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第二天散朝,徐达独自留下,求见圣上。
朱元璋退到便殿,命将徐达宣来,又赐座位。徐达却先拜谢道:
“前天臣饮酒失朝,特来请罪。”
朱元璋见徐达恭谨,便道:“大将军多年勤劳于外,偶有小过,不足为意。”
徐达却道:“臣违犯朝规,理应治罪。”
朱元璋深知徐达为人谦逊,如今身为将相,仍然如此,一时释去前嫌,下座将他扶起,才说:
“徐兄功高盖世,不必如此!”
徐达这才勉强坐了。
朱元璋又道:“徐兄于国家有开创之功,朕已降旨在吴王府对面为兄建造府第,不久即可完工,待徐兄乔迁时,朕让天下人都知道大明功臣的体面。”
徐达忙又下跪谢恩。
朱元璋命徐达归座,说道:“自古朝廷封赏功臣勋将不惜利禄,身为臣子亦当知恩畏法,才算得明智。今天朝上翰林危素奏的那番话颇称朕意,说是朝廷之上,礼法为先;殿陛之间,严肃为贵,先王治国之道,能有不遵之理!”
徐达听出圣上话中用意深刻,连连称是。
朱元璋见徐达只顾点头,却问:“前天你等失朝,有何缘故?”
徐达一愣,只得如实奏道:“臣等因受封高兴,聚会饮酒,所以才误了上朝的时辰。”
朱元璋脸上依然平和,问:“在哪儿聚会?”
徐达知道圣上耳目众多,不敢隐瞒,奏:“均到李丞相家聚齐。”
朱元璋又问:“是李善长相邀,还是你等自行前往?”
徐达见圣上问得仔细,有些为难,还是如实说道:“李丞相相邀。”
朱元璋又问:“邀的都哪个?”
徐达只得奏道:“不过都是些淮西旧人。”说罢,自己都觉得有些难为情。
朱元璋似乎有所察觉,仍是不以为然的样子,说道:“相互聚会,并无大过,却不可误了公事。”
徐达忙又谢罪。
朱元璋便不再言语。徐达见圣上深沉,起身告辞。朱元璋任他去了。
这天,朱元璋在便殿批完四方的奏折,已是掌灯时分,在马皇后的坤宁宫用了晚膳,点的是郭宁妃侍寝。
原来郭宁妃天下未定时就跟了朱元璋。她父亲懂得相术,那年到朱元璋军中探视两个儿子,见这位青年主公额高目深,鼻直口方,相貌贵不可言,平生从没见过,又听郭兴、郭英两个儿子说主帅如何年轻有为,更有攀附之心,回到家里,亲自将小女儿送到军中,给了朱元璋。这位郭氏生得妩媚俊秀,机灵活泼,又值青春年少,朱元璋戎马倥偬,却也十分得宠,只是后来有了温柔淑贤的郭惠妃,方才稍逊一筹。朱元璋登基以后,后宫佳丽日渐增多,眷恋的旧人已寥寥无几,这郭宁妃仍在其中。
这天,郭宁妃听说点了自己,早早梳洗完毕,见长随太监挑灯引皇上驾到,忙跪在屋门前迎接。朱元璋步入房中,见满室烛光通明,薰香阵阵,精神为之一振,又见宁妃已届三旬,丰韵不减当年,尤其是那双水汪汪的大眼,顾盼之间,热烈泼辣,朱元璋暗道,这位宁妃虽比郭惠妃大了几岁,却不乏女子那股活力,心神倦怠时到惠妃那儿感到安详,若有些郁闷,这宁妃处倒可以消解融化。朱元璋正盯着眼前的女子沉思遐想,郭宁妃早又拜道:
“陛下日理万机,妾身多日竟难得见上一面。”
朱元璋见宁妃双眸闪动,那神态不无哀怨之情,若是别的妃子如此大胆早已恼怒,只因宁妃侍奉得久了,又是少年相从,宽容她几分,然而还是将脸板了,说道:
“国家新立,百废待兴,朕辛苦之状,你们怎能知道!”
宁妃听了,忙粲然一笑,道:“陛下一国之君,操劳之状妾身固然难以想见,只是陛下还当珍惜自家龙体。”
朱元璋见宁妃如此机灵,这才喜欢起来,说道:“近日朕大封功臣,你长兄郭兴被封为巩昌侯,年禄一千五百石,你二兄郭英虽没被封侯,却也做了大都督府佥事,每天也得以跟班上朝听旨。”
郭宁妃听了,喜笑颜开,忙摆身跪在皇上脚下,喜盈盈谢道:“当年妾身的父亲就说陛下贵不可言,命两个兄长好生跟随,以求日后有封,如今果然应了那话。”
朱元璋得意,亲自将宁妃挽起,命她坐在自己对面,破例戏道:“他必是也知道他家女儿日后能贵为皇妃,才忙着把你送至朕的身旁。”
宁妃将脸一红,忙又拜了,娇声道:“妾妃谢不尽陛下对妾一家的爱护之恩。”
朱元璋却郑重说道:“朕起事以来,处事公正无私,才令天下畏服。你两个兄长多有积功,方有如今的封赏,并非靠姻亲之力。”
宁妃听了,忙敛容点头。
朱元璋又道:“愈是恩庞之家,朕待之愈严,郭兴北征有不服将令之过,朕已当众斥责。”
郭宁妃心地聪明,听了紧着奏道:“这是陛下对妾身一家的恩德,妾兄必定感恩不尽。”
朱元璋又说:“明天命人传信给你兄长,将这番意思晓喻他们。”
郭宁妃连忙领旨。因见皇上一时无话,又小心问道:“不知这次还有哪个与妾兄一起封为公侯。”
朱元璋看了她一眼,斥道;“外朝之事是你等问得?”
郭宁妃自知失言,脸热心跳,陪罪道:“妾身糊涂。”
朱元璋这才慢慢将脸色回转过来,见郭宁妃怯怯的模样,倒生出些许爱怜,情不自禁上前将她从坐椅上拽起,拥了片时,却又搡到床上。郭宁妃多年侍奉朱元璋,知道皇上的脾性,忙起身侍候就寝。这天晚上,郭宁妃一来因圣上多日不到自己房中,二来又因自家兄长被封爵增禄,自然要奉献殷勤,仗着对朱元璋心性的谙熟,曲尽其意,百般迎合。朱元璋平时在宫中十分威严,众嫔妃媵妾恭顺贴服,象郭宁妃这样热情泼辣的妃子,倒颇感新鲜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