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与知识受贬相对应的,便是酒足饭饱的农民不知疲倦地搓麻将、赌博以及开无聊的玩笑,使得现代化的市场经济与旧的、传统的文化陋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大本大本的新书,弗洛伊德、尼采等的著作不是用于开阔眼界、开发智力,而成为主人炫耀的工具与资本。
我们说,突破旧文化是艰难的,也是曲折的,没有捷径可走,但也不是说我们只有屈膝于旧的文化前,一味迁就照办。我们应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村文化阵地的先锋作用。
还记得新中国成立时,我们的党总是通过工作队、宣传队、党支部将党的各项政策落实到实处。而今天,已有了新一代青年农民的广大农村,村民已具备了一定的文化基础,已具备了一定判别形势、接收信息、吸收现代化文明的能力,我们除了继续发挥党支部作用外,还应用村文化这个阵地,引导农民同旧的文化习性作斗争。
关于村文化建设问题,各村都正处于一种探索中,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一切都有待于我们的村民去建设、去完善。在这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重视智力投资,搞好基础教育。农民低下的文化水平,已成为农村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要进一步发展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就必须加强智力投资,搞好基础教育。目前,对智力投资缺乏正确的认识,是妨碍农民文化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不仅一般农民、部分基层干部,甚至有些主要干部,都认为智力投资见效慢,不如办企业来得直接,看不见智力投资的远期效应,不愿在智力提高问题上花本钱,尤其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有的家庭由于缺乏劳动力,不惜让在校子女辍学,有的家长认为子女升大学无望,不如早点务农多增加一点收入。少部分家庭则是由于负担不起而让子女辍学,这样在客观上降低了农民文化水平。村文化建设作为为农民服务的一个体系,应加强引导,树立正确的知识观,对困难户加以补贴,对轻视上学的加以说服、教育,并对学校给予必要的投资,搞好基础教育,杜绝新文盲的出现。
第二,搞好职业教育,使村民成为学有所专、用有所长的知识农民。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不仅要重视正规学校的基础教育,加强对新一代农民的培养,而且要加强对现有劳动力特别是中青年农民的培养教育。这批人,不仅是现在的主要劳动力,而且再过20年,他们中间的相当一部分仍将留在农村劳动力的行列中。因而,对这批农民进行职业培训,一方面可提高农民文化水平,更新他们的观念,使他们摒弃头脑中的旧思想,为今后农业发展提供一个开放的观念环境,避免更多的来自观念方面的阻力;另一方面,又可提高这批农民的收入,从而一个传一个,带动大家共同富裕。可以说,这种教育也是一种生产性的投资,有时,它会比直接投资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更快地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物质文化水平。
第三,加强科技的推广运用。美国是一个农业发达的国家,它的许多大学教授是农业科技推广运用的先驱,许多大学及院系则是在推广农技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因而,借鉴他国经验,对比我国实际情况,可知我国科技在农业中的推广运用是相当不够的。我国农民的文化水平较低,一方面是由于农民所受的教育少,知识有限;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农村教育结构不合理,教育、科研和科学技术的推广运用相脱节。农民本来就不高的文化知识,在生产实践中也得不到运用,这样更无形地降低了农民的实际文化水平。我们说,农民的致富离不开科学,有的地方出现的抢“财神”(优秀农技人员)现象,就反映出了农村对科技和人才的渴望。因而,村文化的建设应包括科学技术的推广运用,使农业与科技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它包括请农技人员到村指导,办农技站,组织参观,现场交流,新技术的使用,等等。
第四,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搞好节操、道德教育,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定的消费观反映了一定时期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现在,许多农民富裕了,有了较多的剩余,手中有了一定的资金,如何引导这批农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及生产观,也是村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如何进一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所应该注意的问题。改革使农民在物质生活上富裕起来了,观念有了很多的变化,要使改革能顺利深化,必须把村文化建设搞好。
第五,办好村文化娱乐中心,提供健康的文化服务,帮助农民过好闲暇时间。农民除了几个忙季外,平时空闲时间多,农民怎样利用这些闲暇时间,怎样指导农民利用这些闲暇时间,已经成为一个带有社会性的问题。如有的地方歪风邪气多,赌博成风等,既给村民生活带来不安定成分,也影响了社会风气。若能建设好村文化娱乐中心,组织村民们进行健康的文艺活动,不仅可帮助农民过好闲暇时间,而且可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对农民进行一些观念教育,同时还可为农民提供一些文化、经济信息。这对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开发农民的技能知识,树立正确的风尚及稳定农村秩序,创造安定团结的生产氛围,将起巨大的促进作用。
第六,加强同外部文化环境的联系。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使得我国城乡文化存在巨大的反差,城市文明吸引着众多的青年人,使得许多青年人愿往城里飞,而不愿留在连电影也难得看到的农村,更别提一些先进的互联网通信,使得好不容易培养的人才也往城市这个高枝上飞了,村民也只能望城叹息。村文化作为城乡文化结合点之一,可以通过介绍城市文明,发展农村文明,采用多种途径、多种办法缩短城乡文化差异,在农村创造一个不亚于城市文明的强大磁场,这将对解决农村现存的众多问题起到缓解作用,同时也可尽快使我国农业走出二元结构的困境,使我们的国家经济趋向一元化。
我们认为,各村可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途径兴办村文化,兴建具有本村特色的文化,开发传统文明,使之与现代文明结合而谋求一种更受欢迎的村文化发展模式,而不必囿于某一固定的模式作茧自缚。
五、发展中的村办企业
发展农村市场经济,必须充分发挥多种经济形式的优越性。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户成了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主要是通过村一级与国家计划和宏观指导相衔接,家庭经营所需要的各种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大部分都要直接或间接靠村一级来组织和提供。许多地方的经验证明,村级服务功能的强弱取决于集体经济实力的大小,要增强集体经济实力,就要大力发展村办企业。改革开放以来,很多县、市把“四个轮子一起转,重点抓村办”作为发展乡村企业的指导思想,在实际工作中把发展村办企业作为壮大集体经济,完善双层经营,实现共同富裕的突破口,并在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一节村办企业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环节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很多地区初步改变了村办企业萎缩和停滞不前的状况,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村级工业的发展,对繁荣农村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优化了农村的产业结构,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加速了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壮大了农村集体经济。
1.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过去,我国大部分农村都是以农业,特别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经营的传统农业。乡办、村办、户办、联办等类的企业在农村蓬勃兴起以后,改变了农村单一经营农业的产业结构,不少农民转让承包地,办起了建筑业、工业、商业、服务业等各种形式的小企业,促使第一、二、三产业同时发展。第二、三产业的兴起,改变了中国几千年单一经营的传统农业的落后状况,使农业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化,出现农业产值比重逐年下降,非农产值比重逐年增加的趋势,初步形成了农、林、牧、渔全面发展,农、工、商、建、运、服综合经营的新局面。
2.提高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
村办工业与农民的关系最密切,同农民的利益联系最直接,它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直接影响到本村农民的收入。实践证明,凡是村办工业搞得好的地方,农民收入水平也随之提高。村办企业的兴起,不仅增强了村级经济实力,还可以支持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善生产条件,而且可以代农民交提留、摊派款以及支付村干部、民办教师、计划生育等各种补贴,减轻了农民负担,促进了家庭经营的发展。
3.促进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我国农村人多地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隐性的剩余劳动力浮现在市场上。村级工业的发展,容纳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每个农业人口平均只有0.7亩耕地的醴陵市,素有“瓷城”之称,其烟花鞭炮在国内外也享有盛名,全市以从事这两项生产为主的村办企业,吸收了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由此可见,村办企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进程,而且容纳了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开辟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新路子。
4.提供补农和建农资金,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目前,农业发展暴露出后劲不足的问题,国家鼓励发展乡村工业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利用村办企业的积累“以工补农”、“以工建农”。在乡办、村办、联户办、户办企业四个层次中,村级企业与农业的联系最紧密,不少地区村办企业的发展,为农业提供了比较充裕的财力,对巩固农业的地位起了积极的作用。
5.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创造条件
随着村办企业的发展,大量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从事工、商、服务业,越来越多的农民把自己承包的土地转让他人,这为适度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
6.为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村办企业的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在每年的生产的经营利润中,除首先安排扩大再生产所需的资金外,还可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修建学校、敬老院等集体福利的公益事业。通过村办企业,不仅经济兴旺发达,精神文明也取得了丰硕成果,真正做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乐有所处,农民深感发展村办企业的优越性。
§§§第二节村办企业发展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村级经济的运行曾走过一段曲折复杂的道路,呈现出一种削弱———恢复———发展的变化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村办企业发展迅速,在农村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加强,已成为双层经营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层次,并为繁荣农村经济以及中国的农村经济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村办企业为什么会发展如此迅速呢?
1.党的政策及政府的支持
党中央改革、开放、搞活的大政策是村办企业发展的前提。“发展乡镇企业是繁荣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的发展方针是村办企业迅速壮大的大背景,否则,村办企业就不会如此长足的发展。不少地方政府提出了“四个轮子一起转,重点抓村办”的具体政策,政府的支持等也是村办企业繁荣的重要原因,很多地方政府帮助村办企业解决资金、原材料等问题,并在企业出现困境时与村办企业同心协力、共渡难关。
2.加强企业管理
加强企业管理是发展村办企业、提高企业素质的一大关键。许多村办企业重视企业管理,制定管理配套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市场经济意识强化
改革开放不仅带来了经济的发展,而且大大促进了人们传统观念的变革。如雨后春笋般的乡镇企业、村办企业的兴建,给农民的思想观念带来了陡坡式的转变,它们不再把自己束缚在土地上,而是逐渐懂得了市场竞争的意义,逐渐懂得了技术、信息的重要性,市场经济意识在他们头脑中得到强化。市场经济意识的强化,技术、信息的运用,提高了村办企业的活力,推动村办企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4.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
我国农村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生产力水平高低不一,经济后劲也不尽相同,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发展村办企业,是一条理想的出路。相当多的村办企业都是通过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进行顺向开发而建立和发展的。
5.引进技术人才
技术人才是村办企业的主心骨,是企业腾飞的翅膀,很多村办企业都把捕捉信息、引进人才作为重点来抓。江苏省赵市乡瞿巷村三联皮件公司聘请了美国西港公司销售部经理负责质量监督并参与企业管理,短短一年的时间,原料和销售两头在外的村办企业创汇达200万元。
6.开展横向经济联合
村办企业规模小,经营灵活,这是它的一大优点,但规模小也存在着资金不足,技术力量薄弱,劳动生产率低,销售网点少等不足。很多村办企业已经意识到横向经济联合的重要性,并向横向经济联合迈出了一大步。
§§§第三节村办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村办企业虽然有所恢复和发展,但在乡办、村办、户办、联户办这“四个轮子”中仍然是薄弱环节,出现了极不平衡的现象,不少地方的村办企业数量、村办企业的就业人数出现徘徊状态,企业的经济效益不理想。产生上述问题,既有外部原因,也有企业内在的因素;既有宏观上的制约,也有微观上经济行为的不合理。就目前的情况看,制约村办企业发展的主要有以下因素:
一是相当多的村办企业没有形成与其他企业包括大中型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有企业、外资企业以及乡镇企业的网络型关系,没有出现良好的互补效应,反而出现了与它们争资金、争原材料、争销售市场的现象。这种状况的产生,不能只怪罪于村级企业,而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如我国的大中小型企业之间不也是没有很好地形成网络式的关系吗?正因为如此,不少村办企业都是小而全,专业化协作水平低。与此同时,在一个县、一个乡镇内部,村级之间,村镇之间重复建设、盲目发展、多头生产的现象突出,现在已经到了应该引以为重视的地步了。否则,参照我国经济发展的经验,在这种刚兴起时出现的一哄而起、盲目发展,企业生产经营无计划、无组织的状态,很可能导致初期“繁荣”,一定阶段之后“萧条”。
二是村办企业产品结构不合理。村办企业产品初加工、粗加工比重大,约占70%,新产品产值率和优质品产值率低,仅占2%和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