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秦大壮奉命巡视一个三十里外的哨位,不想在半路上遭遇了一队胡族骑兵,他奋勇杀出重围,向边塞大营回报,途中又被几个早已埋伏好的胡兵将马射伤,秦大壮落马被擒。就在秦大壮被胡兵们捆在马上,压往胡营的路上,碰上了灰衣老者。
灰衣老者本名刘禺轩,当时还二十几岁,是齐云山空凌观的道士。这空凌观本不是武学道观,可却藏有很多道家的武学典籍,刘禺轩自幼被养在观中,对这武学典籍甚是喜欢,时常一人照着这些典籍修行。
空凌观的观主空凌真人发现后也并不阻拦,且刘禺轩遇到不懂处时甚至会点拨一二,原来空凌真人曾是武林中的泰斗,痴迷武学五十余年,收集了很多武学秘籍研修,其中以道家武学居多,待到他六十岁时,忽然从这些道家武学中省悟了老子的那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便放下痴念,于齐云山上开设了空凌观。
刘禺轩学武资质极佳,又有高人点拨,所以在二十岁时,已算当时世间难有的高手了。空凌真人见他武道已成,却少于心智的磨练,就对他说:
“轩徒儿,你于山中习武十余载可有所悟?”
刘禺轩诧然,摇了摇头不懂师傅说什么。
空凌真人接着问:
“你既习武道,可曾想过习武何用?”
刘禺轩又摇了摇头。
空凌真人微笑对他道:
“世间万物自有它存在的道理,你既然武学已成,而在我这观中却并无所用,天下之大,你何不去寻找答案?”
刘禺轩未敢回答师傅的话,空凌道长便对刘禺轩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轩徒儿,我问你三个问题你都不予作答,那你且下山去吧,以后你置身于红尘万物中或许会有答案,只是你这身武学不能提及是在我这空凌观中习得,而你道家身份也可有可无了。”
说完空凌道长转身入殿。刘禺轩知师傅心意已决,在殿门口跪下磕了三头后离开了空虚观。
踏入尘世后的刘禺轩在几年之后游历到了大尧北疆,刚巧碰上几个胡羌骑兵绑了秦大壮往北而去,刘禺轩在北疆的游历途中,听过很多关于胡羌洗劫边塞村落的事,所以心底里就讨厌胡羌人。
在当时,胡羌部族虽然并未对大尧疆界造成威胁,但胡羌人的习性就是以掠夺来保持部落的持续壮大,然后吞并周边的弱小部族。大尧北方绵长的疆界线上,从建国开始,就从未间断的被胡羌骑兵袭扰了二百多年。
常驻边塞军的兵力毕竟有限,胡羌游牧又时常居无定所,小规模的袭扰后,只要造成的损失不多,朝廷通常也只会加强附近的疆防来应对,如果碰上大部族的入界掠夺,导致边疆百姓死亡过多,财物损失过大,朝廷才会派出军队到北疆外,对侵袭的部落进行剿散。
对于北疆外的胡羌政策,两百年里大尧一直奉行着谁出头就打谁,谁强大就打谁。大尧允许北疆外的胡羌部族数量繁多,也能容忍他们兵强马壮,甚至可以牺牲疆界周边的一些村镇,但决计不能允许胡羌部族抱成一团,或是某个部族过度强大。这些本是朝廷历代针对北疆的治边国策,可近几十年里因为节度使的权力越来越大,边塞军的供给又转交地方,最后导致北疆治边的朝廷国策,实质上变成了北幽节度使的地方政策。如此,胡羌部族考验的不再是朝廷的忍耐性,而是北幽节度使的个人心性。
也就是在当时,北疆外的一个胡人部族做大,吞并了周边七八个小部族,人口骤涨到十万,其中有三分之一是精壮青年。
胡人擅骑,部落中无论男女老幼都会骑马,特别是男性胡人,均以死在马背上为毕生荣耀。眼看这个部族的势力已经对大尧的北疆构成了相当的威胁,当时的北幽节度使王战主动上书朝廷,要求用北疆边防军中的步伍营,去调换全国内的善骑善射士兵,以求用强兵剿灭北疆外对大尧的潜在威胁。
朝廷见王战并未要求派出禁军,仅是请调精壮骑射与北疆边防军的部分步伍营进行调换,也就同意了。从第一批调防开始到最后一批抵达北疆,王战花了一年多的时间用北疆边防军中的老弱步伍,换来了全国各部的精悍骑射,杨万林和李钧也就是在这次调防中,最早的一批被派往北疆的。
王战向朝廷领了兵符,就将十万边塞军和自己北幽驻军中选调的二万骑兵,集结混编在疆界大营中,然后散出轻骑斥候,广布警戒哨位,踌躇军粮,整日操练,欲求十二万精锐能在短时间内达到协同,以求一战定乾坤。
王战为人异常敏锐,行事又非常沉稳,即便手中已有雄兵,可粮草后援与胡人部族的分布一直未有定论,他心底对于此战并无全胜把握,最让王战担心的是,如果让胡人部族的主力出逃,短时间后就能东山再起,茫茫北疆,只怕想追,自己的大军会因粮草和地形,变得有心无力,所以他制定的三路合围计划必须细细斟酌,自己的部队也必须有能执行这个方案的协同能力。也就是因为如此,王战大军一直窝在大营中,等着王战最后拟定的攻击方略,而大营三十里外都设置了警戒哨位来保证营区不被敌人详探。
刘禺轩见几个胡羌骑兵,绑着一个大尧军官朝北而去,也没多想就飞身追上,将秦大壮救了下来。秦大壮千恩万谢,非要拉着刘禺轩同回大营,刘禺轩实在拗不过他,就随秦大壮一起去了。
营里听说秦大壮被俘后,又给一个功夫了得的青年救回,人人都来围着看,大家感叹秦大壮命好,碰上了救星,这事后来传到了王战那里,王战此时正在拟定计划的关键之处,听后并未上心,但为了军情保密,所以下令在大军出发前,刘禺轩也不准出营,末了还加了一句:“留在营中上宾待之”就无后话了。
秦大壮听传令兵来说,节度使不准刘禺轩离开大营,顿时又是恼怒,又是歉意,只能不停的对刘禹轩致歉,委屈他在大营多住些时日。
刘禺轩没进过军营,心下对军营的生活也有些好奇,而且传令也说了以上宾待他,想来这节度使对自己并无恶意,只是某些原因不想他离开军营,他也便不做计较,安安心心的在秦大壮给他准备的军帐中住了下来。
其实以刘禺轩的武功,虽然不可能以一敌万,可要想从这军营中出去,无论何时都是简单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