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秦老爷也进了大堂,大家坐下来诉说整个事的原委,最开始还要从秦老爷和杨万林说起。
秦老爷大名秦大壮,兴元府人,家族历代都是大尧武官,所以秦大壮成年后也便进入军营效命,因是大尧武人世家,一开始就靠着祖上的关系,谋了个北疆边塞军中的轻骑队长。干了没两年,碰上大尧国内的一次驻军大调防。
也就是在这次调防中,原在南楚边塞军的杨万林被调到了北疆边塞军,做了秦大壮的顶头上司——轻骑左副校尉,同时一起调来的还有个叫李钧,任同营的轻骑右副校尉。
杨万林和李钧在南疆边塞军中就是同袍,同属飞羽营中的副校。飞羽营在南疆驻军中,主司探路、索敌和重要军令的传递,南疆不像北疆,抗边守土的战事并不多,主要是平定蛮夷内乱,剿灭山匪。
大尧南境,茫茫十万大山,少数民族繁多,大尧的政令到此,常是有名无实,山匪路霸还有野性部族,时常和当地府县与尧族之间产生激烈的摩擦。如果说,在北疆是抗击胡羌,那么在南疆就是稳定边镇。
那时杨万林是武举出生,官派到南疆磨砺,李钧虽然比杨万林还小了一岁,却是年幼从军,因为聪慧机警,作战果敢,所以一步一步由一个普通兵士到什长,再到队副,队长,在一次抗击野人袭营中指挥得当,被朝廷通令嘉奖,升为了副右校尉。
他两个人从军经历完全不同,又在同营同级,自然一开始谁都看不起谁,杨万林嫌李钧连字都不识几个,李钧嫌杨万林毫无实战经验。
有一次,在剿灭当地山贼的行动中,杨万林和李钧被一起派出索敌,茫茫山中,树木丛生,战马已经无用,所以两人各带了十名手下进入山林,可是不知怎么着,走着走着最后迷路了,眼看天就要黑,而且山中可能有雨,两人指着行军图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杨万林非要到达指定地点,宁可在山中过夜,而李钧认为行军图可能有误,必须得先原路返回大营再做打算,最后两人各带手下分别行动。
李钧的小队在返回途中遇上了狼群,被几十只狼围在了一处山壁之下,兵卒虽暂时手举火把让狼群不敢靠近,可这南疆山中潮湿异常,附近根本就无法找到其他引火之物,狼群好似也看透了李钧等人,围而不攻,等着火把熄灭的时刻。僵持了约莫半个时辰,杨万林小队居然也来了,这杨万林本来就处于迷路中,所以七绕八绕居然在黑夜中又绕了回去,最后碰上李钧。
杨万林见李钧他们被狼群围住,自知也无法赶走这南疆群狼。杨万林在狼群外围大声问李钧,火料还能撑多久?李钧说最多一个时辰,杨万林一想,自己这边的火料也只能撑得这点时间,火一熄灭,自己小队也必会被狼群攻击。还好狼群的数量只能围住一队,自己这队人还能撤走,可这么眼睁睁的看着同伴被狼群杀了,他心里怎么都过意不去。
杨万林做了个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做的决定,他自持一火把,命其余十人立刻下山求援,原路下山大概半个时辰也就够了,他带着剩下多出来的火料,举着火把冲进了狼群的包围里。李钧见杨万林居然一个人冲了进来,大为感动。
如此,一队南疆士兵,在十万大山的黑夜中和狼群对持着,十二个人的精神崩得紧紧的,时刻留意着身边的火堆和四周狼群的动静。一个时辰过去了,二个时辰又过去了,火堆的火越来越小,狼群也越逼越近,十二个人已经将随身的衣物脱得只剩下了底裤,用来维持火堆的燃烧,可援军依旧没来。
火光善未完全熄灭,饥肠辘辘的狼群等不下去了,当有第一只狼扑上来时,其余的几十只狼也就一起前赴后继,扑上了这队南疆士兵,霎时间,喊杀声,嚎叫声,不绝于耳。杨万林和李钧两人背靠而立,挥舞着兵刃,嚎呼着斩杀扑上来的群狼,他们的叫声甚至比这群野兽更让人心惊胆寒。
也就一柱香的时间后,二百人的大队赶到,原来回去叫援军的小队,路上被尾随的野狼偷袭,死了两个,纠缠了好一会才脱出。大队人一来,剩下的狼群闻声逃走,此时那堆火已熄,仅剩下一点点的火星还在忽明忽灭的闪着。带队的校尉走近山壁举火一望,只见杨万林和李钧两人背靠着背坐在地上,身上的底裤都已经是破烂不堪,全身多处撕咬的痕迹,伤口周围血肉模糊。
李钧大口喘着粗气问杨万林杀了多少,杨万林缓缓解着缠在手和刀柄上的藤条,看着眼前的那一堆狼尸说他没数,李钧边喘边骂:“还被那群畜生跑了几个。”杨万林听到后哈哈大笑。
后来军士们一数,杨万林杀了十三条狼,李钧杀了七条,这十二个人一共杀了三十二条野狼,当场活下四人,有一人在抬回去的路上死了,尸体还有两具没找到,想是被野狼叼走了。
从那以后,杨李两人成了生死兄弟。李钧向杨万林讲述各种战斗中的实际经验,并告知杨万林如何混迹于大尧的军中,杨万林则教李钧识字读书,并指导李钧的个人武艺。不仅如此,两人也互视对方为对手,但凡作战,他两人总是冲在最前面。
两人调防至北疆边塞军后,因北疆地势开阔,利于骑兵作战,不像在南疆,很多时候只能作为正面战场的辅助。杨李两人如鱼得水,在抗击胡羌中更是屡立战功,才到北疆一年就都已成了校尉,各领一营,秦大壮也成了杨万林营中的右副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