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朱元璋经过深思熟虑,还是下定了分封制的决心。不久,降下旨来,将太子朱标以下的几个皇子都封作了有各自名份的藩王,只因他们尚未长成,仍在宫中教养。分封完毕,朱元璋方问:
“前称北伐大军大获全胜,朕降旨命班师还朝,好行封赏,近日有何消息?”
站在班首的汪广洋新从濠州还朝,不知详情,无言以对。杨宪却从下首出班奏道:
“前不久大将军在定西大破元军主将扩廓贴木儿,近日刚刚敛军入塞 。征北副将军李文忠击溃北元朝廷后,已回军长城以内的顺平屯驻,十日之内即可还朝。”
朱元璋赞道:“杨卿情况甚明。”
杨宪越发奏道:“臣自领旨课考各地官员政绩以来,在衙门里常忘记早晚,昨天晚上宿在中书省,可巧得了边疆消息,今天上朝来正要向陛下奏明。”
朱元璋感慨道:“朕登基以来,常为朝政寝不安席,杨卿身为臣子,竟也如此勤奋,令朕欣慰。”
杨宪因圣上当众赞扬,更加得意。原来,自汪广洋封了中书省左丞之后,杨宪心中不服,处处与他作难,像昨天晚上的事,有意不说与他知道,相比这下,果然让汪广洋十分难堪。
朱元璋因听说大将军徐达追讨元人残余一节,忽然想到,元人骁将扩廓贴木儿败走沙漠,必不死心,陕西又是元人出没之地,不可掉以轻心,于是降旨:
“杨卿起草诏令,命众将还朝之日,右副将军冯胜仍留驻庆阳一带,节制西北兵马,以防不测。”
杨宪见圣上点名命自己起草诏令,大觉荣幸,欣然领旨。
这天下朝回到家中,杨宪踌躇满志,正在自得,心中蓦然一动,命家人速将刘炳唤过府来。
刘炳进门便奉承道:“杨大人被圣上当众褒奖,可谓难得的殊荣。
杨宪听了,满脸喜气,并不谦逊。
刘炳又道:“以杨大人的才干,岂是汪广洋比得,他不过枉受圣上的宠信而已。”
杨宪便冷笑道:“朝堂之上,本官对他人决不相让。”
刘炳早看透了杨宪的心思,方才这样贬低汪广洋。杨宪便蓄意说道:
“本官听说汪广洋有老母现居高邮,已经八十多岁。汪广洋做官以后,多年来只顾自己享乐,既不归家探望,又不接来任所,他在外面也算个饱学之士,内里竟是个不孝之子。”
刘炳大觉新奇:“竟然如此?”
杨宪道:“应天府夏大人亲口对本官说的。”
刘炳心地聪明,已稍稍品出杨宪的话外之意,故意说道:“当今圣上以孝治天下,怎容得朝里有这样的不孝之人?”
杨宪便道:“前不久圣上降旨,命有亲老尚在的朝臣归家奉养,汪广洋隐匿不奏,装得像没事人一样,说得厉害,便是欺君之罪。”
刘炳想起那天圣上说的是有亲老在家且愿回乡奉养的,朝廷即可恩准,并不是强求。因杨宪说话越发明朗,刘炳心里便打起小九九,因想杨宪在朝十分得宠,又对自己有恩,就主动说道:
“下官身为御史,对这等不忠不孝之人,定要劾奏。”
杨宪见刘炳一点即透,说道:“本官也曾做过御史中丞,深知圣上对仗义执言的臣下十分看重,刘大人但奏无妨。”
刘炳因杨宪作主,更加有恃无恐。
第二天,朱元璋临朝,御史刘炳出班奏道:
“臣闻孝顺父母,人之大伦。况且圣上以孝治国,万民景从,天下风气为之一新。然而朝中竟有不孝之人,难作百姓的表率。”
满朝文武听了,为之一愣。
朱元璋脸色一沉,问道:“所指何人?”
刘炳奏:“左丞汪广洋高邮老家还有八十老母,平素不闻不问,只顾自己在京享乐。”
朱元璋因那天汪广洋失于奏对,正恼他居官不勤,汪广洋又事后大意,也不知陪罪,朱元璋越发恼恨,心想,朕对你如此抬举,却不自励,正想找茬,听了此话,当即问道:
“可有此事?”
汪广洋忽然被人参劾,正自吃惊,哪敢否认,答道:
“臣确有老母在高邮居住。”
朱元璋便把脸色变了:“你也是个读书之人,莫非不懂克尽孝道?”
圣上怪罪,身为身子的汪广洋就是有理也不敢分辨,何况又是确有其事,只得叩头谢罪。
朱元璋见汪广洋无话可说,认定刘炳奏的是实,当即斥道:“在朝为官,表率他人,如此不孝,岂不辱没朝廷的声望!”
汪广洋越发不敢抬头。
朱元璋一怒之下,降旨:“即回高邮老家侍母!”
汪广洋刷地流下汗来,却无可奈何,只得以头点地,拜旨谢恩。拜毕,一脸惭愧,朝上哪还有自己的容身之地,只得掩面退下。
朱元璋当即降旨:“擢升杨宪为中书省左丞。李善长患病期间,代理其职。”
杨宪见果然把汪广洋贬出朝去,自己又当场受封,心中狂喜,春风满面,忙出班谢恩。
朱元璋又褒扬道:“御史刘炳虽来自北朝,却勤于职守,敢参敢奏,精神可嘉。”
刘炳听了,也十分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