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初的京城。
清晨依旧寒风刺骨,西党叛乱的消息前几日就已经由西来商旅流入民间了,朝廷上下不少官员也有所耳闻,可这么大的事,西北都护府居然没有军报传来,所以也无人敢在朝堂上议论,毕竟都护大人可是当朝宰相、小皇帝阿父的兄长。
城门刚刚打开,一马从远方飞驰而来,马上那人白布包头,一身粗布白衣,身后背着一个大红包袱,如一道银色的闪电一般眨眼功夫就已到城门口。
守城将军刚想迎上去询问。却见那马并不打算停留。马上之人大喊:
“西北军报,百里飞递,阻挡者死。”
守城将军听来者如此说,仔细一看,那人的白头巾上印了大大一个“驿”字,便匆忙指挥军士闪在两边。
那匹马已是气喘吁吁,四个马蹄也已血肉模糊,踏在地上偶尔留下一两个血掌印,想是已经狂奔了一夜,而马上的驿兵却还在不停的催动缰绳,箭一般的穿过了城门,留下的只剩驿兵渐渐远去那嘶哑的呼喊声
“驿站飞递,众人回避……”
当日早朝金殿之上,兵部尚书上奏道:
“启奏陛下,兵部今晨收到西北都护府百里加急的军报,原文如下。”尚书大人打开陈公爷写得军报念起来:
“臣西北都护府都护陈于守启奏,广月元年三月初三,西党节度使李飞虎伙同朱耶族发动判乱,西党边塞军防御使失察,以致我大尧七万将士落入逆臣奸计。西党被占延城告急,延城刺使王同恩慌报军情延误战机,只说李飞虎领兵万余作乱,陈请都护府派兵剿灭。臣率都护府帐下步足两万,铁骑五千即刻发兵西党,路遇天降大雪,臣身体抱恙依然坚持行军。行至半途,斥候探明来报,李飞虎实则伙同五万朱耶族共同谋反,已将延城团团围住,并不是延城军报上说的万余人作乱,且边塞驻军已被击破,全军覆没。虽然敌众我寡,臣却心系大尧疆土,延城军民,并未停止驰援延城,岂知延城中郎将朝世洪抗敌无方,刺使王同恩督战不力,未待臣的援军抵达,短短几日就被贼兵攻破了延城。臣见贼军势已做大,只能退回伊州全力防守我大尧西北之要冲。西党本署臣都护府管辖,虽臣初来上任,可出了如此惊天骇闻的叛乱,臣之失察难辞其咎,恳请陛下降罪责罚,并陈请朝廷速调天兵剿灭判乱,以张我大尧国威。臣陈于守望东而拜。广月元年三月二十八。”
一道军报,陈公爷就把这贻误战机的罪过推了个干干净净,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当今掌权的是他兄弟,这十二岁的少年皇帝又懂什么,还不是都听他阿父的。何况如今在这金殿上已大部分是宰相的人了,剩下的那几个,谁要是不听话,下场就如司天监的柳青元一样。
少年皇帝对这李飞虎造反似乎并没当回事,在他的记忆中,先帝曾告诉他,大尧有雄兵百万。
大尧国确实有百万雄兵,但那是各地报上的数。其中各级将军为了吃空饷,缺额还不知多少,而且这百万雄兵又有一半是五大节度使治下的地方军,其余的大部分就是各条边疆的边防军,而整个京畿的禁军也就十万来人。
至于这些手握雄兵的节度使们为什么一直都没人谋反呢?主要还是他们不想反。只要没到必须反的时候,他们在各自的领地里做着土皇帝又何乐而不为?
其次大尧统治天下二百多年,民心所向,一旦造反必被天下百姓唾之。
再次如若有一方造反,朝廷必定下令其他几方联合出兵坦平叛乱。其他节度使为了争得功劳以向朝廷求得更大的权利,在名义上巩固自己一方诸侯的势力,必会发兵平叛。
说到底,一方诸侯虽大,可再大也没谁能大到能席卷天下。也就是因为如此,大尧才平安的度过了这几十年。
少年皇帝听兵部尚书奏完说:
“宰相,你说怎么办吧?”
陈仲则朝小皇帝一拜:
“启禀圣上,臣以为应令东齐节度使、北幽节度使各出兵五万,朝廷再调禁军五万,会同西北都护府现有兵力,一共十七万兵马,由都护府统一指挥,定可平叛。”
小皇帝好奇的问:
“区区五万贼兵,要用这么多人去打吗?”
陈仲则微笑回道:
“禀圣上,本是无需这么多兵马去围剿这群逆贼,但西党是个游牧民族混杂的聚居地,除了朱耶部族,还有党项,突厥、波斯、等很多民族,其总人口多过我们尧人。我们大兵压境不只要剿灭逆贼李飞虎,更要显我大尧声势来震慑其他部族,让他们不敢再滋扰生事。”
小皇帝打了个哈切“嗯,就照宰相所奏吧。”
敕令下,朝廷五万禁军即刻整装先行赶往都护府。北幽节度使,东齐节度使,各派兵五万向伊州汇合。
西北方,李飞虎占了延城后反倒没有任何动静,而伊州都护府也在等兵力的集结完毕。西北的战事就如它突然爆发一样,又突然停顿了。
广月元年五月,汴州大旱。刚熬过四月春寒本该万物复苏,然而却是赤地千里,大有向周边蔓延之势。而在伊州,平叛的部队刚刚集结完毕,东齐最后一名士兵进入伊州城的同时,一道敕令也同时抵达了都护府:
“大尧广月皇帝令,郡公陈于守履职西北都护期间,恪尽职守,处事不乱,擢升为国公。副都护李钧为人忠正,累有战功,擢升为都护,总理平叛事宜。李国公接令后即刻办理兵符交接返回京城,不得延误。”
宰相陈仲则毕竟不傻,他深知他那兄长不是行军打仗的料,只怕那都护府送来的军报也不尽属实,这西北的事他身在京城也不能全然知晓,浑水还是不蹚的好,就将其兄陈公爷的爵位抬了下,打发回京了。
副都护李钧升了都护,接了兵符,恭恭敬敬的送这来伊州才两个月,就闹得西党叛乱的陈国公出了城门。李钧大大的叹了口气,心想这瘟神终于送走了,可这烂摊子却落到自己手上。还好自己现在手中有十七万大军,那李飞虎虽勇武过人,倒也不用太担心。
隔日,李钧点齐十五万步伍,二万精骑浩浩荡荡的向延城开去。
六月,都护府的平叛军抵达延城,城外十里安营。混入城中的斥候报告,李飞虎并不在延城中,李钧命斥候再探。次日,斥候回报:
半个月前李飞虎率亲随出城查看地形,未想城中朱耶某部叛乱,占了延城,其余朱耶部落尽已逃散,待李飞虎回城时,城门紧闭不开,李飞虎最后只聚齐了三千人往西北边疆而去,延城现有朱耶兵部不到一万人。
李钧一拍大腿“大妙”马上下令攻打延城。
大军杀到延城东门下,城门虽然紧闭,却无人防守,李钧还在犹豫是否该进,去包围西门的先锋官派人来报说,朱耶兵见我大军拔寨而来,全部从延城西门快马逃出。李钧不费一兵一卒收复了延城,趁着士气正盛,未作停留继续向西党进发,然而西党已经被党项族首领拓跋恩占了。
党项族本就是西党地区仅次于朱耶族的第二大部族,拓跋恩趁着李飞虎带走了朱耶族的士兵去打延城的时,秘密召集党项族分散在各地的小部落和其他一些部族,集结了五万之众占了西党。
拓跋恩见大尧军向西党开来,他不守反攻,大尧军还没在城边安下营寨,拓跋恩就带着骑兵杀了李钧一个措手不及。李钧十七万大军本就是各地聚集,又多是地方驻军,战斗力本来就不强,骑兵又少,更何况北幽与东齐的领兵将军不听号令,致使大尧军大败。也全赖李钧亲率两万骑兵竭尽全力的维持,才不至于全军溃散,退回了延城。
此一役大尧折损了三万多人,其中两万精骑就损失了一半,士气不振,军心涣散,再无力进军西党。西党的党项军也不敢攻打延城,两边就这样僵持下来。
李钧无奈,只能着手收拢一些附近的部族以充实骑兵,其中还是以逃散的朱耶族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