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春,亚特兰大
早春二月,刚刚参加了亚特兰大华人社区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女士们各个着装华丽的中式旗袍,男生们各个西装领带,倒真是很像那么回事儿!
每次春节聚会,当然少不了包饺子,猜灯谜这种传统项目。这次我把戴维也带来了,让他体验中国文化,亲手包饺子。
戴维平时动手能力很强的,自己家修房子,修车,从来没请过外人。但这回包饺子,似乎有点难为他了,不是馅儿放多了,捏不上,就是馅儿放少了,饺子太扁不好看。一共包了10多个,居然没有一个让他满意的。
旁边的一位大姐见了,同情地说:“别难为人家美国人了,包饺子这活儿,可不像他们从小在家除草种花,你老公包的已经不错了,反正煮熟了都一样吃!”
大家听了,都哈哈大笑起来,戴维也跟着笑起来。热热闹闹,这才像过年的气氛啊!
戴维以前也是走南闯北的,所以在饮食上一点儿都不挑剔,除了美国餐,他对中餐情有独钟,尤其喜欢米饭炒菜,包子饺子一类。越南面条也是他的爱好之一,但不喜欢日本寿司,可能像大多数美国人一样,对生鱼类食品还是不能接受吧!
春节前,我在微信的朋友圈向几个要好的同学和朋友祝福新春,可只有几个同学回复了,其他的到现在也没回音儿。
别人不回也无所谓了,兰清居然也一直杳无音讯。让我有种隐隐的预感,她就要有什么新变化了。
三月中旬,终于接到了兰清的电话,还竟然被我猜中了。
“良茵,我想告诉你,”兰清似乎很兴奋,“我们打算回国了,立东被公司任命中国大区总经理,驻上海,这些日子我们一直忙这个,我也刚刚联系好了新单位。”
“我说你怎么那么久没消息呢!太好了,兰清,恭喜你们!”我知道兰清一直想回国,这次终于如愿了,“你们订机票了吗?什么时候启程?”
“估计最快是四月末,立东明天先回上海把房子租下来,还要联系孩子的上学,”兰清说,“我留下来把房子退掉,再卖车,一切料理完了才能回去。”
“上海是个好地方,”我深有感触地对兰清说,“以前我带老外到中国旅游,无论美国人还是德国人,都喜欢上海。”
“是呀!”兰清和我一样有同感,她说:“如果不是因为上海,可能我们也不会回国。”
“那你去哪里工作呢?”我对兰清的单位也很关心。
“中央交通大学,医疗仪器研究所,”兰清回答,“是作为教授引进的,待遇还不错。”
“那很好啊!”我真的很羡慕兰清。
“其实也算缘分吧!”兰清仔细地告诉我详情,“我以前在香港大学读博士的时候认识庄子铭所长,那时候他是港大的医学工程系教授,这几年他回上海组建了医疗仪器研究所。”
“真是太棒了,”我打心眼里替兰清高兴,“有老熟人的关系,在中国办事会更方便一些。”
“听庄所长说,他们还在招人呢,”兰清开始鼓动我回国了,“良茵,要不你也来试试吧?”
“我?”以前我还没有认真考虑过回国,现在看见闺蜜去上海,我还真是有点儿动心,“我可以考虑客座教授,不过,回国我们能适应吗?”
“应该没问题吧,”兰清打包票,“等我回上海和庄所长谈谈,看看能不能把你这个美女教授也引进了。”
当晚,我就把闺蜜回国的事情告诉了戴维,戴维睁大了蓝蓝的眼睛,看着我说,是不是你也想回中国啊?
说实话,这十几年来,我心里一直有一种回国的冲动和渴望,但却不知道哪里是最适合自己的落脚点。当初博士毕业时本想如果不来美国,就回北京工作和家人团聚,但又有一种十几年前被美国拒签后的不甘心。
有时候人的心理是非常难以琢磨的,越得不到的东西就越想得到。现在,似乎中国人在美国想得到的东西我都得到了,而美国对我来说,已不再神秘!
戴维见我沉默,就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你如果回中国是去上海,我可以跟你一起去,其它城市,不好意思,你就只能一个人回去了。
原来戴维是这样想的呀!那么为了让他跟我一起回中国,就算打破了头,我也要钻进上海啊!
兰清说话算数。果然很快回上海后就跟庄子铭所长汇报了我的情况。
五月中旬,中央交大人事部门与我有了接洽。
我的想法是先试试作客座教授。于是投递了相应应聘材料包括:中英文简历,科研方向,教学成果,以及出版的论文等。
他们很快有了回复,约我盛夏时到交大面试。
还有两个月时间,我一边认真地准备我的演讲稿,一边开始上网查询交大医疗仪器研究所的背景,教学科研情况,以及今后的发展前景。
这些都是应聘人员事先应该在家做好的功课。去应聘任何一所大学,都应该做到知己知彼,一问三不知肯定是不行的,对应聘单位越熟悉,那么成功的机率才越大。
医疗仪器研究所虽然建立时间不长,才刚刚3年,但庄子铭所长领导有方,短短时间已引进国内毕业博士5人,国外毕业博士3人,建立了包括B超,影像的两个研究中心。
忽然,我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影像研究中心主任李毅。这名字好像在哪见过啊!难道是从德国回上海的好朋友李毅?
我急忙打开了李毅的网页,没错,果然是她!就是同在杜塞尔多夫大学毕业的生物学博士李毅。
我还清楚地记得她是2006年毕业后回国的。
从照片可以看出李毅比以前稍稍胖了一些,依然戴着眼镜,打扮上比以前在德国时髦多了,更显得睿智成熟。
网页上的简历清清楚楚地道出了她从德国回来后的奋斗轨迹:
2006年,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生物学博士毕业;
同年回国,在交大生物医学研究所任副教授,学术带头人,硕士生导师;
2006-2011年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发表SCI论文10篇,影响因子均高于5.00;
2011年,晋升为交大生物医学研究所教授,仍担任学术带头人,硕士生导师;
2015年,应聘为交大医疗仪器研究所任影像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
网页最下面一行附有李毅的电话和电邮。
哇!10年没联系了,想不到当年的同窗闺蜜发展得这么好!
其实,我早就知道李毅好强能干,相信她到了哪里都会成功的。当年她在德国一边学习,还要一边照顾上学的儿子。现在儿子已经该上大学了吧?她也正是大有所为的时候了。
真想给李毅打个电话,互诉衷肠。但一看表,美国这边是下午2:00,那么中国那边就是半夜2:00,时差12小时嘛!不能打扰人家睡觉。
好吧!我决定给李毅写一封email,我猜想她做管理工作,一定经常查看电邮。
“李毅,从德国杜塞尔多夫一别,到现在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了10年。你一切都很好吧?儿子也上大学了吧?
我在中央交大的网页上查到了你,你的照片让我感到亲切,你的成就让我非常羡慕。
最近,我的一位大学同学到你所在的研究所任教,并推荐我来应聘客座教授。
我还想对大学和研究所有一些更深入地了解,希望我们有机会通话。
我的面试时间定在夏天,估计不久就能见到你啦!
祝一切都好!良茵”
电邮下午3:30刚发出去不久,下午5:30就接到了李毅的回信,那可是北京时间早上5:30啊!她不愧是当领导的,起床那么早,第一件事就是查看电邮。
“良茵,你好!
非常高兴接到你的来信!我虽然离开德国已经10年了,但对那里的一切依然记忆犹新。
去年徐姐回国度假,来了上海几天,我们一起聚了聚,还提到了你,我们都很想你啊!真是说曹操,曹操就到,才几个月就收到了你的电邮。你能来交大做客座教授我太高兴了。哪天来面试?告诉我,我派人去机场接你。
这是我的手机号码:139********
盼相见!李毅”
虽然李毅的回信只是短短的几句话,还是勾起了我心底里的怀旧之情。
忽然很想知道原来德国的那几位闺蜜好友,钱少芸,姜灵,许嘉,还有徐姐,不知道她们现在怎么样了?
临睡前我给钱少芸发了一封电邮,问问她们大家在德国的情况,并顺致问候。
等了两天,也没见少芸回信,我正纳闷着呢!
第三天,终于等到了大小姐的回信,原来人家又和新男朋友去意大利南部西西里度假去了。真是令人羡慕的浪漫生活!
少芸简单介绍了一下新男友贾尼,比她大两岁,是意大利人,离过婚的,有15岁的儿子跟着前妻。贾尼现在是意大利机械公司驻德国分部的销售经理,分部就设在杜塞尔多夫。他们是在一个国际展会上认识的,现在已经一起买了房子住在一起,快要结婚了!
少芸说许嘉后来一直在汉堡,早结婚了,老公是身高1米90的德国人,现在已经有了两个小孩。许嘉有孩子后不工作了,专心在家带孩子。
徐姐在德国留下来了,在医学院做科研工作,现在也加入了德国籍。儿子大学毕业后在汉莎航空公司当工程师,徐姐一直一个人,有好朋友圈儿,但可能不想再找人了。
对姜灵的情况,少芸说她也不清楚,听说回沈阳宝马公司干得很好,但具体生活细节不详。
是啊!也许这就是人生吧!回想当时在德国时大家都有很多理想和奋斗目标,如今的生活,不知道是否和当初的目标一致?但毕竟付出了那么多,得与失,都算是一种人生的经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