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店村首先引进了日本赤尾时装有限公司,使其与村服装厂合作办厂。1995年,村办企业服装厂已是500多人,年产值1000多万元的大厂,但由于人才、市场开发等原因,再想发展很难。引进日本赤尾时装有限公司后,产品全部出口,很快职工由500多人增加到1100多人,职工工资翻了一番,企业年产值达到8000多万元,而且固定资产投资也在不断增加,每年上缴村集体的利润100多万元,成为附近地区吸纳下岗职工最多、工资水平较高的企业,为窦店的发展、稳定作出了贡献。窦店北抗制药厂建于1988年,建成后开始几年还可以,但由于产品的更新换代没有跟上,后几年一直走下坡路,处于半停产状态。2002年村引进北京东方瑞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技术,生产高科技生物制品,产品全部出口,在国际市场上产品很畅销,每年上缴窦店村60万元,厂房、场地、人员全部利用起来,效益很好;2003年又投资上千万元对原厂房、设备进行了更新,改造并新建了厂房,扩大了生产规模,年产值达到了2000多万元。另外,还引进了北京九和药业有限公司、北京港龙装饰有限公司、北京协力制帽厂、北京兴芳伟业汽车销售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与村合作办厂,走“以资源换资本,以存量换增量”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资本运营之路,提高了乡村企业的整体水平,促进了集体经济实力的不断发展壮大。
(四)培育高科技农业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农村要想发展,就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和特长,依靠科技进步,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实现标准化生产和规模经营,带领广大农民进入市场,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
窦店村根据其本身有发展畜牧业的历史和经验,确定了“以商带牧,为牧而农”的发展思路。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窦店村就建起了肉牛场、奶牛场、清真肉联厂,生产的肉牛曾远销香港、深圳等地。窦店清真肉联厂生产的高档部位牛肉,直接销往北京建国饭店、长城饭店等几个大饭店和人民大会堂。以窦店清真肉联厂和乳制品加工厂为龙头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窦店村办企业的发展方向。为了扶植龙头企业的建设,2002~2003年村里投资1380万元建立起畜牧业优良品种繁育中心和乳制品加工厂。繁育中心采用世界前沿科学———生物工程技术,利用胚胎移植的方法发展优良品种的安格斯、比利时兰肉牛和荷斯坦奶牛,做到从牛的繁育、育肥到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作业,保证产品的质量,安全卫生,创“窦店”品牌,打入国内外市场。2002年窦店清真肉联厂通过了ISO9000产品质量认证和ISO14000环境质量认证,并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注册了“窦店”牌商标。通过投资建龙头企业,带动了周边地区3000~5000个肉牛、奶牛养殖户,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建设,是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是乡村企业的发展方向。
(五)树立“经营城镇”的理念,将窦店建成高标准的精品小城镇
2000年,窦店镇被北京市确定为33个重点建设小城镇之一。面对这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窦店村树立“经营城镇”的理念,把一切可以用来经营的城镇资源作为资本来运作,优化资源配置,参与市场竞争,坚持以引进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这几年来,在抓好规划的前提下,窦店村全面启动规模适度、建筑水准高的现代住宅小区建设,引进三家具有较强实力的房地产开发商与村合作开发,搞股份合作制,实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互惠双赢的原则。几年多来,新建高标准住宅楼40栋,建筑面积20多万平方米,铺种草坪、花卉5万多平方米,修住宅小区内柏油路1.2万平方米,治理排水沟3000米,总计投资在2亿元以上。并且,计划在3年内把窦店建成生态型、智能化的精品小城镇。房地产开发和旧村改造工程是迅速改变农村面貌,改善群众生活环境、居住环境的重要途径,也是全面提升农村发展速度,壮大集体经济,增强综合实力的切入点。
(六)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近些年来,窦店村投资建起了全市一流的小学校、幼儿园、卫生室、科技大楼;拓宽改造了街中心公路,路两旁铺上了彩砖,种上了花草,安上了路灯;建起了万吨水厂,让群众喝上了优质的纯净水;对贯穿全村的两条排水沟进行了治理,形成了雨污分流,全封闭、防渗漏的地下排水沟;建起了街心花园和健身娱乐场所、中老年活动室、图书室。每年“九九”重阳节,都要给全村60岁以上的老人赠送保暖衣被等礼物。对为窦店村作过突出贡献的老人按月发放补助金,对村里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给予奖励和补助。村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家庭和睦,幸福安康,全村向着更高的小康生活迈进。
(七)努力实现集体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增强集体经济的活力和实力,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改革的深化,如何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是一个新的课题。窦店村将集体经济的发展融入整个市场经济体系中,探索集体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坚持因地制宜,走多元化、多空间、多层次、多门类、多途径发展的路子。窦店村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目前采取的形式有资产经营型、资源经营型、资本经营型、合作经营型、产业化龙头型、劳动就业型等集体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实践证明,集体资产的多种实现形式,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途径。只有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了,才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保障体系才能不断完善,社会才能稳定,才能推动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才能使广大农民尽快致富,奔全面小康。
(八)窦店村的发展思路
窦店村下一步的发展计划是加快工业小区的建设,实现工业强村、工业富民的目标。
农村工业化是农村城市化的基础,只有工业的繁荣,才能支撑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为农村城市化提供不竭的动力。窦店工业小区位于107国道和京石高速公路西侧,交通便利,空气新鲜,地理位置优越,现已有北京东方瑞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北京九和药业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入驻。一个高科技生物产业基地正在形成。医药产业在国际上被称为高科技、高投入、高效益、高速度的永不衰落的经济产业,极具有发展前景。窦店村制定了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重点要引进一批生物工程、现代新型制造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优化发展环境,做到亲商、安商、富商;以资本运营的方式,利用土地、资源、人口、物力和财力的优势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实现工业强村、工业富民的目标。
(资料来源:仉锁忠.大力发展集体经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窦店是这样建设小康村的.中国合作经济,2004(6)。作者仉锁忠为北京市房山区窦店农牧工商总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五、拓宽产业领域确保村经济持续发展
———浙江省奉化滕头村
(一)基本情况
浙江省奉化滕头村位于奉化城北6公里,距宁波市区27公里。全村现有291户810人,55公顷耕地,13公顷果林,10公顷山林,4公顷水面。这样的村子在中国实在是太平常了,然而它却创造了奇迹:工农业总产值连年快速递增,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滕头人民在实践中探索出的这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农村路子,为中国农村改革提供了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滕头村经济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探索创新的过程,又是一个产业领域不断拓宽、产业间相互依存促进的过程。
目前,全村已拥有各类企业37家,其中工业企业20家,三产企业10家,农业企业7家,走上了以高效农业为基础、村办工业为主体、第三产业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协调发展之路,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2003年度,滕头村在处于“非典”、高温、干旱以及缺水少电等各种非常因素的干扰的情况下,全村社会各项事业仍取得丰硕成果,共实现社会总产值16亿元,利税1.8亿元,村集体可用资金320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1520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5%、33.3%、14.3%、6.2%,并获得全国农村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地方“三农”工作典范和首批浙江省小康示范村的称号。
(二)现代化的农业
滕头村的发展是与农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40年来,滕头村在农业方面跨出了三大步:
第一步:60年代初,不依不靠,用“一根扁担两只肩”改土造田,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解决了村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80年代中期,积极探索,及时推进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生产,组建了集体农场、大型畜牧场、果场、花卉园艺场、特种水产养殖场和农机服务队,把90%的劳动力从土地上分离出来去从事工业与第三产业的发展,解决了生产力的发展问题。
第三步:90年代末,抢抓机遇,以植物组织培养中心为依托,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形成了以创汇、精品、高效、生态和旅游观光农业为主体的现代农业生产格局。农业公司实行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分别到大堰、尚田租赁土地1000多亩,种植绿色农产品大葱,并克服高温、干旱等自然因素,使大葱喜获丰收,亩产达3000公斤,每亩增收上千元,大部分出口到日本。其中两项研究的项目,被国家列为科技星火项目。2003年农业公司产值达500多万元,出口创汇50万美元,创历史新高。科技农业正成为滕头大地上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
总结起来,滕头村的现代化农业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改土和科学施肥相结合,建立“以田养田”的循环系统。滕头村在进行大规模耕地改造以后,为了保持耕地土质进入良性循环,建立了村级土壤改良攻关小组,探索科学施肥方式,研究土质改良方法。经多次试验,找到了一条“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以土定肥,以肥补缺,平稳推进”的科学施肥方法,并长期坚持大面积种植绿肥,推行稻草还田,大量开挖,使用河泥、牲畜粪便等农家肥,适时补充土壤有机质含量。
二是改革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种养循环系统。传统的农业生产以平面式种养为主,土地等资源利用率较低,经济效益较差,而且容易造成水土流失。为了解决传统农业的不足,滕头村经多次试验,总结出了多层次、立体化种养模式,大大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也有效地防止了土地退化和水土流失。目前,滕头村已形成了7种立体种养殖模式:第一,农作物轮作,即麦———稻———稻、油菜———稻———稻;第二,粮肥轮作,即绿肥———稻———稻;第三,果粮间作,即麦(或其他经济作物)———橘树;第四,立体种养,即河堤种果树,水面殖菱,水中养鱼;第五,鱼塘立体养殖,即鲢鱼(上层)———草鱼(中层)———鲫鱼(下层);第六,室内立体圈养,即上养鸡,下养猪;第七,山地立体开发,即山顶封山育林,山腰养竹产笋,山脚栽橘种桃。通过发展立体农业,不仅开发利用了农业资源,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而且美化了农村环境,提高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是结合开发农村能源,实现“种、养、加、沼”四结合的物质循环系统。过去,滕头村村民用柴草作燃料,既破坏了山林,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又污染环境,使秸秆难以还田,破坏土壤与农作物之间的物质循环,同时也浪费了大量的生物能源。为突破这一不良的物质循环系统,从1978年开始,滕头村就着手研究生物能高效利用的废物加工转换。以后随着种植业和养殖业的规模发展,村里开始规划建立饲料加工厂和沼气站,并于1991年筹集60多万元资金,建起了一座容积为500立方米的沼气池,日产沼气375立方米。1997年,畜牧场饲养的5000头供应香港的特种猪和1000头普通肉猪为沼气站每年提供了产沼气原料5130吨。这样既解决了全村居民的生活燃料,也形成了废旧物质良性循环的系统,即农业副产品加工成饲料,饲料喂猪,猪粪用于生产沼气,沼气用于农村生活和生产燃料,沼液用管道排放到农田作肥料,沼渣再加工成颗粒饲料喂养鱼虾。从此,告别了千百年来烧柴做饭的历史,提高了生物能的利用率,实现了废物利用,防止了废物和烟尘对环境的污染。
(三)快速发展的工业
村党委始终把发展工业经济放在重要地位,加大技改投入,注重产品的质量与效益,增强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爱伊美制衣公司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由原始的工贸型向贸工型转变,企业逐步向多元化、国际化、集团型发展。2003年公司加大对土建、技改等项目的投入,实施品牌化战略,投资5000多万元添置了先进的生产设备,新增员工1200多名,年生产能力达200万套。国内外市场进一步拓展,新抢占欧盟、中东、港澳等市场,并在美国、法国设立办事处、销售公司,在国外新注册19个商标。2003年产值8亿元,出口创汇6000万美元,利税1.1亿元。此外,聘请国内影视明星王庆祥作为企业形象代言人,多次参加国内、国外大型服装节。
出口包装厂以开展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为契机,在全厂广泛开展以提高质量、开拓市场为重点的质量年活动。从产品接单、下单到生产,环环紧扣,实行奖赔挂钩,在原材料不断涨价的情况下,仍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受到客户和同行的一致好评。
亚力不锈钢厂外树形象、内强管理,2004年初就一次性投入180万元增置不锈钢冷轧设备,以提高产品质量和产出率,增加市场竞争力。同时,注重培养一批适应新设备的技术员工,以适应企业发展需要。
润盾公司因发展需要从原滕头迁至占地4万平方米的萧王庙大埠,并不断提高企业现代化程度。公司率先引进国际领先的高精度磨床,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在国内同行中确立了地位,为公司进行二次创业打下了基础。
(四)日益发达的第三产业
20世纪90年代以来,滕头村发挥自身优势,发展以建筑房地产、园林绿化、旅游和观光农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目前以园林绿化、房地产开发、生态旅游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已成为滕头村经济增长点,2003年实现产值5.7亿元,占全村总产值的35.7%,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园林公司2003年创总产值1.8亿元,实现销售额1.03亿元,承接合同造价1.2亿元,其中上百万工程达19个,又分别获得园林古建筑企业三级资质和建筑装饰丙级资质,为跨行业发展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