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庄乡镇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运作管理模式,放在全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大背景之下去看,的确有它自身的特色。刘庄经济的所有制性质,是以行政村为基础的集体统一经营的全体村民共有的合作经济。史来贺把刘庄经营模式概括为四句话:“综合经营,专业生产,分工协作,奖罚联产。”他们走的是一条按劳取酬、合理差别的共同富裕之路。实践证明,刘庄的独特模式,使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如今刘庄的年产值相当于建国初的数万倍,固定资产总值9.1亿元,而建国初期的固定资产几乎为零。同时,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大幅度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当于新中国建立初期的200倍。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途中,刘庄经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特别是在对乡镇企业的认识高度、重视程度、理解深度等方面,可以给予我们诸多具有前瞻性或后续性的启示。
1.发展乡镇企业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坚持狠抓乡镇企业不动摇,在刘庄的发展史上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当前全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由于受农村人口多、资源匮乏、底子薄的影响,必然得有一个切入点,对于大部分农村来说,这个切入点应该是坚持不懈发展乡镇企业。史来贺一向认为,发展是硬道理,发展乡镇企业,壮大集体经济,坚持社会主义,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应当是农民矢志不变的选择。
中央曾多次指出,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民的富裕,就没有全国的富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基础、最重要的是经济的支撑,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纯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都需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来实现。尽管各地在发展乡镇企业的形式上不拘一格,有的是共同富裕型,有的是先富带动型,有的是个体致富型,但是靠发展繁荣,靠发展乡镇企业达到富裕文明的事实却是相通的。刘庄的今天正是靠与时俱进大力发展乡镇集体企业换来的。目前刘庄的农业产值占其全村总产值的比重不足0.1%,“无工不富”在刘庄得到了很好的诠释。综观农村全局,无论是集体经济还是个体私营经济,二者皆统一于乡镇企业,在这个总的经济载体之中,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正是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的必由之路。
2.发展乡镇企业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离不开经济实力作基石。乡镇企业的积累,除了扩大本身再生产之外,很大一部分可以用于武装农业,反哺农业。当然,靠农业自身积累来实现农业现代化也不是绝无可能,但道路会更艰辛、更漫长,况且农业产业化本身也需要有龙头企业来牵动整个产业链。乡镇企业作为以农民为主体兴办的企业,来源于农业,根植于农村,与农业、农村、农民密不可分。以有规模、上档次、效益好的乡镇企业为骨干,建立一头连着大田,一头连着市场的产业化经营簇群,无疑是最为理想的首选。刘庄农业实现了产业化、现代化,全村的农田只有19名农业工人进行经营管理,浇地是微机控制,移动式喷灌,打药用飞机,耕、耙、播、收全使用大型机械,而且效率很高,收获时三天就可全部完成。刘庄“以工补农”的投入累计近亿元,雄厚的经济基础彻底改变了传统农业,使之跃变为现代农业。
3.发展乡镇企业是实现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有力保证
农村工业化、城市化最根本的标志是非农产业的收入要达到60%以上,非农人口要达到50%以上。我国农村现状和城市状况表明,最直接的办法是就地转化农业剩余劳动力。发展乡镇企业是用“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方式就地吸收、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渠道,是破解农民就业难题的金钥匙。刘庄村民的生活水平之所以能够赶上甚至超过城市,关键就在于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刘庄农业收入占村民纯收入的比重不足1%,98%的劳动力从事工业生产,另外还安排了附近和外地的6000多名人员在刘庄企业就业,多项软硬条件超过部分城市。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刘庄就是一个最具有说服力的样板。
4.发展乡镇集体企业,需要一个有强大感召力、凝聚力的带头人和一支高素质的、优秀的企业家、职工队伍
刘庄最突出的经验,就是有一个优秀的带头人始终坚持发展集体经济。史来贺无疑是一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典型人物。他长期根植刘庄,把毕生精力贡献在刘庄的事业上。他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坚持真理,与时俱进。他敢为人先,光明磊落,厚德载物。他抓物质文明,抓精神文明,抓政治文明,而且都有独到之处。他带出了一个坚强的党委班子,一个出色的企业家队伍,一个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一个高素质的职工队伍,一个充满生机和大发展潜力的新刘庄。他把传统的集体经济和市场经济有机地对接起来。刘庄模式的形成说明,村办集体经济只要管理到位,运作得当,克服缺点,不断完善,仍然可以很好地巩固发展下去,仍然可以作为农民致富的靠山。同时,它还有巩固基层政权,落实各项政策,强化思想工作,融洽人际关系,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公益事业,促进共同富裕等重要作用,不失为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重要模式之一。
在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条件下,以农民共有共富为特色的村办集体企业,完全可以与当前在农村蓬勃兴起的个体私营企业、股份合作企业平行不悖地发展,优势互补地共生,从而在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收到殊途同归之理想效果。
(七)后史来贺时代的刘庄村
刘庄村实行民主政治,依法治村。2003年4月史来贺病逝以后,村党委结合刘庄村情,直选新的党委书记,让大家在没有任何示意的情况下,充分民主选举所信赖的人。20多年前主动放弃郑州大学学习生涯,回村当农民,和乡亲们一起艰苦创业的史世领,颇有乃父史来贺的风范和襟怀,深得村民信赖。2003年5月13日,在刘庄村全体党员大会上,史世领以满票当选为新的党委书记,同年7月当选为村委会主任。
刘庄新一届党委不负众望,带领全村干群按照史来贺书记生前勾画的宏伟蓝图,切实抓好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刘庄的经济继续快速健康发展。两年来,刘庄的企业继续扩大规模,对国家的贡献进一步增加,人均收入进一步增加。现在,华星药厂青霉素第五期工程即将竣工投产;第一批160套别墅式农民公寓已经建成。
为提升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升级转化,刘庄采取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在北京建设与刘庄产品相关联的集生产、科研为一体的研发基地,利用其人才、信息、科技等资源优势,加大科技含量,对传统产品进行了技术改造和创新,使之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重视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村党委注重树立、表彰先进典型,评选“五好”文明家庭和厂级、村级劳动模范,并组织他们到青岛、泰山等地参观旅游。心系群众冷暖,关心群众健康,组织对全村大人、小孩进行全面身体检查。
发展旅游业。村党委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思路,建设刘庄全国农业示范点。示范点有史来贺事迹展览馆、史来贺生前办公室、史来贺故居、刘庄的三代住房、高科技工业园区、高标准农业喷灌区、教育园区等景点,供游客参观旅游。
现在,刘庄村新任党委书记史世领,带领刘庄村民继承老书记的遗志,按照老书记勾画的宏伟蓝图,3~5年内努力做好三件事:一是投资3亿元,将华星药厂建成全国最大的青霉素药品原料生产基地,投资12亿元建设大型电厂,力争3~5年内使刘庄经济总量超30亿元;二是2005年年底前完成新型公寓为主的新村建设;三是继续推进刘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刘庄村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
(资料来源:1.刘庄村网站;2.靳玉仁,卢发光.解读刘庄发展经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国著名劳模史来贺发展乡镇企业40年实践之启示.乡镇经济,2004(1);3.大地丰碑———记河南省新乡县刘庄村党委书记史来贺.河南日报,2003年9月19日。)
三、致富思源富而思进
———深圳市龙岗区南岭村
南岭村是深圳市龙岗区布吉镇的一个行政村,面积4.12平方公里,户籍人口800人,外来人口15万人。南岭村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抓好两个文明建设,先后获得了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示范点、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省文明示范村的称号,村党总支和村委会分别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全国模范村民委员会的称号。2003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2.3亿元,纯收入1.1亿元,人均纯收入13万元,村集体固定资产10亿元,出口创汇6亿多美元,为国家创造税收1.5亿元。
2000年2月22日,江泽民同志到南岭村视察时指示,要致富思源、富而思进。2003年4月12日,胡锦涛同志来考察,要求南岭村努力做到不自满、不松懈、不停步,把南岭村建设得更好,使群众生活不断得到改善,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一)科学的经验总结
改革开放以前的南岭村是出了名的穷村,全村集体固定资产不足7000元,人均年收入不到100元。村民们过的是“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穷日子。因为穷和脏乱差,它被人称为“鸭屎围”。
改革开放后,村党总支和村委会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永不停步的精神状态,做到三个“始终坚持”:
一是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机遇,使村的集体经济在20多年的发展中迈了四大步:第一步,1980年与内地企业合作办起了第一个内联工厂,并引进外资办起了第一个来料加工企业,形成了第一个工业区。第二步,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并发表重要讲话,南岭村抓住机遇,投资9000多万元兴建了南岭村的第二个工业区,引进了8家规模较大的外资企业。第三步,1997年,乘党的十五大胜利召开的东风,南岭村加快发展步伐,再次投资8000多万元,兴办了第三工业区,吸引了日本及我国台湾、香港、内地的10家技术含量较高的企业前来落户。第四步,2000年,认真贯彻江泽民同志到南岭村视察所作的重要指示,兴建了第四工业区,引进了一批企业,提高了商贸业、旅游业的档次。
二是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做到越富越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南岭村对富裕起来出现的新情况,及时开展了“四个倡导”的教育:倡导富而好劳,艰苦奋斗创大业;倡导富而崇德,破旧除陋树新风;倡导富而好学,重教求知育新人;倡导富而思进,戒骄戒躁求创新,使全体村民做到“穷时有穷的志气,富时没富的毛病”。
三是始终坚持抓好基层党的建设,把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群众不断前进的坚强堡垒。要求全体党员、干部自觉做到“三心”(公心、责任心、事业心)和“三情”(对党有感情、对群众有亲情、对工作有热情),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南岭村发展变化的历程,我们深深体会到,江泽民、胡锦涛两位领导同志“两思”(致富思源、富而思进)、“三不”(不自满、不松懈、不停步)的重要指示,正是对南岭村发展经验的科学总结。南岭村富起来后,一定要不忘创业的艰辛,牢记“两个务必”,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给自己加压,把荣誉、成绩作为新的起点、新的动力。
(二)强大的精神动力
每一个时代都要有自己的时代精神,每一个民族都要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和动力,以动员、鼓舞人民群众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而奋斗。只有这样,才能凝聚起全民族的力量,实现民族振兴。
就南岭村人来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两思”、“三不”就是南岭村人共同的价值观,就是推动永远与时俱进、永远锐意进取的强大精神动力。今天的好日子究竟是怎么来的呢?水有源,树有根,南岭村好日子的“源”和“根”就是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正确指引,就是靠党的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就是靠党的正确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是靠各级领导的支持、关怀,就是靠全体村民的艰苦奋斗。通过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教育,南岭村人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越思就越信仰,对党的改革开放政策越思就越拥护,对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越思就越信赖,对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思就越有信心,对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越思就越坚定。
“两思”、“三不”精神不是自发形成的,也不是自发就能做到的。要做到“两思”、“三不”,就要坚持“四个必须有”:一是必须有坚定的政治方向。二是必须有远大的理想,也就是要把南岭村的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推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联系起来,对国家和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三是必须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就是要把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富裕、文明的新农村,作为坚定不移的奋斗目标。四是必须有艰苦奋斗,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生活越好,越要勤俭节约;成绩越大,越要谦虚谨慎;任务越重,越要艰苦奋斗。
(三)公民道德建设有声有色
南岭村把公民道德建设融入摸得着、看得见的载体之中,不是一般号召,不流于形式,而是实实在在,从一点一滴做起,使公民道德建设化作村民的自觉行动。
南岭村是率先富裕起来的村子,2003年全村集体经济总收入2.3亿元,人均年收入13万元,村里实行工资制,年老农民享受退休金,村民享受公费医疗,学生、儿童公费入学、入园,村民全部住上了别墅式的楼房。脱贫后,个别青年不读书、不劳动的现象引起党总支的重视,党总支提出了“穷时有穷的志气,富时没富的毛病”的号召,大胆探索,使教育载体和制度保证相结合,从而使追求文明变成了全体村民的自觉选择。
南岭村1983年针对村民文化水平不高的状况,创办了夜校,并一直坚持开办至今。如今的夜校不仅仅是讲授文化课,而且融进了与时俱进的新内容。该村聘请了全省知名的专家、教授,开办了每周一次的公民道德纲要专题讲座,“做人与做事”、“怎样才是一个文明村民”、“思想文化修养”等,生动的讲座,使村民懂得了“有钱不等于幸福”、“越富越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道理。村委会每个季度请在村民身边的文化素质高、科技本领强、遵纪守法等方面的典型现身说法,激励、感染和教育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