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第二天早朝,胡惟庸带头出班奏道:
“启禀陛下,刘伯温奏称谈洋山民聚众造反多有不实。”
朱元璋一愣。
胡惟庸又奏:“实际是百姓聚众告状,地方官府已经平息。”
朱元璋半信半疑,问:“果真如此?”
胡惟庸一口咬定:“臣已查访清楚。”
朱元璋疑惑:“刘伯温一向精细,为何这样草率?”
这时,御史中丞陈宁出班奏道:“启禀陛下,臣听说青田谈洋山清水秀,地方幽雅,当地盛传那里是出真龙天子的风水宝地,刘伯温看中了这块地方,想辟作自己的墓地,驱赶当地山民迁往他乡,这才激起民怨。”
朱元璋听了吃惊。早就听说青田的括山与瓯江之间,风景如画,既然连百姓都知道此地风水绝好,刘伯温那样的风水行家安有不知之理!由不得不信,却又问道:
“这些详情卿何从得知?”
陈宁忙奏:“臣早有耳闻,只怕传言不准,未曾上奏,如今既已激起民愤,才知道与实情不差。”
朱元璋心想:怪不得刘伯温上表恳请朝廷在谈洋设立巡检司,原来是假公济私,靠官兵帮他驱赶山民,其用心好辣!忽又想起,钦天监屡奏天鸣不绝,莫非就应在这里?又想,刘伯温有兴邦之才,既生私心,绝非小可,如今看来,准其还乡,不异于放虎归山,不加防范,必生祸乱。当时降下旨来:
“朝廷待刘伯温不薄,竟与百姓争利,岂能纵容!从今日起,削去他的俸禄。”
胡惟庸先见朱元璋脸色转阴,幸灾乐祸,单等着降下严旨,处置刘伯温,见只削了他的俸禄,不由失望。
原来,朱元璋虽然对刘伯温颇不放心,陈宁奏的毕竟是风闻之事,想那刘伯温绝顶聪明,想先给他一点颜色,看他如何表示,再降罪也不为迟。
陈宁见只给了刘伯温一个罚俸的处分,心中不安,出班再奏:
“刘伯温不仅与民争利,还有非分之想,是大逆不道,宜处重罪。”
朱元璋心里如此想的,却不容别人道破,脸色骤变:“无知妄奏,是何道理?”
陈宁吃了一惊,这才不敢再奏。
青田之事,毕竟令朱元璋难以放怀。想那刘伯温祖辈就是青田大户,在当地颇有威望,元末乱世,刘伯温曾组织民团拥兵自保,连当年方国珍那样的大盗都畏他三分,后来出山辅佐自己翦灭群雄,更是显示了旷世奇才,如今虽然年老,余威犹存,不可不防。下了朝来,将胡惟庸召到便殿,问:
“今天陈宁的陈奏,卿以为如何?”
胡惟庸心里明镜一般,却故作沉思,方拱手奏道:“臣以为关乎社稷,不可小视。”
朱元璋知道胡惟庸与刘伯温有怨,不能轻信,说:“刘伯温是我朝功臣,深知奉公守法,怎敢蓄意做出这种大逆不道的事来?”
胡惟庸摸准了朱元璋的心病,大胆奏道:“正因为刘伯温自以为有功于国,如今谢职还乡,或许才生出了非分之心,此人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平时不露心迹,关键时却难保其忠。”
这几句话不偏不倚,正点到朱元璋的心病上,一时沉默不语。
胡惟庸看得明白,又趁热打铁奏道:“况且他是为后辈而计,如今不显山不露水,别人又奈何不得他,可见此人心术之高。”
胡惟庸不愧是个善于察言观色的人,就凭这种独特聪明,他常常敢在一贯威严的圣驾面前自执一辞,最终赢得朱元璋的认同。今天也是如此。朱元璋一方面对他的话存有戒心,一方面由不得不信。况且刘伯温如今又是个用着碍事,弃之又放怀不下的累赘,当时心想,朕且不管是真是假,先挫挫他的心志再说。想到这里,自言自语地说道:“此人的确不可小瞧。”
胡惟庸见自己的话果然有效,心中暗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