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这天早朝,百官拜贺完毕,李文忠忙出班上前奏道:
“启奏陛下,如今我朝有一桩可喜可贺的大事。”
朱元璋不知所指,单等下文。
李文忠奏:“北元大将扩廓贴木儿已经病亡。”
一言既出,满朝惊喜,朱元璋禁不住问:
“此话当真?”
李文忠忙奏:“大将军从北平派来的快马昨夜进京,专程奏报。”
朱元璋深知徐达办事稳重,不再疑惑,顿时喜上眉梢。当年刘伯温曾经说过,‘北元不足虑,扩廊不可轻。’那年三路大军征北,两路无功而还,均败在此人手里,才知道刘伯温说得不差。自那以后,被迫筑关守塞,北元仍骚扰不断,如今此人不战而亡,无疑去了一桩心病。
这时,李善长出班贺道:
“扩廊一死,北元再不足虑。”
此话正中朱元璋下怀。
胡惟庸又贺道:“北元日渐衰微,正是陛下洪福所逼之故。”
朱元璋更加得意,说道:“朕膺天命,统领四海,岂有余孽衍生之理!这正是天意所迫,犹如野草逢霜而亡,尽管如此,也有众卿辅佐之功。”
满朝文武难得圣上露出笑颜,齐声谢道:“全托陛下的洪福。”
朱元璋心里高兴,降旨道:“大将军与众将常年镇守北疆,餐风宿露,鞍马劳顿,已三年不回京城,有此喜讯,又逢新年,传旨边关众将,今年一律回京庆贺太平。”
李文忠上前领旨。
不多日子,边关众将陆续还朝。新年这天,朱元璋照例在奉天殿大宴群臣。散席后,单独将大将军徐达宣到武楼,饮茶叙话。
原来,徐达近年镇宁北平,提调北疆各路军马,使元兵未能越过长城一步,功勋卓著。朱元璋又与徐达有布衣之交,这天近旁没有旁人,说话尤为亲近:
“多年来徐兄守疆御敌,国家才得安享太平。”
徐达慌忙离座下跪,谢道:“臣得为朝廷效犬马之劳,是臣之福,万不敢言功。”
朱元璋上前将他搀起,说道:“朕与徐兄闲坐叙话,不拘君臣之礼。”
徐达仍然欠身斜坐,丝毫不敢大意。
朱元璋见徐达毕恭毕敬,心中满意,又慰勉道:“徐兄有开创之功,当旁人安享太平时,却仍常年辛勤在外,朕时时惦念。”
徐达忙再谢道:“蒙陛下关怀,徐达竟不知如何感恩。”
朱元璋方才感慨地说:“当年我等均为庶民,谁望数年之间,忽有今日!朕登九重,徐兄也得拜相封公,然而常道得天下不易,守天下更难,因此朕才夙兴夜寐,不敢有半点疏忽,命徐兄固守长城,也正是出自倚重之意。”
徐达听了,忙道:“臣深知陛下爱重,每天枕戈待旦,不敢稍有松懈。”
朱元璋喜道:“果然如此,朕方放心。”
徐达又从容奏道:“扩廊已死,北元皇帝爱猷识里达腊却不肯降服,臣曾命人前去晓以利害,但苦无结果。”
朱元璋沉思了半响,说道:“徐兄且悉心守御长城,待时机成熟,再作道理。”
徐达知道朝廷从上次征北失利后用兵谨慎,点头称是。
朱元璋话题一转,问:“徐兄多年在外,朝中的事情可有耳闻?”
徐达不解其意,想了想才说:“颇有些耳闻。”
朱元璋便问:“徐兄有何见解?”
此话问得含糊,徐达作难,停了片刻才道:“陛下雄才大略,亦武亦文,数年间创建了我朝一代典章制度,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世人有目共睹。”
朱元璋却问:“朝廷用人如何?”
徐达更加为难,想了半天,不得不如实奏道:“陛下英明,用人自然不差,不过对当今丞相仿佛有些风言风语。”
朱元璋忙问:“有何议论?”
徐达只得奏道:“有人说其工于心计,擅权好事。”
朱元璋听了,表面并不在意,说:“徐兄言之有理,此人确有些毛病。”
徐达谨慎,忙又奏道:“因陛下垂问,臣或许是偏听偏信。”
朱元璋不置可否,却道:“徐兄此次回京,只管放心歇息,待春暖花开后再赴北平不迟。”
徐达忙又谢恩。
这天,朱元璋命选了两名绝色宫女,当面赐给徐达。这种恩典本朝绝无仅有,徐达不免又再三谢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