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太子告退之后,朱元璋忽觉心神疲惫,歪在榻上歇息。
众太监、宫女因到了晚膳的时辰,却不敢上前启奏,相互观望,不知所以。
朱元璋忽又想起什么,睁眼冲长随太监问:“那天将三个皇妃埋在何处?”
长随太监忙上前回道:“启奏万岁,当时提督太监张公公承办此事,奴才不知详情。”
朱元璋降旨:“将他宣来!”
长随太监不敢怠慢,不一会儿,便将那位张公公唤来,一起跪在地上。
朱元璋问:“宁妃埋在何处?”
那张公公忙道:“遵皇上的旨圣,三位皇妃一同葬于太平门外。”
朱元璋想着那天的情景,停了片刻,降旨:“三妃各以棺木装敛,另行改葬。”
张公公一愣,欲言又止,连忙领旨。
张公公退下,朱元璋见长随太监仍长跪未起,心里诧异,盯了他一眼。这个太监奏道:
“奴才有一事早想启奏万岁。自宁妃娘娘过世以后,万岁尚未册立后宫新主,虽偶尔宣一位娘娘过来侍膳,毕竟不是常事。奴才们并非想逃避罪责,只恐误了万岁的饮食起居,是奴才们万死不赦的罪过,因而奴才斗胆恳求,万岁若册封一位娘娘统率后宫,竟是奴才们再造之福。”
朱元璋听了,没想到这个相跟不久长随还有这样的心胸,又朝下看了他一眼,想,只是后宫娘娘虽多,却难择其人。郭惠妃往日温柔贤慧,如今却年纪渐长,恩宠已衰,况且侍奉起居,执掌后宫也绝非一个贤慧所能当得,当时未置可否,便命他起身传膳去了。
谁知,过了两天,朱元璋到旧宫吴王府释闷,却对这里的李美人十分可意。这天,朱元璋在御园游览了一番,转到李美人居住的跨院。这个当年收纳郭惠妃的去处,如今风物依旧。朱元璋难得松闲半天,这天心情颇好,浏览着往日稔熟的景物,却不由感叹岁月流逝,天催人老。正自兴叹,李美人率众宫女已到阶前跪迎。朱元璋常年不来这里,乍见这位美人,见她竟然风韵依然:亭亭玉立的身材,娴雅清秀的脸庞,又兼眉如黛染,目含秋波,顾盼之间,楚楚动人,虽然常年闲居这里,却不见一丝哀惋之色,那生动的眼神分明积蕴的全是青春女子特有的诱人的活力,朱元璋直看得呆了,半响,才俯下身去,将她轻轻挽起,一同进了屋里。朱元璋坐定后问道:
“美人一向闲居这里,可曾寂寞?”
李美人施礼后低头奏道:“妾身深受朝廷恩典,每天有宫女陪伴,并不寂寞。”
朱元璋见她答得得体,又不是娇柔造作之词,暗自点头。又问:“美人一向作何事情?”
李美人看了皇上一眼,奏道:“妾身除了每天为皇上祈福,便是阅读皇上钦定的《女诫》等书。”
朱元璋见案上果然放有自己敕修的《女诫》,暗道,难怪她如此柔顺知礼,原来是修来的雅致。点头赞道:“朕每每道美人知书识礼,原来如此。”说罢又道:“近年朝里奸臣迭出,朕难得片刻松闲,美人可知道朝里的事?”
李美人摇头奏道:“妾妃不知。”
朱元璋早有严旨,不许后宫问政,见李美人这样本份,更加喜欢。又见美人一脸清纯,秀色可餐,直令人百虑尽消,问:
“美人芳龄几何?”
李美人不知何意,奏道:“妾身二十有五。”
朱元璋盯着那个略显红晕的脸蛋,半响叹道:“这般青春,朕竟渐渐老矣。”
李美人心下茫然。果然眼见得皇上近年大显老迈,然而在嫔妃面前说出此话,是何用意?也是李美人心性聪明,忙道:“皇上日夜为国操劳,或许是心力劳乏,怎说得上年老。”
朱元璋听了果然受用,一时身轻神漾,情不自禁将美人拥在怀中上下亲吻一遍,末了说道:“朕虽年老,雄心尚在,美人说得果然不差。”
李美人被抚弄完毕,暗自庆幸。想起那回皇上戏言将自己赐给徐达的往事,也多亏了心眼灵活,言语得体,想到此处,忙将脸微红,说道:“皇上于百忙当中,也该有所放松,方才免去妾身之忧。”
朱元璋听了更加称心,当时主意已定,降旨道:
“美人既对朕如此尽心,朕明天就降金玺银册,封为贤妃,入宫朝夕侍奉。”
李美人听说命自己入宫,倒暗自一惊。原来,这位李美人聪明非常,又晓得世故,明知道宫里多事,哪如在此乐得清静无忧。况且皇上偶然临幸,悉心侍奉,宠遇不衰,只怕到了宫里,反而不美,然而皇上有旨,怎敢不从,忙起身下拜,小心谢恩。
朱元璋见李美人受宠不惊,深知她不乏心计,一边命她起身,一边说道:“朕正无后宫之主,就命美人主持坤宁宫。”
李美人听了,更有些吃惊。
第二天,朱元璋在朝上对群臣说道:“自皇后薨逝,后宫无人。朕每天朝政之余,还得为后宫琐事分心,今册李美人为贤妃,总六宫之事,好为朕分劳。”
众文武听了,自然对李贤妃是一片称颂之语。
当天,朝廷赐出金玺银册,年轻貌美的李贤妃在吴王府接了,拜过之后,怀着复杂的心情乘凤辇入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