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城里和农村饮食习惯的话题,孟家二老于是好奇地问董细雨平时在BJ到底都吃些啥,是不是象电视上那样摆上一大桌子菜。董细雨说城里吃饭并没有像电视上那样顿顿都是满满一桌,也不是非得鱼呀肉呀的,现在讲究的是均衡营养,吃素菜的人越来越多,健康是城里人的首要选择。听准儿媳的描述,孟家二老终于放下心了,至少他们以后再也不会为这个金贵的城里人的每顿饭而发愁了。董细雨也终于如释重负,觉得自己昨天面对大碗羊肉发愁的问题也从根本上得到了解决,一场悬案就此了结。
孟建东的厨艺水平的确不错,所有的菜基本上都做到了色香味俱全,所以在董细雨看来这顿饭与在BJ吃饭无异。只是在整个吃饭过程中,孟老太太一个劲地劝儿媳妇多吃些,让她吃这个又让她尝那个,问她味道咸吗辣吗淡吗。孟建学一个劲地劝母亲让她自己吃别理她别理她,董细雨既要及时回答孟母的问题又时时牢记“乡村守则”。董细雨心里尤其打上郑重号的,就是警告自己一定要把碗里的饭吃得一颗米也不剩,因为这一点孟建学特别交待过自己。以前在BJ的时候,她常常不能理解孟建学的过份节俭。比如剩饭剩菜不管有多少,她主张倒掉,可孟建学都要把它放在冰箱,待下顿加热再吃。水、电、煤气、也都是能省就省,绝不浪费。人在客厅看电视的时候,卧室和走廊等所有地方都要求关灯。刷牙洗脸洗澡的间隙里,水笼头他也是能关就关,绝不会让水持续不断地流水。等等。来到农村她才明白为什么农民的孩子早当家。只有亲眼目睹了农村百姓真实生活的艰辛,才会对珍惜来之不易一粒米饭。孟建学是对的,人不能忘本,这是一种品德。不管你有多么的发达,多么富有,浪费永远是可耻的。
由于边吃边聊天,午饭从十一多点钟一直吃到十二点多钟。等全家人都吃完孟建学收拾炕桌时,董细雨果然发现每个人的碗里都吃得干干净净,没有剩一粒米。收拾完碗筷,孟母继续和董细雨聊一些城里人的生活和饮食习惯。孟建学主动要求洗碗,让孟建东去联系村里对合作社感兴趣人来,下午一起讲合作社的事。
一听到儿子要讲合作社,孟父终于忍不住了。这几天村子里都在讨论儿子和媳妇这次来要办合作社不走的话,他很生气。他本想见到儿子时立即问个究竟,好好收拾他一顿,但苦于没有机会。现在家里没有旁人,虽然他也不想当着刚进门的儿媳面骂儿子,但他已经等不及了。他问儿子是不是真的不去上班而是要回当农民了?问建学到底要开一个什么样的合作社?为什么放着好好的工作不做又要回来当农民?
一看父亲有些着急和生气,孟建学觉得不解释不行了。他理解父亲的心情。在农村,能供给一个大学生上学是非常不容易,目的就是让他“跳出农门”再也不要受苦受穷。可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学,他却去要回家当农民了,这对父亲来说当然没法理解。所以孟建学和弟弟商量过,他俩“当农民”不回BJ的事绝对不能对父亲说,既使说那也是等他们忙得差不多有名堂的时候。对付父亲的办法,他的弟弟建东总结出了一个很有用的经验,就是先斩后奏。弟弟去年种四十亩洋芋的时候,据说父亲说什么也不同意,建东于是把父亲“骗”到百里之外的大姐所在的县城去看戏,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请人把洋芋种完。虽然父亲回来后气得把他大骂一顿,但种都种到地里了,也没有办法了。果然,等洋芋种到地里了,而且还卖了钱,父亲也再没有说什么。所以他们决定如法炮制对父亲暂时保密。至于母亲,在孟建学的眼里一直都是比较开明的,像他放弃工作来“当农民”这件事,母亲虽然不会马上理解,但只要向她解释说明,母亲会支持他的。以前很多事情母亲都是这样。母亲碰到这种情况对他说的最多的话就是“你也长大了,这样做肯定有你的道理”——这是伟大母亲留给他最深的印像!所以这次回来“当农民”对母亲没有保密。但是现在既然父亲已经问起了,而且是很生气,他只有靠循序渐进的方式回答。
“也不是当农民不走了,是帮助建东把合作社办起来再走。”孟建学小心地回答。
“到底是啥合作社?”孟大爷很不耐烦地问:“你放着轻省饭不吃,回来到底要办啥合作社?”
孟建学正打算好好向父亲解释的时候,王朝马汉,刘召弟,郑老师等昨天要听孟建学讲合作的人已经来了。孟建学刚招呼他们坐下之后,宝珠妈、钱子媳妇、小宏媳妇、小薇、小梅也一起进门了,屋里顿时装得满满的。
钱子媳妇一进门就哭哭啼啼地对孟老太太说她家娃娃咳嗽得肺炎的事。说已经叫来医生看过了,医生说要去她马上送到镇医院,可家里就她一个人怎么走?钱子媳妇哭着说都是她婆婆没有按时给小孩吃药才成这样,她请孟老太太快点去她家看看有啥办法。看着钱子媳妇都急成这个样子了,孟老太太就撇下刚才的问题匆匆忙忙地跟着钱子媳妇去她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