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的夜晚特别的静,静得没有一丁点的干扰。董细雨没有关灯,她回味着男朋友刚才的深吻……她难以入睡!
对董细雨而言,这是一个非同寻常的一次经历,它既是一次创业,也是一次旅行,更是一次爱情的考验。
她爱孟建学,她爱他的人品,爱他的真诚,爱他的才华。她和他是驴友,也是“校友”。她和他第一次认识是在两年前绿野的一次爬山活动中。当时他们去的是百花山,共十四个人,由于领队不认路结果走了太多弯路,到后来很多人都累得走不动了。当时就是他——孟建学,帮自己,也帮好几个女生背包,才好不容易下得山来。那一次,他给她留下了很有集体观念和乐于助人的好印像。但由于他的话并不多,加上在玩户外的人初次见面一般不会问别人职业什么的,所以他们没有太多的交流,之后也没有联系。大概是一个多月后,有一天他们在清华校园里又碰到了——当时她正从清华的二校门路过,有人匆匆忙忙地赶到她眼前问舜德楼怎么走,然后他们就认出了对方。后来一聊,才知道他在清华读一个“营销总监”的高级研修班,而她正在清华读研究生,算是校友。这无疑让他们在“驴友”的关系上更进了一步,当天他请她吃饭,算是真正的认识了。由于他和她都喜欢户外,之后,再次去绿野爬山时他俩常常相约而行,总是报同一个队伍。他去清华上课是业余时间,而她当时快毕业了没有太多的事,所以每次他去清华上课之前或之后都会和她联系。他们一起散步、聊天、看演出、听讲座——很快,他们爱上了对方!
她选择孟建学,是因为他让她踏实,有一种安全感。玩户外,他是“猛驴”,体力超强,户外经验丰富,又富于爱心,乐于助人,和他在一起安全。他不仅为她背包,每次活动,只要有必要,也为很多体力不行的女孩背包——从第一次为她背包后来并没有主动联系她的事实可以看出,他并没有目的,不是一个滥情的人。帮女生背包是真真切切地帮助她们。玩户外刺激,但也危险,自她和他在一起后,不管是走什么样的路线,孟建学对她一路上都会照顾得很好。所以只要跟他在一起爬山,她心里就特别放心,特别踏实。晚上回来不管有多累,他总是先把她送回家看着她上楼后并接到她“进屋了”的短信后他才回住处。她记得有一次去灵山,由于下大雪刮大风天气冷特别的冷,她快要冻僵了。孟建学把他的衣服除了冲锋衣和内衣之外,能脱的基本上全脱了穿在她的身上。他仗着体力好,只有靠拼命的肢体运动来增加热量保持体温。但他还是感冒了,在回家的路上就开始咳嗽,到家后高烧得厉害,她就整夜守在他身边,为他熬姜汤喝。那是她长这么大第一次晚上不回家和一个男孩在一起过夜。也就是从那次开始,他俩爱得如胶似漆。
当然,她喜欢孟建学,更是因为他勤奋好学和他的才气。她大学读的是经济,研究生读的是社会学,但自从在清华园里与他漫步聊天以来,她发现孟建学在经济学社会学方面的知识,远比她多得多。不但理论功底相当深厚,对国家政策更是明察秋毫,一个社会问题或一组经济数据,他能够口若悬河地谈上整整一个下午。孟建设学不仅多才,而且多艺,除了户外,他们之间还有东西品味相投。她喜欢音乐,她小学、中学、大学时钢琴演奏曾多次获奖,她还学过古筝、琵琶等国乐和声乐演唱。在爷爷和父亲的影响下,她也很喜欢戏剧,尤其是昆曲和京剧。她惊奇地发现孟建学是个戏迷,还会拉二胡。自此,他俩除了爬山、在清华听讲座和漫步之外又有新的去处——去公园练琴,去北大百年讲堂看演出,去长安大剧团看戏。每次,他们都能度过一个特别浪漫特别愉快的周末。
与很多这个年龄的男孩相比,孟建学最与众不同的是关心国家政策。虽然她父母都是政府官员,但她认为国家政策不关她这个老百姓的事。有什么样的政策,就过什么样的生活,而且在她看来,现在不管是什么样的政策,都是好政策。可孟建学就不同,什么创新社会,节约型社会,义务教育,“十一五”规划,三农问题,等等,好像样样都是他生活中的组成部分。尤其对于三农问题,国家每出台一项政策,他都会了如指掌。如免除了农业税,在农村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了,等等,他都是第一时间内知道。从和他认识到谈恋爱这两年时间里,她发现每年年终年初这一段时间就是孟建学最忙的时间。什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一号文件”、“两会”什么的,他保证一个也不落地认真学习。从HJT总书记提出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论断后,他整天念念有词,兴奋之情难以言表,仿佛这些与他性命攸关。
这次来农村,是几个偶然加在一起的必然。他们从认识到现在已经有两年时间,她已经深深地爱上了他。但她妈反对!当然她妈并不是看不上孟建学的学识或者人品或者职业,相反她很喜欢这些,只因为孟建学是农村的。《新结婚时代》给她妈妈留下了很深的印像,或者说简直就是给她母亲的告示和提醒。她母亲常引用那里面的一句台词说结婚不是两个人之间的事,也不是两个家庭之间的事。在王海鸰的影响下,她妈妈认为她和孟建学结婚根本就是麻烦不断。虽然她当时向孟建学转述时强调说只代表她妈。但孟建学听了后的表情,已经完全表达了他的内心。后来他告诉她:他不想当陈建国第二!他们之间要么分手,要么“换个活法”——他要么活出一个农村男人在城市女人面前的尊严。她承认她身边的人——包括她中学、大学、研究生的同学中,的确有很多孟建学反感的那种女人,她们把“有车有房,无爹无娘”作为嫁人的首选。但她不会——她选择男朋友人品永远是第一位的!在她的生活里,情感——包括爱情、亲情、友情,对她来说是最重要的。她不想作一个“六情不认”的人——爱他,自然也会爱他的亲人。她也不想找一个“六情不认”的人——她不敢想像那样的生活会有多可怕!她认为回报自己的亲人是一个人最起码的品德,也是衡量一个男人本质好坏的根本界线。她觉得,既使在马路上碰到一个从来不认识的老太太,如果需要帮忙,她也会尽力去帮助的。更何况面对的是自己另一半的亲人!她不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对此会耿耿于怀计较个没完。她还没有听说过人类历史上有几个人因为帮助自己的亲人而让自己生活得很困难很痛苦的!她虽然没有在农村呆过,不知道农村有多贫穷,但从一些报纸和电视上看过,农村父母供孩子上大学是多么的不容易,为了凑够学费,他们甚至饿着肚子宁可一天只吃一顿饭。如果这样的孩子成人后不想回报自己的父母,那他的良心何在?为了证明自己不是孟建学所担心的那种人,她多次主动提出去他家看他爸妈的建议。而且她告诉孟建学,虽然她妈反对她和他在一起的,但她相信只要她坚持,她妈最终还是会接受他的。虽然孟建学当时接受了她对爱的表达,答应“五一”去他家。但她里很清楚,孟建学如果不从根本上消除自己的“后顾之忧”,他就绝不委曲求全地作一个被丈母娘瞧不起的姑爷。要想不和她分手——他当然不想分手,他只有“换个活法”。
但是他们能够换什么样的活法呢?偏执的孟建学认为只有有钱有名有成就之后,别人才不会有话说。而要实现这一点,就只有辞职去创业。她把孟建学这种行为称之为“放大了的偏执”——他好像不仅为自己争气,更像是为整个农村人争气;不是做给她妈看,而是在和所有的“城市女人”较劲。她了解孟建学,他和她一样,并不是那种把钱作为目标去追逐的人。孟建学在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做销售,月薪能拿到一万多。由于业绩突出,去年年底,他刚刚从片区销售经理升为年薪二十万的营销总监。而另一家竞争对头又以年薪三十万的条件“挖”他,已经约他谈了几次。所以以他的能力,换个单位再干两年,混到“金领”阶层是没有问题的。她虽然工作不到一年,月薪也只有三千元,但以后增长空间还是很大的,她俩将来过所谓“小资”生活是没有问题。再过两年,即使不要她爸妈的任何赞助,他们就可以在BJ以按揭的方式买一套房子,再买一部他们喜欢的车子。所以用不着另立山头去创业。但为了迁就他的感受,让他们今后的日子过得很踏实,她答应创业。所以,过完年之后,他俩每天商讨创业的问题,从开广告公司,销售代理公司,文化传播公司,以及实业公司,他们都一一进行论证。之后正逢“两会”——是孟建学狂读《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一五规划》以及各种政策信息的时间。读着读着——在“两会”快结束时,孟建学突然提出了一个大胆得惊世骇俗的设想:去当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