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刘伯温接了朱元璋命自己还朝的手诏,怀着十分复杂的心情,匆匆至京,进了他亲手设计、监修的大明皇城。
朱元璋得知刘伯温已到,早早散了午朝,退至便殿等候。
刘伯温离朝多日,见了朱元璋,以大礼参拜。
朱元璋待他拜毕,开恩赐了座位,抚慰道:“先生一去多日,朕时常想念。”
刘伯温忙拱手奏道:“臣在家中感念陛下的大恩大德,每逢节日,必望阙行礼,祝愿吾皇万事遂意。”
朱元璋迫不及待,说道:“朕宣卿回朝,一因卿丧假将满,二来有许多国事与卿商议。”
刘伯温听了,心说原来如此,只得奏道:“臣虽年老,愿献微薄之力。”
朱元璋方道:“朕登以来,都城一事久议不决,如今元君北遁,天下统一,命群臣重新开议,无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刘伯温见圣上没有说出议论的结果,对所议之地却能猜出**,虽然如此,却不贸然回话。
朱元璋便说:“后来一位重臣建言,说朕家乡濠州面江背河,交通便利,又在古代名邑钟离附近,可沾上古遗风,是理想的建都之地。”
刘伯温不由惊讶。他自信能把可以建都的地方都猜尽了,却压根没想到濠州,睁大双眼看着朱元璋,只觉得自己的心倏地沉了下去。却又想,自已已被放逐了一次,莫非还要再进逆耳之言?然而,毕竟与这个王朝曾生死与共,情结深重,对这样关乎国家命运的大事能袖手旁观?刘伯温的目光由迷茫转向坚定,再顾不得许多,直截了当地奏道:
“臣以为此议万万不可。自古一国都城,除物阜民丰、交通便利外,皆凭险而据。濠州虽是陛下龙飞之地,却地方贫瘠,百姓不富,更为要紧的是,濠州地处平原,无险可依,虽临近淮河,却远非黄河、长江可比,济渡十分容易,不足作为屏障,万一有急,难以处置,还望陛下三思。”
朱元璋本想托臣下的口气先探探刘伯温的心意,没想到这个老臣如此断然,大为失望。
刘伯温再奏:“而且自古以来,选择都城绝非偶然,其山川王气,虽百代而不衰,这种大事,万万草率不得。”
朱元璋蕴酿了多日的主张有些动摇,心里正在翻腾,忽然长随太监进来奏道:
“左丞相李善长有急事启奏,现在宫外候旨。”
朱元璋一愣,降旨:“命他进殿。”
刘伯温见了,忙站起身来。
朱元璋拍拍龙椅:“卿亦是朝廷重臣,无须回避。”
刘伯温只得坐下。
话音刚落,李善长已经进殿。只见他顾不得行参拜大礼,便躬身奏道:
“启奏陛下,我朝上将、征北副将军常遇春日前在塞北柳河川暴病身亡。”
朱元璋顿时惊呆。这位上将在军中仅次于徐达,多年来攻城略地,冲锋陷阵,勇不可挡,没想到一个横扫天下的上将竟死于大功告成之际,不由由震惊而悲痛,由悲痛而叹惋,半晌说不出话来。
刘伯温听了,也十分吃惊。屈指算来,常将军未至四旬,正值盛年,实实令人叹惜。
李善长又奏:“常将军殁时,正在得胜还朝路上。”
朱元璋像没听见,却问:“到底什么病症?”
李善长忙奏:“先说是染了风疾,并不在意,谁知在柳河川躺倒,渐渐没了脉息。”
朱元璋心想,常遇春虽为万军统帅,每临战阵必身先士卒,常孤身一人突入敌军阵中,久而久之,难免积下内伤。
刘伯温却想,常遇春两颊赤红,莫非如相者所说,命相不吉?
三人叹息良久,朱元璋说道:“常将军殒逝,军中不可一日无帅,速传旨命偏将军李文忠代领其职。”
李善长领旨欲退,朱元璋仍不放心:“命使者乘传驿快马,昼夜兼程。”
李善长点头称是。
朱元璋又道:“常将军是我朝开国功臣,自明天起,辍朝两日,以示哀悼。”
李善长领旨下殿。
朱元璋本想听听刘伯温择都的主张,却因常遇春之死心绪全无。刘伯温见了,起身告退。
刘伯温走后,朱元璋想起前年灭吴以后,众将得胜还朝,没来得及庆功,就命徐达、常遇春率原班人马渡江北伐,当时约定统一天下之后,再一并庆贺,如今天下大势已定,对这些立有汗马功劳的将帅确应好好抚慰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