业怕麻烦,怕暴露家底,怕不利于逃税等。没有健全的会计账簿,企业经济活动就不能如实、完整地记载、反映出来,企业出现盈亏,也难以查找原因。另外,账册不健全,往往会引起承包方内部和承包者与职工之间相互猜疑,导致“拆台散伙”。
七是分配不合理,摊派多,积累少。提留过多,削弱了企业积累。摊派过多,企业负担过重。除了依法纳税和完成乡村正常的提留外,企业有限的资金还要应酬四面八方的“化缘”之手。节日赞助、活动募捐,加之一些不可预料的社会性支出都从乡村集体企业的利润中挖取。到目前为止,在收益分配问题上,不少人(包括乡村领导干部)认为发展村级经济的目的主要是减轻农民的负担,“以工补农”等,因而将村办企业的收益提留过多。这种做法不妥。在村办企业的发展上,怎样才能做到既抽出适量的“血”,又不影响其发展,这是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以工补农”是应该的、必要的,但是,如果把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增加农民收入过多地盯在补贴上,就无法根本改变农业依赖工业的现状。就目前来看,对大部分村办企业的收益不能提得太多,否则,就会影响到村办企业自身的发展能力,“以工补农”也只能是在简单的水平上进行。
村干部的补贴和社会福利都由村级企业来负担,这也是不合适的,当然,都由村办企业来负担,大多数农户可能赞成。但是,应该看到,在村办企业举步维艰的情况下,把企业抽得太多、太苦,就会扼杀企业的活力,使得企业缺乏扩大再生产能力。企业缺乏后劲,最后吃亏的不仅是企业,也包括村里的广大农民。因此,我们建议,在村办企业的起步阶段,其负担由村办企业和农民共同分担。
八是经济效益不好。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种种原因导致村办企业经济效益难以提高。
§§§第四节村办企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村办企业的发展之所以令人瞩目,不仅在于它所创造的经济效益本身,而且在于它给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那些认为实行联产承包制以后,农民自我服务可以取代集体经济的力量,可以取代村级社会化服务的想法是片面的。实践证明,要发展市场经济,必须把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和个人的积极性结合起来,在完善承包经营的同时,大力发展村办企业。根据目前我国村办企业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各地区村办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几点建议:
1.正确分析形势,扬长避短,求得发展
当前,村办企业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由于近年来一些乡、村企业耗资大、效益差、质量低,降低了乡村企业的信誉,尤其是国家明确提出要坚决关掉一批污染严重、耗能高、效益低、产品滞销的企业,这对村办企业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但又是一个新的转机。低水平的村办企业关闭以后,资金、能源、原材料、市场都有缓余,在逆境中生存下来的村办企业,可以充分利用优势,稳步地发展。各地的村办企业应从实际出发,立足本地资源,瞄准市场,因地制宜,逐步发展。从全国而言,大部分村办企业应首先立足于农业,服务于农业,走“一种二养三加工四服务”的路子。有条件的地方,同时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条件,积极发展为乡办工业、为城市工业配套和出口服务的加工业,发展为社会服务的第三产业。按照这个方向发展村办企业就能将“无工不富”和“无农不稳”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农、工、商、建、运、服各业协调发展,给农村经济带来良性循环。
2.调整村办企业结构
在企业结构调整方面,一是重点扶持和发展农副产品的深加工产业、支农工业、原材料工业、人民生活必需的日用消费品产业和第三产业,为大工业生产协调配套的零部件及出口创汇产品。二是适时地从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村办企业既要立足于当前,又要放眼未来,适应新的形势,在发展中应注重技术改造,深挖内部潜力,重视内涵扩大再生产,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从而扭转速度高、效益低的局面。同时,金融业应该根据“区别对待,择优扶持”的信贷方针,对那些生产质量高、销路好的产品的企业予以扶持,使村办企业由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三是从“小而全”的企业结构向“小而专”、“小而精”的企业结构转化。走“小而专”、“小而精”的路子是村办企业本身的特点决定的,也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不仅有利于采用先进技术设备、工艺流程和专用工具,而且能够较快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村办企业由于生产任务单一,企业规模不大,因而也较有利于技术人员和工人业务技术上精益求精。许多迅速发展的村办企业的活力在于小而专、小而精,它们以小补大,以专补缺,以精取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3.调整村办企业的产品结构
对产品的调整则应立足于这几点:①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应在提高质量的前提下,扩大规模,实现规模经济效益。②技术力量雄厚的村办企业,应通过技术引进、技术开发,改造传统产品,把传统技艺与不断创新相结合,提高产品质量并注重开发新产品,增强产品的后续力。③由于产品供过于求而导致经济效益差的企业,应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以市场为导向,及时调整转产,灵活调头,实现产品转轨定向,使企业获得新生。
4.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主体。村组织除了对固定资产投资、基本分配原则等重大问题作出决策之外,一般不应再参与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企业应在内部层层实行岗位责任制,搞好利润分配和建账工作,做到会计账簿的登记、管理由受过专业培训的人员来承担。政府职能部门还应加强间接管理,运用各项经济手段,监督、检查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
5.广开门路,多渠道筹集资金,多途径解决资金紧缺
资金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资金的需求更加迫切,但是我们国家并不富裕,资金非常紧缺,一些重点建设项目资金都不宽裕,县级企业、乡镇企业发展也急需资金,资金紧缺更成了一个突出的难题。解决资金问题,不应把视线仅仅集中于资金的筹集,村办企业的发展资金,应该多途径解决。一是狠抓双增双节,搞好企业内部挖潜;二是狠抓产品销售,减少库存积压,变死钱为活钱;三是广泛开展横向经济联合、来料加工,减少资金占用;四是对村办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成立农村合作社基金,变散钱为巨款,变单位筹款为全方位聚资;五是实行职工带资入厂、职工资金抵押承包,吸收职工个人资金。
6.注重科技、信息、人才,开发智力资源
村办企业之间的竞争,表面上是产品、劳务的竞争,实质上却是技术、信息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科技进步,不仅可以增强企业的承受能力,而且可以改变村办企业技术落后的状况,掌握最新信息,开发新产品。促使企业科技进步,提高企业技术力量的关键在于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发掘。
7.内联外靠,拓宽发展领域
村办企业小而分散,虽有船小好掉头的优点,但也有船小不经风的弱点。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走经济技术协作和经济联合的道路,内联外靠,拓宽发展领域是村办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内联,即对于规模小的村办企业实行联合生产,做到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这样可以在信息、技术、人才、销售渠道方面互相利用,取长补短,变劣势为优势,增强竞争力。外靠即向城市的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等靠拢。大企业有资金、生产设备、技术、销售渠道,它们需要合作伙伴为其生产零部件。村办企业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甘当配角,发展为城市工业配套型和出口服务加工型企业,利用大企业的资金、技术和销售渠道,为拓宽自己的发展领域和增强自己的发展后劲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农业开发与村级经济
怎样发展和壮大村经济?很多地方将重点放在村办企业上,认为发展村办企业是壮大村经济的必由之路,这无疑是正确的,各地发展村经济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但是,如果忽视了农业开发,认为靠农业开发来壮大村经济不可能,认为它不是一条捷径,不是短平快的办法,这就值得考虑了。
§§§第一节农业开发是发展壮大村经济的一条捷径
农业开发包括的内容很广泛,这里仅就以闲置或半闲置的非耕地资源为主要开发对象,以适用技术为支撑,以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为主要方式,遵循市场导向大批量生产农产品及加工品来说明。
为什么说进行农业开发是发展村经济的一条路,而且是一条捷径呢?
首先是有资源。开发自然资源,是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在农业生产力系统中,自然资源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国的农业长期局限于狭小的耕地做文章,由于少量耕地只能作为维系基本生活来源的手段,加之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初又大都采取平均主义经营方式,没有形成适度的规模经济,利用率难以提高,加上农业科技的研究及成果的推广和应用不广泛,投入与产出的矛盾日渐突出,耕地不足就成了限制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必须寻求新的自然资源。其实,这些资源是存在的,只是开发的问题。我国的非耕地资源是比较富足的。据初步调查,我国有草原、草坡约50亿亩,荒山15亿亩,淡水水面、多种滩涂近3亿亩,这些荒地、荒山、荒水和滩涂面积为耕地面积的4倍多,且大部分尚未充分利用。如果将这些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建则建(用做建筑用地),合理使用,既能弥补耕地之不足,又能创造出更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合理开发、利用这些闲置、半闲置资源,就为农业的发展找到了新的舞台,是增加农业生产力要素与优化农业结构的根本途径之一。
其次是有劳动力。我国农村的劳动力总量是富足的。在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前,劳动力的过剩呈隐性、半隐性状态,因为是集中经营,吃“大锅饭”,“平均主义”,一个人的农活三个人做。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劳动力的过剩就显现出来了。
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包括农村和城市)的转移是我国目前的必然选择,这种转移目前已经吸收,今后还会继续吸收相当一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但是,我国农村劳动力以后能否继续以较快速度向非农产业转移,目前难下结论。至少我们可以这样讲,短期内不能过高期望非农产业来解决数以亿计的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劳动力异常迅速地向非农产业转移,实际上是对过去几十年各种阻止其变更社会身份政策的一种激烈反映。应该看到,第一,城市劳动力的潜在的和显在的过剩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不能过高期望它完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第二,中国乡镇企业曾经有过超常规的发展,因而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收也具有超常规的特点。与乡镇企业由超常规的发展变为常规发展相适应,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速度会减缓;第三,随着农村非农产业在整个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的制约下由劳动密集型转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其吸收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也会相对减弱。看来,剩余劳动力中的一部分不可能流向城市,也不可能流入乡村工商业。而进行农业开发,必然就是一条不可忽视的途径。
最后是有市场。一种产业或产品的开发必须以适合市场需求为必要前提,市场需求旺盛,这种产业就有发展前途,对闲置、半闲置的自然资源,如荒山、荒地、荒水、草原、滩涂等的开发,除一部分成为耕地,种植粮食、棉花及其他经济作物外(这些产品在我国目前从根本上说仍属供不应求的产品),其产品及其加工品大都是市场上的抢手货,像木材、水果、茶叶、药材、畜禽类产品等,无论是绝对量还是人均占有水平都不高,短缺现象相对突出。这种供求之间的落差必将成为一种拉动农业开发的强大势能。
闲置、半闲置的自然资源与剩余的(闲置的)劳动力相结合,生产出的产品又是社会所需要的,这就是农业开发的前途。在一定意义上说,农民对农业开发的积极性会更高一些,因为所开发的荒山、荒地种植什么,怎样种植,灵活性大,大部分产品能进入市场自由交易,价格与价值的背离程度较小,比较利益较高;从资金生产率看,水果、茶叶、用材林的投入产出比一般都比较高;同时,开发农业还是一种具有远利的产业,一旦建成可长远受益,富水长流,形成长盛不衰的发展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