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跟你说件事,我让虞舜带兵南征去了。”
L2149年的某天,禹突然找到了益,皋陶死后继任管理百官与民事的益。
百官之长,或者说五官之长,在后世的称呼为“相”,而在当时则称为“伯”,因此,益又曰伯益。①
益很是吃惊,他是知道禹的性子的,所以反而对这件事有点反应不过来:“你这是,不,你是怎么突然就有了这个想法的?”
“前几年不是将女娲跟五色结界一起打包运到常羊山扔给了刑天么,结果压缩五色结界的人全都蛮干强行压缩的,破了当地的风水跟庇护,前些天神州地震就把唐尧在那附近发现的伏羲笔记,也就是‘记天地造化之始’的‘金璧之瑞’给震裂了……”②
“当时我就吐槽,可以把这些东西刻在一些不易损坏的事物上啊,然后我就突然想到了,可以我来效法前人这样来一发的。”大禹语调一转,兴奋起来,“而且,轩辕、唐尧只是作一时一地之图,而我可以将天下地理,包括交通与资源,乃至天地变迁都融于图内啊,益!”
“益,今四海归服,天下平定,最不安定的虞舜也被我打发南征了,正是无后顾之忧可以大干一番的时候啊。”大禹目光炯炯地看着自己的忘年交,满是期待,“那么,益啊,你愿意与我再走一遭四海八荒,踏遍九州天下吗?”
“当然,我将与你并肩,一直支持你、追随你,与你同在,一直到死!”益激动得不能自已,拍案而起,大声说道。
禹笑了,益也笑了,笑得那么的纯粹,以及灿烂。
————
《左传·宣公三年》:“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
《山海经补注·序》:“收九牧之金,以铸鼎。鼎象物,则取远方之图,山之奇,水之奇,草之奇,木之奇,禽之奇,兽之奇,说其形,别其性,分其类,其神其殊汇,骇视警听者,或见或闻,或恒有,或时有,或不必有,皆一一画焉。”
大禹一声令下,九州之牧无论是否心服,全部老老实实地将自己封地的地图进献给大禹。在古时,一个方国若是进献地图,当真可谓是绝对的臣服,大禹之威名,由此可见一斑。
L2144年,虞舜死后,禹和益带着初步加工整理成的九州地图,离开帝都,游历八荒以校正地图。
大禹出门十七年,王朝大小事务由其子启处理。十七年来,大禹未称帝,天下方国无一敢称帝。
《山海经·大荒南经》:“禹攻云雨,有赤石焉生栾,黄本,赤枝,青叶,群帝焉取药。”
《山海经·大荒西经》:“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负子),有两黄兽守之。有水曰寒暑之水。水西有湿山,水东有幕山。有禹攻共工国山。”
《山海经·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先槛大逢之山,河济所入,海北注焉。其西有山,名曰禹所积石。”
《山海经·海外北经》:“禹所积石之山在其东,河水所入。”
《山海经·大荒北经》:“有毛民之国,依姓,食黍,使四鸟。禹生均国,均国生役采,役采生修鞈,修鞈杀绰人。帝念之,潜为之国,是此毛民。”
《山海经·中次三经》:“青要之山,实惟帝之密都。北望河曲,是多驾鸟。南望墠渚,禹父之所化。”
《山海经·海外北经》:“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
L2127年,耗时十七年足迹踏尽四海八荒校正绘出《山海图》后,大禹归来称帝,勒令天下进贡各式特殊金属,即绝世炼材。
大禹铸九鼎,铭刻《山海图》于九鼎之上,将之敬于宗庙,外人莫能一睹真容。九鼎从此成为政权的象征,也成为天下争夺的对象。九鼎为政权象征,并非只是象征意义,而是具有实际意义的。
九鼎上面的世界地形图、交通线、矿藏指南、沙漠水资源图、动植物分布图乃至太古废墟宝藏当真是弥足珍贵,其价值比九鼎材质价值更大——九鼎好比地球百科全书,有了它,就有了问鼎天下的基础。
大禹为人,虽非儒家所说的理想形象,到底也是境界深远,颇有些圣人不仁之风。既是圣人不仁,不甚在意凡世之事,也自然对世人一视同仁,心思磊落。
出于名义需要,维护王朝法律章程,大禹于L2127年称帝,令九牧贡金铸成九鼎。九鼎干系甚大,不便公开,但大禹认为天下百姓都有权对自己所在的世界有所了解,遂令益酌情删减,据《山海图》著《山海经》。
益欣然领命,潜心著书,历时数十载,雕琢文字,著成《山海经》流传于世。
禹和益,忘年之交,两人一生之交情,全落在“山海”二字之上。
L2231年,两人一道“治水”,为开路先锋,耗时十三年,将举国上下迁回东方。
L2149年,两人一起整理图书,制成《山海图》初稿。
L2144年,两人一起“测绘九州”,耗时十七年,校订绘成《山海图》。
L2127年,大禹称帝后,益又根据《山海图》与“测绘九州”时自己做的笔记整理著成《山海经》。③
L2082年,大禹在位45年后逝世,临终前传位给伯益。
不得不说大禹真心不是做帝王的料,一点也不通帝王之道,难怪没有名列“三皇五帝”。④
伯益的政治觉悟与大禹有的一拼,毕生心力大半都放在《山海图》与《山海经》上,虞舜在时伯益尚且管理过政务,但在L2144年后,伯益与大禹一道测绘九州,就差不多与政务无缘了。
当时的死徒王朝,名义之主虽是大禹,但大小政务都是由禹之子启处理的。大禹将帝位传于益,启如何能服?自然埋下了后来“俱灭之战”的因果。
————
①《礼记·曲礼下》:“五官之长曰伯,是职方。”
②《博物志》:“帝尧在位,圣德光洽。河洛之滨,得玉版方尺,图天地之形。又获金璧之瑞,文字炳列,记天地造化之始。”
③《庄子·逍遥游》中出场的鲲鹏,即秩序荒圣·鲲鹏的圣裔,隐居北海,基本不与人类文明接触,之所以能在《逍遥游》中出场,便是因为伯益笔记中的零碎记载。
④五帝:轩辕、颛顼、帝喾、唐尧、虞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