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当农民?她当时惊讶得半天也没有醒过神来。她问当什么农民?为什么要去农村当农民?孟建学回答就是去当新型农民,换言之就是去农村创业。去农村创业?她不明BC市的创业机会难道还不如农村的多,农村能有什么创业空间?孟建学说农村发展机遇正当时,特别需要新型农民——尤其需要“农民的儿子+官员的女儿”组成的新型农民。
关于创业,从年底开始,他俩不知道讨论过多少次,但每一个创业项目提出不久就被他否掉了。但去农村创业的事,孟建学的提议却是异常坚定,没有丝毫的含糊。他振振有词地陈述着他去农村创业的理由,主要有三:一是个人成功方面。他说城市创业机会虽多空间很多,但创业成本大,进入门槛高,创业市场混乱,起步困难,竞争激烈,成功的概率小;而农村百废待机会多多,有国家政策支持,竞争不激烈,进入门槛低,价值链条长,成功概率大。二是社会价值方面。他说在BJ这样的城市,一个孟建学+一个董细雨,甭管你是学府五车的清华博士也好,还是身家百万职业经理也罢,充其量也只能是沧海一粟。少一个你马上可能会有几十个比你厉害的人作为补充,没有了你对这个城市没有一丝一毫的损失。何况他俩还不是博士也不值百万。农村就不一样,他说新农村建设最缺少人才——缺少了解国家政策的人,缺少懂得农民感情的人,缺少有经济头脑的人,缺少有组织能力的人,缺少有奉献精神的人,缺少爱屋及乌的人——热恋中的孟建学+董细雨正好符合农村社会的需要。只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可以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干上一番大事。到头来两个人的付出,可以让几千人甚至几万人受益,可以带动一个村,甚至一个乡、一个县的农民脱离贫穷走向富裕。三是人生志向方面。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不能只停留在喊口号上,谁来“反哺”?不仅需要“跳出农门”的农民的儿子,也需要被农民供奉了几十年先富起来的有知识有财富有良心的城里人。如果连他们这些农民的儿子都不闻不问,或只是做心潮澎湃的旁观者,那人的良心和责任哪儿去了?如果连中国最顶级学府——清华大学的高才生,中国最核心的政府部门——发改委官员的女儿都淡然处之视而不见,那教育对人类将有什么意义?孟建学振振有词地在她面前表达上述观点并自问自答:人最基本的感情是什么?是爱!人最美的思想是什么?是爱!人最大的动力是什么?也是爱!一个人一生中做出的最有意义的事情,就是对亲人对家乡对祖国以及对整个人类的奉献和回报。在城市创业,甭管你选择IT也好,实业也好,是广告也罢,贸易也罢,就算你很能干,就算你把企业做到几个亿,也很难就说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可能最多的只是赚了些钱而已。当然你也纳税了,也解决就业了,也促进商品或者货币流通了,但这只是因为“看不见的手”的缘故,绝不可能是你创业的初衷和追求。而去农村不仅仅回报亲人,还造福了大众,建设了祖国。一分的投入,多方的产出;成就了自己,又帮助了别人,是何等的回报!孟建学在说这些话的时候意气风发,她被他的赤子之心感化了。况且爱屋及乌,她找不出反驳的理由。
她了解他,虽然自己从来没有去农村生活的打算,但既然他已经铁了心要去农村“当农民”,她只有开始重视并认真对待。她再三询问,问他去农村后到底干什么,创业的内容,可行性分析。他由大到小不打一点折扣地一一做答。他说当年中国选择优先发展城市,优先发展工业的确是因为战略需要。但是发展到现在,中国的工业化水平已很高,但城市化水平仍然很低,二元分治结构让八亿多人的农村仍然处在等待状态,所以中央政府才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城乡一体化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这是合乎中国经济社会继续健康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以这样的政策作为前提,是成功的基石。至于说到回农村干什么,孟建学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实现新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有效途径,在中国有特别广阔的发展空间。过不了多久,它将成为农村经济的生力军。孟建学接着向她介绍了农民合作社的历史渊源,本质特征,组织形式和发展方向。他从几千年来中国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讲起,从建国之后农业合作化时期的起源、发展和结局讲起,从城乡“二元结构”谈起,从联产承包责任制谈起,从国外农业合作社的现状讲起,从已经在全国很多地方兴起的合作模式和典型讲起,从他小时候在农村生活耳濡目染的感受讲起,从他家乡农民的耕种和生产方式谈起,以及从他弟弟孟建东成为马铃薯种植大户的成就讲起……每一例话,他都能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谈几个小时甚至一天时间。他在讲这些时时而引经据典,时而说理分析,言之凿凿地遍说了现在去农村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时机和理由。坦率地说,她听得很着迷。她不知道别人是怎样创业的,在创业之前会不会像建学一样有如此多的知识准备。但作为同样是学经济的人,孟建学的创业设想和规划让她打心眼里佩服。俗话说不打无准备的仗,有这样的知识积累,她相信一定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