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一天, 朱元璋接见高丽国使,命翰林学士宋濂作陪。番使退下后,宋濂拱手向朱元璋
奏道:
“臣早有一言,欲奏明陛下,一直不忍出口。”
朱元璋看着宋濂,猜测下文。
宋濂接着奏道:“臣自侍奉陛下以来,深受知遇之恩,敢不效尽愚忠!只因近年臣年老体衰,精力日减,自思与其在朝尸位素餐,反而辜负了皇恩,故欲请旨还乡。”
朱元璋心想,此人在朝多年,不过充作文学侍从,同时兼作太子师傅,如今太子已在文华殿练习听政,自己身边有吴伯宗等年轻才子,允其还乡,到也无妨。只是多年朝夕相处,有些留恋,说道:
“卿辅导太子有功,且多年从朕左右,兢兢业业,今虽年老,怎忍令卿遽然离朝?”
宋濂听圣上不是强留,忙道:“臣蒙恩多年,自不必说,前不久又封了子孙,再空占其位,反而不安。”
朱元璋心想,封了他的子孙,已是对他的报偿,再给他些赏赐,风风光光让其归老乡里,也算对得起他了,便道:
“卿若真体力不加,朕不忍过份勉强。”
宋濂听了,忙磕头谢恩。
晚上,朱元璋回到后宫,破例对马皇后说了宋濂告老的事。
马皇后颇有些怅然,半晌奏道:“臣妾有句话不知当不当奏。宋先生不比旁人,陛下当另眼相看。”
朱元璋道:“朕已封了他一子一孙。”
马皇后这才安心,道:“原来如此。”
朱元璋又道:“待宋濂离京时,朕再重重赏他一回,令他风风光光还乡。”
马皇后笑逐颜开,说道:“陛下这般重情,臣妾说的竟是多余了。”
宋濂既得了圣旨,便忙着拜别亲朋好友,好趁着春光明媚,早回故里。看看一切齐备,这天进宫辞行。
朱元璋见宋濂归心似箭,传旨太子过来拜别师傅。
近年来,朱元璋因太子已经长成,命他在文华殿与李善长、李文忠、胡惟庸、汪广洋等重臣讨论朝中大事,尔后再向自己奏明。这天,朱标正与几个重臣在文华殿议事,听说师傅入宫辞行,匆匆赶来。宋濂见太子如今头戴乌纱折上巾,身穿盘领窄袖赤红袍,绣着金色盘龙,腰挎玉带,足登朝靴,身后太监扈从,俨然又一个大明皇帝,不由眼睛一热,模糊了视线,也顾不得擦拭,忙离座下跪,给太子施礼。
朱标紧跨两步,上前扶住师傅,奉回原座。
宋濂抹了抹泪花。太子这般谦逊,心里感动无比,一时哽咽。
朱元璋见了,也十分动情,冲太子降旨:“宋先生就要告老,即在此处行弟子礼。”
朱标眼睛早已模糊,正巴不得如此,忙展袍跪在师傅脚下,道:“深谢师傅多年教诲,”只这一句,再也说不出话来。
宋濂深知太子仁义,平时极重师生之礼,再也过意不去,慌忙上前将太子扶起,连道:“臣不敢承殿下这样的大礼。”
朱标抹了抹眼睛,又道:“师傅就要还乡,临行之际,愿闻教导。”
宋濂淳厚一生,想了想,果然说道:“多年来殿下刻苦读书,如今已学富五车,臣颇为欣慰。臣以为殿下日后继承大统,要紧的须记住臣曾讲过的德、仁、敬、诚四字心法。”
朱标含泪点头。
朱元璋见太子对宋濂这般恭敬,宋濂又如此诚恳,也感动非常,待太子拜别退下,感慨地说:“先生为人,可谓至诚。”
宋濂仍感动不已,道:“太子如此仁厚,臣敢不孝尽忠心!”
朱元璋看着须发斑白的宋濂,又感慨道:“当年先生来京侍朕,正值盛年,无奈天催人老,今已年迈。所幸先生为朕教大了众多皇子,又成为本朝一代文宗,功德俱建,虽然告老,能不欣慰!”
宋濂含泪点头。
朱元璋方命人取来备好的银两绮帛,另有一部自己的《御制文集》,先将文集赐与宋濂,说道:“先生归乡之后,见此文集,就如见朕一般。”
宋濂上前双手捧过,连连谢恩。
朱元璋又问:“先生年纪几何?”
宋濂道:“六十有八。”
朱元璋指着那些文绮,动情地说道:“藏此三十二年,可做百岁衣!”
宋濂对圣上的祝福,更是感恩不尽。因见赏赐如此丰厚,大为不安,磕头谢道:“臣有国家俸禄,万不敢受这许多赏赐。”
朱元璋却说:“朕厚待先生,是命世人效仿卿的为人之道。”
圣上这样说了,宋濂再不敢推辞。
朱元璋又道:“先生归乡之后,不可忘了时常来朝。”
宋濂连忙应承。
朱元璋又问:“先生几时动身?”
宋濂忙奏:“预备二月初十。”
朱元璋忽然想起什么,说:“如今大江涨水,不可贸然行舟,先生沿内河行走,方才万全。”
宋濂见圣上如此关心,含泪拜谢:“陛下日理万机,还对臣这样关怀,臣感激之情,难以言表。”
朱元璋亦十分感动,赐宴为宋濂送行。宋濂平生不善饮酒,这天也破例饮了几杯,以此表达对朱元璋的感恩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