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这些娃娃没有挨过饿,是站着说话腰不痛!”孟大爷直到现在,脸上才露上一点笑容。刚才没有吭声听孟建学说话的农民被孟大爷这句话逗得开怀大笑。
“我承认我们这代人没有怎么挨过饿受过罪!”孟建学接着说:“但既然能在吃饱肚子的同时还有可能过得更好,为什么我们就不能想办法去吃呢?您当时最大的担心是不种麦子没有粮吃怎么办的问题,这只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的担心。因为后来很快粮食不再是统购统销,不再要粮票,可以随便买卖。只要你有钱,你根本不用愁不种麦子就没有麦子吃的问题。全国那么大的地方,你不种自然有人要种的!我们这里的土地不适合种麦子,自然有适合种麦子的地方。即使中国人不种,外国也有人种。就像今天吃的大米一样,我们这里不种大米,不照样有大米吃?”
“就是就是!”孟建东觉得这种反驳很能说明问题。
“现在国家政策好了,不但免除了所有的农业的税,而且出台了很多支农惠农政策。有粮食直补政策,良种补贴,农机化肥补贴,等等。将来的农民不再是什么都要种,而是挑最赚钱的、最好的种。说明我们正在渐渐认识到这一点,这就是现在的农民!从今年开始,村里人都开始种洋芋,很少再种麦子了?”孟建学把脸转向弟弟。
“是啊——”孟建东无不得意地说:“去年我把四十亩地全种成的时候,他们都是怎么说我的?——说保证会烂在地里!说什么自古以来从来没有谁种四十亩洋芋的——什么叫自古以来啊?我偏不按‘自古以来’种——结果我一颗洋芋也没烂!今年,村里有一半以上的人把地全种洋芋了,他们自己也不怕烂在地里了?”
董细雨觉得孟建东说这些话说得铿锵有力,她悄悄地在背后向建东竖起了大拇指。
“所以将来的农民是一个地方只种一样——就挑最合适是赚钱的种。用现在政府的话就叫‘一村一品’。”孟建学接着说:“我上学在时候去过ZJ打工,那里的农民就和我们不一样。他们一个村,甚至一个镇,就干一样事情。种西瓜的都种西瓜,编草席的全编草席,还有种茶叶的,养珍珠的,养鳗鱼的,整个地方就这么一样!全国各地要买珍珠的,就得往他们那里去。他们不仅赚钱,还出了名,这样对谁都有好处。”
说到现在,包括孟大爷在内的所有的人,才明白孟建学要说些什么了。他们承认,孟建学说的这些都是事实。这么多年来农村的确就是这样种地的,一点也不假。种了这么多年的地,他们从来就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但这与你说的合作社有什么关系呢?”听到这里,郑老师忍不住问。
“好!刚才只说了一个方面。”孟建学接着说:“另一个方面,就像我在一开始说的,从单干以后,我们种地是各种各的,谁也不管谁。不管是种什么粮食,种多种少,共同的特点是单打独斗。你家得治一套犁,养两头牛,他家也得治一套犁,养两头牛;你家要开个拖拉机去集上买化肥,他家也要去集上买化肥;你家种出来的粮食要拿到镇上去粜,他家的也要粜……以前种麦子的时候是这样的,后来种豆子的时候也是这样的,现在种洋芋的时候还是这样的。这一点二十多年了一点也没有变,却从来没有人算过一笔帐!”
“啥帐?”孟父不解地问。
“省钱的帐!”孟建学说:“就像少种麦子多种豆子,不种麦子全种洋芋的帐一样。”
“那还有啥办法,种田哪还有不用犁不用牛的?”孟父仍然没有明白儿子的意思。
“这两年我一头牛也没养,一个犁也没买,不也种了四十亩洋芋?”孟建东忍不住地反驳父亲。
“建东说得对!今天种地不见得一定就要养牛,也不见得一定就要亲自耕地。不是像您那时候,一个好庄稼汉就必须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新型的农民首先要会算经济帐,你没有养牛,总有养牛的。你没有拖拉机,可以租别人家的拖拉机。我们不一定非要把所有的家当都治齐才能当农民!”
“以你这种想法,所有的农民都不养牛,那你去雇谁家的牛?”一直坐在一边听孟建学说话的小宏媳妇突然插了一句。
小宏媳妇的话把在场的所有人惹得哈哈大笑。笑过之后,大家都看着孟建学,觉得这个问题的确会很难,可能会难倒他。
“如果你们都不养牛了,那我就养牛——把牛雇给你们!”孟建学一本正经地回答说。
孟建学的话又引起大家一片笑声,大家都觉得他的回答很聪明。
“你的意思是不需要把所有的家当都置齐?而是这家养一头牛,那家买一套犁,另外一家有个拖拉机,我用你的犁,你用我的拖拉机,大家换着用?”四喜接着孟建学的话问。
“那怎么行——不就和合作社解散刚单干的时候一样的了吗?”孟父马上反对说:“刚单干的时候,没有那么多东西,这家分一点这个,那家又分一点那个——没有办法,所以大家才两三家凑在一起换着用。过了两年日子好过了,好不容易家把农具置齐,再也不用看人的眼色了,你却要大家再回到原来,这不是倒退吗?”
“我并没有说要回到像刚单干的时候那样,”孟建学解释说:“家里到底养不养牛,养几头牛,买不买拖拉机,要看具体情况。如果家里的地正好需要一对牛,那就得养,用不着和别人换。如果家里只有几亩地,就是养头牛也是闲养,就考虑不养,或者是和别人换着用。如果按照传统的作法,那建东去年一个人种了四十多亩洋芋,他就是养上十头牛也不够啊?建东之所以赚钱了,依我看除了他选准了洋芋抓住了机会外,再就是没有像你们那样又养牛又买犁的投入。因为村里有的是牛和犁,他只要掏很少的钱就能从别人家雇来,所以他种田的成本就低。如果他像以前一样,养上十头牛,买好多犁,他同样也就不会赚钱——至少不会赚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