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风气构成了南岭村公民道德建设的又一特色。村里建起了图书馆,总藏书量4.2万册,户均240册,人均53册。南岭村家家有书架,少则一架,多则两三架,家庭人均藏书50多册。家家户户订报刊,少则两份,多则十几份,户均4.6份。读书在这里已成了习惯,晚上阅览室里座无虚席,去晚了,只好站在书架前读。
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成为南岭村公民道德建设的一个支柱。平均年龄63岁的“老妈妈演唱队”是南岭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些昔日操劳在田间地头的老妈妈,如今昂扬地站在舞台上放歌。全村不管男女老少,每个人每周都要参加一两次歌舞活动,这种活动更多是以集体参与的形式进行的,并在娱乐中不断推出新节目,透着一种对理想的追求。
(四)南岭村成为“旅游村”
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南岭人把目光投向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先后投资兴建了一系列旅游项目和配套设施:投资200多万元建成了占地1万多平方米的水上乐园,投资300万元建成了占地1万多平方米的滑草场,投资300万元建成客家民俗园,投资330万元建成了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儿童娱乐城。此外,南岭村还建成了百鸟园、农作物观光区和中国历史长廊等游览区,以及溜冰场、高尔夫球练习场等各种游乐设施。南岭村已经被深圳市旅游局推荐为重点旅游区,2003年接待中外游客14万多人次,旅游收入达4000万元。
南岭人引以自豪的是,村里拥有一段800多米长的仿古长城和别具一格的观光缆车。中南地区和北京、上海等地的10多家省市级报社老总来到南岭村参观,乘坐缆车登上山顶,风景如画的深圳市区和南岭村尽收眼底。他们感慨地说:“南岭村让我们大开了眼界。”
漫步南岭街头,你会惊奇地发现,这里不仅有一流的旅游设施,而且有着一流的管理。公园内卫生设施一应俱全,垃圾收集点设置密封式分装收集容器,24小时轮班的清洁队伍使得这里的路面上看不到任何废纸、塑料袋等垃圾。南岭村还专门聘请了园艺师负责管理园内的绿化工作,并结合各建筑和地形配植有特色的花草树木,使得这里一年四季山青草绿,鲜花飘香。“旅游新村”,成为南岭村的又一品牌。
(五)改革开放致富,与时俱进长富
20多年前,南岭村家家生产靠贷款、户户生活靠救济,穷得远近闻名。看着穷怕了的村民,党总支书记张伟基和全村的党员们下定决心,一定要带领群众闯出一条致富的路子。
1982年,南岭村党总支利用几间旧仓库,引进外资,办起了村里的第一家来料加工厂。此后的20年里,南岭人先后建成了4个工业区,吸引30多家外资企业进驻。同时,村党总支根据南岭的自然条件,兴建了一个郊野公园和度假村。
“致富靠的是改革开放,长富需要与时俱进。”南岭村党总支非常清楚“思进”对南岭经济发展的意义,村里在大力发展工业的同时,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加快旅游设施建设,大大增强了集体经济的实力,培育了南岭经济发展的后劲。
1991年初,南岭村决定建一个综合市场。一些村民搬迁时,把一些早已闲置不用的旧农具、破家具扔掉了。看着这些“破烂”,张伟基与村党总支成员觉得,这些正是“思源”的活教材。于是,村党总支决定把这些“破烂”收集起来,让南岭人的后代记住父辈们的辛劳艰苦,记住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于是,一个意义深远的致富思源展览馆在南岭建成,成为时时激励南岭人的传统教育和改革开放教育的基地。
在南岭,富而好劳、富而崇德、富而好学、富而思进已经蔚然成风。大中专学生毕业回村参加工作,必须先在村里专干重活脏活的修路队、清洁队、林果队劳动锻炼一段时间。1990年,村党总支发出了“拆掉神台,兴建书台”的号召,仅3天时间,全村170多户村民主动拆掉家里的神台,换上了书橱、电脑桌。
20年来,南岭村没有一个适龄儿童失学,村夜校的外语、电脑、企业管理班期期不断,全村没有一人违反计划生育政策,村里先后向贫困地区、灾区和希望工程捐款4000多万元。
(六)党员和群众贴心,群众向党员看齐
“公心、责任心、事业心”,是南岭村党总支对全村76名党员的要求。张伟基说,党员有了这“三心”,才能和群众“贴心”。
村里扩建厂房,有村民怀疑分管这项工作的一名党总支委员“不干净”,提出要查账。党总支当即决定:查!然而这一查,却查出了一个一身正气、拒收包工头贿赂的共产党员的形象。
多年来,南岭村的党员干部没有一家私人小店,没有一平方米的私家厂房;他们和村民一样按时签到上班,和村民一样同股同利,从来没有任何特殊。
和群众贴了心,南岭村的党员干部就敢于向群众喊出“向我看齐”。党员干部每周参加2次集体劳动,是南岭村党总支的硬性规定;在村党总支、村委会的干部家属中,有6人在村清洁队当清洁工,其中就有张伟基的爱人,而且一干就是十几年;南岭村的干部掌握着10亿元资产,迄今没有发现一个干部违法违纪、出现经济问题。
作为党的十六大代表,张伟基说,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带来了南岭村的富裕和变化,南岭村的富裕和变化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结果。“南岭人不但要眼前富,还要长久富;不但要物质富,还要精神富;不但要个人富,还要共同富!”
(七)富而思进奔小康
在共同富裕奔小康的道路上,南岭村党总支始终重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创新德育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倡导富而好劳、富而崇德、富而好学、富而思进,有效避免了部分富裕地区出现的“不劳动、不学习、不务工、不经商”的“四不”现象。
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富裕起来的南岭村十分重视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近年来,南岭村先后投资兴建了致富思源展览馆、中国历史长廊、客家民俗园、长征雕塑园等项目,使以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教育为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日趋完善。它们不仅成为村里青少年思想道德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教科书”,还成为深圳市很多中小学生的“第二课堂”。
他们把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采的文化生活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建设的有效载体,努力提高青少年的文化意识和文化修养。南岭村对青少年的教育强调“过三关”,即规定每个青年读书毕业回村工作时,必须先过“劳动关”———到村里最艰苦的修路队、林果队或清洁队劳动一段时间;过“文化关”———至少达到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过“思想关”———劳动之余,接受村政治指导员的思想政治辅导。
为了使思想道德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南岭村把德育工作与分配制度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了利益杠杆的调节作用,使思想道德教育的各项内容都有了具体的、量化的奖惩办法。对一些品学兼优的学生,村里每年发给奖学金,大专院校毕业回乡工作的,工资享受副厂长级别待遇。实施了这些规定,思想政治工作由软变硬、由虚变实,读书、劳动、远离黄赌毒等都成了南岭村青少年的自觉行动。
南岭村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村里适龄青少年全部上学,无人中途辍学。至2004年,这个村已有85人考入大学,另有2名青年在国外留学。很多青年在工作中崭露头角,成为各行业的管理人才,有的还被村民选为村党总支、村委会的干部。
(八)继续前进的指针
“两思”、“三不”精神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统一的,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两个务必”的重要内容,是南岭村人在新的征途上夺取新胜利的指针。他们决心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发扬“两思”、“三不”精神,努力抓好“一、二、三、四、五”,把南岭村建设成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就是贯穿一个主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南岭村党总支决心牢牢把握这个主题,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忠实实践者。
“二”就是实现两个率先。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给南岭村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指明了方向。改革开放20多年来,南岭村的集体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村民生活得到了很大提高。南岭村将加快发展步伐,全方位地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下一步,南岭村将大力进行信息化建设,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先进手段,将村的各单位、各部门、村民住宅小区联结起来,实现智能化管理,并运用网络普及“一机两语”(计算机、国语、英语)教育,力争率先建成信息化新农村。
“三”就是促进“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南岭村将进一步加强物质文明建设,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大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强全村的经济实力;坚持越富越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政治文明建设,推进村务公开,依法治村,完善管理,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四”就是抓好四项重点工作。第一,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第二,抓好“固本强基”工程,把南岭村党总支建设成为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第三,抓好人才培养,营造浓厚的学习风气,建设学习型社区,培养高素质的村民。到2005年,力争使全村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村民占比达到15%。第四,抓好环境建设,改善群众的生活环境,提高村民生活质量,把南岭村建设成为安全、方便、舒适、和谐的花园新村。
“五”就是实现五大目标。南岭村党总支决心团结、带领全村干部、群众,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为实现南岭村经济更加繁荣,生活更加富裕,村民更加文明,环境更加优美,管理更加先进的目标而奋斗。
(资料来源:1.胡谋,沉树人.深圳龙岗南岭村党支部:致富思源富而思进.人民日报,2002年11月1日;2.李南玲.南岭村:富而思进奔小康.深圳特区报,2004年9月13日;3.胡谋.深圳南岭村公民道德建设有声有色.人民日报,2004年9月11日。)
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集体经济
———窦店村建设小康村的基本经验
窦店村位于北京西南38公里处,因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窦建德在此筑城屯兵而得名。全村1260户,3390人,耕地4000亩,居住着汉、回、满、壮四个民族。
1978年以前,窦店村是远近闻名的“破街烂镇穷窦店”。改革开放以后,窦店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走出了一条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小康之路。2003年,窦店村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6.7亿元,实现生产总值1.3亿元,上缴国家税金438万元,人均纯收入8757元,集体资产总额达到1.5亿元,90%以上的农民进入了工厂和第三产业。他们在欢歌笑语中同束缚了他们几千年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告别,进入了现代化的小康生活的行列。
(一)坚持科技兴农,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窦店村地理位置优越,土地平整,水源充足,特别适合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的生产,但是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粮食亩产始终在六七百斤徘徊。为了把粮食产量搞上去,窦店村从北京农科院请来以程序为首的9名农业专家和技术员,在窦店一干就是十年,进行了41项科学实验,取得了30多万个数据,培育出了高产、早熟的小麦、玉米新品种,并且进行了耕作制度的改革,改“三种三收”为“两茬平播”,结果亩产提高四五百斤。这项科研成果在北京市全面推广后,1988年北京市播种150万亩,仅此一年就增产粮食20亿公斤。为此,窦店村获得了国家1988年星火科技奖,科学技术在窦店从此站稳了脚跟,从干部到社员,村民们更加热爱科学,尊重人才。
“两茬平播”耕作制度的改革,为农业机械化铺平了道路,窦店村投资300万元购进大、小农业机械250台件,实现了从播种到收获全过程的机械化作业,原来全村一千六七百劳动力常年在地里劳动,科学种田加机械化后,解放出了95%的劳动力,全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不足100人,而且粮食产量一直稳产、高产。
窦店村粮食生产的突破,机械化的实现,为全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劳动力结构的变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大力兴办乡村企业,开始了全方位的经济起飞
农业产业由单一经营的畸形结构向多部门、多行业综合协调发展的结构转变是生产力进步的标志。20世纪80年代初,窦店村以市场为导向,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大力兴办乡村企业,先后建起了服装厂、砖厂、瓦厂、构件厂、建筑队、奶牛场、肉牛场、清真肉联厂、饭店、制药厂、商店等20多家村办企业,安置了全部的从超载的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劳动力,并吸纳了不少的外地工。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成为新一代的农民,实现了由从事农业到从事非农业,由农民到工人的转变。20多家村办企业迅速地发展起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1977年,窦店村人均纯收入只有79.6元,全村总分配额为33万元;2003年窦店村人均纯收入8757元,总分配额3494万元,人均增收109倍。在这3494万元中,从农业取得的收入是105万元,占总分配额的3%,97%的收入来源于企业。农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楼房、汽车、电脑等高档消费品进入了普通家庭。
(三)引进国内外企业和高科技企业,提高村办企业的整体水平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原有的村办企业在体制结构和素质上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以数量制胜和以卖方成本定价已成为历史。面对国内外市场的新形势,村办企业要想继续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以大的视野、新的角度来重新审视,重新定位,要在发展思路、发展模式、发展力度、发展体制上不断创新,大胆突破,走新型工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