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明升、陈理二人上路这天,进宫陛辞。朱元璋见他们都不过十六、七岁年纪,凄凄惶惶,一副可怜的模样,心想,亡国之君,只能落个受人摆布的下场,好言告诫了几句,二人越发涕泪涟涟。大约是想到了那异国他邦,今生今世恐怕难回故土,因而不能自制。尽管如此,昔日的龙子龙孙如今已不如一个平民百姓,又能奈何!只得勉强谢恩而去。
下了朝来,朱元璋若有所思,见翰林学士宋濂在一旁侍陪,问道:“朕仿佛记得有一首唐诗,前头唤作‘南朝天子爱风流,尽守江山不到头’,可惜忘了后面的辞句,卿可记得?”
宋濂满腹文章,听了第一句便知道它的末句,奏道:“陛下念的是唐朝诗人李山甫的《上元怀古》,接下来是:
总为战争收拾得,却因歌舞破除休。
尧将道德终无敌,秦把江山可自由!
试问繁荣何处在?雨花烟草石城秋。”
朱元璋点头品味,半响说道:“此诗发人深省,改日给太子和诸王讲史时,将诗中深意细细剖析给他们。”
宋濂连忙领旨。
朱元璋意犹未尽,又道:“风流之心,人皆有之,岂止南朝天子!然而玩物丧志,国破家亡,又怎能不令人不寒而栗!”
宋濂拱手奏道:“陛下英明,若再常以此诗砥砺心志,国家何忧!”
朱元璋越发说道:“卿墨宝绝好,将此诗为朕书于内宫屏风上,以便朝夕观览。”
宋濂诚实,多年来侍奉朱元璋忠心耿耿,听了跪在地上,直感动得热泪盈眶:“得遇陛下这样的明君,真是国家之福!”
第二天,宋濂手书的屏风移进西宫时,朱元璋正在郭惠妃房中歇息。惠妃颇识得文字,看了皱眉,奏道:
“陛下,此诗乃亡国之音,为何不书一首喜庆的诗词?”
朱元璋见温柔可人的惠妃难得提出异议,也不怪罪,只说:“正因为亡国之音,才更发人深省。”
郭惠妃见是圣上的主意,忙又将诗句默诵了一遍,方才有所领悟。
朱元璋见惠妃虽已生育,算来也是二十六、七的人了,却依旧嫩脸粉腮,楚楚动人,况且又这样知书达理,聪慧解事,比起后来进宫的众多年轻佳丽还有许多可爱之处。因又想,历朝后宫粉黛如云,在这美人堆里,难怪那些风流天子不能自拔,由此更可见出此诗的可贵之处。
朱元璋正自出神,郭惠妃生的皇子朱椿被奶娘抱来拜见父皇。朱元璋见此子已会下地行走,回头冲惠妃说道:
“待他长大,须将此诗细细讲给他听,使我子子孙孙都知道自省自励,奋发图强。”
郭惠妃忙下跪领旨。
三路北伐大军分头出关以后,朱元璋天天挂牵前方的战事。
这天,徐达统率的中路终于有佳音报来:
“大军出雁门关后,先在野马川击败元军巡逻哨马,又在土剌河战败元朝主将扩廓贴木儿,目下正乘胜追剿。”
朱元璋听了欣慰,心说中路吸引了元军主力,东路李文忠便可乘虚直捣它的侧后。忽又想:扩廓贴木儿不是等闲之辈,如今又占了地利的优势,若节节败退,还须小心提防,免得中了诱敌深入之计。想到这里,连忙降旨,命报捷的快马急速返回军前告知。
刚刚布置停当,李文忠派来的东路专使恰恰赶到。原来,李文忠率部出居庸关后,直指和林。这和林已是现今蒙古国腹地,一路山山水水,好不艰难。兵到现今内蒙古的口温,正与元军相遇,李文忠挥师向前,一番厮杀以后,直将元人追到卢朐河边。李文忠边追边计算里程,觉得已离北元大本营和林不远,便一面派人回京报捷,一面命分兵一部留守辎重粮草,自己则率另一半人马轻装上路,直扑和林。
朱元璋听了禀报,且喜且忧。喜的是两路大军如摧枯拉朽,若一鼓作气,或许两面夹击,能将北元残朝一网打尽;忧得却是此番进兵顺利得令人胆虚,特别是李文忠率轻骑千里奔袭,悬军深入,若有意外,无可增援,委实令人放心不下,无奈路途遥远,急也无用,只得耐下心来,等候音讯。
正当朱元璋牵肠挂肚的时候,一匹从塞北来的快马飞奔入京,到了宫前,央人奏进殿去,朱元璋正等得心焦,命即刻入见。就见那小校风尘仆仆,上了殿来,跪倒奏道:
“大将军命小校先来向皇上请罪。”
朱元璋顿时凉了半截。
小校又奏:“大将军率我等直杀到和林城外的杭爱岭下,不想被扩廓贴木儿那厮伏兵合围,一场血战,我军死伤过半,大将军率军拼死突围,徐徐撤退,如今还在途中,先命小人昼夜兼程回来禀明皇上。”
果然不出所料!朱元璋立时想到东路的李文忠,忙问:
“东路大军眼下如何?”
小校茫然,摇头道:“小的不知道东路的消息。”
朱元璋一颗心深深地沉了下去。扩廓贴木儿击败徐达,还不全力对付文忠?想他们只带了二十天的粮草,怎能长久支撑!一时心绪烦燥,降旨罢朝。回到便殿,又想徐达这次带了五万人马,若说伤亡过半,至少折了三万,想自己起兵以来,从没遭遇过这样的惨败。忽又想起出兵前徐达就有轻敌的迹象,只说他素来稳重,又是常胜将军,方才没有过多告诫,谁知惹出了这么大的灾祸,一时后悔莫及。过后又想,徐达多年用兵,自己一路失利,立即命人昼夜兼程赶回朝来报信,必是提醒朝廷关照其他两路大军的进退,殊不知文忠已经兵临和林城下,便是千里马前去降旨也为时已晚,扼腕之余,想那文忠自统兵以来有勇有谋,是本朝杰出的青年上将,职位仅在徐达之下,若有闪失,不是国家的大不幸!此时方想到文忠本是自己的亲外甥,多年来却从未特意关照过他,这次出征前,正赶上为他父亲李贞敕造的府第落成,才赐宴款待了他们父子一回,也算是为文忠壮行,万没想到此去这样凶多吉少,联想起他父亲年逾古稀,只此一子,若真有个三长两短,实在对不起这位有恩的姐丈,一时心中麻乱,命将曹国公李贞请进宫来,不无忧虑地对他说道:
“适才徐达有军情奏来,中路军在沙漠以北失利,伤亡将士数万之多。”
李贞见朱元璋口气沉重,心里一震。
朱元璋又道:“文忠曾命人来奏,东路军已挺进千里之外,正轻装突袭和林。”说罢,忍不住看了看李贞。见老人一脸严肃,才又说:“徐达一败,朕恐怕文忠势单力薄,遭敌暗算。”
李贞何尝不明白个中的道理!因体谅圣上宣自己入宫的用意,此时尽管为儿子牵肠挂肚,仍然奏道:
“文忠多年阵前厮杀,况且又有几万人马,陛下不必为他过分忧虑。”
朱元璋不忍心隐瞒实情,是因为姐丈年老,怕日后难以承受,没想到老人这样深明大义,反来劝慰自己,深深为之感动,说道:“朕以实情相告,并无凶信隐瞒,朕这就命快马赶赴军前传旨,好使文忠相机行事。”
李贞深深点头,忙奏:“多谢陛下对文忠的爱护之恩。”
朱元璋既已说明实情,不忍再让老人陪侍,命他回府歇息。
李贞拜谢出宫。朱元璋看着老人的背影,想起当年父母在时,多亏了这位姐丈衣食接济,方才渡过了许多难关,如今又这样通晓大义,实在难能可贵,一时又涌上许多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