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日本类似美联储维系低利率的举动,前IMF总裁斯特劳斯·卡恩警告:世界各国竞相降息和实现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将破坏全球的经济复苏。很显然,卡恩担忧各国以货币作为政策性武器,然后化为行动;如此消极的行为将威胁全球经济,造成长期的损害。
美国可能步日本后尘
所谓“量化”指的是扩大一定数量的货币发行,“宽松”就是减少银行储备必须注资的压力。当银行和金融机构的有价证券被央行收购时,新发行的钱币便被成功地投入到私有银行体系。此时,零利率的量化政策便起到了进一步降低利息的作用,使银行的借贷成本几乎等于零,银行转手便以高利息贷给企业或个人,从而盈利。
从中不难看出,零利率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仅降低了银行的借贷成本,也降低了企业和个人的借贷成本。现在环球同此凉热,各国政府都在实行超低利率,其本意是希望经济迅速复苏。但结果事与愿违,那些本该进入实体经济的量化宽松货币,在有些国家却流入了股市。比如美国,在经济基本面根本没有利好的情况下,股市却扶摇直上。
尽管美国提出了另一波振兴经济的措施,但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却担忧,欧美国家可能陷入“日本化”——长期经济成长缓慢,甚至通货紧缩的困境。目前有些经济学家认为,美国和西欧诸国正力图从庞大的债务和房地产泡沫中复苏,他们对美国能避免日本模式的停滞有信心,主要是因为美国政治制度的因应能力,以及美国人民容忍资本主义创造性破坏之能力;而日本的长期通缩是日本政府起初不愿承认问题的严重性,因大力投入创造就业的公共工程,而拖延了痛苦但必要的结构性改变。
从目前消费者拒绝消费、企业缩减投资到银行守着现金不放贷等现象来看,陷入通缩的恶性循环已成趋势。美国、英国、西班牙和爱尔兰正经历日本10年前的经验,个人和企业负债累累,他们必须以现金来偿债,而不是消费和投资。欧美经济在度过危机之后,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只能缓慢增长,陷入“日本化”的痛苦。
在这样的经济状况下,假如大量宽松的货币进入靠借贷消费支撑起来的房屋市场,那么人们就必须留出大笔的钱去偿还债务,其他消费便减少了。换句话说,投入楼市的资金越多,不仅不会增加消费,反倒削弱了人们的购买力,与政府增加投资的初衷背道而驰。从美国政府这几年所采取的零利率和量化宽松政策的结果,便可略见一斑。
新凯恩斯主义“救急不救穷”
在2011年4月26、27日举行的美联储会议上,美联储的决策者一致认为,如果经济保持稳步增长,美联储将收紧庞大的经济刺激计划并采取措施,以防止由于宽松货币引发消费价格上扬,也就是通货膨胀。而部分美联储官员则担心,由于遏制通胀的唯一办法是提高利率,但这一收紧信贷的政策必将同时提高抵押贷款、信用卡和其他消费贷款的利率。然而失业率高达9%(实际失业率更超过17%),难以立刻实施收紧货币的政策。再加上当前的石油价格可能继续上涨,使消费者精打细算着每一分钱,可能令消费这一块大幅减少。
鉴于美国目前的现状,无奈之下,美联储无法采取任何承诺的经济措施。因此有经济学家指出,美国正经历着日本式的低增长率和高失业率,美国经济未来10年将“日本化”。“日本化”即滞涨,是指经济增长停滞、失业增加和通货膨胀同时存在,也就是大家普遍感受到日子越来越难过。
新凯恩斯主义的经济理论认为,增加货币供应量就能增加需求、提高经济增长,继而减少失业,令物价上涨起到刺激低微通胀的效果。但这套经济模式“只能够救急,不能救穷”,长远来说是无效的。美国的现状令这个理论越来越遭到质疑。
因为自2009年以来至2010年年底,美国人的居住开销下降了05%,衣服价格下降了04%,娱乐消费价格下降了11%,旅游价格下降的幅度最大达到3%;而最引人注目的是食品价格下跌了07%,这是多年来少见的。即使加上这几个月油价的猛升,使得好些相关商品价格上升,但由于房价依然下跌的抵消,目前美国的通胀率依然徘徊2%上下,这些数据均表明美国非但没有恶性通胀(超过5%)的压力,如果油价再继续回跌的话,还可能走向通货紧缩。
反观金融风暴之前,持续多年的通胀是由银行不断扩大的贷款业务造成的。在那期间,借款人和贷款人都信心百倍,推动了借贷额持续升高,人为地刺激了经济增长,造成了楼市、股市繁荣的虚幻景象。而金融危机发生后,银行放贷的意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因此货币供应也随之发生变化。
美联储已采取了两轮宽松货币政策,但无论再如何加大力度开动印钞机,也别指望在美国创造就业。因为金融体系坏账泛滥,使真正需要资金的实体经济得不到资金。如此恶性循环,通缩症状笼罩着全美。美国疯狂借贷,令信用过度扩张,已深陷数十年自掘的大坑洞,靠自己是无法爬出洞口的。美国唯一可做的就是放松货币,将祸水引出美国,流向新兴市场,特别是中国。
自美国金融海啸爆发后,中国政府立刻投入人民币4万亿元以弥补出口业的损失,抵抗经济衰退。中美两国采取了相同的印发钞票的货币政策,为何中国通胀肆虐,美国通缩阴云笼罩?说白了,美联储大印钞票是把美国的祸水引向了中国,美国经济生病,却让中国吃药。其结果是损人不利己!
众所周知,滥发纸币本该引发通胀,滥发美元当然也不例外。但美联储所谓量化宽松制造的货币,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进入流通领域,它所释放的大量资金,全都被美国银行和金融机构以储备金的方式截流之后,又重新回到了美联储的账面上。也就是说,被金融机构(比如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截流的资金,已变成热钱通过各种渠道涌入了中国。
中国央行公布,4月份新增外汇占款额达3000多亿,而1月份到4月份的新增外汇占款额为14348亿,比2010年同期多出4000亿人民币!而2011年前4个月的外贸顺差还少于去年同期。如果将外汇占款额扣除外贸顺差和外商直接投资(对H股、ODI、QFII及QDII等小额外汇进出忽略不计),每个月的热钱流入大约为400亿美元。
制定超低利率的货币政策,在美国这个负债累累的国度里已完全丧失了刺激通胀的初衷。因为目前美国工作机会匮乏,退休遥遥无期,在物价飞涨的年代,人们唯有选择减少消费,来保持一定的偿还债务的现金。日本就是典型的例子。这20多年的“日本化”其实是潮涨之后的潮落,月圆之后的月缺,是经济必然规律使然。当年日本一直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货币泛滥,房价一路飙升,而且支撑了多年,但最后泡沫依然破灭、房价依然大跌(东京房价下跌90%)。可见泡沫越大,破灭得越惨烈。
让中国也剪一次发达国家的羊毛
欧美国家和日本的超低利率政策对中国影响极其负面,特别是欧美逼迫人民币大幅升值。由于对人民币升值预期上升,天量热钱再次大举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中国,这也是尽管政府出台各种措施,但国内房价依然被越炒越高的主因。
既然各国都在操控汇率,都想学美国“大斗进小斗出”的把戏,中国为何不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非但坚持人民币不升值,更进而使人民币逐步贬值,将欧美热钱堵在中国、烂在中国,让我们也剪他们一次羊毛?
当然,经济运行和自然一样,潮涨潮落,月圆月缺。零利率从长远来看是没有用的,好似杀鸡取卵、饮鸩止渴,只会用一个更大的泡沫掩盖前一个泡沫,这些都已经得到证实。只有“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用真正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来调节,经济才会真正回到健康的轨道上。如果美国以及全球各国依然实行低利率甚至零利率,那么下一个更大的经济危机的祸端,也将从此生成。毕竟,是经济发展才可能促使人们增加消费,而不是拼命消费才促使经济增长,实施本末倒置的宽松量化的货币政策,只能产生经济得到改善的错觉而已。
没有经济增长为依托的全球金融市场只能是一场零和游戏。因此虽然经济依然不景气,股市却诡异地大幅上升,而华尔街更是大赚特赚。在零和游戏中,有人大赚,就有人大亏。
二十几年前,电影《华尔街》通过男主角银行家戈登之口,喊出了“贪婪是好的”。今天,华尔街依然在玩别人口袋里的钱,哪怕玩得散户倾家荡产、公司纷纷倒闭,他们却一如既往地“袋袋平安”。这虽不合理,但却合法。于是,《华尔街2》又通过戈登之口道出“贪婪是合法的”。别说在一般情况下普通散户不是华尔街的对手,在目前反常的经济情况下,作为普通投资者,就更须小心谨慎,宁愿将辛苦钱存在保本金的低息金融产品里,也比被突袭而来的金融海啸吃掉30%~40%要好得多。
不过,善意的提醒往往不起作用。据统计,这200年来,单美国就爆发了大大小小135次危机,资本市场的历史真可谓一本“泡沫的历史”。在金字塔顶端的金融大鳄,每次都能将各种泡沫吹大,然后反手做空“大剪羊毛”,掠夺处于金字塔下端大众的财富。由于人性贪婪千年不变,他们每次都能得手,使得这场游戏总能不断地持续下去……
现在全球一体,中国经济也有通胀之虞。好在中国有后发优势和前车之鉴。 中国央行半年内4次加息,明显表达了中国政府期望抑制热钱、遏制通胀等意图。对于美国来说,只要通胀不超过5%(在欧美,5%以上为恶性通胀),一般来说美联储就不会加息。而对中国来说,绝不能再任由热钱掠夺中国人民的财富了。我们应尽快将房地产及其他过热的商品调控到合理价位,迫使国际热钱陷在中国,让我们也剪一次他们的羊毛。中国要在全球的货币战争中找到自己的武器,才能保护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欲望无休止
——谁让我们远离了幸福?2010年秋,导演奥利弗·斯通带着他时隔23年的华尔街题材新作《华尔街2:金钱永不眠(Wall Street 2: Money Never Sleeps)》席卷全球。这部《华尔街》续集来得正是时候,贴切地呼应着当前的经济环境,难怪一上映就跃升北美票房第一。
不从娱乐角度出发,单从帮助你看懂财经新闻的角度出发,这也是一部好电影。它可以帮助你了解华尔街的游戏规则,了解华尔街人的话该怎么来听。同样,2010年出品的纪录片《监守自盗(Inside Job)》从独特的角度探讨了2008年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也是一部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财经新闻的佳片。
《华尔街2:金钱永不眠》在2010年10月15日登陆中国后,首周末票房便突破1500万元。而当《华尔街2:金钱永不眠》之风刮来中国的时候,恰逢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的新著《幸福了吗》出版。此书上市后一路畅销。这两股热风让每个人不由得都在心里思考:金钱与幸福,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吗,它们是前因后果吗,它们在我的生活中到底构成了怎样的关系?
金钱与欲望的罪与罚
揭露人性的影片往往都精彩出众、发人深省,《华尔街》系列也一样。
在1987年那个金钱饥饿的年代,《华尔街》戈登·盖葛的经典语录“贪婪是好的”道出了华尔街这个资本运作圣地的游戏真谛。23年弹指一挥,华尔街贪婪依旧,这座金钱的不夜城又令《华尔街2》里的人陷入困境。
昔日雄霸《华尔街》的股市作手戈登·盖葛,从联邦监狱获释之后,披着“贪婪是合法的”外衣再度出山。他摇身一变,成了财经畅销书作家,四处演讲,讲述华尔街的内幕故事。就在2008年开始的这场金融危机依然阴魂不散的今天,我们禁不住会问:8年的牢狱生涯是否令他“洗尽铅华”找回道德的良知?
曾经翻云覆雨的股市大亨到底不简单,尽管重获自由的那一刻他身无分文,女儿憎恨他,儿子因吸毒而早逝,妻子恐怕早已改嫁,步入豪华餐厅又遭到“街” 上昔日同行的蔑视和奚落,但是他骨子里的锐气没有磨灭,言谈举止依然散发着咄咄逼人的个性。不认输的戈登随时准备着重返华尔街再度筑梦。
只可惜在只认金钱的华尔街,失去资本就好似在赌场里没有了筹码,也就意味着失去一切,盖葛要怎么重回江湖?姜毕竟还是老的辣,有经验的赌徒总会为自己留好反戈一击的赌资。进监狱前,他为女儿温妮设立了1亿美金的信托基金,沉睡了多年。为得到这笔巨资东山再起,他不惜利用女儿的男友雅各布·摩尔——一位充满抱负的年轻股票交易员,来修复与女儿糟糕的关系,作为回报,盖葛答应帮助雅各布复仇,除掉逼死雅各布导师的金融大帅布莱顿·詹姆斯。
于是,金钱再一次改变了一切。当年那个贪婪的华尔街恶棍又回来了,虽然已白发苍苍,却还别着丝质手帕,品着洋酒、雪茄,狂傲得无以复加。在那片他心之所属的黄金地所向披靡,每一个吹向天空的泡沫,全都化为金钱(通过“做空”的手段)落到了他的口袋。从女儿那儿骗取的1亿美金,瞬间变成了11亿美金!
道德算什么?畅游华尔街不需要忠诚,不需要负责,不需要信任。卑鄙的人往往游得更远。只要不违法,做什么都行,道德在这条街上不值钱。正如盖葛所言:“资本无眠,就像你的女人,不看紧的话一觉醒来,她便跑得无影无踪,你再也见不到了……”在华尔街的博弈中,贪婪正是资本的本色。
身为股票掮客之子的奥利弗·斯通,用他一贯强而有力的戏剧手法拍出了股市内线交易的内幕,同时借盖葛的行径来质疑现代人面对金钱诱惑而普遍出卖灵魂的道德问题。这虽是一部电影,却为我们呈现了华尔街真实而残酷的一面。
金钱能买来幸福吗?
近几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使许多人的美国梦破灭了,房产变成了负资产,投放股市的退休金蒸发得无影无踪,大家的荷包或多或少都缩水了。面对如此沮丧的现实,西方的大专院校、各类研究所甚至经济学家们都不约而同地展开调研,课题是:金钱能买来幸福吗,金钱和幸福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
英国沃里克大学(Warwick University)教授、经济学家奥斯瓦德(Andrew Oswald)在最近一次讲座中公开宣布:“一旦一个国家的储藏室通通被填满了,也就无所谓国家正日益富有,进一步的经济增长似乎也不会使公民更具幸福感。”奥斯瓦德是近来痴迷于研究“什么能使我们幸福”的经济学家之一,他的研究结论是通过采访世界各国不同背景和阶层的人而得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