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有个美国同事,主要工作就是给领导写讲话稿。他身体不大好,白天总有那么几分钟要睡着,甚至你跟他说着话,他就鼾声轻起。有一次他给级别很高的领导写讲话稿,领导在台上讲,他坐第一排,就那么歪着睡着了。下来后同事们说,你看你,自己写的稿子,把自己听睡着了。
我想说的是,商务人士越起越早,商务人士白天打盹儿,必然成为商务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特征。你早点适应了,你就早跨上通往成功的更高阶梯。
还有一点:你越起越早了,说明你或者已经很成功,或者离成功已经不远了。
忙的生活和不忙的生活
忙的怕将来不忙,不忙的怕被人识破
商务人士见了面一般都问候说,“最近忙吗?”“忙,特别忙。”“都忙些什么?”“嗨,就是瞎忙。”
回答瞎忙的人有两个问题:一是自己忙的东西自己并不感兴趣,或缺少吹牛资本从而不好意思说;二是其实根本就不忙,但是很怕被人识破。
在当今的社会里,不忙的人是怎样的人呢?公司上了市,抛了股票赚进几亿美金,然后寄情山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应该是人生至高境界吧。但是你看那些亿万富翁们还是整天在忙,像新东方的俞敏洪老师就说“上市没有给我的生活带来本质的变化”,上了市反而更忙压力更大了。
所以说,不忙的人实际上是自己的社会地位还在摇摆不定的人,是个人价值还没有被充分认可的人,是商务人士谁都不想做的那种人。
这样看来,让自己忙起来,起码让人看着忙起来,是商务人士建立个人地位的基本要素。对于不忙的人来说,你需要经营出一种状态,类似那种朋友想约但你总是说“下周再看”,或者“我的calendar(日程)已经排到两个月以后了”等等。
你不要觉得这样很做作,其实,自己能经营出一种忙的状态,总比被人拖入一种忙的状态要好得多。现在有些领导喜欢雷厉风行,让手下人24小时开机,随叫随到。我就遇到好几次这样的情况,跟某地领导吃晚饭,酒过三巡了领导突然想起事情,打电话给下属,说你现在马上来一下,这边外商有个事情你帮他们立刻解决。20分钟后,一个睡眼惺忪的下属跌跌撞撞地赶来,说什么事我马上就办。这时我心里害怕极了,这位下属一定恨死我们了;他老婆也一定恨死我们了。
陪客户喝酒,陪领导打麻将,都是忙的一部分。原来我们总说日本男人下班要是早回家就会被老婆看不起,其实我们也早就这样了,你要是每天下班按时回家,周末跟老婆孩子逛街,你心里肯定经常慌,觉得什么地方不对了。
忙是人生的主旋律,商务人士的地位、梦想、现状,全在一个“忙”字。
忙有几种状态:没什么可忙;装忙;真的为别人忙;真的为别人忙也为自己的利益忙;真的为自己忙,忙里有闲。
商务人士在多数情况下兼有自己利益而基本为别人忙。想想那些事情:为客户准备材料,为领导准备讲话稿,为朋友安排聚会,都是为别人,怎么才能为自己忙呢?
应该说,有些职业的本质就是为自己忙的,比如说作家,比如说导演、演员。人家的每一部作品都明确打上了个人的印记。对于演员来说,还可以过不同的生活,谈很多次恋爱,过很多次人生。
从事这些职业的人,不仅仅是为自己忙,而且还忙里有闲。他们在前后作品之间的休息,特别是一部作品得了奖到处去领奖的感觉,真的是好。
当然,他们的闲也是短暂的,获得巨大荣誉的人,比如说奥运冠军,真正放松的闲是如此之短。以前听邓亚萍演讲,人家问,你为什么总是那么成功。她说:“我每次得了冠军兴冲冲地回家,父亲跟我说的第一句话都是:‘过去的已经过去了,现在一切从零开始。"”
我们不可能像邓亚萍那样成功,也没有邓伯伯那样的严父,所以我们生活的所有希望,就寄托在为人忙的时候也兼为自己忙一把,忙成了以后彻底地休闲哪怕是短短的几天、几小时。
上周我们在成都做一个大型活动,负责装饰和后勤的当地供应商经理几天内从小胖脸变成了小肿脸,三天一共睡了两个小时。活动结束后,他拉着我们一起去做他每次做完大项目后都要做的事情——吃怪味面馆的面,至少四碗,然后去一个连锁品牌店按摩。
在大房间里,按摩进行了不到五分钟,小胖胖发出了清脆的鼾声。按摩从来就没感到过舒服的我,感到身边焕发着一种至高的幸福光彩。
商务人士头发都白了
一人白发是病态,众人白发就是时尚
近年来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就是商务人士普遍的白头发和掉头发。
几年不见、几个月不见的朋友,聚到一起都感叹:“你的头发怎么也白了”,“我以为只是我。”大家指着一个头发乌黑发亮的哥们说:“你们看人家保养得多好。”直到乌黑发亮尴尬地笑着解释:“我染过的。”
我都记不得自己是何年何月开始鬓白的了,染了许多年,最近停止了,因为有人危言耸听地说染发剂含铅还有别的什么有害物质,我信这个逻辑,美是有代价的。
可是不美也是有代价的,我每到一个有熟人的地方,大家都瞪大了眼睛看我,说你头发怎么白成这样了。
医学上认为,白发是人体酪氨酸酶活动减低造成的。凡情绪过度紧张、用脑过度、忧虑、惊恐、神经外伤等都可能造成白发。
什么是商务人士?答:商务人士就是情绪过度紧张、用脑过度、忧虑、惊恐且容易发生神经外伤的人。
正因为这些特征代表了商务人士的职业本质,所以我们没有办法改变,也就无法从精神上和病理上实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未雨绸缪、一劳永逸的境界。
唯一的办法是集中解决头发白了以后怎么办。
最近跟一个医学专家探讨过人的健康周期问题。专家说:不要总是盯着更年期,实际上人的一生中要经历好几次生命体征的重大变化,大致从30岁开始每五年有一次。从医学检测指标上也许没有明显的标记,但是你会感觉到了这个“坎”上,体力和精力忽然发生了微妙变化。
昨天一位成功的商务人士跟我说,以前每年去好几次美国,时差一般两天就倒过来了,过了35岁以后,时差要两星期才倒过来,以后要少去美国了。
所以,倒时差需要的时间更长了,烤鸭吃多了不消化,会开着一半打起了呼噜,头发从左边开始白然后上下左右都白了,这些都是人生的基本规律,不必过多在意。
真正要在意的是由此而产生的商业机会。
据不完全统计,商务人士中大约有一半左右的人有白头发现象,在这些人中,有一半是染头的,一半是不染的。那么针对这两个人群,应有不同的策略。
对于染头一族,应迅速用“以色论英雄”原则,将各种染头颜色进一步细化,按官场级别分,推出“常委黑”,“部长灰”,“局处蓝”,“科级绿”;按商场座次分,推出“总裁钻石紫”,“董事金条黄”,“总监银锭白”,“经理遍地红”,等等。
这样分的好处有很多,起码在搞活动的时候省去了打印许许多多的铭牌,因为客人一来,根据他头发的颜色,就知道他应该站第一排还是第三排,吃饭时应该上主桌还是次桌。
对于不染头一族则比较麻烦,对于这些人的下属和客户来说就更麻烦。你不知道应该跟他们怎么说这件事。比较一下下面几种说法。
“您的头发怎么都白了,要注意身体啊。”
“您的白头发跟您的西装很搭配。”
“您头发白显得更年轻了。”
“您头发白了好,显得博学、成熟。”
“您的白头发显得特别性感。”
所有的评价都不着边,最后一句最离谱。都说肾虚会导致白头发,哪壶不开提哪壶。
对白头发商务人士进行评价和套磁,实际上反映了“沟通的高深”,或者是“逢迎的挑战”。这在一个生活圈里,已经成为避不开的话题。
费劲的品牌忠诚
吃麦当劳还是肯德基,其实是一个政治问题
我们在商言商,卖烙饼的不吆喝豆腐。商业社会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你做什么品牌,就首先要消费这个品牌,坚决不买竞争品牌。
当你面对各种商品的选择时,你可曾想到,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的像你一样的商务人士,只能在某类产品中购买一种品牌。比如说,在可口可乐公司工作,你不能喝百事可乐;在麦当劳做财务总监,你坚决不吃肯德基;为凯迪拉克汽车做代理,你不方便出门就开林肯。
我曾经在生力啤酒工作,我们那时候坚决不喝,起码是在工作的时候坚决不喝百威、喜力和嘉士伯。去查店或者开销售会议,赶上饭点了就在餐厅喝啤酒,一个八人桌,上来先吆喝:“老板,来一箱生力,都摆桌上摆桌上。”
自己喝个天翻地覆不说,空瓶子还不让撤,摆在桌上给人看。根据我们的市场调查,绝大多数客人对啤酒品牌没有固定的喜好,都是坐下来以后才决定的。点酒的时候,他们满怀狐疑地看着旁边这桌人,“他们在喝什么?”经过我们培训的服务员立刻接上说:“是生力啤酒,名牌,我们有促销,买三赠一还有小礼品,您也喝生力吧。”
生意就这么以我们自我牺牲的代价一笔一笔地换来了。
这是多年以前的事了,尽管现在消费者更加理性,不易被简单影响,我们还是大力提倡维护自己的品牌,这是商务人士的基本职业准则之一。
从执行来看,我们拒绝消费其他品牌有几种不同的情况。第一种是诱导之下的胁迫。我有一个朋友在菲利普?莫里斯公司工作,他抽烟,他们公司发万宝路,开始他说不喜欢万宝路的味道,可是放着免费的不抽,非要自己花钱买别的品牌,经济上和形象上都不好,于是干脆就随了万宝路,一段时间下来也习惯了。
第二种是从消费的感官习惯上不喜欢竞争品牌。我也说不清自己是被诱导的还是被胁迫的,就是喝啤酒还是喜欢喝生力。当时总说百威哪里是啤酒啊,淡得像水啊,干吗花啤酒的价钱买水喝呀,结果是到现在都喜欢喝味道醇厚的啤酒,甚至有时专门找健力士黑啤喝。这算是被洗脑了吧。
第三种是从文化、心理和职业各个角度都不喜欢竞争品牌。我有一个朋友以前在亿贝易趣工作,就是不喜欢淘宝网,都过去很多年了,还是不上淘宝网。还有一个朋友在联想做过,哪怕离开联想了还是坚决不买戴尔。
其实,最普遍的状况还是第四种,就是朝三暮四型,今天还大喊大叫攻击竞争品牌,明天摇身一变加入竞争品牌,又为以前骂过的品牌大唱赞歌。
这叫职业,这叫现代商业规则。
当然,纯粹的职业精神不是你摇身一变后马上反戈一击,而是在推广自己品牌的时候不去刻意伤害竞争品牌,不管这竞争品牌是你的老东家还是你女朋友公司的夙敌。
一个成功的企业和品牌,必须是充满自信的。刚工作的时候问老板,为什么我们不能买竞争品牌的产品,老板淡淡地说:“如果你都不相信自己的品牌,还让谁去相信?”
多样性是现代社会的基石,从产品的选择来讲也是如此。消费者有权利享受多样化的选择,有更多的品牌、更多优秀的产品。为了最大限度实现这种选择自由,我们当中就要有许多人暂时牺牲自己的自由,坚持消费自己的品牌,保住和发展自己的品牌。
只是在许多时候,作为消费者的我们自己,也希望尽早从选择的限制中解脱出来。
我刚到通用汽车工作时开的是夏利,第一天上班没敢开去,问老板,我们公司开别的品牌车行吗?老板说没问题啊,你看很多人都开桑塔纳和捷达啊。
没有限制多好。当然公司发一辆车就更好。
2008年北京奥运,我在奥林匹克公园工作了二十多天,没什么吃的,我想吃的老王拉面、老李馅饼、全聚德烤鸭什么的都没有。一问,说麦当劳是“官方餐厅”,整个奥运中心区只有麦当劳能开餐厅。
像我这么职业的人,职业的觉悟是很高的,人家麦当劳支持了奥运,咱就要支持人家,就像当初王老吉为抗震救灾捐了一个亿,全国人民都去喝王老吉一样。
二十多天的巨无霸和麦香鸡伴随着我见证了北京奥运的空前成功。奥运后的第一个周末,第一件事就是拉上十岁的女儿:“快走啊,爸爸请你去吃肯德基啦。”
干大事不可避免的紧张
把大家都搞得很紧张,然后你从中渔利
我一直痛恨那种一锤子定终身的制度,比如说高考,比如说眼下大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参加工作面试。
因为我做事总是紧张,考试紧张,组织大活动紧张,上台讲话紧张,打针紧张,看恐怖片紧张加害怕。
这样的人很容易被埋没才华,我就总是怀才不遇。开始特别自卑,后来发现社会上这样的人很多,包括一些著名的运动员,他们平时发挥特好,到了奥运会就发挥失常,这固然有实力和训练的问题,但心理因素,或者说紧张是重要的原因。
在我们紧张的时候,一方面自己紧张,一方面特别烦旁边的人唠唠叨叨说别紧张啊。高考的时候父母总是说:别紧张,发挥出正常水平。老师说,别紧张,一紧张发挥失常就得不偿失了。
废话,我要是能不紧张干吗要紧张啊。
其实,克服紧张最好的办法是找到自己跟别人的共同境遇,然后劝别人别紧张。几年前,我和八岁的女儿一起去考钢琴三级,进考场之前我说:“你别紧张”,女儿说:“你也别紧张。”结果呢,我们俩都不紧张,我考完了还跟考官开玩笑,当然,结果是我们都通过了。
后来我没去考四级,陪女儿去考,考完了她说发挥不好,特别紧张。我说你为什么会紧张呢,我又没让你紧张,我又没说你别紧张啊。可是,她就是紧张了。为什么,因为旁边没有境遇相同的人可以劝。
上大学的时候在校篮球队,每次到重大比赛大家都免不了紧张。一开始是教练和队长反复跟大家说,别紧张,咱们放开了打,把训练的水平发挥出来。可是一上了场,别说投篮找不到感觉,有时运球和平时熟练无比的两人小配合都打得乱七八糟。后来慢慢地,大家开始互相安慰别人,喊着放松放松,别紧张别紧张。嗓门最大的那位喊“拉开了打,拉开了打”,一边喊一边突然转身,起跳投篮,球进了。
你在电视里看足球比赛,那些替补队员被换上场时都是跑着上场的,一边跑还一边喊着什么。他们其实就是喊:别紧张别紧张,我来了我来了。实际上,踢到那会儿大家只剩下半口气,谁还有精神紧张,喊别紧张的人都是他们自己紧张,想尽快地放松发挥。
解除紧张的第二个办法是打岔,尽量扯一些同让你紧张的事情毫不相关的东西。高考进考场之前,跟人聊聊你家猫如何为了看快女跟你抢电视遥控器;看恐怖电影吓得不行了,就跟同伴说我觉得电影院空调要是绿色环保的就更好了;在走进一个令你恐惧的老板的办公室汇报工作之前,告诉同事说哎昨天晚上我在商场里看见孙燕姿了。
这两种方法的好处是你可以将情绪向外部转移,不管是大喊还是小声安慰别人,不管是用什么方式打岔,你总是有机会说些什么以缓解紧张;如果还是不行,第三个办法就是以毒攻毒,当着可能跟你同样紧张的人说我太紧张了,我比你还紧张。
比如一大群人在门外等着面试,你很紧张,别人看着没你紧张,你就跟人说:“我真的紧张死了,我的手你看都在抖,我进去以后可能连话都说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