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九回。吕四娘舌战胤禛
到了戌时天已黑,东宫的侍卫长慌忙来报:
“启奏陛下,东宫各殿屋顶上有俩个黑影,忽隐忽现,活动在各个殿的房顶之间,东宫侍卫满宫里追赶,显得有些人手不够。”
胤禛大惊问道:
“弘历可在东宫?”
“皇上,辅政王仗着武艺高强,也在东宫院内仗剑搜索。”
“混帐!你速回东宫,把弘历请回寝宫,内外派人防护。”
“皇上,臣领旨。”
“且慢!”
“皇上臣领旨。”
“我还没说,你领何旨,你也吓破了胆?”
“----------。”
“你速回东宫安排好后,火速将九门提督传来见朕。”
“皇上,臣领旨。”
胤祯也无心看秘档,唤进侍卫长问道:
“汝可知,在御林军和九门军人内,有无精晓暗器者?”
“皇上,臣随先帝征战多年,尚未听说有使暗器之军人。”
“这是为何?”
“回皇上,臣随先帝征战多年,两军对垒战场上厮杀人数众多,暗器杀伤力小,弄不好伤了自己人,故不用之。有时用计取的,也不过是用拖刀计,回马枪等。暗器乃江湖人氏所为,不入正统十八般武艺之流。”
“汝说得有理,下去吧。”
“辄。”
这时,九门提督汗流浃背赶到。
“陛下,臣护驾来迟,请降罪。”
“当今用人之际,哪来许多废话。东宫一事可听说?”
“回皇上,侍卫长已告知。”
“你速去九门调遣武艺高强的御林军,去东宫保护好弘历。你亲自入宫调遣,夜里入宫要静,不得惊动了诸宫。”
“启奏陛下,按清宫惯例,外侍卫不得入宫。”
“大胆!此乃非常时期,朕的旨意你敢违抗?”
“皇上,微臣不敢。”
“你个九门提督,刺客已进宫了,你那九门是如何设防的,东宫防卫一事,由你全权办理,小事不必来奏。”
“皇上,臣领旨就是。”
“且慢,记住,弘历如有个差池,朕必取你的头颅。”
“皇上,微臣记住了。”
“快去吧,火速办理。”
“辄。”
九门提督走后,胤祯心中稍安,他想:
“这九门提督是先朝老臣,办事从未出过差错。”
这时,胤禛又想起了那三卷前朝密档,从书架里取出来观看。
第一卷是,明末皇室遗留人员(皇亲)。
第二卷为,吴三桂的亲属与部下。
第三卷就是,清初东林党人的花名册及主要活动地段。
这一发现使他如获至宝,看了看夜明珠,心里想:
“是这宝珠把此三卷密档引了出来了。”
于是,开始在烛下观看。
最先翻开了第三卷,看看东林党人的资料,因为有那袖箭打在御案上的字条。他从头到尾搜索了一遍,东林党人都是文人,没有动武的记录,毫无所获。
这时他翻开了第一卷,见明代皇室的后裔,尚有如此庞大的阵容,令他吃惊。
正在这时只听嗖----嗖----嗖----嗖四声风响,殿里四支蜡台全灭了,只剩下书案上的蜡台还亮着。。
“快来人,有刺客。”
两名前锋参领持刀在手,并带着弓箭,一个箭步进入了养心殿。见殿内昏暗,立即去出了火石,点燃了随身带的火把,不断向殿内、殿顶观望未见异常。观望片刻后,隐隐听见殿顶有轻微的脚步声,惊慌之余用硬弩向殿顶乱射。
胤祯见状惊魂未定,也没有阻止。
一名吕四姑娘,对另一人说:
“注意两面窗户,贼人要进殿,只能砸窗而进,不可能在殿顶揭瓦而下。”
这时,只听嗖----嗖两声风响,两名前锋参领应声倒地,火把还拿在手中燃着。
胤禛又愣住了,前朝密档脱手掉在御案上,站了起来。
就在此时,只听哗啦一声响,窗户的花格被打掉一地,几乎同时,一名黑衣女子站在殿内窗下。
胤禛看得清楚,缓了缓神,大喊到:
“快来人,刺客进殿了。”
“那皇帝老儿,你喊也无用,看看地上那两个。”
胤禛一看,又是一惊。
黑衣女子说:
“外面的侍卫都被我解决了,你喊也无用。”
“我乃真龙天子,你是何人,胆敢只身闯入宫廷?”
“我乃吕四娘,想和皇帝老儿叙叙旧。”
四娘笑着缓缓向前走了几步,胤禛突然转过身去,右手在刀架上抽出了宝刀,向吕四娘走去。
吕四娘笑了笑,这时,不知从何处飞出一个小铁弹子打在胤禛右手腕上,宝刀应声落地,滚下三级台阶落到殿前。
吕四娘一个箭步跳了过去,抬腿一踢刀柄,宝刀飞了起来,钉在了养心殿的匾额上来回晃动。
胤禛一见这身手,心想:
“反抗也无用,我养那一大群宫廷卫士,京城的禁卫军们,怎无一人有这样的手段?”
胤禛顿时觉得右手腕疼痛难忍,于是用左手捂住右手腕轻轻揉着。
四娘大声说:
“退回去坐下!”
胤禛回头看了看,还没有反应过来,吕四娘已站到他面前,从背后抽出了宝剑:
“退回去坐下!”
胤禛只能回过身去,走到龙椅前坐了下来:
“吕四姑娘为何対朕相逼?”
“那老儿听了,我是来报杀父、杀母、杀姐之仇。”
“此事朕全然不知,愿听你道来。”
“满清入关后杀人如麻,你当然不知。”
“战争当然要死人,当年元世祖忽必烈杀入山海关,所杀的汉人更多。
“啊,你还要和他比比杀人的数量?”
“吕四姑娘,朕并无此意。”
“那,战后了,你为何还大兴文字狱?为何要对手无寸铁的东林党人下黑手?”
“吕四姑娘问得太笼统,能否说得具体一些,譬如尊父的遭遇,朕愿洗耳恭听。”
“那老儿听了。”
“朕在恭听。”
“老儿,听说过这样的诗句‘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
啊,原来吕四姑娘是江南人士。”
“老儿,是有怎样,那是家父在东窗读书时,一阵微风将书翻了几页的即兴之作而已。”
胤禛继续说:
“吕四姑娘,那是前朝的事了,前朝康熙老佛爷的一宗案例,是当时的两江总督所为,事后康熙老佛爷经调查,已将两江总督罢免。”
“老儿,罢免就能抵销一大批人命?”
“吕四姑娘曾听过‘莫道书生空议论,头卢掷处血斑斑。”
“老儿,曾有耳闻。”
“这样煽动性的诗句,也是出自东林党人之笔。”
“老儿,那又怎样?”
“为了稳定江山,避免黎民百姓再受战争之苦,历代当政者,不得不防。”
“老儿,为报家仇,我这半生专心习武,没有时间去学那咬文嚼字。”
“啊,难怪吕四姑娘有如此身手的武艺,必是经高人指点。?
“老儿,和你讲来也无妨。”
“朕愿听其详。”
“老儿,康熙四十九年,我家被那狗官抄了,想斩草除根,满门抄斩,当时我还不满周岁。”
胤禛抬头算了算说:
“啊,吕四姑娘今年二十有五,那是怎样幸免的?”
“老儿,我父只有四女,我最小,只有大姐随父居住。我三人寄养在明代一个王爷后裔家里,事发后,那南明的小王爷将我三人送至岭南藏匿。”
“岭南是个好地方,可惜朕尚未去过,后来呢?”
“老儿,过了几年,事态平息了些,小王爷来看我们说道:”
“这几年,苦了你们三人,要是男孩就好了。”
二姐说:
“小王爷看不起女孩?”
“那倒不是,若是男孩刻苦习武,报仇雪恨。”
二姐说道:
“女子习武,成为国家栋梁者,自古有之,如那杨门女将。”
“那是世代相传,倾国家之力带兵上战场厮杀,我大明已无回天之力了,只能学些高技能、异术报私仇而已。”
二姐说:
“那与男、女何干,只要有高人指点,我女子照样学成。”
“好志气,但要学到高技能、异术的武功,比那在战场上厮杀的武功,更难、更辛苦数倍,你们能吃得起这苦吗?”
二姐说:
“吃苦有何难,就怕小王爷找不到高手来指点。即使是在我大明,女子习文也不能进考场,还是习武来得痛快。”
“好,老二有志气,还要来激将我。过些时日,等我筹办完毕来接你三人。”
“就这样,小王爷出资在临沿海山区买了块地,请来五名武功高手师傅,这五名高手各有所长,分别教我们十八般武艺、梅花桩、轻功、暗器等。这一学,就是二十年,吃尽了千辛万苦,五位师傅也都年迈了,请来了小王爷。说道:小王爷学成了,现在我五人也远远不是他三人的对手。”
小王爷说道:
“好!给你们三姐妹拿六千两银票,每人身上带二千两,只听我一句话,‘你们三人一定要在一起,不能分开,这样才能所向无敌’你们去闯荡吧。那皇帝老儿,大致就是这样,你还想听什么?”
胤禛说:
“朕听后,除了感动就是感慨,感动都是三位的经历和毅力;感慨的是一个几百年的王朝灭亡后的余力,尽然如此顽固。”
“这皇帝老儿还算说了真话了。”
“请问吕四姑娘,你两个姐姐在东宫?”
“老儿,既然知道了,又何必再问。”
“你们想把弘历如何?”