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考试由厂技术科命题,20个人不同的级别,不同的文化程度,不同的工种,给技术科因人出题大开方便之门;与董科长关系好的人,题目难度可以低一些,关系一般的严格按劳动部颁布的技工应知应会标准级别套题,关系差的再拔高难度出题。落到董守福手里,朱清民自然得到了特殊的关照;余工程师对镗模衬套丢丑,也是耿耿于怀。董科长去年请调朱亲民,就是想把他放到身边慢慢整治,哪知朱清民非常规思维,不把这种看似升迁的事情放在眼里。这次终究落到董科长手上,必须亲自考考他的能耐。实践考试由余工程师出题,这位工人工程师没有什么文化,坐在技术科如同站在人家的屋檐下。本来就很注意与董科长保持步调一致,后者只需一个眼神,余工程师就心领神会,况且自己也要报那一箭之仇:“我给朱清民出的题是,车三球手柄。虽说是四级车工规定的应会项目,但是,我不准用样板刀、锉刀,还把完成时间缩短了半小时。并在三个球体上加上了正负0.1毫米的公差要求,而且只许用卡钳和钢皮尺测量,不许用‘R规’、游标尺和千分尺。”董科长听完余工的回报,面部肌肉朝上扯了两下,既没有肯定又没有否定,余工程师则心知肚明,这就表示满意。
朱清民有四、五年没在车床上干活。原来用卡钳测量,他能控制在0.05毫米之内,但是,车球体不准用‘R规’他犯难了。幸亏当天遇到曹艾青监考,曹认为不准用‘R规’无法测量圆形曲线,找余工程师沟通,余说:“我在上海工作时,旧社会哪有什么‘R规’,都是用washer(垫圈)的内圆来测示圆弧。你不能告诉朱清民,我就考他会不会老方法。”曹艾青联想到自己考技术员,主考官出了一道题:设计一个‘油令布司’参加考试的人没有人知道‘油令布司’长什么模样,开始,考官很得意。后来,没有一个人做得出这道题,考官倒犯难了:自己出的题没有人做得出来,上面检查起来好像也不好交待!于是,考官充许考生回家吃饭,下午接着考。曹艾青回到厂里,哪有心思吃饭,一头扎进资料室查了两个多小时资料,还是没有查出‘油令不布司’来。就因为这道题,技术员职称给耽误了一年。几经周折才打听到:解放前在老机械设备上,一台电机通过‘天杆’传动多台设备,‘天杆’上的轴承座位于两米多高的地方,加油不方便才采用‘油令布司’实现时时润滑。曹艾青对出题人固步自封的保守行为十分痛恨,便偷偷把采用垫圈测量圆球的方法告诉了朱清民:“余工程师就考你会不会使用垫圈测量圆球。”
实践考试进行得相当顺利,尽管四、五年没有在车床上干活,但是,操作起来还能得心应手,围观的年轻工人不断发出感叹。特别是车球体,为抢时间采用高速切削,大拖板与中拖板配合得相依无缝。评分时,余工程师组织检验科、技术科等五六个人检查,按题目评分标准没有可扣分的地方,余工程师质疑地问监考人:“仅凭眼睛看,朱清民能车得这么圆?他肯定用过‘R规’!”曹艾青理直气壮:“他用了3个直径不同的垫圈,检查直径不同的球体形状。”余工听后有些气恼:“算他运气好,但你们总不能说这件成品没有一点瑕疵吧,我从来不给人打100分。”曹艾青补了一句:“那就给99分。”余工程师很生气:“开什么玩笑?给90分已经让他讨好了!”
理论考试朱清民本来胸有成竹,但是,考题中出现了一道;计算某种合金比例的试题。他老是把解题思路往材料力学方面考虑,耽误了不少时间。眼看时间不多了,才决定把会做的先做。当时,新的形位公差刚开始贯彻,连车间使用的工作图都还没有采用。考题给他的是一张磨床工作台的零号图,上面用文字书写了8项形位公差,要求用新的形位公差符号标注出来。难在对概念的理解上;一字之差就可能把基准面与被测面颠倒。如果没有求合金比例的计算题,朱清民就有宽裕的时间细心标注形位公差,肯定不可能全部标错。如果董科长一视同仁,与其他人一样,采用旧形位公差出题,朱清民更不会出错!董科长监考,他在朱清民身边走来走去,眼看朱清民求合金比例的题目做不出来,笑容满面心花怒放。心想:跟我玩,你还嫩了点!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眼看还剩20分钟,不少人已经交了卷,朱清民只能瞎猫碰死老鼠了;用数学方程解题,答案出来了。但朱清民心里没底,他认为出题人不会用与机械无关的数学题目来考他。董科长走过来看了一眼,很扫兴,立刻返回办公室外,烦躁地对心腹人说:“朱清民肯定100分,又被他混过去了!”心腹人讨好地说:“不可能,我那张图要求标注八个形位公差,全是似是而非的概念,在H省形位公差学习班,那么多老工程师,日里夜里学了半个月,考起来还有很多人不及格,我不相信他是天才!”朱清民的确不是天才,形位公差这道题20分全丢了。瞎猫碰死老鼠的那一题,的却是道数学题20分全拿下,但总分只得了80分。实践和理论考分相加170,排在前10名的倒数第二,周增强165分,排倒数第一。郑明亮理论考试90分,实践考试只得了70分。二车间派6人参加考试,只取了两个人,而且成绩排在最后,贾书记很不高兴:“平时都像很优秀,考试起来现原形,还指望你们考上四个,结果还‘发扬风格’让出一个名额。即使考上的两个人,也是跟在人家屁股后边甩尾巴!”朱清民满肚子委屈,只能对胡佳男一个人诉说:“专业考试出一道纯数学题,不是明摆着整人?一个半小时的考试时间,为做这道题花了我30分钟,如果不是这一题耽误了时间,形位公差的那一题绝对不会全错!”面对压迫有的人屈服,有的人自暴自弃,甚至破罐子破摔,朱清民善于从积极的方面努力,变坏事为好事,从此以后,他开始自学高中数学。特别是中央电视台数学、解析几何、立体几何、英语‘跟我学’讲座开播后,他每天坚持听课、坚持做作业从不拉下。母亲和胡佳男是他的坚强后盾,极少要他干家务活。
话说考试成绩出来之后,该升级的是却迟迟没有看到结果。厂内流言蜚语又开始流传:杨厂长喜欢的人没有考好。朱清民本来就没想要这一级工资,所以也没往心里去。有一天,胡佳男带回一则消息,说殷书记告诉她:“有几个杨厂长心目中的人,考试总分没能进入前十名,所以,杨厂长主张考分与贡献结合再评一次,遭到我的抵制。你放心,我刚到纺机厂不存在关系网,也不存在轻谁重谁,我坚持按考分排名升级。朱清民肯定能上,你放心。”朱清民十分纳闷:“殷书记怎么会对你说这种话,这可是领导班子内部的事情,他怎么可以到下面讲。我不相信,杨厂长自己制定的规则,不可能出尔反尔。”事后不久,2%升级的工资加了,还是以考试成绩为准,取前10名。是殷书记的坚持起了作用,还是杨厂长从来就没有改变初衷,朱清民无法考证,也无需考证。
林应红说了一句话,却发人深省:“全厂拿四级工资的人,你(指朱清民)最年轻,我当书记也只拿三级。”凭心而论,厂长给2%的人增加工资,朱清民是被逼上梁山。虽然考试成绩靠后,但仍属前10名,工资级别从三级升到四级,工资从每月43.8元增加到52.8元,实际增加9块钱。次年,1980年国家给40%的职工增加工资,朱清民已经先半年加了一级工资,这次他发扬风格主动放弃。半年较40%加上工资的人多拿54块钱,就因为这54块钱,胡佳男当时用书包装着喜饼和香烟在厂里请客,工艺组的同志还被朱清民请到家里吃了一餐。可是,众人并没有放弃觊觎他先升一级工资。从此以后,工艺组就不是从前的那个集体了。大家坐在办公室聊天,任务安排下去,总是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推迟完成或干脆不干。朱清民诚心诚意找李永利谈心:“为什么大家都不愿意配合工作?”李永利呵呵一笑,狡狯地说:“别人为什么我不知道,反正我不是对你来的,我对贾书记有意见!”朱清民疑惑地:“你入党是他培养的,到工艺组来是他极力推荐的,你对他有什么意见?”李永利直言不讳:“2%加工资,他没有推荐我。”李永利总是那么坦白,进厂时不安份干铣工,心里想的是:‘能上就上’上就是当官。前些时把缝纫机卷‘摸到手’,有人说他耍滑头,他也大言不惭:“干任何事情,不能把自己的利益搞掉了!”现在,又为2%加工资带头闹情绪。工艺组几名主要干将,除了左全一如既往地干活,其他人全都态度消极。朱清民懊悔莫及:钱真不是个好东西!枪打出头鸟,谁让你这么年轻就拿四级?
1979年剩下的日子,朱清民完全是在纠结中度过的。平时,他最抬举的人,最亲近的人带头怠工。他就是有天大的本事,可他只有一双手啊!好不容易熬到年底,某一天,吴世德突然出现在朱清民面前:“听说去年调你到技术科你不同意?”朱清民敷衍道:“我不愿意过早坐办公室,若像技术科的那些人一样,成天坐在办公室里,我这辈子就废了。”吴世德说:“到技术科可以集中精力系统学习,车间日常的琐碎事情太多,不利于向更高的方向发展……。厂部准备把工艺人员集中,由我牵头……你来不来?”朱清民正觉得车间呆不下去,试探地问:“是成立工艺科吗,你当头?”
吴世德:“我当头,暂时不设工艺科,隶属技术科领导,专门负责工艺技术工作。”
朱清民:“那还不是一样?跟董守福在一个部门,人会很压抑!”
吴世德:“说好了工艺由我负责,他不会太多插手。再说,我们不会与他们一起办公,我说了算。”
朱清民:“什么时候开始?”
吴世德:“我正在落实人员,你愿意咱们就一起干!”
朱清民:“那就一起干吧!”
吴世德:“这就对了!不过,你得暂时保密,年底前肯定会宣布。”
一周之后,贾书记找朱清民谈话,十拿九稳地认定,朱清民一定会坚持留在车间,谈话仅仅是走过场。一年前调朱清民到技术科,贾书记是抱着推举人才往高处走的心理。当时,他觉得朱清民肯定会同意,没有想到朱清民坚决不走。殊不知2%的人加工资,工艺组内部貌合神离,朱清民坚决走,又让贾书记所料不及。贾书记有些纳闷:“一年前你说过:‘我就留在车间跟您干!’今天怎么反悔了?”朱清民无可奈何地说:“都是钱惹的祸!我说过,不要把2%的指标给我……,您看,现在工艺组的工作我是推不动了,留下来也没有用。”贾书记:“2%的人加工资,推荐你是车间领导集体研究决定的。而且还要你有本事才考得上,我们推荐了六个人,只有你和周增强考上了。你在工艺组工作难做,我看在眼里……好了,你走吧!不过,今后对我们车间的工作你得多关心。”朱清民显出义不容辞地样子:“那是当然!”
1979年底,朱清民三十岁,有人说那叫三十而立。如果指技术人生,朱清民认为那一年就是他的而立之年!还有人戏称工艺组是S市纺织机械厂的‘黄埔军校’朱清民感觉那是爱护他们的职工对工艺组的褒奖。不过,工艺组后来确实为厂里输送了人才;从厂长、到中层干部、技术骨干,许多人都来自工艺组。三十多年过去了,杨一帆厂长领导时期对工艺技术的重视或投入功不可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