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分工作法是一个阴谋
赛跑的时候,想办法让别人停下来,你接着跑
出于对职场人士健康的关注和对近年来一系列名人英年早逝的反思,所谓的“八分工作法”正在社会上流行,其主旨是,做人做事不要用出十分的力气,那样对健康不利,对别人也是不必要的压力,最好的生活态度是用出八分力。
这种观点颇有诱惑力,比如说,医学上胃对“饱”的感觉的信号传递通常有一个滞后,等你感到十分饱的时候,实际上胃的承受量已经超过了合理的限度,所以,当你感觉到八分饱的时候停止进食,这时胃的接受度是最合适的。
再看职场,我们生活状态的不正常、亚健康、失眠、梦游、掉头发、胃酸过度、无休止发胖等等,其实都是来自你自己或者你老板对完美的追求,他们把你逼得不仅要使出十分的力气,有时甚至要榨出十二分的能量,所以你就透支了,就不正常了。
我以前有个老板,追求完美到偏执。搞任何活动,所有细节都不放过,比如说领导在台上站的位置她要亲自站一下,还会找来一个与领导个头一样的人站过来,所有灯光音响做精确定位;她还会坐到会场最边上的座位上,然后命令说,这个位置看屏幕反光,投影设备全部重新调整。
其实对于一个成功的活动,这些都是必需的。我们都使出了十分的力气。但是老板认为不够,在夜里已经两三点钟的时候,老板要求大家设想第二天可能会发生的意外事件,并制定应急方案。
大家开始说:如果下雨,我们已经为主要嘉宾准备了雨伞,打伞的人也够了。老板说这个太基本了,想点复杂的。于是大家就说:麦克风可能不响了,主要领导也许不来了,背景板可能突然会倒,主席台上领导可能突然抽筋,甚至突然发生地震或者战争……
在大家获得了宝贵的几小时睡眠之后,老板还会突然在凌晨五点打电话给项目负责人:剪彩的剪刀是什么规格的,这次有几个女领导剪,你确定她们使得动吗?
对于这样的事件和这样的老板,你最容易陷入的误区就是:希望这老板快点走,他不走我走,我会找到一个更好的工作环境。
其实,如果你审视你今天获得的成功,或者看周围,看整个社会成功的人们,他们无一不是用了十二分的力气才走到现在这一步的。
那么八分法呢,我们的健康呢?我们的社会和家庭义务呢?
据说一些日本公司为了防止员工无休止地加班,在下班后一小时会用大喇叭广播,告诫大家该下班了,该下班了,再不走你就有毛病了你。
这种方法肯定是一个烟幕,因为领导知道,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生存、成功,就得比别人做得更努力,更出色。我们社会里那些早逝的精英也是常把这样的话挂在嘴边的:我成功,是因为别人休息的时候我在工作。
所以八分工作法其实是一个阴谋,是那些想打败你的人想出来的招数,让你懈怠,让你追求所谓美好的生活,因为他们知道,那种只用八分力就获得的成功根本不存在。
以前上学的时候,大家都约定好,明天考试,今天咱们都不复习了啊,谁都别复习了啊。这种约定会让你暂时获得平静。可是,那些好学生回去后还是会“偷偷地”复习。
如今的商场也是如此,价格同盟顷刻间就会崩溃,签了君子协议一转眼就翻脸不认人。所以当你总结竞争战略时,发现除了学习迈克?波特和杰克?韦尔奇的理论之外,最简单的还是这种方法:赛跑的时候,想办法让别人停下来,你接着跑。
让别人去建立美好的生活吧,我们自己的最终目的是赢得胜利,你只是要保证,获胜的时候还有精力去庆祝和享受。
让我们幸福地感冒
身体处于低点时,你却拥有了众生平等的尊严
过春节时,我从年三十开始感冒,经历了咳嗽、打喷嚏、流鼻涕、咽痛、发烧等所有典型症状后,初六晚上开始好转。初七就到公司上班了。
同事们热情地互致新年问候。老板听我讲完患病惨状之后亲切地说:“好啊,你正好在假期病了,没有利用上班的时间生病,这太好了。”
大家都说老板真幽默啊。我在那儿愣了一会儿,揣摩出了几层意思:一、老板不希望员工在上班的时候生病;二、老板已经深刻地认识到在目前中国的环境里,感冒是生活的必然;三、既然怎么着也得感冒,最好在假期,这样不耽误工作,又有家人照顾,增强家庭感情,真是一举多得。
当然,在这个层面上理解感冒,是比较肤浅的。感冒对社会、对历史、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太大了。历史上有数不清的流感潮和名人感冒,近当代例子也不少。比如前苏联领导人契尔年科,当年执政才13个月,盟友和敌国还没搞清这个人怎么回事,老人家就在一次红场检阅时得了感冒,不多日竟然撒手而去,这才导致了少壮派戈尔巴乔夫的上台,导致了苏联的改革。后来戈氏改革改大发了,苏联被葬送,冷战结束,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接着是9?11,阿富汗、伊拉克战争,全球势力重新洗牌,气候日益变暖,南极洲的冰山逐渐融化,等等。你看,这一切都是从一个人的感冒引起的。
关于感冒的医学理论很多,但是这些年感冒理论不分中西医,不分学派,开始走向惊人的一致,就是说感冒也没什么好办法治,主要是多喝水,多睡觉,勤通风。吃药也没什么用,因为反正感冒总有一个过程,吃药不能治本,只能缓解症状,比如退退烧,缓解头痛,等等。
我三十那天一大早奔了医院,开了够七天吃的药,其实也就是止咳糖浆和解热止痛片。有了药在身边,心理上觉得踏实,也便于给关心的人一个答复。
面对感冒的病人,现在连关心都没法关心。一般知道人病了都说,得赶快吃药啊,赶快上医院看啊,别耽误了。可是现在,你明明知道没什么药可吃,看了也白看,还是得这么问候人家。要不然怎么说呢,“噢你病了,嗨反正看也没用,吃药也没用,你就这么咳嗽着吧,烧着吧,难受着吧熬着吧”,那听着多别扭啊。
所以,我春节因感冒谢绝各种聚会的同时,也对各式问候应答如流。“病啦,吃药了吗?”“吃了。我每天都会抿两口止咳糖浆。”“多喝水啊。”“是的喝着呢。春节没人送桶装水,家里自己烧水每天喝一大壶。”
感冒已经如同生活,进入了一种法力无边、道行缥缈的境界。理论必然会让你绝望,当你对自身也感到绝望的时候,却正是你自身爆发的感悟和抗体最终打开一扇神秘大门,让你重归人间的时候。
前不久去体检,一个很资深的大夫跟我聊,我说我身体好着呢,一年连感冒都不得。医生用异常忧郁的目光看着我,“人得点小病不是坏事,这样身上的抗体才能保持活跃,特别是中老年人,不时有些感冒这样的小病会降低得大病的几率。”
你看,你得了感冒不仅不要抱怨,反而要庆幸才是。
没有人能逃脱感冒,特别是对那些在事业上要有所建树的人,因为他们的生活由不得他们自己。你看那年春节,赵本山老师在上春晚前感冒了,有的说肺炎,可邪乎了,还一度传上不了场,彩排的时候在台上不住地咳嗽。你要是再百度或者谷歌一下“春节晚会;感冒”,你就会发现多少人都在被这个事困扰。晚会要直播,唱歌要真唱,这要是不停地感冒可怎么办?
所以,在感冒面前人人平等,在感冒面前名人还不如普通人。我虽然不是名人,但有一次主持我们单位一个大活动时感冒了。不怕头痛,发烧也不要紧,讨厌的是在上台之前总是流那种很稀的鼻涕。要是坐在家里或办公室,仰仰头,身边备着手帕或纸巾就行了。偏偏活动在室外,还有点小风。我站在台上讲话的时候,就觉得鼻孔中有股细细的液体痒痒地往外渗淌,甚至有那么一股,探出头后,乘着一股突然强劲的风,从那张喋喋不休的嘴巴的左上方优雅地飞了出去。
狠发毒誓乖乖上班
毒誓就是套牢的股票,天天抱怨,就是不出手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听人发一些比较过激的誓,比如:火车站人多,就说“我再也不在黄金周出去旅行了”;三八妇女节到商场购物挤丢了一只鞋,就说“我再也不跟这种打折的潮了”。
不知有没有统计说这种声明有多少百分比能够实现。现在由于各种原因,我们也开始在工作和职业上发各种毒誓,比如:我以后再也不做销售了;我再也不给这种有强迫症的老板打工了;我再也不到这种连肯德基都没有的地方出差了。
如果你稍微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职业毒誓的特点第一是较强的重复性,第二是普遍的远期实施性。
我们公司有一个挺棒的销售,就是特别受不了公司的程序。每周都开全球的会,上面总问那个大项目几月几号几点几分签下来。每个季度末就是销售的末日。有一次,公司全球的一些大老板在美国计算本季度的销量,怎么的就差一点,就跟远在中国的他说,全公司就差你那一单了,你今天一定要到客户那里签下来,我们都等着你。
英勇的销售就这么几乎带着铺盖卷到客户的办公室,赖在那里不走了,一边求客户说,爷爷们你们就今天签了吧,你们忍心看着这么好的孩子过不去年关吗?一边就发着他那典型的毒誓:以后TMD再也不干销售了。
过段时间看见他,问你怎么还干销售?他笑着说,咱还会干啥?
还有一位销售不像他这么磨叽,这位说辞职就辞职了,号称最受不了公司没日没夜的电话会议,我们叫conference call,那种把中国美国欧洲日本印度全叫上的世界大战。老兄辞职后据说经常在晚上踱步,念叨着这世界上那么多事怎么不跟我商量就决定了呢?
后来接到前同事的电话,倍感亲切,可是时间长了总觉得“单挑”不如“群殴”,就忍不住跟同事说:“咳,哪天我们把张三、李四和王二麻子一起叫上,来个conference call吧。”
所以你看,这职业毒誓发的,不断重复而不实施,好不容易实施了又回去重复;要么就是把毒誓当成套牢的股票,攥在手里不停念叨就是不出手。
其实,一种职业的真谛和魅力,只有在你发下毒誓的瞬间才会真正地显露。你要是永远舒舒服服干着某个职业,就意味着你在这个领域永远经历着平庸。你想想,哪一部好的作品不是作家写到吐血,哪一个好的项目销售不是业务代表跟客户喝到吐血,哪一种好的公关活动不是把项目经理累到吐血?
所以,你要是对某个职业痛苦到要发毒誓,那么你应该庆贺自己已经触到了这个行业的本质,唯一要注意的是尽量不要当着别人发誓,自己不好收场影响形象不说,别人也觉得别扭。这就像我们去火车站送情人,又是吻又是抱做足了情绪,最后挥泪相别依依不舍,可是过了十分钟这个人又出现了,说是没赶上火车,走不成了。
在我们发毒誓的时候,有些技术性的问题也要注意。比如说不要把一个具体的失望上纲上线。我们经常听到人说,“装修简直烦死人了,我以后再也不装修了”。其实,没有人痛恨自己家里整洁的墙壁和典雅的天花板,痛恨的只是没完没了地跟装修队博弈,没完没了地为一件小东西跑建材市场。
所以,你就认定,伟大的目标里总会有一些捎带的痛楚,问题不在目标本身。你就这么坚定地朝着目标前进,同时不停地发各种各样的充满前提的毒誓。比如你不说再也不做销售了,而说,我再也不做那种老板可能在季度末坐在总部要求我当天一定要把订单签下来让我不得不忍辱负重跑到客户那里求爷爷告奶奶的那种销售了。
结果就是,你干脆就别发什么誓,乖乖地上班就好了。
金领就是早起的鸟儿
多想成为考拉那样又能多睡又受宠的动物
两年前闹过一阵病,中医说叫五更泻,就是早晨起来拉一泡稀。现在这病悄悄好了,但早起的毛病落下了,不管头天晚上多晚睡,早晨六点一准睁眼,夏天顺便就起身了,冬天天还没亮,就这么在床上瞪着眼睛等到一缕金色挂上窗棂。
问周围的商务人士,有这毛病的不少。一位朋友说,晚上又是开会又是应酬又是公司的烂事让你动脑子,好不容易睡着了夜里又梦见老板催着要材料,天不亮就又睁眼了。
另一位朋友说,你这还是做梦呢,我老板真的一大早就找我,不就是搞个开业庆典吗,她早晨六点多打电话问我,剪彩的剪刀准备了没有。我才睡了四个小时啊。
据不完全统计,在商务人士中间,级别的高低与越起越早现象呈坐标曲线型,就是说,一开始入职场都嗜睡,有了一定级别就开始早起,级别渐高,越起越早,到了级别特高了,就又开始猛睡了。
经常有那种健康顾问式的文章,讲人每天睡多少小时就够了。这种文章只是给一种人看的,就是那些越起越早的商务人士。科学家一般都安慰你说,其实人每天睡六个小时就够了;还有的励志文章说,古今中外成功的名人都睡得少,像爱迪生每天睡四个小时,达?芬奇睡四小时,撒切尔夫人也就睡四小时。意思就是,你要是想成功,就少睡点吧。
其实,少睡不一定就能让你成功。上大学的时候,我们班同学一度被励志演讲和书籍集体放倒,开始比谁学习最用功。在图书馆熬到十二点,一批人撤离,一点,又一批人撤了,熬到最后的那个总是骄傲的胜者。但是过了一段时间,最能熬的同学体检查出肝功能有问题,医生说你必须多休息不能累着。大家正好借此机会说,算了算了,都别熬了。
这件事情的关键是,你付出的时机不对,你熬夜不睡所付出的在那个时间里没有价值。我们学校同学聚会时常议论,当年不怎么学习、不熬夜、不蹲图书馆、一心做生意的某某同学现在是知名企业家、全国政协委员,人家对国家的贡献比我们谁都大,人家是该付出的时候付出,在正确的时间、为正确的事情付出。
所以说,在睡觉这件事上,不是你想少睡就少睡,而是你到了一定时候,想多睡也多睡不了,就让它顺其自然好了。
生活就是由各种各样的悖论组成的,比如:能睡的人都健康,失眠的人都不健康;成功的人一般都不健康,健康的人都不那么成功;最健康的时候,成功不来找你;最成功的时候,健康总要来坏你的事。
重要的是,当什么事情已经发生的时候,找到最适合你的解决办法。
查了一些文献,发现名人睡觉少也不是因为他们是超人,他们晚上睡得少,白天找机会补。所以结论是,“白天抽空打个盹儿”,这是商务人士面对职场压力,解决越起越早问题的最佳良方。
理想的状态是有合法的时间和地点去打盹儿,比如领导办公室后面的密室,办事途中的车上,办公室里的沙发上,等等;不理想的状态就是你在做不那么激动的事情中间眯上一小会儿,比如说会上。
在报上看到一些令人不安的消息,有政府领导在会上被媒体拍到打盹儿而被免职,我认为这十分不公平。为什么不去检讨会议组织者,为什么不想想打盹儿的领导跟你一样越起越早,白天需要一点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